2023年《中国人》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中国人》读后感
2023年《中国人》读后感1
平日里并非爱看书的人,特别是对一些讲大道理的书更是懒得翻阅,拜得此书,也实属偶然。
翻开封页便看到了这样一段话:“我可以坦诚相见,我并不为我的国家感到惭愧。
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世,因为我没有失去希望。
中国比她那些小小的爱国者要伟大的多,所以不需要他们来涂脂抹粉。
她会再一次回复平稳,她一直就是这样做的。
”——林语堂
“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世,因为我没有失去希望”,这是林语堂写《中国人》的最终目的。
林语堂把鲁迅眼中的“黑暗”看成了“麻烦”,这与其说是他比鲁迅更宽容,还不如说这个站在中西文化边缘上的人,在思考中国时有一个先在的心理基奠,那就是惊讶于中国这个巨大的存在,且被这种巨大的存在力所折服,他不得不冷静地思考并寻找这个存在的合理性。
历史真实地记录了这个民族曾屡次被侵犯,而且不少时候是已经被侵犯了的,如元朝与清朝的出现。
然而不论怎样的改变,她依旧还是那个存在,那种个性,那些传统,那种文化,只是变得越来越大,大到超过了人们心灵所能认知的程度。
这种同化一切的超然生存力使林语堂惊叹,正是这种惊叹使他无法成为鲁迅。
他既要找到这个民族常被欺辱的原因,也要表达对这种生存延续能力的欣赏;他用一种温和而简单的方式阐述了他的体会,他不想去证明真理,而是想让他的国人去感知真理。
他认为他们能做到这点,因为这种感知力与那种同化力相比是如此地微小。
中国人有着浓厚的原始情结,但却又“对幸福总比对进步更感兴趣”,这种矛盾如果存在于另外一个智慧不太发达的民族,则会酿成大祸,但中国人却发明了“祸福相依”哲学,通过改变自我内心认同的“契约”来模糊苦难与幸福的界限,结果,每个中国人都学会了陋巷之中尽堪行乐、黄连树下也好弹琴这种认地狱为天堂的生存之道。
林语堂把中国人这种不以实践而以大脑、不以科学而以经
学来造福人生的方法称之为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并认为它是违背人的自然本性的。
于是,他似乎找到了中国人惰于革新的根本原因,所以,他不无忧虑地说“中国之患在于有过多的智慧”。
这种智慧使这个民族看不清自己,更看不见自己以外的东西。
2023年《中国人》读后感2
82年前,鲁迅用犀利如刀的笔和热情似火的文,向全世界疾呼:中国人不会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中国的筋骨与脊梁依旧在支持着中国人的信仰!
即使当时的中国天昏地暗,即使当时的人民挣扎于水深火热之中,即使当时的东北濒临瓜分,中国,中国人,中国精神,中国人民的自信也不会倒下!
初读__时,我并没有很理解鲁迅笔下文字中蕴藏的深意,只是直白地认为鲁迅只是在赞颂那些仁人志士,反驳那些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人,但我也深知鲁迅的__,并不只是说些皮毛,道些浅理,再细读几遍,“自信力”这个字眼,仿佛有了几分姿色。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赴后继地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
以上这几句话,鲁迅不光有对劳苦人民,对为民请命的革命先驱的赞扬,我还读出了当时的国人心头有万千仇恨急于言表,却被黑暗织的大网牢牢笼罩,越反抗那网越紧,但中国人民放弃了吗?没有!中国依旧有那些引路人,而他们就将鲁迅口中的“自信力”汇集于一身。
这些人没有屈服,因为中国人的血脉里没有畏惧,中国人不会畏首畏尾!
鲁迅用强有力的信念,教会中国人自信,也教会了我,尽管现在的天不再灰暗,现在的空气不再污浊,但现在的我们是否还有自信力呢?常常害怕面对失败,害怕遭受否认的我是否做到自信了呢?我还做得不够好,害怕,胆怯,这不就是懦弱,这不就是畏首畏尾吗?这与整天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人没有两样!鲁迅告诉我要将自信力刻在心间,千千万万中国榜样告诉我,不要做畏首畏尾的人。
读鲁迅,读国人,读自信,我相信不再畏首畏尾才是真正读出了鲁迅文字下的情思吧!
