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贤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贤相.txt爱情是彩色气球,无论颜色如何严厉,经不起针尖轻轻一刺。
一流的爱人,既能让女人爱一辈子,又能一辈子爱一个女人!周公
周公(?-约前1095),姓姬,名旦,为西周文王第四个儿子,周武王之弟,因生于周而又为公爵而得名。
周公一生政绩赫赫,是我国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军事家、思想家。
公元前1024年,周武王为灭商作准备,在孟津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周公便是组织和实施者。
当时“不期而会盟(孟)津者八百诸侯”。
到了公元前1021年,周武王认为灭商时机已成熟,便向商王朝发动了最后攻击。
周公追随武王,率领大军,从盟津渡河,最后经过牧野之战,推翻了殷商统治,确立西周王朝,可以说周公是西周王朝的开国元勋。
周武王克殷后第二年病死。
其子成王继位。
成王年幼无知,无力当国,周公乃以摄政王身份留在王室,代为摄政。
周公摄政期间,卓有建树,但也因此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
周公的兄弟管叔、蔡叔等勾结殷纣王的儿子武庚联合发动了叛乱。
周公奉成王命东征平叛,以洛阳为据点,经过两年的艰苦战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在代成王摄政当国期间,勤勉有加,不敢一日有松懈。
《尚书大传》中对周公摄政期间的政绩做了高度概括:“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代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在营建好洛阳后,周公向成王建议,说洛阳“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理均”恳请成王迁都洛阳。
成王接受了周公的意见,就下令把武王从殷都迁来的象征王权统治的九鼎定到洛阳,史称“成王定鼎于郏鄏”(洛阳周公庙定鼎堂,由此而得名)。
周公的思想影响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余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管仲
管仲(?-公元前645),春秋初期齐国主政之卿,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又称管敬仲,名夷吾,字仲。
周王同族姬姓之后,生于颍上(颍水之滨)。
青年时曾经商、从军,又三次为小官,均被辞。
齐襄公时,与挚友鲍叔牙同为齐国公室侍臣。
周庄王十二年(前685),在齐国内乱中,助公子纠同公子小白(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
虽一度为齐桓公所忌恨,终以经世之才,经鲍叔牙力荐,被桓公重用为卿,主持国政。
向桓公提出修好近邻、先内后外、待时而动的治国求霸之策,辅佐桓公励精图治,推行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
以“尊王攘夷”为号召,佐桓公北攻山戎,南征楚国,扶助王室,救邢存卫,主持会盟,终成首创霸业之功。
因有殊勋于齐,被桓公尊为仲父。
管仲治齐以成霸的业绩,对推动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民族融合起着重要作用。
有《管子》一书。
晏婴
晏婴(?-前500年),字平仲,又称晏平仲,世称晏子。
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时齐国大夫。
公元前556年,其父晏弱死后,继任齐卿,历任灵公、庄公、景公三世。
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曾奉景公之命,与晋联姻,曾预言齐国政权终将为田氏所取代。
传世有《晏子春秋》一书,当是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编辑而成。
敢于犯颜直谏,纠正国君的错误;提倡节俭并且自己能身体力行。
晏婴身为三朝宰相,竟始终过著清贫生活,穿粗衣,吃粗粮,居陋室,骑劣马,景公给他新房,他拒绝搬迁,给他金银裘皮、好车好马,他坚辞不受,景公见他的妻子又老又丑,把女儿赐给他,晏婴更是婉言谢绝。
晏子拒赐成为千古美谈。
也许正是这样高尚的品格,才使后来的司马迁发出这样的感慨:“假如晏子还活著,我就是为他执鞭架马,也是心向往之啊!”
