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江苏省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检测模拟三(教师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检测模拟三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翘.首(qiào)鲜腴.(yú)濒.临(bīn)滞.留(zhì)
B.喧嚣.(xiāo)秀颀.(qí)吹嘘.(xū)禁锢.(gù)
C.嶙峋.(xún)俯瞰.(kàn)盎.然(àng)妯娌.(lǐ)D.洨.河(xiáo)炽.热(chì)锃.亮(zèng)镌.刻(jùn)
【答案】B
【详解】
A.翘.首(qiào)——(qiáo);
C.妯娌.(lǐ)——(li);
D.镌.刻(jùn)——(juān);
故选B。
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婆娑摒息不可救药正襟危坐
B.琐屑狼藉纵横决荡惟妙惟肖
C.颓唐逃窜不容质疑朝花夕拾
D.盈缩盎然杳无消息融汇贯通
【答案】B
【详解】
A.摒息——屏息;
C.不容质疑——不容置疑;
D.融汇贯通——融会贯通;
故选B。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
..的一项是()
A.为了研究核弹,邓稼先从此便在公开场合销声匿迹
....了。
B.我们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袖手旁观
....是不能得到知识的。
C.《虽有佳肴》中强调教与学相辅相成
....。
D.我们说话、做事都应老老实实,不要阳奉阴违
....。
【答案】B
【详解】
A.销声匿迹:意思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选项正确;
B.袖手旁观: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使用语境错误;
C.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选项正确;
D.阳奉阴违:指玩弄两面派手法,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选项正确;
故选B。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卢沟桥的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B.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
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C.为什么我国的石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
D.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答案】A
【详解】
A.将第一个逗号改为句号。
故选A。
5.下列句子中没有
..语病的一句是()
A.随着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低头族”的行列。
B.浏阳花炮行业能否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关键在于产品创新,打造安全环保新形象。
C.长沙及长株洲潭地区对于蒙华铁路在浏阳设8个站点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
D.盛夏来临,气温节节升高,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同学们切忌不要过量食用冷饮。
【答案】A
【详解】
B.两面对一面,去掉“否”;
C.语序不当,改为:蒙华铁路在浏阳设8个站点,对于长沙及长株潭地区都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
D.否定不当,去掉“切忌”或“不要”;
故选A。
6.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一着惊海天》这篇通讯,作者通过反复渲染、蓄势,充分突出了新闻事件本身的扣人心弦之处。
B.《背影》一文中作者选取“车站送别”的特定情景,抓住传神的细节写父亲的背影,创造出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C.《昆明的雨》之所以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作者对“凡人小事”的审视,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作者浓厚的情怀。
D.《愚公移山》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叙写愚公以一己之力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答案】D
【详解】
D.有误。
结合原文“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可知“愚公以一己之力移山”错误。
故选D。
7.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此次疫情,有100多名呼吸治疗师驰援湖北投入战斗,在中国驰援意大利的医疗队伍中,也不乏呼吸师的身影。
②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呼吸治疗师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③今年3月3日,在人社部向社会发布16个新职业中,呼吸治疗师位列其中。
④呼吸治疗师是当前不断涌现的新职业的一个缩影,是医疗行业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不断细化的直接体现。
⑤这一职业至今已有50余年历史。
在中国,这一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A.④⑤③②①B.③②①⑤④C.②①③⑤④D.②①④③⑤【答案】C
【详解】
考查句子的衔接与排序。
仔细阅读这几个句子,说明的对象是“呼吸治疗师”,因此②句为首句,然后写在这次疫情中“有100多名呼吸治疗师驰援湖北投入战斗”,②句放在②句之后,排除AB两项,“②今年3月3日”与“②……当前”相比,时间上有先后之分,②句在前,②句在后,②句中“这一职业”承接②句中“……新职业”,故排除D项,故选C。
二、句子默写
8.古诗文默写。
经典诗文,皆有万千风情。
《钱塘湖春行》的“几处早莺争暖树,①________________”里有西湖平春明媚风光;《野望》的“②________________,山山唯落晖”里有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答谢中书书》的“夕日欲颓,③________________”里有鱼儿争相跳跃的情景;《饮酒》(其五)的“采菊东篱下,④________________”里有陶渊明流露出的恬淡心境;《赠从弟》(其二)的“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里有刘祯以松柏为喻,表达对堂弟的勉励之情;《雁门太守行》的“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里有李贺运用典故,表达誓死报国的决心。
诗词还有哲味,请写出有哲理的两句诗词: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谁家新燕啄春泥树树皆秋色沉麟竞跃悠然见南山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示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详解】
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
注意:啄、麟、竞、岂、罹、携、生、凌。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9.这首诗描述的是一场短兵相接、惊心动魄的战斗,请用诗中的句子为例简要说明。
1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9.示例:②战斗从白昼持续到夜晚:从“甲光向日”的白天到“塞上胭脂凝夜紫”的夜晚;
②“塞上胭脂凝夜紫”,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血迹,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这种黯然凝重的气氛,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答一处即可)10.这首诗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分析】
9.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注意题干要求:一场短兵相接、惊心动魄的战斗。
答案只能从“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四句来分析解说。
“甲光向日金鳞开”写的是白天,“塞上燕脂凝夜紫”写的是晚上,表明战斗持续的时间之长。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这句话意思是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这种黯然凝重的气氛,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10.
