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化】路经抗日战场罗文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遵化】路经抗日战场罗文峪
罗文峪位于河北遵化城正北方向十公里处,介于古北口和喜峰口之间,传说隋朝的罗文将军曾在此驻扎,因故得名,是1933年长城抗战的重要战场之一。
图为罗文峪关口(从北向南望),是山谷最狭窄的部分,这里似乎还要拓宽公路,就要开始施工。
我们开车离开遵化城北上,虽然一马平川,也能感觉到是在上缓坡。
到了罗文峪,公路在这里猛然拐了一个弯,两边山峰间隔狭窄。
这里的明代长城修建于戚继光时期,公路东侧的一段保留基本完好。
从这里开始,公路就沿山谷穿行长达十公里左右,一直到半壁山三岔路口,才算驶出这条峡谷。
可以想见,如果当时南下的日军突破罗文峪,遵化将无险可守,驻守喜峰口的29军后路将被切断,更重要的是华北前线将全线崩溃。
照片配上天马行空的联想方式,向大家简单介绍发生在这里的抗战点滴。
日军在喜峰口遭到29军赵登禹将军部痛击后,被迫后退,于是又打起了罗文峪的主意,纠集万余人马企图从这里突破中国军队固守的长城防线。
这是一支“国际化”队伍,除日军外,还有来自内蒙和朝鲜半岛的炮灰。
罗文峪外原有东北军防守,但他们在大战来临前夜竟然悄无声息逃走,守卫在罗文峪关口的是29军37师中校营长轩继瀛及其部下。
在得知日军蠢动的消息后,29军加强了这里的防御力量,由228团祁光远团长接防。
1933年3月16日凌晨,中日双方在抢占三岔口高地时发生交火,开始了罗文峪大战,中方由张自忠将军担任前线总指挥,刘汝明将军担任战地指挥,他们都曾亲临前线督战。
第一天,战斗持续18个小时,国军伤亡700多,鬼子损失千余。
激战中,一些国军将士苦于鬼子炮火的淫威,在一位排长号召下忿然冲向敌人炮兵阵地。
幸存突入阵地的士兵把鬼子炮手一扫而光,但却不知道如何操作大炮,在鬼子反扑下全部殉国。
第二天,敌人在罗文峪佯攻,主力调至距罗文峪西面数公里的山楂峪,当地守军是刘福详营长以下500余人,战斗从天放亮持续到太阳落山。
中午危急时刻,赶来增援的刘汝明师长亲自手持大刀冲向敌阵,受到鼓舞的国军奋勇冲杀,一举突破敌人两道防线。
两天战斗,国军不仅守住了阵地,战线还略有前移。
17日晚,国军再次发挥大刀威力,夜袭水泉峪敌营,斩获甚丰。
第三天,鬼子在飞机助战下,再次疯狂进攻罗文峪和山楂峪,再遭失败。
其中,仅罗文峪关前就打退了十三次进攻。
夜间,国军再次夜袭,敌人已成惊弓之鸟,阵线动摇,国军趁机全线出击,天亮时,长城北侧十里之内已无敌踪迹。
罗文峪及周边三日战斗,日军伤亡三千以上,其中一名大佐被击毙;国军牺牲1700余人,以中方胜利告终。
可惜的是,4月11日冷口被突破,中国军队被迫撤离长城一线。
这是同一地点从南向北望的景象,当年鬼子的丰田运兵车没有突破国军防线,而在我不经意按快门的时候,一辆丰田轿车轻捷驶过。
半壁山路口南望,山口显得很险要,因为路上就遇到这么一个三岔,我认为这里就是书中提到的三岔口。
在罗文峪战斗的遭遇战序幕中,国军营长崔振伦在这里利用地利和人数优势,包抄消灭了鬼子南丰少佐以下200余人,但鬼子后续部队也源源赶来,为避免无谓损失,国军主动撤退。
南天门村南面的山也有一条峡谷,山楂果实累累,我把这里想象成当年鏖战正急的山楂峪。
从“山楂峪”西侧山头北望,西北方向有一个叫大水泉的地方,也是一条大峡谷,应该就是29军将士夜袭日军的水泉峪吧。
17日夜11时,228团的王合春营长率部出发,午夜进入水泉峪日军宿营地,四小时砍杀,五百多日寇成了无头鬼。
然而,在国军回撤时,鬼子已经布置了拦截阵地,王合春营长和大部分士兵牺牲。
罗文峪的长城敌台所剩无几,这是公路上看到的一处,也许,当年国军228团的那面不倒的军旗就昂然矗立在敌台上方的山巅。
这面军旗直到部队奉命撤退才缓缓降下,国军军人们离开阵地前在此向军旗致敬,并纷纷从山上取走被炮火击碎的城砖和渗透鲜血的泥土,作为永久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