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2017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 作文(记叙文)专练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专练二
一、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讲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漫画作文重在锻炼学生的理解和写作能力。
解答时要全面观察,分析漫画所涵寓意。
联系生活热点,寻找写作依据。
首先要看清漫画的内容,弄清漫画的寓意。
整个漫画分别有“1”和“2”两小组图组成。
第1小组中,左边的小孩考了100分得到了一个“吻痕”(表扬或奖励),而右边的小孩考了55分得到一个“掌印”(批评或惩罚);第2小组中,左边之前考100分的小孩这次考了98分,退步了,就被批评(或惩罚),右边之前考了55分的小孩这次因为考了61分,进步了,就受到赞赏或奖励。
单从第一个孩子(左边)的“遭遇”来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对孩子的成绩(成长)不要苛责,不必追求完美,应允许孩子存在不足。
单从第二个孩子(右边)的“遭遇”来看,我们又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对于孩子的进步,要予以肯定。
综合两个孩子的情况和“吻痕”与“掌印”的寓意,如果从教育方式的角度看,可以这样立意: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严格的要求与严厉的责罚固然必要,但对孩子的进步,要多鼓励肯定,尤其不能苛求完美。
从评价依据的角度看,对两个小孩的评价依据都是分数。
考得分数高则表扬,考得分数低则批评;分数退步了则批评,分数进步了则表扬:这是一种完完全全的只看分数的评价方法。
也可以这样立意:批判那种唯分数论的评价方法与机制。
批判的对象可以是老师、也可以家长、当然也可以是社会。
其次,读懂写作要求,明确写作思路。
此作文题不仅有现实性与生活性,命题人将常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如唯分数的教育方式与评价方式,采用漫画的形式呈现出来,考生阅读漫画时只要看出所讽刺的社会现象,然后对这个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发表自己的看法。
因此,此作文题表面看似漫画作文题,实则为社会现象评论型作文题,要求考生就事论事。
同时,此作文题又充满了思辨性,即要求考生一定程度上联系现实,全面地思考“分数”的意义,思考表扬与批评的运用,思考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进步与退步问题,思考如何科学地对待孩子的成长问题。
如果写记叙文,可以以“分数”的线索,记叙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用故事引起读者对“唯分数论”教育方式的反思。
切不可写成漫画欣赏式的文艺评论,或简单地依据四幅小图,生硬地编故事。
需要注意的是,漫画材料作文,不是话题作文。
所以必须在教育圈子里谈问题,抛开教育圈以社会评价为话题是不行的。
注意细节:唇印掌印暗示对孩子的评价,四张纸是考试答卷得分。
核心立意:批判唯分数论,批判教育评价单一。
一类卷(48~60):1.批判唯分数论。
2.批判教育目标功利短视。
3.批判教育评价单一。
4.批判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5.批判教育重智轻德。
以上一点突出或多点论及,议论深刻的54分以上给分,议论一般的48~53之间给分。
二类卷(42~47):对细节略有忽略,但依然在教育孩子这个范围内谈问题。
1.教育宽严因人而异:成绩好要严格一点,98分也要挨打;成绩不好要宽容一点,61分也要鼓励。
2.好孩子未必是夸出来的:100分一夸就退,55分一打就进。
记叙文可以以漫画寓意为主题,写自己的经历或见闻。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
路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作文讲解】本材料在形式上选取了一段富有哲思的语言材料,本题所给材料最鲜明的特征是极富思辨性,即“准备好的却没有用到”“没有准备的却可能有用”,“有用”与“无用”等概念的分析恰好体现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情感体验。
这里的“旅程”可指具体的出行计划,更可指人生中的前行。
路途漫漫,可指现实中的路途,更可指代“漫漫人生路”。
“行囊中的储备”可以指比较务实有用的东西,如知识技能、处事技巧、健康体魄等,这些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曾让我们用力准备,却可能在旅行的某些时刻被弱化或弃用;也可以指精神层面的东西,如理想、信仰、乐观心态、诗意情怀等,这些务虚的东西看似无用,没有刻意准备,却可以濡养人的精神气质,伴随整个旅程,“无用之用”,终为大用。
行囊中的东西,也可以在一定情境下建立联系或互相转化。
行文过程中考生需要着眼全篇,抓住关键词,分析概念,探讨关系,同时也要重点突出,谈及
个人体悟写出真情实感。
也可以贴近时代现状,写一篇闪烁思想火花、凝聚理性智慧的文章。
附范文:
行囊
行囊是什么?