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
《雁门太守行》全诗激昂,浩大的战争场面让人读起来热血奔腾。
我们可以通过对全诗的通篇赏析,感受鲜活的战争场面,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在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写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诗歌通过歌颂边关战士誓死为国的壮士,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能够驰骋沙场,效忠国家,平定海内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五律是李白赠别家乡之作,诗题点明内容“送别”,并交代了家人送别的地点。
B.首联侧重叙事,写自己从遥远的蜀地乘船来到荆门,这里属于古代的“楚国”。
C.颔联从舟行者的角度写沿岸及江面景色的变化,境界开阔,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
D.颈联写夜景,上联以水中月影如镜侧面表现江面的平静,下联写云彩变幻,想象奇特。
12.请分析尾联是如何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情的。
【答案】
11.A
12.示例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不说自己思念家乡。
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
恋恋不含。
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
示例二:“怜”字直抒胸臆,表达对一路陪伴的故乡水的喜爱之情,“送”字写故乡水不忍与我分别的情景,在对故乡之水的回望中,表达思乡之情。
示例三:“万里”与首联的“远”字相照应。
突出江水远送的深情,和自己离乡之遥远。
蕴含着越来越浓的思乡之情。
【分析】
11.A.表述错误。
诗题点明“送别”地点,并没有交代家人送别,送别诗人的是“故乡水”。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我还是怜爱故乡
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远行。
这一句诗将“故乡水”人格化,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借写故乡水的有情有义,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诗人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留恋故乡的感情。
除了从修辞角度赏析,还可以从炼字角度赏析诗句的妙处。
四、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署易节,始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选自《愚公移山》)(乙)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①于水者。
虎自山上驰②来,妇人仓皇③沉水避之。
二小儿戏沙上自若④。
虎熟⑤视久之,至⑥以首⑦抵触,庶几⑧其一惧;而儿痴⑨,竟不知怪⑩。
虎亦寻⑪卒⑫去。
意⑬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⑭;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⑮!
(选自苏轼的《书孟德传后》)(注释):①浣衣:洗衣服。
②驰:疾行,跑。
③仓皇:匆忙而慌张。
④自若:神情不紧张。
⑤熟:仔细。
⑥至:甚至。
⑦首:头。
⑧庶几: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
⑨痴:无知识,天真。
⑩怪:惊怪。
⑪寻:随即,不久。
⑫卒:最终。
⑬意:估计。
⑭被之以威:对人施加威风。
被,施加,给……上⑮威亦无所施欤:(它的)威风也就没有施展的地方啊!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如土石何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B.面山而.居笑而.止之(《愚公移山》)
C.且焉.置土石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富贵不能淫》
D.意虎之.食人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15.甲文写了智叟的阻止、遗男“相助”,有什么作用?
