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的控制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部位损伤所致功能障碍特点
不同部位损伤所致功能障碍特点
广泛大脑皮层: 双侧旁中央小叶 额叶 基底节区 丘脑 脑干:中脑、桥脑、延髓 小脑 颈髓:四肢瘫 脊髓:截瘫
广泛大脑皮层
广泛大脑皮层损伤
常见原因:缺血缺氧性脑病、一氧化碳中毒、心肺复 苏术后、严重低血糖昏迷等。
功能障碍特点: ➢ 认知障碍明显、构音障碍、吞咽障碍 ➢ 躯干四肢肌张力障碍:动作性震颤、肌张力增高或降
以调节和影响大脑皮质发动的随意运动,完成 精细运动。
参与运动计划的形成和运动程序的编程。 精细运动程序存于小脑。
大脑皮层发起冲动时,下行通路至皮层大脑调 存储程序,回输到大脑皮层运动区,通过皮脊 束与皮层脑干束发生运动。
在运动过程中,小脑既接受来自皮层的冲动, 又接受来自周围深感觉和外感受器的输入信息,
运动的控制问题就其周围环境而言,因人 而异,而且还要根据个体的要求、环境和 目标而不断改变,所以感觉、认知和活动 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在这个模式中,中枢 神互动,系统地进行整合。
阶梯运动控制学说
阶梯运动控制学说( hierarchical control theory) :
额叶前皮质(8区) 参与抽象思维,制订运动方案 和预测动作结果。
额叶前区和顶后皮质是运动控制的最高中枢,在此 水平决定采取的动作和预测可能的结果。
基底神经节:有尾状核,壳核,苍白球、屏状核、底丘 脑及黑质(与基底节有联系)。
皮质→纹状体→苍白球→丘脑VLo→皮层(SMA), 特别是辅助运动区,形成环路。
性疼痛和异常感觉 ➢ 对侧轻偏瘫 ➢ 对侧同向偏盲或象限盲 ➢ 情绪异常、丘脑发作 ➢ 对侧肢体轻共济失调、不自主运动 康复要点:改善情绪、控制疼痛,本体感觉输
入或刺激训练,运动控释训练。
脑干病变
脑干损伤—双侧偏瘫或交叉瘫
常见原因:卒中、外伤 ➢ 中脑: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肢体瘫 ➢ 桥脑:同侧周围性面瘫、外展神经麻痹,
强) 康复要点:从近端到远端、从卧位到立
位、从静态到动态的训练顺序进行运动 协调、运动控制训练,利用视觉、听觉 辅助训练。
环枕区畸形
延髓下部、高颈髓
常见原因:枕骨大孔区畸形、SCI 功能障碍特点:短颈、发迹低、颈椎活动受限;
慢性进行性加重的四肢无力、肌张力增高,腱 反射活跃,动作缓慢、走路不稳、剪刀步态。 若合并脊髓空洞,会出现阶段性感觉障碍(马 褂样)双上肢周围性瘫、肌萎缩。 康复要点:对症康复治疗,维持和提高功能, 最终手术治疗。
在环路中,基底节把皮质广泛区域的活性聚焦到 SMA, 以 促 进 运 动 , 尤 其 是 能 作 为 “ 过 滤 器 ” , “过滤掉”高级运动中枢下达的不适当运动,因此, 此环路的功能之一是随意运动的选择和启动。(设计 运动、编制程序)
与随意运动产生和稳定、肌紧张调节、本体感 觉传入冲动信息的处理有关。
功能障碍特点: ➢ 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小腿力弱为主,踝关节
伸屈均无力。 ➢ 多无肌张力和关节活动改变。 ➢ 伴有大小便功能障碍。 康复训练重点:下肢负重、肌力强化训练、诱
发踝关节背伸屈曲和强化训练。
额叶损伤
额叶损伤
常见原因:脑卒中、脑外伤、肿瘤、颅内感染 等。
功能障碍特点: ➢ 运动性失语、精神症状(兴奋、淡漠)、癫痫
脊髓后索病变
常见病因:亚急性脊髓联合变形, VitB12缺乏。英国病人Ringner。
功能障碍特点:本体感觉障碍重,走路 踩棉花感,感觉性共济失调,伴有双下 肢无力、周围神经损伤。
康复要点:本体感觉刺激,负重、躯干 平衡训练,肌力强化训练,可通过视觉 辅助修正训练。
脊髓前角病变
常见原因:运动神经元病(ALS)、脊 髓灰质炎
索型预后差,脱髓鞘型相对预后好。
肌肉病变
肌炎、遗传性肌肉营养不良。 康复:肌肉恢复训练。 动态肌电监测