2023年《中国人》读后感3
11月份,跟着团队读了蔡元培先生的《中国人的修养》,先生的大名久仰,先生的文字仔细读的不太多,特别是先生的新白话文,读着有点拗口,但还是沉下心,每天以三两篇的龟速读完了此书。
此书主要表达了先生一生所推崇的中华传统文化修身思想和现代公民德育理念。
虽然这书的内容发表于二十世纪的一二十年代,但现在读来依然对我们当今的教育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
在看本书的第一部分时,这部分是《中学修身教科书》,上下两篇既重实践又重理论,关于这两篇的各种道德的修养自不必说,在修己一章“体育”一节中,先生提出“凡道德以修己为本,而修己之道,又以体育为本”,这种提法放在现在一味追求分数、升学率的今天尤为可贵。
当今从学校到家长,从一线城市到县城,学生们的业余时间都被各种名目的辅导班占据,早几天北京黄庄的疯狂补课刷爆朋友圈。
现在的孩子近视眼成群,体质也有下降趋势,虽然国家为了保证中学生体质,强制体育加试到中考成绩,依然只是表面工作。
想想原来的科学家们在那么恶劣的条件下研究工作,很多都是高龄之人,而现在许多疾病年轻化,猝死早衰等,修己先修体育,增强体质,康健身体,涵养精神,才能更好的工作,教育应该重视。
在先生的德育三十篇中提到“坚忍与顽固”“自由与放纵”“镇定与冷淡”尤为让我警醒。
在引领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在当今提倡标新立异的时代,分清自由与放纵,坚忍与顽固很是重要,在当今的不关己事不管不问的风潮下,分得清“镇定与冷淡”着实是一股有意义,重庆的公交事件里,固然有司机的职业素养底下,当事乘客的垃圾情绪,乘客们对己外之物不关心不过问的心态也是事件发生的间接原因。
“观衍之临死而悔,弼之得书而谢,知冷淡之弊,不独政治家,即在野者,亦不可不深以为戒焉”。
2023年《中国人》读后感4
鲁迅先生在他逝世前14天,在《“立此存照”(三)》一文中希望有人将《中国人德行》译出来,并把此书当作一面镜子。
现在新世界出版社最新出版了《中国人德行》,请您谈谈对此书出版的意义。
复旦大学肖立
肖立书友:
读了你的来信,我便去书店买来了美国人亚瑟·史密斯著的《中国人德行》(张梦阳、王丽娟译)。
书前有唐弢先生1988年写的序《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唐先生从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谈到《丑陋的美国人》《丑陋的日本人》,又谈到鲁迅先生先前认为史密斯对中国人的批评“错误亦多”,但同时对“有些意见表示首肯,也有同感”。
时间已经过去了70多年,今天重读新版此书,对我们又有什么启迪呢?我想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先来讲讲史密斯其人,史密斯生于1845年,毕业于比罗耶特大学,1872年来中国从事传教与救灾工作,中文名明恩溥。
1906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白宫接见史密斯,史密斯建议美国退还庚款予中国,他的申述为罗斯福所感动,庚款退还的议案顺利在美国国会通过,以此款创办了清华大学,促进了中美邦交。
史密斯在《中国人德行》一书中分析了中国人的国民性,比如忍耐、坚韧、节俭、勤劳,也指出中国国民存在的问题:要面子、守旧、好猜疑、缺乏时间观念与公共
精神,等等。
这些问题,讲的是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人,过去了将近一个世纪,有的问题如“轻视外国人”早已不存在了。
新中国与旧中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但中国国民中的陋习是不是一扫而光了呢?译者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张梦阳在“再版后记”中谈到“中国人的种种毛病并没有得到根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提倡“七不”已经多少年了,但乱穿马路,乱扔脏物的事还是天天发生。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要求每个中国人根治国民性中不和谐的行为是多么需要反省。
在此时,重读鲁迅先生的教导,“我们应该有‘自知’之明,也该有知人之明”。
同时,再读一读史密斯的书,我想也是有其必要的。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吧!
