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析)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最新试题精选训练现代文阅读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析)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最新试题精选训练现代文
阅读11
(精析)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最新试题精选训练现代文阅读11
现代文阅读1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秃鹫周晓枫
它们实在太难看了,要想让人相信它们的长相不是出于上帝刻意的惩罚是困难的,除了丑陋的相貌,还要加上粗鄙的生理习性--秃鹫是著名的食腐动物。
不断亲吻死神的遗物,它的嘴只用于接触尸体。
腐肉滑过秃鹫腥臭的口腔,污秽的血使它的羽毛更脏,秃鹫总是成群集合在死尸旁边,就像坏人般撮合在一起。
其实,粗略地看去,秃鹫长得颇有几分像鹰,但两者的风范多么迥异啊!哪只秃鹫能像鹰那么超拔?哪只鹰能允许自己堕落成秃鹫这样?世界是以对称的方针设计的,黑在白的对面,正义在邪恶的对面,每一高尚都有对应之下的卑鄙。
甚至物种的安排也借鉴了这个原则,我们会发现一些奇异的对称:鹰和鹫,狗和狼,蝴蝶和蛾子,青蛙和蟾蜍……这是怎样蓄意的技巧,在相似中制造最大的对比?什么细节的改变,更改了最终的性质?对垒着,冲突着,衬托之下彰显出一方的美德,谁不幸地被压在背面?与前面相比,体现在后者身上的是丑陋的外表、粗糙的工艺以及恶劣的名声,它们仿佛是对前者极具讽刺效果的失败仿制。
也许,它们是被废弃的粗坯,在此实验基础上,造物主确定了更出色的形象方案。
但它们依然被保留下来,因为正面常常不是被建立而是被烘托出来的,因为高耸的塔尖需要宽绰的底座。
也许上苍觉得只有在对称之中,才能体现世界的平衡之美,他认为这是公正的——然而这只是鹰的公正,而不是秃鹫的。
秃鹫会不会对鹰怀有深刻的仇恨呢?嫉妒产生的先决条件,是两者之间具有某方面的相似性和可比性。
一个小职员不会嫉恨总统的荣耀,却对新提拔的科长耿耿于怀,因为这人与他有着同等的资历和能力,可是好运却偏袒了另一方.我无从知道秃鹫对鹰怀有怎样的情感,它从未有过什么明确的表示。
当自己处于劣势之中,可能漠视对方比之关注对方,更能让内心平静。
我们是否可能克服众多障碍,去认识秃鹫的美德呢?每当发现食物,它会在高空旋转自己的身体,以通知远处的同伴—-从中我们看到一种合作友爱的精神。
就像是巨大的抹布,秃鹫弄脏了自己的身体和名声,却以辛苦卑贱的清洁工作,维护了草原的清洁——从中我们看到一种忘我奉献的品德。
作为食肉动物,吃腐质意味着不杀生,它宁可放弃鲜美的嫩肉,为难自己的胃口,而让给别人一条生路——从中我们看到慈悲的心肠。
调整一个角度,两极对峙的判断竟可以互换,相距最远的,可能却是血缘最近的——我们该如何去理解这玄妙的辨证?我往前凑了一步,眯起眼睛看着秃鹫:难道,难道这个穿着又脏又旧衣裳、秃顶又驼背的家伙,其实是个面丑心善的卡西莫多?
1.〔1〕第二段作者称秃鹫仿佛是“失败仿制〞“被废弃的粗坯〞,意思是什么?
答:
〔2〕作者对造物主把秃鹫“保留下来〞持什么态度?
