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部编初中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传》是一部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主要历史人物活动的编年体史书。
B. 泰戈尔,印度诗人,著有诗集《吉檀迦利》等。
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C. 我们常以桑梓指代故乡,婵娟指代月亮。
称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为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为阳。
D.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宣扬豪侠仗义、除暴安良英雄壮举的传记。
【答案】 D
【解析】【分析】D“传记”错。
《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小说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酒杯,在古代有很多称谓。
如“觥筹交错”中的“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白”,“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樽”都是“酒杯”的意思。
B. 明清时期,我国古代白话小说发展到了顶峰,产生了众多不朽的名著。
如《西游记》《镜花缘》《水浒传》等。
C. 古代的很多诗文都是作者遭贬谪时所作,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后给侄儿孙湘以示勉励之意的一首诗;《岳阳楼记》是北宋范仲淹被贬谪巴陵郡时写给朋友藤子京的一篇文章。
虽是被贬,他们却是共同表达出一种对理想、志节的执着和持守。
D. 句子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
“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
”这是并列复句。
【答案】 C
【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莎士比亚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他的喜剧作品《威尼斯商人》重点塑造了夏洛克这个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
B. 杜甫被誉为“诗圣”,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春望》都是他的作品。
C.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其笔下的《桃花源记》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是他心中的理想社会。
D. 杨绛,作家,文学翻译家。
她的作品《老王》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呼唤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答案】 B
【解析】【分析】B.表述错误,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
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曹刿论战》选自纪传体史书《左传》,《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国别体史书《战国策》,诸葛亮的《出师表》选自国别体史书《三国志》。
B. 日本夏目漱石的《我是猫》中作为一只猫的“我”,只能把看到的故事用“我”觉得最有趣——荒诞、新奇、夸张、诙谐——的方式讲给人们听。
C. 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比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D. “城市的记忆不是历史教科书中枯燥的数字和资料,而是活生生存留于城市空间和时间中的生命的热度、岁月的痕迹、文化的积淀。
”此句为并列关系的复句。
【答案】 A
【解析】【分析】A.《左转》属于编年体。
《三国志》属于纪传体。
BC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积累及复句关系的辨析。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常见的复句类型有:并列复句、选择复句、因果复句、条件复句、递进复句、转折复句等。
答题时要分析句子前后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据此辨析复句类型。
也可以根据关联词辨析。
5.下面选项中不是“酒杯”名称的一项是()
A. 樽
B. 白
C. 觥
D. 筹
【答案】 D
【解析】【分析】ABC三个词语都是酒杯的意思,D.“筹”,是计数的用具,多用竹子制成。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历法、节气、职官、地理、科举、宗法、礼俗、古代音律、名人事迹、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6.下列诗句所写内容与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
A.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B.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
C.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D.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
【答案】 B
【解析】【分析】A.这两句诗写的是清明节。
B.没有写传统节日。
C.这两句诗写的是重阳节。
D.这两句诗写的是春节。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辨析。
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
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
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7.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的是( )
A. “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B. “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
C. “河北”,古时指黄河以北的大片地区,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这个词可算是古今异义。
D. “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多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所为。
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
【答案】 A
【解析】【分析】A.错误,“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
