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见鱼病及其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种常见鱼病及其治疗
作者:温姝
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5年第5期
温姝�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157000)
1 指环虫病�
严重感染指环虫的病鱼,体色变黑,十分瘦弱,游动缓慢,食欲减退,鳃丝黏液增多,鳃瓣呈灰白色,呼吸困难。
越冬鱼种在开春后即开始发病,流行季节在春末夏初。
此病不仅危害池塘鱼,对小型水库和湖泊中的鱼也有危害严重。
防治可采取全池泼洒溴氰菊酯或阿维菌素等杀虫药物。
伊维菌素拌料内服,50mg/kg,或0.4~2.0mg/L,全池泼洒。
2 肤霉病�
又名水霉病或白毛病。
是鱼池刚化冰后最常见鱼病之一,其病原体是水霉和绵霉,菌丝形态细长,且有分枝,着生于鱼的体表皮肤内,其余则露出体外。
菌丝长达3cm,呈灰白色,柔软似棉絮。
发生此病后肉眼可见灰白色棉絮状菌丝体,有的黏附泥粒等棕色附着物,鱼体组织坏死,负担过重游动失常,食欲减退或不吃食而死亡。
草鱼、鲤鱼、鲢鱼等都易感染,四季可发生,以春季较严重。
在拉网捕捞、搬运和放养操作中要尽量避免鱼体受伤,注意合理的放养密度是防治该病的有效方法。
在并塘越冬及春季放鱼种时进行鱼体药浴消毒。
用食盐水3%~5%浸洗鱼体10~15min,或用高锰酸钾20g/m�3对鱼体消毒5~10min。
治疗采取全池泼洒药物,用亚甲基蓝2~3g/m�3全池泼洒,连用2~3次。
�3 烂鳃病�
烂鳃病是传染迅速,病程长,比较常见的鱼病,一经发病便难控制其蔓延。
烂鳃病主要有两种,寄生虫性烂鳃病和细菌性烂鳃病。
该病在水温�15~�30℃随水温升高,发病率提高。
细菌性鳃病可见池鱼游动缓慢,体色变黑,鳃丝肿胀,如取少量鳃丝镜检,见有大量细长的红色杆菌即可作初步诊断。
该病的预防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日常养殖中要保持水质清爽,溶氧充足,养殖密度是预防该病的关键。
鱼种下塘前用漂白粉10mg/L或高锰酸钾15~20mg/L药浴
15~30min,或用食盐水溶液2%~4%药浴5~10min。
治疗可全池泼洒二氯异氰脲酸钠或三氯异氰脲酸0.3~0.5g/m�3,或二氧化氯�0.1~�0.2g/m�3,也可双季铵盐类和戊二醛联用。
拌饲投喂可用氟哌酸,每千克鱼体重每天10~30mg拌饲投喂,连喂3~5天,或磺胺-2,6-二甲氧嘧啶、磺胺-6-甲氧嘧啶,每千克鱼体重每天100~200mg拌饲投喂,连喂5~7天。
寄生虫性烂鳃病可取少许鳃丝或从鳃上刮取少许黏液,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大量虫体后即可确诊。
该病预防主要采取放养前彻底清塘,减少病原体;加强管理,增强鱼体抵抗力;鱼种入池前用高锰酸钾浸泡消毒。
治疗可用硫酸铜加高锰酸钾(5∶2)0.5g/m�3全池泼洒,硫酸铜加硫酸亚铁(5∶2)0.7g/m�3全池泼洒。
�4 肠炎�
由于鱼食入不洁食物,或摄食过饱消化不良等引起。
病鱼一般腹部膨大且有红斑,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从肛门流出。
剖检肠道内无食物,有淡黄色黏液。
投喂新鲜饲料,是预防此病的关键。
鱼种放养时,用漂白粉10g/m�2,浸洗0.5h。
在发病季节内,每隔半个月,用漂白粉或生石灰在池塘周围泼洒消毒。
治疗时,每亩(667m�2)水面(水深1m)用鲜丁香50kg,苦楝树叶35kg,扎成数捆投入塘内,隔天后注入新水,使浸出的药汁遍及全池。
每
100kg鱼或1万尾鱼种喂大蒜头500g,加食盐250g捣烂,拌饵投喂,连喂3~6天。
也可选用呋喃西林粉0.02g,溶于10kg水中,浸洗病鱼20~30min。
�5 肝胆综合症�
患病鱼上浮,活动无序,打旋或钻上钻下,检查体表一般难见明显症状。
解剖发现肝胆部
位发生显著病变。
肝脏肿大,颜色变黄变白等,呈花肝状,并肝部外表伴有血块凝结,胆囊明
显肿大,一般剖检时都出现破裂。
该病多发生在投饲精养池塘或网箱中,7~9月为发病高峰期,主要危害草鱼、鳊鱼、湘云鲫鱼等吃食鱼。
长期投喂高蛋白饲料,部分蛋白质在鱼体内被转化
成脂肪,堆积在肠系及肝部周围,加重了肝脏的负担,直至形成脂肪肝;或投喂低质饲料各类
维生素缺乏或比例失调,对肝脏的正常代谢功能造成不良影响和损害;饲料超过保质期或发生
霉变,蛋白质氧化变质,形成有毒物质,对肝脏有严重的损害作用。
水质恶化使水中的氨气、
亚硝酸盐、硫化氢等严重超标造成鱼体内氨代谢困难并存积在血液中,引起肝胆病。
部分养殖
户滥用药物或长期重复用药,特别是一些残留量大的药物,如有机磷、重金属类抗生素药物对
肝脏损害相当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