Charles Sherrington认为,反射是一切运动的基 础,神经系统通过整合一连串的反射来协调复 杂的动作。
控制运动的主要因素是:
(1)周边感觉刺激(感受器)
(2)反射弧(神经传导束)
(3)由反馈控制来修正动作(效果器)
2、系统运动控制学说 (systems theory of motor 1967年(Becronsntterion1l)896-1966俄)。认为
功能障碍特点:既有软瘫(上肢多见)、 又有中枢性瘫(下肢多见),受累肌肉 无力、功能障碍,有肌肉束颤。
康复要点: ALS以维持功能和能力训练 为主,训练量过大会加速神经元变性, 加速病情恶化。
周围神经病变
常见原因:格林巴利、周围神经炎、中 毒性神经病变。
功能障碍特点:周围性瘫。 康复要点:肌力强化训练。格林巴利轴
运动控制
正常运动控制是指中枢神经系统运用现 有及以往的信息将神经能转化为动能并 使之完成有效的功能活动
目前对于神经系统如何在组织运动的过 程中进行调控的认识尚存在分歧。
区分运动控制模式的类型有助于了解肌 肉周围神经系统的自身控制过程及其组 织运动的方式、行为和任务目标。
1、运动控制
姿势和平衡的运动控制:身体在空间中 的稳定
等 ➢ 主动性差、运动的计划、程序障碍、启动困难。 ➢ 单瘫(上肢单瘫或下肢)、偏瘫,肌张力正常
或增高,肢体近端重,远端功能好。 ➢ 对侧肢体性共济失调或轻躯干性共济失调 康复要点:提高运动的主动性(语言指令、多
交流鼓励、药物-美多巴)、以具体功能任务为 目的的训练方法。
基底节病变
基底节区损伤
意向性运动 (vomitional movement):整个运动过程 均受主观意识控制,是有目的的运动,需通过运动学 习来掌握,随着不断进行运动而趋于灵活,并获得运 动技巧。
运动控制学说
反射运动控制学说 阶梯运动控制学说 系统运动控制学说
1、反射运动控制学说 (reflex model of motor control)
控制运动中躯干肌和肢带肌的张力和协调。 另有部分纤维通过红核脊髓束和皮质脊髓侧束
控制运动中远端肌肉的张力(促进与抑制)和协 调。 前叶蚓部抑制肌紧张,两侧部促进作用占优势。 后叶控制肌紧张。在肌肉运动过程中负责协调 作用(共济关调)。
新小脑(大脑小脑)后叶外侧部
与大脑皮质密切相关,皮层(4、6、3、2、1 和顶后)→脑桥核→小脑→丘脑腹外侧核 (VLc)→运动皮质,这样小脑与大脑皮质间 形成重要环路。
中层水平是运动皮层和小脑,与运 动顺序(tactics)相关,指平稳、 准确达到目的所需肌肉收缩的空间 时间 顺序;
最低层是脑干和脊髓,与执行动作 相关,包括激活运动神经元和中间 神经元,产生目的性动作并对姿势 进行必要的调整。
运动控制图示
大脑基底核
(尾状核、壳核)
边缘系统
皮质联合区 运动区
常见原因:脑卒中,特别是高血压性脑 出血。
功能障碍特点:三偏征 ➢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 对侧偏瘫(典型异常痉挛模式和运动模
式) ➢ 对侧同向偏盲 康复要点:预防和纠正异常运动模式,
诱发分离运动,提高运动控制能力。
丘脑病变
丘脑病变
常见原因:卒中、肿瘤。 功能障碍特点: ➢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深感觉损害重,可有自发
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的控制呈阶梯状。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会使正常情况下受控制的下 位中枢开始活动, 从而引发不正常的姿势和异 常的动作方式。
Bobath神经易化技术就是通过控制不正常的运 动模式、异常的张力和异常协同方式来促使正 常运动模式的出现。
阶梯运动控制学说
最高层是大脑新皮层的联合区域和 基底神经节,形成运动总的方向策 略(strategy),涉及运动的目的 以及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最佳运动方 案(program);
