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Z
HONG GUO NONG CUN JIAO YU
2019第11期中
新文化运动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郑凤玉
笔者从文化的视角入手,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及其产生的影响。

一、新文化运动概述
新文化运动兴起于辛亥革命之后,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看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性及强大的生命力,
决心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为理论指导,开辟出一条属于中国自己的道路。

实际上就是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主义文化的冲击和碰撞,提倡西方外来涌入的文化,
反对中国传统文化。

当时的代表人物有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蔡元培等,他们都在西方接受过教育,回国后,发起了一场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命。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围绕“四个提倡、四个反对”而进行的。

所谓的四个提倡、四个反对就是指:“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在西方思想文化刚刚传入之时,中国人称之为“西学”,与此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被称之为“中学”。

传统文化也被称为“旧学”,西方思想文化被称为“新学”。

从新旧的字眼上来看,
就能看出这是两个及其具有倾向性的词汇,新学意为先进的、文明的;旧学意为腐朽的、
落后的。

二、新文化运动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传承
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思想文化启蒙运动,有其卓越的成绩,也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缺点。

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中国文化的全部,它自身带有其好的东西和坏的东西,受中国传统道德观念潜移默化的影
响,它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论体系。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马克思主义是以西学形式传入中国的,
时值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这也更加鼓舞了中国人在新文化运动中选中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革命指导思想的决心。

新文化运动是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一次传承,是一次空前绝后的思想解放启蒙运动。

他在思想和政治上给封建主义以沉重的打击,同时也唤醒和激励了知识青年们要从封建主义中挣脱出来,打破束缚、进行斗争。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有其必要性,由于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提出尊孔复古,导致儒学被蒙上思想文化为政治服务的阴影。

在反传统方面,集中体现为否定儒家传统文化孔子之道的思想主流地位。

“五四运动”前期主张民主共和,反对我国传统文化,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提倡科学、平等和自由。

陈独秀在《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一文中提出,要实现“共和立宪”和解放社会生活,就必须摒弃孔子之道。

其实这个观点就太过于片面化,儒家的三纲五常等理论虽然可能扼杀了人民的民主与个性,与当今社会的自由民主平等独立的精神背道而驰,但也不能因此一棍子打死,儒家思想也有其科学的内容、积极的影响,比如儒家强调的“仁义礼”的思想,它对人们的生活行为提出要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所以说,新文化运动没有真正的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反文言方面,陈独秀的
《新青年》从1917年起开始提倡白话文,
反对文言文。

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是一个顽强勇猛的主帅,他笔锋犀利、毫不避讳的对封建传统文化发出猛烈攻击。

1918年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控诉了封建礼教,向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发起挑战,揭穿旧礼教“吃人”的本质。

接着又发表了《孔乙己》和《药》两篇小说,通过对受封建文化毒害的知识分子孔乙己的形象刻画,尖锐的讽刺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又借孔乙己的不幸命运,
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统治下的炎凉世态。

他把白话文的文学形式推向巅峰,加快了传统文化的灭亡。

这就使得阅读文言文,
古文成为极少部分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的专有权利。

这使得在新文化运动之后,
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出现了一个大断层,
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后果。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把旧的东西全部摒弃,新的东西、外来的,只要认为是有用的统统实行“拿来主义”。

这不得不使我们思考,当今的孩子崇洋媚外是否受到当时的全盘西化论影响。

三、新文化运动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方面有其一定的破坏性,也有其一定的继承和发展。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化转型运动,它给中国社会一定的启蒙力量,他唤醒了无数中国青年解放思想、打破封建意识,给中国统治两千多年传统的封建思想文化以沉重打击,摸索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它所提出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这一时期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目的是打破封建主义的制约,在思想文化上寻求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

但对于我国传统文化,不能忽视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社会的重要作用,面对传统文化与近代化的关系,不能全盘西学,应理智对待。

92
2019第11期中
何为意识形态
——
—基于多重意识形态概念的研究王诗琪
翻阅中西古今著作,
给“意识形态”下定义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一般认为,学术研究的起点是给予某种事物以概念界定,但还是有不少人竭力避免给意识形态下精确定义,至今为止学者大致描述了意识形态图景轮廓。

这里将从意识形态的生态分层、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理解和基于中国历史实践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去发掘意识形态理论意蕴。

一、意识形态概念的分层
马克思从来没有给
“意识形态”下过真正的定义。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历史的长河中去梳理有关意识形态的概念和定义。

对意识形态稍微了解的学者都知晓特拉西这位名人。

早在19世纪,法国近代思想家特拉西提出“意识形态”定义,即“关于观念的学说或思想体系”,目的是要建立一门“观念的科学”。

(一)意识形态概念中的思想认知通常情况下,意识形态被类属于哲学
范畴。

早在19世纪,法国近代思想家特拉西提出“意识形态”定义,即“关于观念的学说或思想体系”,目的是要建立一门“观念的科学”。

作为“观念科学”同质化概念,意识形态包括:“观念(ideas )、信念(be -liefs )、学说(doctrines )、理论(theories )、
哲学(philosophies )、世界观(weltanschau -ung )、价值(values )、意见(opinions )、神话
(myths )、乌托邦(utopias )等。

(二)泛化思想体系的意识形态最先提出思想理念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它提出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组成的,这是对于意识形态最早的猜测和思考;英国哲学家培根提出著名的四假象说,即:种族假象、洞穴假象、市场假象和剧场假象,催生了意识形态概念的诞生;法国启蒙学者,孔迪亚克、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的感觉主义理论,
对托拉西提出意识形态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

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在《意识形态要素》中第一个将意识形态作为一门科学提出,即“观念的科学”,它是一门研究作为一切知识基础的观念或感知以及思维与感觉能力的科学。

(三)意识形态是具有特定限制的思想体系集合
除了上述很多学者从一般泛化的思想体系来诠释意识形态,
还有很多学者给予思想体系以明确的限定词,
以区别意识形态与一般思想。

侯惠勤教授从社会生活角度出发认为,意识形态是在社会生活发展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政治信仰方面的思想体系。

从上述内容来看,
意识形态具有特定限制的修饰词一般以阶级性,关于具体范围的学说,由哪些因素决定等。

(四)意识形态概念由思想体系集合延伸至实践价值
既然一开始我们把意识形态归纳为思想领域范畴,那么其作为具有实践性或者具有实践价值的论述的确令学界眼前
意识形态作为科学研究对象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国内外学者对于“意识形态”概念争论颇多。

意识形态概念是其诞生起点,马克思对于意识形态解读是其发展过程,从而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和实践逻辑,意识形态的真正内蕴,实现意识形态从个人观念到集体信念的实质转换。

TE SE YAN JIU /特色研究
93
的科学民主思想给与中国知识分子以深刻的洗礼,推动了社会进步的思潮,加快了社会发展的进程,使其成为改造国家和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

新文化运动是由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和领导的,
因而,他也有很多弊端。

它仅仅局限于知识分子的圈子里,没有与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

他们只是表面的看问题,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实质办法。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只看到糟粕,并没有肯定其优秀积极的东西,过于片面化,没有做到用辩证唯物主义去看待本国传统文化,以及并不是所有西方文化都适用于中国社会。

总之,我们应该以一个历史的眼光全面的审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
避免出现历史虚无主义,从而滋生民族虚无主义。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所在,正如杨义先生所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

正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优秀传
统文化,才使得中华民族依然生机盎然的屹立在世界东方,我们应该以一个客观、正确的态度来审视我们的文化,使其进步和发扬光大!
(通联:吉林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