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成果的汇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
展战略研究项目成果的汇报
关于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成果的汇报
一、西北地区的现状和问题
(一)自然环境格局。

本项目研究范围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和内蒙古6省、自治区范围内的内陆河流域(包括新疆的国际河流)和黄河流域,报告中统称为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土地总面积345万平方公里,根据自然环境的不同,可划分为三大片:贺兰山以西的内陆干旱区(简称内陆干旱区);贺
兰山以东的半干旱草原区(简称半干旱草原区);半干旱和半湿润
区的黄河流域(简称黄河流域区)。

(二)社会经济的现状和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有巨大发展,从总体上说,为全面实现小康奠定了初步基础。

当前主要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二是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

(三)水资源概况。

1.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

西北地区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1635亿
立方米,仅占全国总量的5.84%。

2.人均水资源量。

2000年西北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781立方米,为全国当年人均水资源量的80.5%。

其中:宁夏黄河流域217
立方米,陕西渭河流域326立方米,青海湟水河流域618立方米,
甘肃河西走廊的石羊河流域761立方米,均大大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成为严重缺水的地区。

3.用水量和耗水量。

2000年全区总用水量817亿立方米,其中
农业用水占89.3%。

扣除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回归水量后,2000年
全区净耗水总量547亿立方米,耗水率(耗水量与用水量之比)为62.8%。

4.用水效率。

虽然西北地区水资源紧缺,但却存在着人均用水量高、农田灌溉用水定额高、单位GDP用水量高的问题。

农田平均每
亩实灌定额617立方米,比全国平均高40%;万元GDP用水1736立
方米,比全国平均高1.85倍。

5.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用水量与水资源总量之比)。

目前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平均为20%,西北地区为53.3%。

其中甘肃的河西走
廊各河、新疆的塔里木河和天山北坡各河都超过70%,有的甚至超
过100%。

(四)生态环境的主要危机——土地荒漠化。

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在长期历史演变中出现种种问题,如干旱缺水、河湖干涸、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等。

研究认为,生态环境的
主要危机综合表现为土地荒漠化。

1.土地荒漠化的.界定。

《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公布的数据
表明,1999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7.4万平方公里,其中在
本项目研究范围的约218.3万平方公里。

研究认为,为了有针对性地指导实际工作,应着重研究在现代气候条件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原有耕地、草地、林地
退化的情况。

在西北地区,应主要研究在干旱化的气候背景条件下,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和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两种原因引起而又有
条件治理的荒漠化土地,据此粗略估计,本区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在
60万平方公里左右。

2.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引起的土地荒漠化。

(1)在内陆干旱区,由于河流上中游用水过多,造成下游河湖干涸,荒漠扩大。

(2)在沙
漠边缘地区,由于超采地下水,植被枯萎,造成土地沙化。

(3)在大
中型灌区,由于灌溉不当,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

3.由于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引起的土地荒漠化。

(1)草原牧区由
于严重超载过牧,造成大面积退化甚至沙化。

(2)在农牧交错区,由
于滥垦、滥牧、滥樵、滥采,造成大面积土地退化甚至沙化。

(3)在
农区,由于不合理的种植结构和耕作制度,造成一些地方的土地退
化甚至沙化。

(4)在有些山区,由于滥伐滥垦,造成林地的退化。

(5)在黄土高原区,由于边治理、边破坏,土壤侵蚀总面积仍有所增加。

4.土地荒漠化是沙尘暴加重的重要原因。

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从自然规律的角度看,沙尘暴是不可能被消灭的。

但人类不合理的
经济活动破坏了一些地方的地表覆盖,助长或促进了沙尘暴的发生

[1][2][3][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