答:
2.第三段问:“秃鹫会不会对鹰怀有深刻的仇恨?〞对此,作者的看法和理由是什么?作者对秃鹫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
答:
3.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1〕高耸的塔尖需要宽绰的底座
答:
〔2〕一个小职员不会嫉恨总统的荣耀,却对新提拔的科长耿耿于怀
答:
〔3〕调整一个角度,两极对峙的判断竟可以互换,相距最远的,可能却是血缘最近的
答:
4.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采取欲扬先抑的手法,先极写秃鹫的丑陋与粗鄙,后揭示秃鹫的“美德〞,指出秃鹫
自身两个不同侧面的情况,从而全面地再现了秃鹫的形象。
B.从全文来看,主要内容不在于说明秃鹫习性,描摹秃鹫形态,而是重在哲理性议论,引导
读者“调整一个角度〞,对事物重作一种分析,从而另出新知,认识一新。
C.文章运用象征手法,以“面丑心善〞的秃鹫象征一切不为世俗重视的事物都自有其价值,
说明了“两极对峙的判断竟可以互换〞的道理。
D.文章最后写“我往前凑了一步,眯起眼睛看着秃鹫〞,意味着在此之前“我〞并未仔细
观察,现在对秃鹫萌生了喜爱之情,这才被吸引,重作一番审视。
E.文章运用了设问、反问、比喻、排比和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语言优美凝练。
第四段
一连串“从中我们看到……〞的反复,感情激越强烈,使读者受到震撼. 1.〔1〕秃鹫与鹰相比虽有几分相像,但美丑悬殊。
〔2〕造物主留下秃鹫只为衬托鹰之美,这对秃鹫是不公正的。
2.作者的看法是秃鹫不会对鹰有深刻仇恨,作者的理由是秃鹫处于劣势之中,但它漠视鹰,
不失自尊,内心平静.作者对秃鹫持肯定态度。
3.〔1〕不寻常的物体需要普通的物体来衬托。
〔2〕小职员常常嫉恨身边的同事,秃鹫不会嫉恨自己无法相比的鹰。
〔3〕变换思维角度,结论截然不同,美丑可能互换。
4. AB
1.无
2.无
3.无
4.〔C文章主要就秃鹫发表看法,并非以具体的秃鹫形象来象征某种抽象的意义。
D凑近一
步眯起眼睛观察,是对秃鹫有了新的评判,动了感情而不由自主或有意采取的行动,并不表明
过去未作仔细观察。
E第四段一连串“从中我们看到……〞并非反复。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中国应向世界贡献思想
中国如何在世界范围发挥自己的文化影响力?
我们的文化历来提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思是指不同因素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
展万物,如“和六律〞才有悦耳动听的音乐,“和五味〞才有香甜可口的佳肴,如果都是同一
个音符,便不成曲调.我们发展文化影响力,寻求的并非中国文化的单边统治,而是世界文化
的多元共生。
在一个多元的交响乐里,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很重要的一个声部,参与其中,
共同解决世界难题,开创一种新的精神世界.
那么,中国要发展文化影响力,应该用什么来面对世界?如何面对世界?
我们可以在纽约时代广场放一部广告,也可以在海外搞一场很精彩的演出或展览,但这些是
否是中国向世界贡献的最核心东西?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断言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因为中国没有独立的、足以影响世界
的思想;西方对于中国,也往往赞扬中国的古代文化,甚少尊重当代文化.到了,情况已有所
改变,中国正在产生一些新的“中国思想〞,引起了世界性的震动,得到了世界性的认同.
比如,一些中国的青年学者,提出“冲突最小化是利益最大化的必要条件〞,多次在国际学
术会议上引发热烈讨论.这些“中国思想〞并不是凭空诞生,它们从中国文化的根底发芽,由中国和西方学者共同研究、共同提倡,继而让全世界受益。
可见,中国文化要产生影响力,就要向世界贡献新的思想,能够同他人一起解决人类共同的难题.
林语堂在上世纪30年代时,用英文写就《吾国与吾民》和《生活的艺术》,在国外非常畅销,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在阅读。
为什么林语堂这么受欢迎?在我看来,这主要基于他对中国文化有相当深刻的了解,把外国读者当朋友看待,以和平的心态、自由的精神和杰出的文字从容自若地娓娓道来。
但直到今天,为何还没出现一本能与以上两本书的影响力媲美的作品?我想主要还是态度不对:要么逢迎西方思想和外国读者,要么就是大国主义、与之“不来往〞.