16.甲文愚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乙文二小儿“初生牛犊不怕虎”。
对此你有何感想?请简要谈谈。
【答案】
13.B
14.(他们)凿石头,挖土块,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15.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用遗男“相助”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运用对比和侧面描写,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苦难的决心、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
16.人生有时会面对如大山般的艰难险阻甚至是突如其来的灾难,但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毅力,镇定自若,勇敢无畏,就能克服困难,战胜灾难。
【分析】
13.
本题考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A.其: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代词,代“山川之美景”;
B.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
C.焉:兼词,“于何”,在哪里/副词,表反问,怎么;
D.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动词,去,往;
故选B。
1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重点词语:叩,敲,凿;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尾,边。
15.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智叟的阻止、遗男“相助”,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任务形象的塑造。
遗男的相助,说明了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
都是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方法,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6.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谈感想。
学生亮出的观点要明确,最好能围绕原文观点,理解作者的感情,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词句所包含、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能根据文本内容来进行表述,合理即可。
甲文愚公信念坚定,不怕任何困难,有顽强的毅力,最终移山成功;乙文两个小儿初生牛犊不怕虎。
我们可围绕“人生难免会遭受大大小小的挫折,面对挫折困难我们要无所畏惧。
这些挫折可能使人一蹶不振,也可能会锻炼人的意志。
只要我们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坚持不懈,镇定自若,勇敢无畏,就能克服困难,战胜灾难,取得成功”来谈即可。
【点睛】
参考译文:
甲文: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
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乙文:有个妇人白天把两个小孩放在沙上,(自己)在溪水中洗衣服。
老虎从山上奔来,妇人很慌张地沉进水里躲避它。
两个小孩子在沙上戏耍,神态依然如故。
老虎仔细地看了(他们)很久,甚至用头触碰(他们),希望其中一个能害怕;然而小孩儿天真,竟然不知道惊怪,老虎也随即离去了。
估计老虎吃人,必定先对人施加威风;然而(对此)不感到害怕的人,(老虎的)威风也就没有施展的地方了啊!
五、课内阅读
阅读《富贵不能淫》,完成小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以顺为正.者正:
(2)必敬必戒.戒: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9.文中划线句是什么句式?有何作用?
20.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答案】
17.(1)正:准则,标准(2)戒:谨慎
18.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19.反问句。
孟子用反问句表明自己的态度,不仅仅是对景春所持观点的否定,也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与鄙视。
20.“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分析】
17.
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词语的能力。
(1)正:古今异义词,今义是正确、正当,古义是标准、准则。
(2)戒:一词多义,意思是训诫,谨慎。
结合语境此处应译为谨慎。
18.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要回到句子的语境中,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关注到几个关键词。
句中重点词:淫,使……迷惑;移,使……动摇;屈,使……屈服;谓,称作。
19.
本题考查对文章句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从句子的结构分析,是:代词,指公孙衍、张仪他们这种人,做主语;焉得:疑问代词做状语,相当于“哪能”、“哪一点上可以”;为:谓语中心语,相当于关系词“是”,表示肯定判断;大丈夫:宾语,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因此,此句意思是这些人哪能算是大丈夫呢?结合语境可知句式是反问句。
针对景春上文提到的论点“公孙衍、张仪之流是大丈夫”,孟子针锋相对地用了一个反问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这些人哪能算是大丈夫呢?表明自己的态度,也对景春的观点给予直接的否定。
随后,孟子进行了分析,回答了“公孙衍、张仪之流”为什么不能称为大丈夫,含蓄幽默述说的背后同时包含着对张仪、公孙衍之流的深恶痛绝。
20.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根据文中的“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可知妾妇之道的本质是顺从,在权力面前没有原则。
根据文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知大丈夫之道的核心是对内心的坚守。
在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仁义礼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据此分析可作答。
【点睛】
参考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做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
六、现代文阅读
大脑应得到休息,这样你才能进入更好的思维状态。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合理安排休息
①为什么你睡了11个小时仍然觉得疲劳?为什么你花了许多时间去度假,回来后依旧没有生活的热情?这是因为你的休息方式并不能让你得到放松。
那么抛弃它,来一场休息的革命!
