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18—19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口中英文学校2018-2019学年度下期高二第一次月考
高二历史
考试范围:选修一(第一、二、三四单元);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座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计60分每小题列出的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亚里士多德说:“最为公正的政体,应该不偏于少数,不偏于多数,而以全邦公民利益为依归。

”这一原则在梭伦改革中突出地体现于()
A.颁布“解负令”B.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C.鼓励发展农工商业D.设立“四百人会议”
2.有人认为,梭伦通过改革,创立了“财权政治”。

下列梭伦改革措施中最能证明其观点的是()
A.建立“四百人会议” B.提倡学习手工技艺
C.按收入多寡划分等级D.颁布“解负令”
3.梭伦在改革中提倡公民后代学艺,以优惠的政策吸引外邦技术人员迁居雅典的直接目的是()
A.促进雅典手工业的发展B.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C.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D.解决人多地少、就业不足的问题
4.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描述:“当梭伦完成上面所述的宪法时,平民时常来找他,并且为着他的法律而使他感到烦恼,批评这些,问问那些;他既不愿变更法律条文,又不愿居留而受谤,所以旅行埃及,以经商和游览该地为目的,声明十年之内,将不回来。

”梭伦十年不回的主要原因是他()
A.认为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B.想漫游外国考察政治
C.对雅典社会已彻底失望D.无法消除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5.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

”这个故事主要说明()
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6.“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主要是因为()
A.秦孝公的大力支持B.贵族的势力被铲除
C.取信于民D.改革成效显著
7.《战国策·秦策》:“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
A.重农抑商的实施B.农耕经济的繁荣
C.商品经济的发展D.争霸战略的实现
8.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
9. 下图是一幅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北魏满地施绣的佛说法图残片,它能说明的问题是()
A.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手工业特别是丝织业的发展
B.孝文帝改革促成了北方人民对佛教的向往
C.佛教是孝文帝改革的思想武器
D.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10.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 A.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主流B.当时的北方人都喜欢儒家文化
C.适合巩固统治的需要D.冯太后的积极影响
11.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
“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作者旨在强调()
A.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B.北魏因改革成为了强大帝国
C.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D.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
12.我们说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这种时代的潮流是指()
①民族融合的潮流②北方地区封建化的潮流
③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潮流④南北朝时期各国纷纷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潮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3.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职务。

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
A.提高了行政效率B.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
C.加重了财政负担D.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
14.范仲淹于庆历三年九月将《答手诏条陈十事》奏折呈给宋仁宗,提出了十条改革主张。

由此可见,范仲淹认为当时改革的中心问题是()
A.发展经济B.整顿吏治C.增强军备D.重视律令
15.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他“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调整封建国家与地主、农民之间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
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16.梭伦改革带有历史局限性,主要是因为()
A.改革措施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B.梭伦对民主政治的认识不足
C.梭伦改革触犯了贵族利益D.改革措施带有“折中”色彩
17、我们说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这种时代的潮流是指()
①民族融合的潮流②北方地区封建化的潮流
③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潮流④南北朝时期各国纷纷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潮流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8、《战国策·秦策》:“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
A.重农抑商的实施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农耕经济的繁荣D.争霸战略的实现
19、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既可以限制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收入的是()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
20、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是()
A.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B.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C.解除外部威胁
D.打击朝廷内的腐朽势力
21、王安石变法中,为了解决北宋初期以来“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而采取的措施是()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设军器监
22、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其“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调整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
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23、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

这说明他()
A.看到了科举制的弊端
B.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
C.产生了反对科举制的思想
D.认为地方教育大有提高
24、下列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实现富国强兵是其改革的基本出发点
B.其改革从根本上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C.改革彻底解除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D.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
25、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D.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
26、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明帝”“孝武帝”等。

这充分反映出()
A.鲜卑族具有尊宗敬祖的优秀传统B.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C.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D.只有讲求孝道才能巩固封建统治
27、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A.颁布均田令B.实行府兵制C.汉化政策D.整顿吏治
28、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

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

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对“轻罪重罚”评价错误的是()
A.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国家的稳定B.树立了变法的权威
C.给了守旧势力反对变法的借口D.刑法严酷,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29、在一堂关于“雅典民主政治形成原因”的课堂讨论中,四位同学的发言中最接近体制因素的表述是()
A.雅典的“五百人会议”扩大了雅典的民主基础
B.雅典港湾众多,工商业发达
C.雅典是小国寡民的城邦
D.雅典注重对公民参政素质的培养
30、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与中原各国变法相比,商鞅变法虽晚但后来居上,成为影响最深远、变革最彻底的一次地主阶级改革。

这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下列不属于“众多因素”的是()
A.秦孝公的大力支持B.吸取各国变法的经验和教训
C.以民为本、缓和了阶级矛盾D.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第‖卷(非选择题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我已将适当的权力给予民众,绝不会故意剥削或纵情泛滥,就是那些富有和高贵的人士,提出的忠告在于知耻和守分,执着盾牌我屹立在两派之间,双方的权利不可以相互侵犯。

——梭伦
材料三: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

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指出商鞅变法中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

(8分)
(2)材料二的诗句体现了梭伦怎样的改革理念?结合梭伦改革内容,举一例说明。

指出梭伦的这一改革理念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8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4分)
32、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

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

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
《秦集史》
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

……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

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

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6分)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

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8分)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6分)
参考答案
1---5 B C A D A 6---10 D C B A C 11---15 D A C B A
16---20 D A B A B 21---25 C A A C B 26---30 B D A C C
答案(1)危害: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

思想:重农抑商。

(2)理念:中庸(或折中、不偏不倚)。

举例:财产等级制等。

积极影响:缓解社会矛盾,减少变法阻力,推动改革成功。

(3)理解:促进雅典经济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答案要点:
(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

(4分)
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

(2分)
(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

(2分) 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4分)
(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

(2分)
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