不同文化的交流,本质上是一种对话关系。
这种对话并非以思想统一为目的、以覆盖或同化对方思想为手段。
多种文化的共处,更要强调不同、差异、尊重别人的意见,因为“不同〞更易摩擦出新火花。
中国文化面对世界的根本态度,应是对自己的文化自觉而且热爱,对他人的文化同情而且了解,唯此,大家才能产生互动和共鸣。
〔乐黛云。
选自2012年6月26日《人民日报》〕
2.下列关于“中国如何在世界范围发挥自己的文化影响力〞的说法,最恰当一项是〔〕A.我们发展文化影响力,寻求的并非中国文化的单边统治,而是世界文化的多元共生。
B.在纽约时代广场放一部广告。
C.在海外搞一场很精彩的演出或展览。
D.向世界贡献新的思想,能够同他人一起解决人类共同的难题。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们的文化历来提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思是:在一个多元的交响乐里,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很重要的一个声部,参与其中,共同解决世界难题,开创一种新的精神世界。
B.因为中国没有独立的、足以影响世界的思想,所以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
C.林语堂基于他对中国文化有相当深刻的了解,把外国读者当朋友看待,以和平的心态、自由的精神和杰出的文字从容自若地娓娓道来,所写的《吾国与吾民》和《生活的艺术》深受国外读者欢迎。
D.一些中国的青年学者提出“冲突最小化是利益最大化的必要条件〞等“中国思想〞,从中国文化的根底发芽,保有中华民族特色,因而能让全世界受益。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逢迎外国读者,接受西方思想,毕竟外国文化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B.以思想统一为目的、以覆盖或同化对方思想为手段,广建孔子学院,弘扬中华文化. C.强调不同与差异,尊重别人的意见,与多种文化和谐共处,对自己的文化自觉而且热爱,对他人的文化同情而且了解。
D.各国文化都有自己的国情特色,很多是无法学习与沟通的,况且我泱泱中华,文明之邦,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深厚的国学传统,大可不必学习他国文化。
2.D
3.C
4.C
2.
试题分析:A答非所问,说的是“我们发展文化影响力〞的目的,并不是做法.B、C不是作者所说的最佳做法,原文中说“我们可以在纽约时代广场放一部广告,也可以在海外搞一场很
精彩的演出或展览,但这些是否是中国向世界贡献的最核心东西?〞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分析重点语句的能力.
点评:分析重点语句,要审清题干,看看题干要求回答的方向是怎样的,回答“怎么做〞就应该从题支中寻找是“具体措施〞的选项,不能选择表示“目的〞的选项,那样就答非所问了;然后再从措施的选项中一一排除,选出最佳答案.
3.
试题分析:A牵强附会,解释与引文不对应,解释的范围变小;B这是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断言,不是作者的观点;D添油加醋,原文说的是:这些“中国思想〞并不是凭空诞生,它们从中国文化的根底发芽,由中国和西方学者共同研究、共同提倡,继而让全世界受益。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理解分析文章的内容,不可扩大或缩小范围、不可张冠李戴,更不能强加限制性的词语。
4.