也许是一个美丽的词儿,像一路鲜花,绽放在我们的路旁,轻曳着诱人的芬芳;也许是一个温暖的词儿,如一袭母爱,捧着我们皲裂的双手,暖意浸透我们的心灵;也许是一个甘甜的词儿,似一场春雨,洒着缕缕清爽,滋润我们焦渴的日子;也许是一个苦涩的词儿,仿佛一杯苦酒,挥发着丝丝苦味,麻醉我们的神经。
当我们呱呱坠地时,母亲就为我们缝制了一个行囊,那时的行囊,的确很小,也很简单,只装着我们对世界的诧异,对父母的依恋,还有父母的痛爱,诱人的奶瓶,就这样,我们幸福而快乐地成长。
而行囊就像太阳下的影子,在暗暗地伴随着我们,装下我们的快乐,也装下我们的哭泣。
上学了,行囊就变得沉重了,装的东西也多了,人生的梦想,肩上的重任,父母的希望,老师的嘱托,这一切像一座大山,压在我们稚嫩的肩上,我们没有一毫的喘息,只有背着行囊,沿着自己的人生轨迹前进。
行囊里还有不服管教的叛逆,对爱的懵懂,求学的快乐与辛酸,父母的唠叨和无奈,这一切又像生活的五味杂汁,让我们不得不痛饮,即使苦得泪流满面。
成年了,我们跨入社会,行囊像个万花筒,什么都有,世态的炎与凉,生活的苦与乐,事业的成与败,人性的善与恶,爱情的忠贞与背叛,道路的平坦与曲折,让我们难以应付,让我们欲哭无泪,让我们遍体鳞伤。
此时唯有行囊里母亲的爱,妻子的牵念,孩子的期盼,这一缕缕浓浓的乡愁能慰藉我们的心灵,抚平我们的伤口,让我们再一次整好行囊,迈向明天的生活。
年老了,行囊轻了许多,里面许多不该有的东西,甚至里面一些曾经为之流汗流血、拿命换来的东西,什么权势、地位、金钱、美女,在浑浊的眼睛里都成了虚无,像扔垃圾一样扔掉,有时还狠狠地踩一脚,然后释怀大笑一声,心里轻松了许多。
此时唯有故乡的土地、老屋、枯井,牛羊,老掉牙的伙伴,老土墙上的夕阳,是行囊里面最贵的东西,像宝贝一样揣在怀里,才觉得心里踏实了,满足了,幸福的微笑像遥远的大山,淡然而沉稳。
其实行囊就是这样,人生的每一阶段,行囊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行囊也是不一样的,行囊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有方有圆,有贱有贵。
有时你的行囊里面装什么,由你自己决定,有时行囊里面装的东西不由自己决定,本该属于我们的东西,却被别人强行夺走,本该不属于我们的东西,却被别人强塞进我们的行囊。
由谁决定,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也许是金钱,也许是地位,也许是环境,但我们还得装着,还得背着行走。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淡泊的心灵,对功名利禄视为粪土;如果我们都有一腔宽容的胸怀,冰释别人的错误和仇恨;如果我们都有一份高尚的情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我们都有一份对事业的执着,勤奋于伟大的事业。
如果每个人都是这样,那我们的行囊就简单了许多,我们才有空闲观赏路边的美景,我们才有时间品味人生的美好。
我们不应该见什么就装什么,不能总想行囊越重越好,越重的行囊不见得就幸福。
那些贪官污
吏,行囊里什么都有,难道他们过得就幸福?也不应该什么也不装,不能总认为行囊越轻越好,轻的行囊不见得就快乐,那些游手好闲之徒,每天无所事事,难道他们活得就快乐?我说,属于自己的就装,不属于自己的,再珍贵,再耀眼,也别贪婪。
行囊装得越简单越好,因为行囊越简单,我们就走得越轻松,活得也轻松,这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经历几年试验,小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发出一种新式花茶并获得专利。
可是批量生产不久,大量假冒伪劣商品就充斥市场。
小羽意识到,与其眼看着刚兴起的产业这么快就走向衰败,不如带领大家一起先把市场做规范。
于是,她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还牵头拟定了地方标准,由当地有关政府部门发布推行。
这些努力逐渐见效,新式花茶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小羽则集中精力率领团队不断创新,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急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作文讲解】本题是材料作文,从写作的角度来看,本题开放性程度虽高,但选取一个准确的落脚点也很难,稍有不慎就会落入常规化思维。
要想在写作中胜出,就要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行。
对于本题来说,可采用“由果溯因法”来审题,为什么小羽能够集中精力率领团队不断创新并最终成为致富带头人?因为她将自己的专利分享给了大家,规范了市场,她不必再为大量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而浪费精力,据此可以写一写“合作共赢”“分享”“舍小利求共赢”“规范和发展”之类的内容;为什么小羽会想到要把工艺流程公之于众?因为小羽不想看着刚兴起的产业很快就走向衰败,她要带领大家规范市场,这一做法表明小羽有责任心,有胸襟,目光远大,勇于担当,能够着眼全局,有承担风险和以身作则的勇气,据此,可以写一写“责任”“担当”“胸襟”“个人与全局”之类的内容。