对侧肢体瘫,同侧肢体性共济失调,有 时合并躯干性共济失调。 ➢ 延髓:对侧肢体瘫,吞咽、构音障碍。 康复要点:躯干平衡训练、站立步行能 力训练,肢体控制训练。
小脑病变---Chari畸形伴小脑变形
小脑损伤
常见原因:卒中、外伤、肿瘤。 小脑蚓部:躯干性共济失调 小脑半球:肢体性共济失调(代偿能力
传出系统:中央前回(执行) →锥体束→内囊 →中脑大脑脚→脑桥基底部→延髓锥体交叉到 对侧→皮质脊髓束→脊髓前角→周围神经→靶 肌肉
1) 新皮质联合区和基底节对运 动的控制
新皮质联合区:指顶后皮质和额叶前区,即 Brodomann5、7、8区。
顶后皮质主要与复合感觉,体象和空间位置相关。 该皮层与额叶前皮质(8区)密切联系,
脊髓
运
动
器
小脑外侧部
小脑中间部
官
感觉区
运动系统的神经控制
传入系统:本体感觉(关节运动觉、振动觉、 位置觉等)→周围神经→脊髓薄束、楔束、脊 髓小脑束→脑干→前庭、丘脑、小脑→顶叶感 觉中枢(分析综合)
修正、控制系统:小脑(动作协调性)、基底 节(肌肉张力、稳定性) →顶叶感觉中枢(分 析综合) →运动前区(动作的计划、编程) →中央前回(执行)
因此对皮层始发的运动起“错误监测器”的作 用,控制上下肢精确运动的计划和协调。小脑 也是运动学习和启动运动的重要部位。
3) 脑干对运动的控制
脑干(中脑,脑桥和延髓)通过皮质核束 支配颅神经运动核以控制头面部肌肉的 运动,起自脑干核团的传导束通过脊髓 控制头、颈及躯体的运动。
起自脑干的运动传导束
小脑-古小脑(前庭小脑
接受同侧前庭神经核和前庭神经的纤维,传 出纤维至同侧前庭神经核,再经前庭脊髓束 和内侧纵束,
控制躯干肌和眼外肌运动神经元,维持身体 姿势平衡,协调眼球运动。
与肢体肌肉协调运动调节无关。
小脑--旧小脑(脊髓小脑
接受脊髓小脑前、后束,楔小脑束的纤维,传 出纤维通过前庭脊髓束和网状脊髓束,至同侧 脊髓中间带和前角,
低、有时出现抽搐和不自主运动。 ➢ 混合型共济失调:躯干性共济失调、肢体性共济失调。 ➢ 平衡障碍:动态平衡障碍明显 康复重点:认知、构音、吞咽训练;躯干平衡和协调
训练为主,兼顾四肢,整体、全身的动作训练,缓解 肌张力,提高运动控制能力。
旁中央小叶
旁中央小叶损伤
双侧旁中央小叶损伤最常见的原因:上矢状窦 脑膜瘤
4对传导束源于脑干,过脊髓前索,止于 脊髓中间神经元,支配近端和中轴肌肉。
前庭脊髓束
顶盖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内侧纵束
脑干整合的姿势反射:有紧张性反射、 翻正反射等来参与姿势控制。
4) 脊髓对运动的控制
脊髓与脑的各部分之间有广泛的联系, 在正常状况下,脊髓的许多活动是在脑 的控制下完成的,但脊髓本身也能完成 许多反射活动。来自大脑的轴突通过两 条通路与脊髓联系。
运动区(M1)、辅运动区(SMA) 激活的fMRI
脑出血左侧瘫病人 治疗前
右感觉运动区少量激活区
病灶周围散在兴奋点
CIMT治疗后
兴奋区扩大,辅运动区、顶叶后部, 及患手同侧也出现激活区,
2) 运动皮质和小脑对运动的控制
运动皮质:额叶,Brodmann4、6区。 4区第1躯体运动区(M1),额叶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前
部。MI区主要控制随意运动的方向和力量。 6区分为辅助运动区(SMA)和运动前区(PMA), SMA对
于随意运动,特别是复杂运动的顺序安排至关重要。 PMA是通过各种感觉信息(视、听和体感)与随意运动 相关,当建立一个新的运动程序或根据感觉信息的改变 而运动程序发生变化时,可激活PMA,能引发需要许多 肌肉共同参与的粗大的刻板运动。 PMA损害可导致失用。
身体活动的运动控制:身体在空间中的 运动,与活动、知觉、认知有关系。
躯体的运动形式
反射性运动(reflex movement):形式固定、反应迅 速不受意识控制,主要在脊髓水平控制完成。
模式化运动( pattern movement):有固定的运动形 式、有节奏和连续性的运动、受意识控制。主观意识 主要控制运动的开始与结束,运动由中枢模式调控器 (central pattern generate,CPG)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