试题分析:A崇洋媚外;B夜郎自大;D孤芳自赏;只有C项是中国文化面对世界的根本态度,不卑不亢,尊重他国文化与坚守自己的文化并重,实现世界多元文化的共生。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应该从原文中作者反应的态度来分析,不可盲目抬高也不可盲目贬低,那样会走极端.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谁是谁的痛
①几年来,父亲从没到过儿子所在的城市。
因为去一次需步行好几里的山路,然后坐几个小时的汽车,再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
父亲老了,不舍得花钱,况且还有严重的晕车毛病。
当儿子打来问能否去参加他的婚礼时,父亲骂道:“浑小子,订日子了才给我说,这样的事就是出国我也得去啊!〞
②父亲穿上了那件笔挺的西装,把皮鞋擦了一遍又一遍,看着鞋面上映出他满是皱纹的脸,嘿嘿地笑。
儿子是这个小山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留在了城市,并且很快成了单位的领导,又找了一个天仙一样的城里媳妇。
③当父亲赶到时,宾馆里早已宾朋满座.儿子亲自开车从火车站把他接来,迅速穿过出出进进的人群,安排他到了一间安静的小屋里,说:“爸,你坐了这么长时间的车也累了,就在这里歇歇吧。
〞父亲连连说:“我大老远来了,应该见见你的朋友啊!〞“今天太忙,以后再说吧!〞儿子说着,走了出去,随手把门给关上了。
忽然门又开了,儿子探出一个脑袋:“爸,你别乱跑。
〞紧接着又是关门声。
④婚礼在一片祝贺声中进行着,伴随着一阵喧天的锣鼓,司仪走到前面,宣布所有的亲友就位。
然后主婚人证婚人等在接连不断的掌声中送出了自己的祝福。
忽然听到一声:“请新郎父亲讲话!〞
⑤“来了!〞一个声音传来。
人们纷纷扭转头,只见一个乡下老头从后面正拨开人群急匆匆地往前面走来。
这时,有的人已经忍不住笑出声来.只见他挽着西装的袖子,露出了黑黝黝的臂膀。
⑥新郎慌了,快步走到司仪跟前小声地说了什么.只听司仪道:“由于老爷子一路劳顿,嗓子变得沙哑,但他依然带来了对儿子儿媳最真诚的祝福……〞儿子走到父亲跟前,皱着眉头小声说:“你怎么这个时候出来了?你不会讲话,心里就没数……〞正说着,只听到司仪又高声宣布:“今天,公司的董事长梅先生也来到了我们的现场……〞儿子赶紧离开父亲,笑容可掬地向梅先生迎去,赶到前面的父亲僵立在那里,在众人面前挤出了尴尬的笑……
⑦父亲回家了,他买了好多喜糖分给乡亲们。
晚上,他把妻子的遗像又擦了一遍,说:“老婆子,你交给我的任务我完成了。
我把咱们的儿子养大,供他上了大学,如今也娶媳妇了。
〞然后他后退了一步,整了整那身西装,毕恭毕敬地站在那里,大声说:“请新郎的父亲讲话!〞接着又向前迈了一步,朗声背出了自己的贺词.
⑧就在一个月前,父亲就打听到城里人结婚都要让父母讲话的。
父亲是个文盲,从没到过隆重的场合。
他发誓不能给儿子丢脸,便特意找到本乡最有名的教师,为他写了篇讲话稿,还让人家一句一句地教会他,每天都要背诵一遍。
⑨父亲对着妻子的遗像一口气背了几遍,背着背着,不觉泪流满面……
5.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加之还要花钱,所以有严重晕车毛病的父亲几年来一直不愿意去儿子所在是城市。
B、打问父亲“能否去参加〞婚礼时,其实儿子的内心觉得父亲不去也可以,而父亲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他必须去.