另外,本题也可以采用“关键把握法”审题立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如“与其眼看着刚兴起的产业这么快就走向衰败,不如带领大家一起先把市场做规范”等;还可以采用“舍次求主法”来审题,如提炼出材料的主体内容,小羽公开工艺流程,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市场,做大花茶产业,最终成为致富带头人,并据此来立意;还可以采用“主旨领悟法”来审题,概括出材料的主旨,赞扬小羽的行为。
从文体上看,本题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复习的情况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注意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一位表演艺术家和一位剧作家就演员改动剧本台词一事,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表演艺术家说:演员是在演戏,不是念剧本,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改动台词。
剧作家说:剧本是一剧之本,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如果演员随意改动台词,就可能违背创作的原意。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本(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作文讲解】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涉及两个人物的不同意见,立意可从不同的人物的观点出发。
(1)从剧作家的角度来说,可以谈遵从、遵守规则。
表演艺术家改动剧本是对原著的不尊重,是对规则的破坏。
现实生活中如果人人都破坏规则,那么就无规则可言。
考生可以写规则的重要性,它旨在约束我们的行为,让整个社会井然有序。
诸如遵守交通法规、遵守道德底线、遵循学习知识过程中循序渐进的规律等。
(2)从表演艺术家的角度来说,可以谈不唯命是从、创新突破。
表演艺术家改动剧本,是对权威态度的不迷信盲从。
艺术是允许个人发挥的,社会也需要在创新中寻求突破。
表演艺术家改剧本,可能是因为剧本不好,或者是因为剧本不太能发挥自己的表演特长,或者是它违背了表演艺术家的底线,等等。
艺术家对剧本的改动如果是合理的,那么就应该赞扬,因为他在剧本中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体验和表达技巧,这是创新,它给剧本带来了强大的生命力。
小到实验,大到社会发展,亦是如此。
(3)从剧作家和表演艺术家冲突的角度来说,可以谈辩证分析。
能否改动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待,如果是正确的、积极的,就应该提倡;如果是错误的、消极的,就应该剔除。
所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创新。
从文体的选择来看,这则作文材料比较适合议论文。
材料中的表演艺术家和剧作家针对演员改动剧本台词一事发表了不同的意见,考生就此事可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它能反映考生的思辨能力,所以立意时不可有偏颇。
在生活中,很多争议的产生其实是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对和错。
这也并不是说要“各打五十大板”“和稀泥”,相反,作文观点必须鲜明,而且最好要开门见山,比如标题就是观点。
当然也可以写成记叙文,还可以写成散文、小说之类。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游客去波罗的海海滨度假,找到一处房屋,打算同房东——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签下租房合同。
老人劝他不妨先试住几天,看究竟合适不合适,再做决定。
游客住下后感到很满意。
到第5天,将要签合同时,却发生了一点意外:一个精美的玻璃杯被他不小心打碎了。
他有些忐忑不安地打电话告诉了老人,老人说:“不要紧,你又不是故意的,我过来签合同时再拿一个来。
”游客把碎玻璃和屋里的其他垃圾打扫了。
不久,老人来了,进屋后就问:“玻璃杯碎片呢?”游客回答说,已装进垃圾袋,放到门外了。
老人赶紧出门,打开垃圾袋看过后,脸色凝重地对游客说:“对不起,我不再把房子租给你了。
”
然后,老人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捡了出来,放入另一个垃圾袋,写上:“玻璃碎片,危险!”