故答案为:A
【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8.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鲁迅小说《故乡》中的杨二嫂,法国作家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克拉丽丝,俄国作家契诃夫笔下因一个喷嚏而丧命的小公务员切尔维亚科夫都是文学作品中小人物的经典形象。
B. 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舍生取义”“一鼓作气”分别出自北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儒家经典《孟子》、国别体史书《战国策》中的《曹刿论战》。
C. 记是一种文体,可以写景、叙事,多为议论:“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或记述功德的文字;“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D. 易安(李清照)诗风婉约;幼安(辛弃疾)词风豪放;昌黎(韩愈)之才,堪称“百代文宗”;“诗佛”王维,“诗中有画”;少陵野老,落笔即成“诗史”。
【答案】 B
【解析】【分析】B:《曹刿论战》选自《左传》。
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9.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有人连中三元,“三元”指的是解元、会元、状元。
B. 中国是礼仪之邦,古人在称呼上很是讲究,“君”“足下”都是对别人的尊称。
C. 古人会以籍贯称呼对方,如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
D. 古代的年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排列有:豆蔻、始龀、弱冠、不惑、知命、耳顺等。
【答案】 D
【解析】【分析】ABC表述正确。
D.“始龀”指六七岁,“豆蔻”指十二三岁的女孩子,“弱冠”指男子二十岁,“不惑、知命、耳顺”分别指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故这句话的表述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辨析。
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
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
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10.小巷传来戏文“就是我家小九妹,不知梁兄可喜爱?”唱腔醇厚柔美,婉转细腻,此戏最有可能()
A. 京剧
B. 秦腔
C. 越剧
D. 昆曲
【答案】 C
【解析】【分析】京剧,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秦腔: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
越剧:长于抒情,唱腔俏丽多变,跌宕婉转,富有表现力,表演充沛,细腻有神,有感人以形、动之以情的魅力。
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
结合“唱腔醇厚柔美,婉转细腻”分析得出是“越剧”。
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丰富的民族,例如戏曲、节气歌、传统节日、经典文学、中华礼仪等都是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河畔婉转的雎鸠、白露时节的蒹葭;菊东篱的悠然,带月荷锄的自在;石壕
村中的夜啼、“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声……时间的长河,奔涌不息,五千年的文化,渊源流长。
【材料二】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历史的星空里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穿越时空,国学将千年积淀的智慧生存法则呈现给世人。
国学要真正发挥作用,只有活学活用,把理论与客观实际紧密联系,才能智慧的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惑。
(1)【整合材料探国学】阅读以上两则材料,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2)【陶冶情操用国学】孝敬父母,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古至今,这样的典范不胜枚举。
请你分别举出一例。
(3)【孔子之道亮国学】孔子作为“至圣”,孟子作为“亚圣”,他们对后世影响深远。
请根据自己有的知识,写出与它们有关的成语和故事各一个。
(4)【合作共赢悟国学】古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今有“龟兔双赢理论”;远有“丝绸之路”,近有“一带一路”。
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合作共赢”的感悟。
【答案】(1)①中华文化灿烂辉煌;②国学智慧可以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
(2)孝敬父母示例:黄香温席、卧冰求鲤等;尊师重道示例:程门立雪、颜回尊师等。
(3)“温故知新、孟母三迁、见贤思齐、韦编三绝、舍生取义、孟母断机”等。
(4)略
【解析】【分析】(1)这是一道压缩语段的题目,压缩语段有拟写新闻标题(或一句话新闻)、提取关键词、概话并评价材料的内容、下定义等几种类型。
概括材料的内容要区分材料的文体特征,注意有新闻类、叙述类、说明类、议论类和寓言类,新闻类注意提取新闻的要素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结果,然后根据材料的性质确定重点,重点注意新闻中的导语;叙述类注意事件的过程;说明类注意提取物件的组成、作用,议论类注意提取论点,语言类注意虚构的内容对应的生活中的真实现象。
(2)注意突出题干的要求“孝敬父母,尊师重道”。
(3)注意与“孔子”和“孟子”相关的内容。
(4)注意谈论的重点“合作共赢”。
1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书法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颜真卿的楷书《多宝塔碑》、王羲之的行书《兰亭集序》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B. 古人常用“阴”“阳”表示地理方位。
“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衡阳”位于衡山的南面,“达于汉阴”中的“汉阴”指汉水的南面。
C. “唐宋八大家”的作品脍炙人口,百世流芳,如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
D. 雨果、莫泊桑、罗曼·罗兰都是法国作家,他们的作品分别有《巴黎圣母院》《羊脂球》《名人传》。
【答案】 C
【解析】【分析】A、B、D没有错;C.范仲淹不是“唐宋八大家”。
故选C。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时需要对作者、作品、出处等内容做到了如指掌。
13.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主张。