②休息方式有很多种,睡眠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种有效的休息方式。
它对睡眠不足者或体力劳动者非常适用。
“疲劳”主要是由体内产生的大量酸性物质引起的。
如果十分疲劳,应采取静的休息方式。
通过睡眠,可以把失去的能量补充回来,把堆积的废物排除出去。
如果不是很累,也可以在床上先躺一躺,闭目静息,让全身肌肉和神经完全放松后,再起来活动。
但对于脑力劳动者来说,一味地补睡眠并不是最好的休息方式。
③你写了一天的文案,主持了一天的会议,当一切都结束了,你感叹道:“太累了,今晚我要睡个好觉。
”其实这是一个陷阱。
长时间的脑力劳动使你的大脑皮层极度兴奋,而身体却处于低兴奋状态,对待这种疲劳,睡眠能起到的作用不大。
因为你需要的不是通过“静止”的方式来恢复体能,而是要找个事儿让精神放松下来。
这群你就会理解为什么下班后游泳半小时,你就会神采奕奕,而周末两天不出门你依旧无精打采。
④既然睡眠不是帮助脑力劳动者休息大脑的最好方式,那么什么休息方式才是行之有效的呢?大脑皮质的一百多亿神经细胞,功能都不一样,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排列组合成各不相同的联合功能区,这一个区域活动,另一个区域就休息。
所以,不必停止活动,只需改换活动内容,就能使大脑的不同区域得到休息。
比如,你星期五写了很长时间的企划案,最好第二天去给你的盆裁剪剪枝,以便使头脑清醒,而不是睡到日上三竿。
⑤当你无法选择由脑力劳动转入体力劳动时,不妨在脑力劳动内部进行转换。
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研究学问时,用功的时间稍长一些就会感到疲倦,甚至不能连续半小时集中精力在一个问题上。
但是,他连续研究几个不同的问题,即使是不间断,他也能够轻松愉快地一个一个思考下去。
他说:“这一个问题可以消除另一个问题所带来的疲劳,用不着休息大脑。
我在治学中充分利用所发现的这一特点,对一些问题交替进行研究。
这样,即使我整天用功也不觉得疲倦。
”所以,如果你有好多问题要处理,最好交替进行,以免过度疲劳,耗尽精力。
⑥如果你的精神超级紧张,不妨尝试去做点儿有挑战的事。
心理学家发现解除精神紧张的方法,是去处理需要精神紧张才能解决的问题。
曾经有一位精神即将崩溃的总经
理找到一位医师,想获得有效的治疗建议。
结果他得到的处方是去动物园当驯狮师,一个月以后竟然完全康复。
所以压力特别大的时候,你可以为自己再找份工作,但不要和你的职业类似。
比如去孤儿院做义工,或者去一个复杂的机械工厂做学徒,或者做一道超级复杂的数学题等。
⑦可见,变换思考和活动的内容,的确是针对脑力劳动者的一种积极有效的休息方式。
它调整了我们的生活状态,让我们重新找回生活的热情和工信的动力。
21.选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22.选文第③段中加横线的“极度”一词为什么不能删去?
23.选文第④段的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
21.选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变换思考和活动的内容,是针对脑力劳动者的一种积极有效的休息方式。
(或脑力劳动者积极有效的休息方式。
)
22.“极度”指程度极高的意思,表程度;说明长时间的脑力劳动使人的大脑皮层兴奋程度极高。
如果删去了就没有程度上的强调,所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23.示例: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科学、具体、突出地说明了不必停止活动,只需改换活动内容,就能使大脑的不同区域得到休息。
【分析】
21.本题考查提炼说明文中心内容的能力。
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的看法就是中心内容。
中心内容必须是一个明确的判断,可从标题、开头、中间、结尾查找。
从全文看,本文最后一段的“变换思考和活动的内容,的确是针对脑力劳动者的一种积极有效的休息方式”就是作者的看法,也就是文章的中心内容。
22.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特点的把握能力,往往考查一些限制性词语,如“可能”“大概”“主要”“极度”等词语,这些词语一般不能删除,如果删除就会改变句意,体现不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了。
答题时,先说明词语的意思及作用,再说明用了该词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说明删去后该句意思的改变,最后强调这个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本句中的“极度”指“程度极高”,起限制作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