萧何
萧何(?-公元前193)西汉初年大臣。
沛(今江苏沛县)人。
早年任秦沛县狱吏。
秦二世元年(前209)随同汉高祖起兵,为沛丞。
攻克咸阳后,诸将皆争夺金银财宝,萧何却忙于接收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使汉高祖得以掌握全国户口、民情和地势,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汉高祖被封为汉王后,萧何劝说汉高祖以巴蜀为基地,与民休息,招纳贤才,推荐韩信为大将军。
楚汉战争时,萧何以丞相专任关
中事,他侍从太子,制定法令约束,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
楚汉相持于荥阳、成皋时,汉高祖屡遭挫败,失军亡众,军无现粮,萧何及时调遣关中兵卒驰援,并转漕供给军用,保证了前线兵员粮饷的供应,促使战局发生了根本转机。
因此,汉高祖称帝后,以萧何功最高,位次第一,食邑八千户,悉封其父母兄弟十余人皆食邑。
汉高祖又以原订的三章约法不足以“御奸”,命萧何重新制订律令。
萧何采摭秦法,酌加新律,作为《九章律》(见汉律)。
高帝十一年(前196),因助吕后定计收捕淮阴侯韩信,被拜为相国。
高祖死后,萧何辅佐惠帝。
他病危时,推荐曹参继任相国,卒于孝惠二年。
陈平
陈平(?-前178)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
阳武(今河南原阳)人。
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吴广起义后,六国贵族也纷纷起兵,陈平往事魏王咎。
不久受谗亡归项羽,随从入关破秦。
刘邦还定三秦时,又间行降汉。
先后参加楚汉战争和平定异姓王侯叛乱,成为汉高祖的重要谋士。
刘邦困守荥阳时,陈平建议捐金数万斤,离间项羽群臣,使项羽的重要谋士范增忧愤病死。
高祖六年(前201)又建议刘邦伪游云梦,逮捕韩信。
次年,刘邦为匈奴困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部)7天7夜,后采纳陈平计策,重贿冒顿单于的阏氏,得以解围。
汉高祖死后,吕后以陈平为郎中令,傅教惠帝。
惠帝六年(前189)与王陵并为左、右丞相。
王陵免相后陈平徙为右丞相,但因吕后大封诸吕为王,陈平被削夺实权。
吕后死,陈平与太尉周勃合谋平定诸吕之乱,迎立代王刘恒,是为文帝。
文帝初,陈平让位周勃,徙为左丞相。
不久周勃罢相,陈平专为丞相。
文帝二年(前178)卒。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旧都人。
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有《诸葛亮集》。
东汉末年,豪强割据,军阀混战。
诸葛亮随叔父避乱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今湖北襄阳西),号称“卧龙”。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得到刘备三顾草庐的知遇,其后,辅佐刘备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任丞相。
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刘备病死,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政无大小,均由他决定。
诸葛亮当政期间,一方面,励精图治,在蜀中发展生产,改善了与西南各少数民族的关系,以巩固政权;一方面,东联孙吴,北伐曹魏,积极争取统一,复兴汉室。
他执政治军,宽严结合。
他在巩固蜀汉内部,积蓄力量以后,便全力出师北伐,先后六次进军,最后死于北伐军中。
谢安
谢安(320-385),字安石,东晋杰出的政治家、著名宰相,著名文人,他出生于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谢氏名门,后来氏族大迁移时,迁到浙江始宁(今上虞)。
谢安在朝为官20多年,做了两件大事:一是遏制了大司马桓温篡夺晋室的图谋,他及时招募氏族子弟,培养“北府兵”,在军事上作了讨逆的准备,二是以“北府兵”为主力,打败了前秦符坚90万大军的南侵,取得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的胜利。
谢安坚持北伐中原,统一北方。
但是,他的苦心不为东晋皇室司马氏所理解,相反害怕谢安“功高盖主”,将谢安出镇广陵(今扬州),谢安壮志未酬,抑郁而死。
死于太元十年(公元385年)享年66岁。
谢安死后,追封太傅。
房玄龄
房玄龄(579-648),临淄人,唐朝具有远见卓识的名相,协助唐太宗完成了“贞观之治”的大业,使唐朝出现了政治修明、经济繁荣的局面。
隋末中进士,任隰城尉。
唐兵入关后,归李世民,任秦王府记室,后封临淄侯。
参预玄武门兵变,助李世民取得帝位。
贞观元年为中书令,后任尚书左仆射(宰相),掌管国家大事,兼修国史,制定法律,并主持重修《晋书》。
后封梁国公,卒谥文昭。
他长期执政,与杜如晦、魏征同为唐太宗的重要助手。
贞观元年,唐太宗为了中强中央集团的官僚统治机构,提出“量才授职,务省官员”、“官在得人,不在
员多”的主张。
房玄龄领受旨意,精简机构,荐贤能,并在全国合并州县,以山河形势,把全国划分为十道,派遗得力官员分巡各道,执掌政务,并定期对各级官员进行考查,赏罚十分严明,使唐朝很快出现了“中国既安,四夷即服”的局面。
杜如晦
杜如晦(585-630)唐初名相,字克明,京兆杜陵(
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从祖杲为北周、隋显官。
唐武德元年如晦被李世民(见唐太宗)引为秦王府属官。
如晦常从征伐,参与机要、军国之事,剖断如流。
又迁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并以本官入文学馆为十八学士之首。