C、第⑥段中,“皱着眉头小声说〞这一语言描写,真实地表达出儿子对自己父亲此刻出现在婚礼现场的尴尬、懊恼和愤怒。
D、儿子对父亲是有感情的,他于情于理都觉得父亲应该参加自己的婚礼,但是他和父亲之间已经有了隔阂,他不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
E.这篇小说以婚礼为线索,深刻揭示了农村与城市的差异,既赞美了农村人的淳朴善良,又流露出对他们缺乏文化的忧虑和无奈。
6.第⑧段插叙的内容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6分〕
7.你认为小说标题“谁是谁的痛〞有什么含义?〔6分〕
8.读完这篇小说你有什么感触?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5.BD
6.①是塑造父亲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表现了他对儿子婚礼的重视,对儿子深沉的爱。
②照应第⑤⑥两段,使前文父亲一边喊着“来了〞,一边拨开众人上前的行动有了心理基础,而且也使读者更深理解了父亲“僵立在那里〞的尴尬。
③为小说最后父亲“泪流满面“做铺垫。
7.①在儿子心中,父亲身份低下,是个文盲,是他的痛。
②在父亲心中,儿子对他的冷淡以及忘情是他的痛。
③发生这样的事情,应该使我们每一个人痛心.
8.父爱如山。
父亲艰难地把儿子养育大,为了在儿子婚礼上不给儿子丢脸,父亲做了充分的准备。
在遇到尴尬后,他默默地回到山村独自痛苦,保全了儿子的所谓脸面。
付出一切,忍受一切,无怨无悔,在儿女成长中默默老去。
我们不该忽视这份爱,更不该伤害我们的父亲,不能让他们因我们而心痛。
5.
试题分析:A项,父亲没去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要花钱,还有他不是不愿去,而是有前面所说的那些困难,所以没去.C项,儿子的心理主要是尴尬。
E项,本文的主旨是赞美父爱的伟大和无私。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个人认为本题的几个选项设置不太好,除了E项明显错误外,A、C两项也不是没有道理,所以很有可能造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结果。
这类题还是明确一点为好。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插叙在文中的作用,插叙的作用一般有:扩大文章容量、丰富文章内容;引发情节悬念,制造文章波澜;塑造人物形象,增加形象厚度;照应上文,铺垫下文等,解答本题可以从后两种情况考虑。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
点评:文章的写作顺序不是高考中的常考题,所以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容易忽视,月考中考一7.
试题分析:本题最主要的是要理解标题的中的两个“谁〞,文中只有两个主要人物,“父亲〞和“儿子〞,所以“谁〞指“父亲〞和“儿子〞应该不难看出。
第三层意思,“谁〞指“我们每个人〞这就得联系本文的社会意义来思考,有一定的难度。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
点评:本题最大的特点在于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与文章标题结合在一起,开辟了命题的新途径,对以后的命题有一定的指导性。
8.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读后感的性质,所以解答本题应从“父爱〞和“如何对待父爱〞的角度入手结合文本分析作答.由于本题的主旨明确,所以回答本题应该不难。
考点:
点评:写感触要求学生在深入理解的前提下,再进一步消化文本,是对阅读作出的更高要求。
作为考试题能较好的区分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中国古代的家学传承
王立群
在中国古代,家学传统最早出现在史官家庭,因为史官要懂得数学、天文、历法,这些东西不靠学校讲的,靠父子相传。
所以,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史记》就是由父子两代人完成的,这就是家学的影响。
二十四史的第二部是《汉书》,主要作者是班固,但是班固的父亲班彪首先写了几十篇,然后班固接着写,班固没有写完,坐牢死了,他的妹妹班昭接着写。
所以,《汉书》实际上经过了班彪、班固、班昭之手才最后完成。
中国古代的家学很容易出现,这种例子太多了。
“唐宋八大家〞里有父子三人的“三苏〞,苏辙、苏轼、苏洵,诗书相传,一家三口都是大文豪;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是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曹操,还有他的儿子曹丕、曹植,历史上号称“三曹〞,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和“三曹〞同时代的著名女作家蔡文姬,其父蔡邕,也是大学者大作家。
很多家族家风是代代相传的,而且有教育子女的格言,叫家训。
所以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了很多家训的书,最有名的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一直到今天,《颜氏家训》仍然被誉为家教典范。
中国古代家学、家风的兴盛,直接带来的结果就是家业的代代相传。
祖父和父亲是史官,儿孙就继续做史官;祖父和父亲是搞天文历法的,儿孙就继续钻研天文历法;祖父和父亲是中医,儿孙往往也继承医学传统。
世界上有许多古老的民族,但是,唯独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家学传统的民族.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小农经济形成极其浓厚的家庭观念;第二,世代相传的儒家思想影响了我们的每一个家庭;第三,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读书的重视是世界上很多民族所不及的。
中国古代的家学有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家长对孩子的启蒙教育.钱学森在回想他的童年的时候说过,他四岁开始,每天都要站在家长面前背书。
这些大科学家的古文功底好得很,就是从小背出来的.古代孩子从小背什么书?《论语》、《诗经》、《尚书》、《易经》、《左传》、《国语》、《周礼》、《礼记》等。
第二种家学是请个老师上门来教自己的孩子。
汤显祖的《牡丹亭》里,杜老爷请了一个私塾先生到家里来教他唯一的女儿杜丽娘。
但这种家学往往是官宦人家、富商所用,他们有钱请得起老师.