2023年《中国人》读后感5
古人说“修身,治国,平天下”,可见修养自身道德情操,完善个人人格多么重要。
为什么要加强自身修养?怎样加强自身修养?蔡元培先生《中国人的修养》一书里给了我们答案。
蔡先生以人们身边熟知的事物为例,娓娓道来,使人于不知不觉中深受启发,比如开篇《合群》一章,先生便以教室、桌椅、衣服和身体为例,说明事物都是由各种不同的部分有机组合而成,进而指出人与人必须结成集体,彼此合作,才能谋求最大利益。
引发我们加强自身修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共赢的思考。
本书触动我最深的是《方正与拘泥》一章,文中说,行为固然要遵守一定的规范,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不能因过于正派而显得死板。
对于这一点,先生也举了不少古代的例子。
生活实际中,方正不难做到,按原则做事就行,但方正又不拘泥,便很是考验一个人看透事物本质的本领了。
许多人欠缺的便是这个本领,过于方正,是死板是死脑筋,不方正不免就流于油滑和油腻,拿捏得当,思维灵活又敢做敢当,实在是令人羡慕的事情。
可惜这许多年来,遇到有些事情,本人时常犹豫“该做还是不该做”,而为自己平添了许多烦恼,现在想来,敢情也有许多人和本人差不多,所以蔡先生才写成这篇来开化我这等脑袋。
蔡先生关于良心的论述,也是令我非常感动的部分。
相信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因良心的驱动而不得不去做某些好事,又不得不去避免做一些坏事。
所以我们该做什么,都应该交由良心来决定。
但是良心却又可能被邪念所压倒;所以,对邪念要趋而避之。
我们应该借助良心,从知识、情感和意志三方面共同着手去消除邪念。
以趋善避恶的良心为基础,以臻于至善的理想为目标,不断实现道德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形成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道德,最终实现自我完善的人格。
大千世界,包罗万象,生活错综复杂,许多人感叹“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要看破世间万物凡事做得炉火纯青谈何容易,只要一直摸着良心走路,一直不断增强自我修养,会越来心明眼亮。
2023年《中国人》读后感6
《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主要讲了作者在德国至上海长途飞行中,看见玩ipad的基本是中国人,而这些人是在玩游戏,或看电影,没有人看书。
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中国乘客只有少数人看书,大多数在商店里穿梭购物,大声谈笑,比对价格,打电话也是大声交谈,缺少一种满足的安宁。
而欧洲人大部分是在安静的阅读中渡过,即使打电话也是低声细语,生怕吵到旁人。
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籍不仅是直接传递知识的方式,也是经验的积累,将一部分人获得的知识抒写成书广泛传播出去,不但促进了不同地域、不同种族文化和知识的交流融合,还能让有限的认识不断深化、扩宽。
如今喜欢阅读的人越来越少,这种现象早已见怪不怪,或已麻木不仁。
在我们身边不难看到从三、四岁孩童,到六七十岁老者,无不为能上网,能打游戏,刷微博而快乐,加上新闻媒体过度宣传又起到推波助澜作用,使得全民视玩三G手机、掌上电脑为时尚,悠闲享受阅读者成为老土,另类。
据有关报道说国人年均读书0·7本,就我个人而言,不会麻将,对网游没有兴趣,书店里卖的纸质书籍太贵,又都是各类辅导书籍占据了半壁江山,另半
壁江山由养生学,成功学所统领,只能对着电脑点开书架,找一本书追着看,不失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
不过要想找一本喜欢的书不容易,能读到一本有意义的书更难,所以很多人愿意把时间耗在打牌搓麻,网络游戏上,应试教育也让孩子和家长感到学习压力山大,没时间,没精力阅读课外书籍,视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人想快点逃离苦海,自然很难建立阅读兴趣。
有学者说过:一个人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我们需要阅读充实自己,民族文化传承也不是靠微博、麻将、网络游戏支撑,如果文化沙漠化,是永远无法支撑起五千年甚至更加久远的民族。
一个民族靠文化基石垫底,阅读又是多元的兼收并蓄,静下心来从阅读中获得智慧和力量,命运是靠知识改变。
无论上网还是逛书店,为自己多留意收集几本经典书籍,有益无害!