要求: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
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作文讲解】本命题是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至关重要。
一般有几个主要人物就有几个立意的方向,一件事情的成败有几个原因往往就有几个立意的方向。
本材料中的游客没有租成满意的房子,原因是打扫房屋时没有将可能伤人的玻璃碎片和其他垃
圾分类处理。
这是游客不懂为他人着想的表现,或者说是不遵守规则的表现,也可以说是游客处理事情不注重细节的表现。
在房东的心目中,游客是一个自私或者是粗心或者不懂得遵守规则的人,如果租房给他,可能会给房间埋藏其他未知的危险,这样会对下一位租客造成不便。
老人的这种做法是想告诫游客,做任何事情不仅要为他人着想,更要细心,要特别注意安全,祸患常起于忽微。
据此可以立意“要懂得为他人着想”“关爱他人,更要讲原则”“安全无小事”“细节决定成败”“处处要守规则”,等等。
考生立意后,可以联系身边的人物,诸如亲友、邻里、老师、同学等人的事迹,写一篇记叙文,也可以是小说、剧本等。
当然立意也还可宽泛些,比如从房东老人的角度思考,谈“关爱与责任”“善良与宽容”“尽职与原则”等皆可。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被誉为“最美乡镇干部”的某乡党委书记,在一个其他人不肯去、去了也待不到两年的地方,一干就是八年,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率领村民发奋图强,将穷乡僻壤建设成了美丽乡村。
面对洒满心血与汗水的山山水水,他深有感触地说:“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作文讲解】本材料审题时要抓住关键句,“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是考生审题立意的一把钥匙。
可以侧重于从“心”与“风景”的关系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立意:从材料来看,“心”可以是“为人民服务之心”“为他人所不为之心”“持之以恒之心”“坚定顽强之心”“奋发图强之心”“改天换地之心”……;“风景”可以是“美丽乡村的风景”“社会的进步”“人生的蜕变”“自我价值的实现”等。
也可以不囿于材料,直接由“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拓展开去,“心”可以是“追求之心”“创美之心”“勇敢之心”……“风景”可以是自然风景,可以是人文风景;可以是他人风景,也可以是自我风景;可以是社会风景,也可以是个人风景。
也可以从怎样才有美丽的风景角度切入:唯有让心安放在需要的地方,才有美丽的风景;唯有内心专一、执着、锲而不舍,才有美丽的风景;唯有内心不畏惧坎坷,才可以看到美丽的风景……
7.满分作文
(一)《说起梅花》表达了作者对梅花“深入灵魂的热爱”。
在你的生活中,哪一种物使你产生了“深入灵魂的热爱”,这样的爱为什么能深入灵魂?
请以“深入灵魂的热爱”为题作文。
要求:自选一物(植物、动物或器物。
梅花除外),可议论,可叙述,可抒情,文体不限。
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解析:本文是命题作文,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
命题作文需以题目为核心。
“深入灵魂的热爱”的中心词是“热爱”,“深入灵魂”是限定词,写作时要围绕“热爱”
1
深入灵魂的热爱
2
人,没有灵魂,也就没有热爱。
我有灵魂吗?我有热爱吗?
我一个人走在人大北路,静静地想这个问题。
人大北路,这是一条被人称为北京最浪漫最有情调的路。
刚刚过去的春天,满街刺槐花开,洁白耀眼,清香销魂;现在正值夏天,国槐浓荫铺地,黄色的花蕊酝酿着一夜绽放,旋即铺满路面。
路上是难得的安静!
