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钓鱼岛事件论中日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钓鱼岛事件论中⽇关系
在钓鱼岛的归属问题上,中⽇⼀直没有达成共识,中⽇关系也⼀直是个敏感话题。

在钓鱼岛问题上中⽇⾯临着困境,但是中⽇两国也没有放弃推进两国关系的努⼒。

钓鱼岛问题能够折射出中⽇关系,也能从中总结出缓和中⽇关系的⼀些途径。

9⽉7⽇上午10点15分左右,钓鱼岛久场岛西北偏北约12公⾥海域,⽇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与那国”号船尾附近和在现场海域作业的中国拖⽹渔船船头附近发⽣碰撞,巡逻船的栏杆⽀柱断裂。

9⽉10⽇,⽇本当地法院拘留中国渔船船长。

在事件发⽣以后,中国外交部⽴即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强调“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古就是中国的领⼟”,要求“⽇本巡逻船不得在钓鱼岛附近海域进⾏所谓‘执法’活动,更不得采取任何危及中国渔船及⼈员安全的⾏为”。

我国外交部连续召见⽇本驻华⼤使,强调“中国政府捍卫钓鱼岛主权和本国公民权益的决⼼是坚定不移的”,要求⽇⽅⽴即⽆条件放回全体中国渔民和渔船。

在我国政府的强⼤压⼒下,被⽇⽅⾮法扣押的14名渔民13⽇有我国政府包机接回,渔船也于14⽇归国,渔船船长詹其雄安全返抵福州。

中⽇关系向来如平静的河流表⾯上看似平静在内部的暗涌不知会在何时喷涌⽽出这个暗涌是迟早要发⽣的。

⽽这次的中国渔船被⽇本巡逻船冲撞事件可以说是将暗涌喷涌到了⼈们的⾯前。

对中国来说,稳定和改善中⽇关系当然是中国对外战略中的应有之义,尽管近些年来中⽇两国形成了“经热政冷”的格局,但中国政府还是对此做出了不断努⼒。

与此对照,⽇本的举动却似乎更多的只是停留在⼝头,在⾏动上则是三番五次伤⼝上撒盐。

⽇本的做法,虽与国家战略短视有关,但同时更是为了防⽌在未来的世界政治演变中,⽇本进⼀步被边缘化。

所以,要在中国尚未完全“崛起”之前,激发中国内部对于⽇本民族主义和中国政府的过激反应,促使中国国家注意⼒转向、使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朝不利于中国的⽅向转化。

中⽇关系在经历了从1949到1972的⼆⼗多年的敌对之后,由于中美关系的改善⽽得到改善。

因此,从⼀开始,中⽇关系的改善就不是完全⾃发和独⽴的,不是建⽴在真正的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的。

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所谓战略平衡的需要不再存在,美国与中国的“友好的⾮盟国关系”的结束,可以料到的是中⽇关系必然遇到挫折。

正如我们以前分析的,尽管当时中国维护了所谓“⼤局”,其实这种单⽅⾯搁置的容忍⾏为是危险的。

⽇本极右势⼒的⽇益猖獗,不能不让中国感到主权在⼀天天⾯临威胁。

中国的容忍是有限的。

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恐怕迟早会爆发⼀场中⽇战争。

中国态度⽇益⾛向温和⽽坚决,是对现实的中⽇关系的认识,是抛弃了单相思的务实外交。

作为⼀个正在经历⽂明复兴、但其前进道路上仍充满荆棘的国家,中国在处理与东亚强⼤近邻的关系时,应格外慎重。

在处理包括钓鱼岛问题在内的中⽇复杂关系中,中国仍要坚持从⼤局着眼,避免两国关系的进⼀步恶化和因钓鱼岛问题牵动中国的整个战略布局,⽽将稳定两国关系作为重要追求。

⽽在⽇本采取战略试探和政治紧逼姿态的情况下,⼜必须适度地通过⼒量宣⽰,表达中国捍卫钓鱼岛主权的决⼼,避免其得⼨进尺。

在此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外宣称舆论⼒度,破解⽇本对其近代⽇本和亚洲史的右翼叙述⽅式,向世⼈厘清⽇本今天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强硬态度,与其对⼆战历史缺乏反省、坚持右翼军国主义史观的关系,以逐步在世⼈⼼⽬中加强中国在钓鱼岛主权诉求中的道义形象,积累起解决此⼀问题的软资源。

毫⽆疑问,因为钓鱼岛问题⽽最终爆发中⽇冲突的话,双⽅都会遭受严重的
损失。

但是,如果⼀味的采取让步的话,可能援助和主权我们两样都最终拿不到。

⽽且,从某种意义来说,经济发展更多的是个国内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问题,⽽主权却⾸先是⼀个必须处理的国际关系问题。

没有了⽇本的贷款,我们仍然可能成长为经济⼤国;但是如果我们不断让步失去了钓鱼岛的主权或者其他边疆主权,我们就永远失去了成长为世界⼤国的机会。

因此,在处理中⽇关系上,我们应该格外慎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