2023年《中国人》读后感7
人之初,性本善,善乃是人之本性,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不善之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可恶之事?人们又是被什么蒙蔽了双眼,才离最初的自己,离一个真正的“人”愈行愈远?也许是永远无法满足的金钱欲,也许是权利,抑或是已经被扭曲的观念。
一个本该清澈明亮的世界,却总有人在阴沟里搅拌污浊。
作为一个正直的、有良知的中国人,我想起码要有愤怒,是对于践踏人性之事的愤怒,而不应该麻木不仁。
也许你凭借一己之力无法去改变什么,但是愤怒表示你有觉知,有态度,有温度,还有对人性的一份虔诚。
梁晓声说他脾气不好,见到了看不惯的事情就想骂,这份正直在虚伪面前,竟显得如此光亮。
像他这样正直的作家,现在其实并不多见。
较之于社会来说,学校是一方净土,然而这块干净的地方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也被污染了。
梁晓声谈到他的小学班主任,我感觉她不应该搞教育、当老师,教育只会把她的畸形的观念扩大化,传染给更多学生。
梁晓声是幸运的,因为他同时遇到一个讨厌他的老师和一个喜欢他的老师,而这个喜欢他的老师恰恰是一个好老师,也正是这位好老师改变了他的一生,让他感受到了人间自有温情在,即使周边险象环生。
那么又有多少学生没有他这么幸运,记得一个朋友曾给我讲她的一位语文老师是怎样伤害她那脆弱的自尊心,而且不止一次的伤害,以至于影响了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事过多少年了,她没说几句就开始哽咽,听着让人着实难受。
最后她还是哭了,我当时在想,有这样的老师在学校,家长能放心吗?如果孩子受委屈了,家长知道后会有多心疼啊!
书中还谈到许多,其实大部分问题产生的根源就是人的异化,较之于动物才说,人类的生活有更多的诱惑,异化的可能性也比动物要大,所以一只流浪狗可以和一只流浪猫真情依偎,互相取暖,而人呢?最后猫猫之死,也许是因为它对一些异化的人感到害怕和绝望,因为他们毁灭了它的全部。
咪妮,其实还有很多善良的人很想念你。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人,都渴望爱渴望美好,渴望社会给予我们足够的安全感,那么我们就应该时常自省,想想我们自己给社会爱了吗?我们的初心是否如初?世间所有的美好都是值得被善待的,世间所有的温情终会被感知的。
不辜负善良,就是不辜负自己。
2023年《中国人》读后感8
《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一文语言犀利,在文中作者出色地运用了仿拟修辞手法。
从教学资料中了解到,“自信力”本是当时《大公报》社评中使用较多的一个字眼,鲁迅抠住不放,就从这个字眼起伏翻腾,在“信”的对象、类属、影响上大做__。
“先从‘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
己’”从而剖析出反动政府本没有“自信力”而只有“他信力”;现在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在文中作者继而联系新近求神拜佛的闹剧,进一步挖掘出反动政府现在正发展着“自欺力”,由“自信力”而“他信力”而“自欺力”,析理精警,出语奇崛,使人耳目一新。
鲁迅先生的仿拟,不是简单、机械的模仿,而是依照现成的词语格式变更字眼,寓以新意的一种创新。
这种仿拟修辞手法往往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或顺其意而仿之,或反其意而仿之,都能借助变动的字眼表明自己独特见解。
在这篇驳论文中,由于运用“仿拟”修辞翻造出一字之差的三个词语,层层深入剥笋,步步强化逻辑力量,而且睿智闪烁,机趣横生,也增添了许多辛辣的讽刺锋芒,让人产生拍案叫奇之感,怪不得人称鲁迅的杂文是刺向敌人的匕首。
鲁迅的杂文对敌人深恶痛绝,犀利如刀,而对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则是衷心爱戴,热情似火。
在批驳了敌论的论点后,作者深沉的目光由近及远地转向了我们民族古老的历史,他那纵贯古今的思绪首先从严峻的现实中生发开来,指出“自欺”并非现在的新东西,而是古已有之,于今为烈,以到“笼罩了一切”。
然后,作者用“然而”一转,满腔热情地歌颂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他们当中,是历史上那些“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一曲“脊梁颂”后,更热情赞颂中国共产党人“有确信,不自欺”,“前赴后继的战斗”,作者的思绪就在追溯历史长河的源流之后,又回到了现实。
2023年《中国人》读后感9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朋友书桌上看到台湾作家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