当然,在中国古代,最有钱请得起家教的人是谁?皇帝.所以我们往往看到的是,第一代开国皇帝的文化水平都不高。
比如刘邦,他流传到今天的作品也只有《大风歌》和《鸿鹄歌》。
但是当了皇帝以后,刘邦对儿子的教育就不一样了。
刘邦就请了一个很有名的先生,叫叔孙通,做太子太傅来教他的儿子。
魏晋南北朝以后,才出现了比较强的家族观念,家族开始办学。
刘禹锡写过两句很有名的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王导;谢,谢安。
他们的家族是两个最有实力的北方大家族,东晋时期,这两大家族扶持了一代王朝.这些大家族重视家教,往往一个家族办一所学校,代替了地方政府办学的职能,不仅收本姓人,外姓人也可以来上学,这些家学在中国古代非常兴盛。
〔选自《名人传记》近年5期〕
9.下列对于家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的史官要靠父子相传才能懂得数学、天文、历法,而这些是史官必须具有的知识,所以在中国古代,家学传统最早出现在史官家庭.
B.《史记》和《汉书》的编写,都是家学传统的具体体现,《史记》是司马迁父子两代人完成的,《汉书》是班固及其父亲、妹妹共同完成的。
C.中国历史上的一家都是大文豪的比比皆是,如“三苏〞“三曹〞、王羲之父子、蔡邕父女等,说明中国古代的家学很容易形成。
D.中国古代家业能够代代相传,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古代家学的兴盛,如祖父和父亲是搞天文历法的,儿孙就继续钻研天文历法。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家训是教育子女的格言,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就出现了很多家训的书,最有名的是一直到今天,仍然被誉为家教典范的《颜氏家训》。
B.家庭观念、儒家思想、对读书的重视等原因,使得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在世界上独有的具有悠久的家学传统的民族。
C。
家长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是中国古代的家学内容之一,像钱学森他们这些大科学家的古文功底很好,就是从小背出来的。
D。
在中国古代,皇帝是最有钱请得起家教的人,所以我们往往看到的是,第一代开国皇帝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但是他们的子孙都有很高的文化水平。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很多家族的家风是代代相传的,表现最明显的是家学的传统中父子,甚至是祖孙几代都会从事一种职业或研究。
B。
中国古代的家学表现在官宦人家、富商等有钱人,他们或是家长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或是请私塾先生到自己家里来教自己的孩子。
C.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中国比较重视家学、家风,这时出现了比较强的家族观念,也有很多家训流传后世。
D.魏晋南北朝之后,有实力的大家族都重视家教,往往一个家族办一所学校,代替了地方政府办学的职能,使得家学更加兴盛.
9.C
10.D
11.B
9.
试题分析:C项,王羲之父子都是书法家而不是大文豪,而且不能由此得出“家学很容易形成〞的结论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的能力.
点评:社科文的阅读会涉及到很多概念,考生阅读时一定要正确理解.命题者在词语意义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