我们已经学了韩愈的《小石潭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及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
B. 艾青因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争取胜利美好愿望,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他的这两首诗歌都是自由体诗的代表。
C. “迁谪”是贬官的意思。
“迁”是指官职的变化,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指的是降职流放,那么“右迁”指的就是升官。
D.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周树人的《且介亭杂文》,这是一篇驳论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作者发出了中国人当自强自信的呐喊。
【答案】 A
【解析】【分析】A“韩愈的《小石潭记》”文学常识表述有错误。
《小石潭记》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柳宗元。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基本的文化常识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1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雨果,法国作家,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九三年》、《巴黎圣母院》、《羊脂球》。
B. “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是条件复句。
C. 《三顾茅庐》节选自《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号湖海散人,明末清初著名小说家。
D. 鲁迅先生在其散文集《朝花夕拾》中回忆了许多人,其中藤野先生、阿长、闰土、孔乙己等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答案】 B
【解析】【分析】A.《羊脂球》作者是法国的莫泊桑。
C.罗贯中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
D.闰土,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人物。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小说,孔乙己是该篇小说的主人公。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把握以及复句语法知识的辨识能力。
解答时关键在平时的识记与积累,包括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等。
复句语法抓关联词或看句子内部的关系来判定。
1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诸侯的封地叫“国”,卿大夫的封地叫“家”。
B. 庠序:古代圈养牲畜的地方。
商叫序,周代叫庠。
C. 河,古代多指黄河。
江,古代多指长江。
D. 萧墙:国君宫门内正对着门的照壁。
【答案】 B
【解析】【分析】ACD说法正确。
B错误,古代的地方学校。
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故答案为:B。
【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积累。
文化常识包括称谓、历法、节气、职官、地理、文化典籍等。
文化常识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记忆也比较难,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平时可将这些知识积累成册,经常复习,增加记忆的牢固性、准确性,这样考试时才能准确答题。
16.请从下面给出的四个语句中,选择合适的句子,将四副对联补充完整,使之符合节日和对联的特点。
只填序号即可。
①银花火树开元夜②避恶遍插茱萸枝
③几处笙歌留朗月④角粽投江祭诗魂
(1)元宵节
上联:________
下联:紫气丹光拥玉台
(2)端午节
上联:龙舟竞技怀屈子
下联:________
(3)上联:________
下联:万家萧管乐中秋
(4)重阳节
上联:延年畅饮菊花酒
下联:________
【答案】(1)①
(2)④
(3)③
(4)②
【解析】【分析】(1)对联要求:字数相等,句式一致。
句式指的是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
词性相对。
对联要求,一般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
“银花火树”指的是元宵节的烟火。
(2)写对联结构相应。
上下联对应的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依次类推,即它们结构上必须是一样的。
⑤内容相关。
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是相关的,上下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决对不能彼此孤立,各自为政,或是不能风马牛不相及,这是写作对联的大忌。
“角粽投江”是为了凭吊屈原,指的是端午节。
(3)对联一般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对照的关系是相反或相对,本题是中秋节相关内容的对联。
“几处”对“万家”,“笙歌”对“箫管”,“几处笙歌”对“万家箫管”。
(4)本题考查补写对联和节日习俗。
对联上下句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民间在重阳节做茱萸袋、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插茱萸枝”是重阳节的习俗。
故答案为:⑴①;⑵④;⑶③;⑷②。
【点评】(1)本题考查补写对联和节日习俗。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元宵节放烟花焰火的习俗和“开元夜”,确定上联是“银花火树开元夜”。
(2)本题考查补写对联和节日习俗。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龙舟”、“角粽”、“投江祭诗魂”“屈原”等词语,确定下联“角粽投江祭诗魂”。
(3)本题考查补写对联和节日习俗。
答题时应注意,中秋节有赏月的习俗,确定上联是“几处笙歌留朗月”。
(4)本题考查补写对联和节日习俗。
答题时应注意,中秋节有饮菊花酒,插茱萸登高的习俗,可以确定下联为“避恶遍插茱萸枝”。
17.学习完《马说》一文后,你所在的班级拟开展一次有关“马”的知识竞赛活动。
假如你也是参赛选手之一,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1)马和人类同生死、共荣辱,经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成为我们忠实的朋友。
请根据你的积累,写出关于“马”的成语、谚语以及古诗各两个。
(2)自古英雄乘骏马,在中国历史上及古典文学作品中,有诸多英雄豪杰,也有许多宝马良驹。
请写出下面名马的乘骑者。
①赤兔马:________ ②乌骓马:________
③的卢马:________ ④黄骠马:________
(3)“马”字演变的历程是()
A.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B.甲骨文—金文—隶书—楷书—篆书