四年,李世民建天策府,以如晦为从事郎中。
九年,谋划玄武门之变,以功擢拜太子左庶子。
太宗即位,如晦迁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贞观二年(628),以本官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仍总监东宫兵马事。
三年,任尚书右仆射,仍领选事。
四年三月卒。
如晦为相时,正值唐新建不久。
他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典章制度皆两人所定。
时称“房谋杜断”,两人配合默契,同心辅佐太宗。
赵普
赵普(922-992),宋初谋臣,字则平,幽州蓟(今北京城西南)人,徙居常山(今属浙江),后迁洛阳。
刚毅果断,多谋有略。
后周时即为赵匡胤幕僚,累官节度掌书记。
参与策划陈桥驿(今河南开封东北陈桥镇)兵变,拥立赵匡胤称帝,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
建隆元年(960),从宋太祖赵匡胤平昭义节度使李筠之乱,以功迁兵部侍郎、枢密副使。
同年,又请速平淮南节度使李重进之乱。
三年,任枢密使。
乾德二年(964),任宰相。
参与制定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战争方略,提出强干弱枝、罢禁军统帅和节镇兵权,实行枢密院掌兵籍和发兵之权,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统兵,以文臣知州,置诸州通判,选精卒为禁兵等一系列重大措施,均被太祖采纳。
对辽力主防御,反对以武力收复燕云十六州。
后恩宠渐衰,出为河阳三城节度使。
宋太平兴国初复相。
后出为武胜军节度使。
端拱元年(988),再次入相。
淳化元年(990),又出为西京留守。
三年,病卒。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邓家巷)人。
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出生于仕宦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年轻时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他于二十二岁中进士后,历任淮南推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府、江东刑狱提典等职,均能体恤民情,为地方除弊兴利。
北宋嘉佑三年(1058)任支度判官时,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对官制、科举以及奢靡无节的颓败风气作了深刻的揭露,请求改革政治,加强边防,提出了“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原则,但并未引起朝廷的重视。
1067年神宗即位,王安石出任江宁(今南京)知府,旋被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即开始实施变法,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场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
同时,改革科举制度,为推行新法培育人才,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地主和豪商对农民的剥削,促进了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
国家财政状况有所改善,军事力量也得到加强。
但由于司马光等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新法在推行中屡遭阻碍,宋神宗也时有动摇。
熙宁七年,王安石被迫辞相,再任江宁知府,次年二月复任宰相,不久又因维护新法得罪了神宗而再次罢相,退居江宁半山园,被朝廷封为“荆国公”。
后人称其王荆公。
革命导师列宁曾称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他的散文以雄健刚劲著称,使他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则遒劲清新,豪气纵横。
今存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残卷及《老子注》若干篇(条)。
张居正
张居正(1525-1582),明代政治家,改革家。
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又称张江陵。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由编修官至侍讲学士令翰林事。
隆庆元年
(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隆庆时与高拱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
万历初年,与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
当时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
他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潘季驯主持浚治黄淮,亦颇有成效。
万历十年(1582年)卒,赠上柱国,谥文忠。
死后不久即被宦官张诚及守旧官僚所攻讦,籍其家;至天启时方恢复名誉。
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