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种树郭橐驼传(学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 11种树郭橐驼传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偻”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归纳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学习课文中对比与类比的手法。
3.了解“养民”治国的深刻道理及其现实意义。
【写作背景】
本文名为“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
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
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
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
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
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
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郡解县(今山西永济县),世称“柳河东”。
他出生于长安,少精敏而有文名,出入经史百子。
21岁中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
26岁第博学鸿词科,任集贤殿正字,博览群书,通观古今。
贞元十七年(801)调任蓝田尉,得以了解世风民情。
贞元十九年(803)任监察御史里行。
顺宗即位,他参与王伾、王叔文等人的永贞改革,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
改革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途中,改永州(今湖南零陵县)司马,前后长达十年之久。
他寄情山水,交往佛释以遣苦闷,并关心现实,写了大量文章驳难政敌。
元和十年(815),被召入京,他满心以为可一展才志,不料又远放柳州刺史。
在柳州任上,他关心民瘼,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解民倒悬,深得民心。
元和十四年卒于任所,故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是中唐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
他具有进步的历史观和朴素的唯物思想,反对天命论。
他和韩愈一起领导古文运动,认为文章应辅物及时,其文学主张与韩愈大同小异。
他的散文创作立意新颖,章法严谨,以杂文、寓言、山水游记等成就最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歌清新峻洁,似淡实浓,自成一家。
有《柳河东集》行世。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简要介绍郭橐驼的形象特征及名号来历。
第二部分:介绍郭橐驼的籍贯及高超的种树技艺。
第三部分:写郭橐驼种树与他人种树的不同,实际上就是能否做到“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问题。
第四部分:在问答中将种树之理“移植”到做官治民之理上来。
【学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
1、第一节:看郭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
①“隆然伏行”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
②“甚善,名我固当”:指其病为号,不雅,但亲切。
驼竟以为起得很恰当,且这样自称,勾勒出人物豁达性格
③本节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一般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2、第二节:橐驼以种树为业,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取迎养,为什么“争取迎养”?
明确:“视驼所种树……早实以蕃”,原来他的种树技艺高超,而且从欢迎他的人看,可知驼种树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观赏游玩),又能满足物质需要(种树卖果),技术很全面。
由此可见,驼豁达的个性背后存在着自信的原因。
3、第三节:
(1)郭橐驼种树有无“秘籍”,方法是什么?
明确: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2)如何“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种植时的要求是什么?种后如何管理?
明确: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不害其长。
不抑耗其实。
(3)他植者为什么“莫能如”?他植者如何做的?结果如何?
明确: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二、研读第4、5节:“驼”是如何描述官吏治民的?
明确:“旦暮吏来而呼……击木而召之。
”“驼”又是如何评价的:“然吾居乡……卒以祸。
”“吾小人……病且怠。
”
三、思考赏析
1、第二段作者从哪两个方面点出橐驼技艺的高超?最后一句有何作用?
明确:一是他种的树或移植的树没有不成活的;二是他种的树枝繁叶茂,早熟多果。
最后一句从侧面指出别人无法仿效他,增强了玄妙色彩。
2、郭橐驼是从哪些方面论述何谓“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
①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平,要用旧土,捣土要结实。
②栽好后就不动不虑,离开后也不再去看它们。
③栽种时要像对待孩子那样小心,种完后就像丢弃了一样不再管它,使它们保全天性,顺性生长。
3、郭橐驼是怎样评述官吏烦令扰民的?
明确:先概括“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再铺陈,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把官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4、文章是怎样运用类比手法的?起到了什么作用?
(1)作者整体上从两个方面运用了类比:
①种树与治民相类比,种树道理与为官治理百姓的道理相类比。
郭橐驼提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和“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类比。
种树“其莳也若子”类比对百姓要关怀爱护种树“其置也若弃”类比不要打扰百姓,让百姓休养生息。
②“他植者”对树“爱之太恩,忧之太勤”,类比“长人者好烦其令”。
表面上是说种树的道理,实际上每一个种树的道理都类比着一个治国养民的道理。
(2)作用:作者通过如此层层类比,环环相应,说透了种树的原理,也就把治民的道理讲清楚了。
【当堂检测】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橐驼植树技艺高超,享誉长安,他种植或移栽的树木成活率高,而且高大茂盛,果实结得早而多。
许多种树的人虽然暗中观察仿效,但都赶不上他。
B.郭橐驼的种树经验是:对树木要像对自己的子女一样细心呵护,根要舒展,土要勤换,培土要平且捣筑细密,要尊重客观规律,顺应树木的生长天性。
C.作者借郭橐驼之口,写“养树”细腻生动,曲折有致,用的是繁笔,目的是为下文用简笔写“养人”做铺垫。
有此铺垫,推出“养人”之术水到渠成。
D.作者通过写郭橐驼种树来阐明治民之道,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
文中两种与郭橐驼截然不同
的种树方法,暗喻了作者对“烦令扰民”的时弊的强烈不满。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名我固当
②旦视而暮抚
③早实以蕃
④其筑欲密
⑤非有能硕茂之也
⑥非有能早而番之也
⑦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A.①③④/②⑦/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③④/②/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3.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并解释。
(1)名词活用
病偻,隆然伏行________________
早实以蕃________________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________________
而卒以祸________________
其莳也若子________________
名我固当________________
传其事以为官戒________________
移之官理,可乎?________________
(2)使动用法
以致其性焉尔________________
非有能硕茂之也________________
非有能早而蕃之也________________
鸣鼓而聚之________________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________________
见长人者好烦其令________________
(3)意动用法
驼业种树________________
(4)为动用法
其培之也________________
忧之太勤________________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种树郭橐驼传》中,柳宗元借郭橐驼之口讲述了种树之道:“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提到自己种树的四点秘诀时说道,除了要让树根得到充分的舒展,还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最后一句“_______________”直接点出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鉴赏文章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B项,“土要勤换”说法错误。
郭橐驼的做法是“其土欲故”,即移栽树木要保留根部的旧土。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的能力。
①③④是名词用作动词,②⑦是名词作状语,⑤⑥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故选A。
3.答案:(1)病,名词作动词,患.病实,名词作动词,结果实爪,名词作动词,用指甲抠、掐祸,名词作动词,造成灾祸子,名词作动词,对待孩子名,名词作动词,起名,称呼传,名词作动词,记录,记载官,名词作动词,做官
(2)致,使动用法,使……达到;硕茂,使动用法,使……硕大茂盛;早,使动用法,使……结得早;蕃,使动用法,使……多;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响声;聚,使动用法,使……聚集;蕃,使动用法,使……繁盛;安,使动用法,使……安定;烦,使动用法,使……烦琐(3)业,意动用法,以……为业
(4)培,为动用法,为……培土;忧,为动用法,为……担忧
4.答案:(1)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2)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3)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1)致;(2)培,筑;(3)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