C.金文—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
D.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行书
【答案】(1)成语:①马到成功;②一马当先。
谚语:①牛头不对马嘴。
②人奔家乡马奔草。
古诗句: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②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吕布;项羽;刘备;秦琼
(3)A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积累答题,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示例如下,成语:①马到成功;②一马当先。
谚语:①牛头不对马嘴。
②人奔家乡马奔草。
古诗句: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②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根据平时对名著的了解答题,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3)首先,理清中国汉字演变的顺序是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再仔细观察“马”字的字体,也符合这一顺序;因此本题选A。
【点评】(1)本题考查成语、谚语及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的能力。
默写题主要有:直接性默写题、理解性默写题、迁移性默写题、运用性默写题、简单赏析性默写题五种类型。
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
默写时要做到“三不”:不多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本题属于应用性默写,只要按照识记默写出相应的成语、句子,不出错字即可。
(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和积累的能力。
名著阅读主要考查《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古今中外名著的阅读情况。
从考查角度讲,名著阅读主要是从作家、作品、阅读体验与评价等方面进行考查。
要做好这样的题就要做到以下三点:①要认真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文学原著;②要学会对相关知识如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故事背景等进行梳理,然后认真记忆;③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和训练。
(3)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平时学习的知识要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运用,这样知识才是活的知识,活学活用才是我们所提倡的。
18.班级开展“读名著,品经典”的主题班会,你也参与其中。
(1)【观点论述】改编经典的现象十分普遍:《西游记》被“大话”,《三国演义》被“水煮”,内涵丰富的“文学大餐”变成“速食快餐”。
然而,阅读这种改编的名著在不少青少年中成了一种时尚,他们说:“那种很正经的文学名著,文字太多,我们没时间也没兴趣读。
而这种书有图画,又搞笑,要有意思得多。
”对此,你怎么看?说说理由。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并有明确的结论。
(2)【故事链接】下图与初中教材某一课的内容有关,简要复述这个故事,120字以内。
(3)【拟写对联】我国经典故事中,有不少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
请根据上联,拟写出下联。
上联:悟空威震三界显神武
下联:________
【答案】(1)我认为,经典还是原汁原味的好。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它是传统文化的精华。
它的风韵往往尽在骨肉之中,没有肉的骨架,只是一具骷髅。
为了迎合某些人的胃口进行的快餐式改编,使得原书的风韵已经荡然无存,呈现出来的只是改编者干瘪的文字。
所以,读经典还是应返回原著。
(2)有一位叫愚公的老人,年近九十岁了。
苦于大山的阻塞,于是他召集全家人商量将山移走。
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说只靠愚公的力量不可能将山移走。
愚公有理有据地反驳了他,并坚定不移地移山,最终感动了天帝,天帝就命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移走了两座大山。
(3)关羽名扬四海立威风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针对材料发表见解。
学生能否抓住文字中的关键点,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所以,这类题的重点是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把握关键点的能力,难点是组织准确有序的语言再表达。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符合了人们浅层次视觉化的审美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大了文学名著的影响,加快了文学名著的普及,但名著改编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恶搞名著、任意篡改名著的现象屡见不鲜,使得原书的风韵已经荡然无存,呈现出来的只是改编者干瘪的文字。
所以,读经典还是应返回原著。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首先根据对《愚公移山》的阅读积累,概括故事梗概。
愚公移山:愚公门前有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愚公要移走大山遭到智叟的嘲笑,愚公说“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也!”总有一天会把山搬走的。
最终感动了天神,搬走了大山。
(3)本题考查拟写补写对联。
要考查对偶的修辞方法及应用。
首先,明确对偶是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两个句子,相同位置的词语的词性和词语结构必须相同,下句在意思上要与上句有一定的联系。
上联:悟空威震三界显神武,根据三国战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故事对出下联:关羽名扬四海立威风。
故答案为:(1)我认为,经典还是原汁原味的好。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它是传统文化的精华。
它的风韵往往尽在骨肉之中,没有肉的骨架,只是一具骷髅。
为了迎合某些人的胃口进行的快餐式改编,使得原书的风韵已经荡然无存,呈现出来的只是改编者干瘪的文字。
所以,读经典还是应返回原著。
(2)有一位叫愚公的老人,年近九十岁了。
苦于大山的阻塞,于是他召集全家人商量将山移走。
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说只靠愚公的力量不可能将山移走。
愚公有理有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