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1.目的
为加强安全管理,消除或减少危害,增强事故防控能力,有效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降低安全风险,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的所有部门的所有活动,包括生产活动、设备设施、原料产品、安全防护、正常和异常活动、人为因素、违反规程、规章等。

3.评价依据
《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68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鲁安发〔2017〕12号
GB/T 13861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DB37/T 2882—2016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DB37/T 2003—2016 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通则
DB37/T 2974—2017 工贸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DB37/T 3011—2017 工贸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细则
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
《公司安全操作规程》等
4.定义:
4.1风险: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组合。

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

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

风险=可能性×严重性。

4.2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4.3风险点: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活动,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5.职责:
5.1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
公司成立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公司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相关责任部门、责任人员、管控措施。

5.2确保本公司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的人员有足够的培训,组织公司工作范围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在日常生产工作中不间断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编制安全风险分布等级、防范及事故应急措施,绘制风险分级管控图,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6.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价程序
6.1 成立评价组
公司成立安全生产风险评价组,以公司分管安全生产领导为组长、生产、安全、设备、电气、维修的管理人员及其一线技术人员参加,编制本公司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管表格。

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工作,指导、审查、批准。

6.3风险控制
中等及中等以上风险必须制定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消除、减少危害和影响,防止潜在事故的发生。

7.风险点排查
按照风险点划分原则,在本单位生产活动区域内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点排查,确定包括风险点名称、类型、区域位置、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等内容的基本信息,建立风险点统计表。

风险点排查应按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场所、装置、设施、作业活动或上述几种方法的结合等进行。

8.危险源辨识
8.1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辨识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

即:针对每个作业活动中的每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识别出与此步骤或内容有关的危险源,建立作业活动清单,工作危害分析评价记录表。

8.2针对设备设施等宜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法)进行危险源辨识,建立设备设施清单,安全检查分析记录表。

8.3危险源的辨识范围应覆盖所有的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包括:
——规划、设计(重点是新、改、扩建项目)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
——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工艺、设备、管理、人员等变更;
——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气候、地质及环境影响等。

8.4 安全主管部门负责对全体员工进行危险源辨识方法的培训,各部门车间按照确定的辨识范围组织全员有序地开展危险源辨识。

依据GB/T 13861的规定充分考虑四种不安全因素: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应充分考虑国家安监总局组织编写的《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中提及的较大危险因素。

8.5运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对作业活动开展危险源辨识,在对作业活动划分为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的基础上,系统地辨识危险源。

在作业活动划分时,应以生产(工艺、工作)流程的阶段划分为主,也可以采取按地理区域划分、按作业任务划分的方法,或几种方法的有机结合。

划分出的作业活动在功能或性质上相
对独立,既不能太复杂(如包括多达几十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也不能太简单(如仅由一、两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构成)
8.6运用安全检查表法(SCL)对场所、设备或设施等进行危险源辨识,应将设备设施按功能或结构划分为若干检查项目,针对每一检查项目,列出检查标准,对照检查标准逐项检查并确定不符合标准的情况和后果。

9.风险评价方法和管控措施确定
9.1风险评价方法
公司选用结合实际选择风险矩阵分析法(LS)对危险源进行判断分级。

9.2风险矩阵分析法(LS)基本原理是根据风险点识别确定的危害及影响程度与危害及影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乘积确定风险的大小。

1、确定危害事件发生的严重程度(S)
对照表1从人员伤亡情况、财产损失、法律法规符合性、环境破坏和对企业声誉损坏五个方面对后果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价取值,取五项得分最高的分值作为其最终的S值。

2、确定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
对照表2从偏差发生频率、安全检查、操作规程、员工胜任程度、控制措施五个方面对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评价取值,取五项得分的最高的分值作为其最终的L值。

3、确定了S和L值后,根据R=L×S计算出风险度R的值,依据表3的风险矩阵进行风险评价分级。

根据R的值的大小将风险级别分为以下五级:R=L×S=17~25:关键风险(Ⅰ级),需要立即停止作业;
R=L×S=13~16:重要风险(Ⅱ级),需要消减的风险;
R=L×S=9~12:中度风险(Ⅲ级),需要特别控制的风险;
R=L×S=4~8:低度风险(Ⅳ级),需要关注的风险;
R=L×S=1~3:轻微风险(Ⅴ级),可接受或可容许风险。

10.管控措施确定
典型控制措施的制定由工作小组制定后,《风险点识别、评价、管控措施表》中按照系统或子系统汇总,逐级上报,各级工作组应针对典型控制措施是否适宜进行评审,并根据评审结果进行完善,最终由风险管控隐患治理领导机构批准,作为一个时期内完善风险控制措施的基础信息。

风险管控隐患治理领导机构应结合隐患排查,制定风险管控措施计划,通过财务部提取安全生产费用给予资金保障,系统开展风险管控措施的完善,进行隐患治理。

11.变更管理
当发生下列情形之一时,我公司组织相关人员及时进行风险点识别和风险评价分级,必要时,修改管控措施:
a)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b)“四新”变化,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
c)有新、改、扩建项目完成后;
d)结合事故案例(通报)
e)日常隐患排查情况;
f)企业发生事故、事件后,必要时,应重新进行风险点识别、评价、风险管控措施的策划。

12.持续改进
我公司定期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进行评审。

基于下述各方面的影响来考虑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评审时间安排和频次:
——法律法规的变化;
——新风险点的相应需求;
——企业自身所产生的变更需求;
——外部因素;
——检查、事故事件、紧急情况或应急程序测试结果的反馈影响;
——控制技术的进步。

当表明现有的风险管控措施依然有效时,则无必要实施新的风险评价。

反之,必须及时更新。

13.公告警示
安全科将主要风险点、风险类型、风险等级、管控措施和应急措施予以公布,让每一名员工都了解各自岗位或系统对应的风险点的基本情况及防范、应急对策。

在安全风险岗位设置告知卡,职业危害岗位设置职业危害告知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