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训练:朱熹《大学章句序》(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训练:朱熹《大学章句序》
(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
..教人之法也。
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
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
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
三代之隆,其法浸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
人生八岁,则
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
..,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士、众子,以至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
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俯焉以尽其力。
此古昔盛时,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
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风俗颓败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
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著大学之明法。
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
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
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实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
虽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与有闻焉。
顾其为书,犹颇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辑之,间以窃附己意,补其阙.略,以俟后之君子。
(节选自朱熹《大学章句序》)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
贤圣之君A不作B学校C之政D不修E教化F陵G夷H风俗I颓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皆入小学”与“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两句中的“小学”含义不同。
B.“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的“所以”含义不同。
C.“则因小学之成功”与“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两句中的“因”含义相同。
D.“补其阙略”与“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阙”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朱熹认为《大学》这部书,是古代大学教学的准则,他认为人的天赋是
不一样的,因此人们不能意识到并保有自己的全部本性。
B. 夏商周三代兴隆时教学方法逐渐完备,王公及普通百姓家的弟子都能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大学所教内容是人君亲历经验和心得。
C. 孔子无法通过君师地位推行自己的学说,就独自总结先王的法则将其传授弟子,以此来传教后人。
曾子明白其中真义并写出传文。
D. 程颢、程颐两位先生继承了孟子的学说,开始尊崇信奉这篇《大学》并加以传扬;朱熹将二人著作重新编辑,并加入了自己的见解。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①此古昔盛时,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
译文:
②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
译文:
14. 本文认为人的本性中含善,请找出原文中表现这个意思的句子。
(3分)
【答案解析】
10.BEH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到周朝衰落后,贤圣之君不再出现,学校的优良政策不再推行,教化衰落,风俗也颓废败坏。
“贤圣之君不作”与“学校之政不修”句式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教化陵夷”与“风俗颓败”句式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
11.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A.“含义不同”正确。
古代的一种学段;小的方面。
句意:都进入小学学习。
/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
B.“含义不同”错误。
都是“用来”的意思。
句意:是古代大学用来教学的法则。
/是用来传播道理,传授学业,解疑答难的人。
C.“含义相同”错误。
分别是借助;因而。
句意:就是借助小学学成的基础。
/因而我能够遍观群书。
D“含义相同”错误。
分别是缺失;使受损害。
句意:补充其缺失省略的地方。
/使秦国受损害来使晋国受益。
故选A。
1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十五岁入大学”错,原文为“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士、众子,以至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只有继承君位的太子及君主其他儿子,与老百姓中的优秀子弟十五岁可以入大学。
故选B。
13.
①这就是古代兴盛时,在上政治修明、在下风俗美善、而后世赶不上的原因。
②到孟子死后,所流传的真义也消失了,这部书虽然存在,但知道的人却很少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
①“盛”,兴盛;“所以”,……的原因;“治隆”,政治修明;“俗美”,风俗美善。
②“没”,通“殁”,死;“泯”,消失;“鲜”,少。
【评分标准】句意1分,关键词一处1分,每句满分为4分
14. ①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
②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
③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俯焉以尽其力。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得1分,共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信息的能力。
①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自从上天降生人类以来,就没有不赋予每一个人以仁、义、礼、智的本性的。
②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使其治理和教育人民,以恢复人民最初的善良本性。
③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俯焉以尽其力:这些学习的人,没有不知道人的本性所固有的,也没有不明白自己的职分所当做的,这样各自就会努力去尽自己的力量。
以上三组句子都表明善是人先天所固有的,人的本性中含善。
【参考译文】
《大学》这部书,是古代大学用来教学的法则。
自从上天降生人类以来,就没有不赋予每一个人以仁、义、礼、智的本性的。
然而人的禀赋气质有时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能够全知道并保有人的全部本性。
一旦有聪明智慧并能把最初本性发挥到极至的人出于人民中间,则天必命他做广大人民的君主、师长,使其治理和教育人民,以恢复人民最初的善良本性。
在夏、商、周三代兴隆时,教学法则渐渐完备,王宫、国都和闾巷都有学校。
人到了八岁,从王公以下至于老百姓的子弟,都进入小学学习。
小学教给他们洒水扫地、应答对话、待人接物的礼节,以及各种礼仪、音乐、射箭、驾车、文字书写和算术等文化知识。
待长到十五岁,从可继承君位的太子、及君主其他儿子,与老百姓中的优秀子弟,都进入大学。
而大学则教给他们探究事理、端正本心、修养自身、管理他人的办法。
学校的设立,内容是如此的广泛,而教学方法中,教学的次序和内容条目是如此详细分明,而其用来教学的内容,都是人君亲身经历的经验和心得,不追求人民日常生活和伦理知识之外的东西。
因此,当世之人没有不学习的;这些学习的人,没有不知道人的本性所固有的,也没有不明白自己的职分所当做的,这样各自就会努力去尽自己的力量。
这就是古代兴盛时,政治修明于上,风俗美善于下,而后世赶不上的原因。
到周朝衰落后,贤圣之君不再出现,学校的优良政策不再推行,教化衰落,风俗也颓废败坏。
当时即使有孔子这样的圣人,也得不到君师的地位来推行他的政治教化学说。
于是他就独自整理先王推行教化的法则,招收弟子习读经典,把先王之道传授弟子,以此来传教后人。
而这一篇《大学》,就是借助小学学成的基础,来讲明大学教学内容和方法。
孔子的三千多学生,大致都听过孔子的讲说,
只有曾子明白其中的真义,于是写成传文,以阐发孔子本意。
孟子死后,所流传的真义也消失了,《大学》这部书虽然存在,但知其真义者太少了。
宋朝品德兴盛,政治修明。
于是出了河南程氏两位先生,能够继承孟子传播的思想。
他们开始尊崇信奉《大学》并将此篇传扬于世。
虽然我不够聪明敏捷,但也有幸从我老师那里听说了程氏两先生的学说。
只是程氏两先生的书不少已经流失,(另译:还有不少疏漏之处)于是我就不顾自己的固陋,将程书重新整理编辑,中间也附入了我自己的一些见解,补充其缺失省略的地方,这些都等待以后的学者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