突然,一声熟悉的声音传来!——又一声,又是一声!整个天空都在回响,黄钟大吕,梵音悠扬。
我一下惊醒。
但我没法描摹这种声音,它不是乡下奶奶唱的“阿公阿婆,割麦插禾”,督课农事的警告,也不是宋人诗词中“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哀号,它是那样的清丽明亮,此声一出,整个城市就静下来了。
我的灵魂仿佛一下子醒了过来,我泪流满面。
我知道,这是一只孤独的鸟,一只误入了别人城市的鸟。
它一路走,一路飞,一路鸣叫,就是为了要找到我,要让我听听它的叫声。
这只鸟,叫杜鹃。
3
这些天,尤其是半夜或凌晨,总能听见杜鹃的叫声。
我每每从睡中惊醒,再难入睡。
陆游有一首词《鹊桥仙·夜闻杜鹃》: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陆游这首词是他入幕剑南,客居四川时所作:春夜月明,或暗雨敲窗,杜鹃声声,惊残孤梦。
那只故园的杜鹃鸟,带着故园山水的气息,真让我这半世飘零的畸零人,不忍听闻!
我惊讶我怎么有陆游的这种心境。
陆游自负才高,大志在胸,常叹英雄无用武之地。
我辈浑浑噩噩,素无志向,理应素朴平和。
我想起庚寅端午日,当时在北大为国选材。
闻杜鹃数啼,越博雅塔,声声入耳。
于是写了一首诗:
燕园多草木,葳蕤自荣华。
中有子规鸟,徘徊过博雅。
塔耸高入云,声悲不忍闻,似从故乡来,泣诉远行人。
我本村野客,那堪供驱策!田园将荒芜,勿复矫颜色。
误入京城中,一去二十年。
有鸟如旧友,声声正呼唤。
未名湖水碧,堤畔草萋萋。
信美非吾土,善物皆得时。
且自拾琴书,归欤好乘闲。
何苦抟扶摇? 举翥亦图南。
在我这里,和陆游比没有建功立业,功名富贵的梦想。
我只是在季节到了的时候,有了思乡的烦恼。
那天,我陪孩子在运动场跑步。
我们突然就听见了杜鹃的叫声。
孩子问:这是什么声音?
这是什么声音?这是古蜀国杜宇传下的声音啊,经由故乡和唐诗宋词,在中国这块土地和这部历史中叫彻千年。
但我无法给孩子说清,我只说,这是杜鹃鸟的叫声。
我对自己说:这不只是杜鹃的叫声。
4
杜鹃叫的时候,我知道,父亲的生日就快到了。
我给父亲打电话,父亲听出是我的声音,他很惊讶:你怎么有时间打电话?
一下子,我无地自容。
我怎么就没有时间呢?
我问父亲在哪里?
父亲说,我在你妹妹哪里。
今天你姐姐妹妹都回来,在一起为我过生日。
我都呆住了。
半天都不知说什么,过来好久,我才说:您保重身体,祝您健康长寿,生日快乐。
杜鹃这时又开始叫了。
清脆明亮,穿心入肺,直击人的灵魂。
我清楚地看见了那只鸟,它正停在实验楼顶的天文台上。
它很小,很瘦,还没有一只鹧鸪大,是一个瘦小的兄弟。
它正不停地望着我。
没有什么时候比此刻的人大北路更安静了。
在杜鹃声里,我仿佛回到了故乡。
5
人,没有灵魂,也就没有热爱。
我不知道我有没有灵魂,有没有热爱。
(二)“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个用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读者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自定角度。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全文不少于800字。
【作文讲解】认同“有人说”的一种观点,或有自己的体会。
沉默的父爱
6岁。
操场上,一个小男孩学着骑车,旁边站着他的父亲。
没有一句指导,没有一丝安慰,小男孩自然是摔了又摔,双腿早已是鲜血淋漓。
终于,孩子坐在地上,哭了,哇哇大哭。
父亲依旧是那么笔挺地站着,眼中满是不屑与冷漠。
孩子多么渴望爸爸的鼓励,没有。
只是那双空洞的眼睛,让孩子感到冷酷与无情。
终于,孩子不哭了,倔强地站起来,跨上车,开始又一次的尝试。
父亲早已是兴趣索然,转过身,迈着大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