看到这么敏感的字眼,心生好奇,便借过来阅读。
《丑陋的中国人》收录了柏杨数十篇的__,这些__的几乎都是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
诚如“中国人的丑陋,来自我们不知道自己丑陋”这般,作者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态度鲜明地将传统文化的种种弊端称之为“酱缸文化”,这种
“酱缸文化”会让我们的子孙后辈受到影响,且这种影响可能会持续不断。
难怪冯骥才先生认为这是一本“令人深省的书”,肯定柏杨先生批评的正是中国人国民性的负面。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誉为“礼仪之邦”。
历史的车轮向前,尽管她历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的熏陶,但很多地方却仍丑陋不堪,实在有负“礼仪之邦”的美誉。
赏一叶而见秋韵,窥石出而知冬至。
生活中,往往最是寻常和细微的环节,却常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缩影,也往往折射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水平。
事实上,近些年来,我们不难在新闻上看到种种形式不同的中国人的“丑陋”,甚至在我们身边就大量存在!这点,我们不以偏概全,但也不推诿逃避!公共场所的文明和素养,很多细节对中国人的“提醒”总是刺激着我们的神经。
是呀,我们必须得承认,相较于很多西方国家,中国人的礼节和礼仪远不及彼。
这种内在素质的外在体现的差距,也绝不是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的!这些顽疾是一种慢性病,经过长年累月不断累积,再逐步散落到各个角落。
这着实让我们之中的绝大多数有担当、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中国人倍感惭愧和压力!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当认真思考,早点觉悟,发现自己的缺点并及时去改进。
写到这里,我的心不由得一惊!这让我想到作品里的《炫耀小脚》《虚骄之气》《把羞愧当荣耀》等篇!那位山区老太得意地炫耀自己的小脚的“奕奕神采”令人无奈,那“做好事”俨然已经成为“多管闲事”的冷漠无情,那绞尽脑汁的“窝里斗”……
难道仅仅只是这些?错了!因此,我辈当自我反思、自我检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为“礼仪之邦”正名,用自己的举动去唤醒那部分麻木的国人,而终于唤醒沉睡的中国大地。
(张春福)
2023年《中国人》读后感10
《中国人信札》原文共有162封信,长达1500页。
译者编撰过程中在法国国家图书馆经历了数个寒暑,在法兰西院士布律诺·内沃的鼓励和帮助下,将五个版本异同作为比较与考察,译成出书共精选38封信,出了这本《中国人信札》。
笔者以巴黎索邦大学的思想史理念,通观现代西方对中国文化的看法,从中法比较文学的一个崭新视角将德·阿尔让的这部《中国人信札》呈现于读者。
游记形式的《中国人信札》记述了在印度暹罗国和中国的传教士的生活,涉及的时期是从发现开封的犹太人一直到雍正皇帝(1678-1735)统治时代。
信里特别提到的是在中国的基督教传道活动,即耶稣会士从明朝进入皇宫直到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这段时期的传道活动。
《中国人信札》的记事顺序完全依照欧洲对中国礼仪进行争论的不同阶段,但又把中国历史重要事件,特别是1644年王朝更迭,准确的表现出来。
另外作者在书中明确区分了满族人和汉族人,他把满族人称作为鞑靼人,而1644年那个重要的时间,我们都知道的是路易十四开始执政,《中国人信札》开篇就描述了巴黎人和外省人的对话,清晰地反映了17世纪到18世纪上半叶的法国社会面貌。
在《中国人信札》中德·阿尔让回顾了欧洲人关于中国人宗教与道德辩论的缘起,同时也介绍了中国人祭祖的重要观点。
这些观点可以印证作者对耶稣教会的维护。
他不认为中国人是可让人谴责的唯物论者,他同时也谴责一些神学家对中国宗教的批评。
德·阿尔让赞同的仍是理性的通识性的哲学,他反对所有形而上学的思想,认定人类精神的普遍性应当建立在历史的凭据上。
他对中国祭拜之灵的表现出的尊重也是基于人类学的客观要求。
这是对宗教迷信,基督教不宽容的'间接反击。
《中国人信札》是一幅活生生的应当永远受尊重的“他人”的画卷:犹太人,日本人,暹罗人,波斯人和中国人。
作者深深理解了这些礼仪与所有真正的人性化生活中客观现象之间的意义和关系,宽容也是《中国人信札》的主题,以四海民情为出发点,也包含18世纪上半期欧洲的道德风俗;另一方面,由于是中国人之间的通信作品也包含着中国历史及中国和欧洲之间的交流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