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珠星碧月彩云中5词三首(一)声声慢》210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

(
知人论世)
2.抓住词的意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结合词句,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方面解读词人愁情。

二:导入
中国有这样一位奇女子:她天真浪漫,浅唱“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她哀婉惆怅,低吟“此情无计可消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她人比黄花瘦,却有着“巾帼不让须眉的铮铮铁骨”,她大声呐喊“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是谁呢?她就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的《声声慢》。

三作者
鉴赏诗歌的时候要做到“知人论世,知世论事”。

看我们来看一下作者简介。

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

她早期的作品多抒写闺情相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风格开朗明快,清丽婉转;后期的词作多抒写思夫、思乡、思国的浓愁、哀愁,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

四分析
思考:这首词的词眼是哪个字?
五如何写愁—抓住抒情性句子
明确: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
明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词人在开头用七组叠词,有什么作用?
研读体会:

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金石丢失、再婚离婚等一系列打击之后,内心极度哀愁,再加之一人孤处、无儿无女、无依无靠,更是百无聊赖、空虚惆怅、失落迷茫。

为了派遣这种哀愁,作者一大早就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

她在寻觅些什么呢?是少女时代快乐的生活吗,还是夫妻情深、甜蜜爱情?……
②环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
③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

★运用叠词的效果:
十四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

2.、赏鉴意象
(2)间接抒情——抓意象分析愁情
补充:意象:
融合了作者情感的物象。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问:为何说是“淡酒”?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

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先让生思考回答一些关于酒表示愁情的诗句。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都门帐饮无绪,
——柳永《雨霖铃》
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意象2:怎敌他晚来风急
关于秋风的诗句
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甫《登高》
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
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意象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关于雁的诗句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湾《次北固山下》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
范仲淹《渔家傲》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
结论:过雁——“乡愁、离愁”的象征
问: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
答:因为“雁”
也是从北方来到南方,但雁可以再回到北方,而自己却只能客居江南。

再者“雁”是传递信息的使者,如今大雁依旧而收信的丈夫却不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过雁还是那只过雁,只不过物是人非,收信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人世了。

所以看到过雁不禁悲从中来。

雁足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意象4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关于黄花的诗句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

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意象5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碧纱秋月,梧桐细雨,几回无寐。

——晏殊《憾庭秋》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周紫芝《鹧鸪天》
结论: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加之此句以声衬情,意境深远
⑤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对前文的概括,“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等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

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

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