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 (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8.0分)
1.下列事物的相关数据,比较符合事实的是()
A. 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9℃
B. 某初中生的质量约为500kg
C. 中学物理课本的长度大约是26dm
D.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108m/s
2.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相对应的是()
A. 春天到了,冰雪化成水--液化
B. 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升华
C. 夏天的冰棍在往外冒冷气--汽化
D. 冰箱冷冻室内壁的霜--凝固
3.2020年6月21日,天空中上演了本世纪最壮观的一场日环食,火红的太阳
逐渐变成了一个金色的“指环”(如图)。

下列光现象,与日环食成因相同的
是()
A. 镜中“路”
B. 墙上“兔”
C. 水中“塔”
D. 空中“桥”
4.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入射角为α,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 反射角小于α
B. 反射角大于α
C. 折射角小于α
D. 折射角大于α
5.某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其s−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
是()
A. 0~t1做加速直线运动
B. t1~t2做匀速直线运动
C. 0~t1比t2~t3运动的路程长
D. 0~t1比t2~t3运动的速度大
6.分别由不同物质a、b、c组成的三个实心体,它们的体积和质量关系
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物质的密度最小
B. c物质的密度比b物质的密度大
C. a物质的密度是2×103kg/m3
D. a、b、c的密度与它们的质量、体积有关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0分)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龟兔赛跑最后乌龟胜利采用的是让时间相同比较路程的方法
B. 该图速度计的读数是60m/s
C. 图中该物质是晶体且凝固点是80℃
D. 用如图所示的体温计消毒后直接
给一正常人测体温结果仍是38℃
8.“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如做光学游戏形成的“手影”,剧院放映的电影;湖
岸景色在水中形成的倒影,春游时留下美好记忆的照片−摄影等,以下列出的“影”与物理知识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手影--光的直线传播
B. 倒影--平面镜成像
C. 电影--凸透镜成像
D. 摄影--光的反射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
9.2012年2月,首批“长鼻子”校车在南京投入使用,如图所示。

校车行
驶过程中,以司机为参照物,路边的树是______(选填“运动”或“静
止”)的。

10.如下图所示,记录的是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的运动情况,在1200m的运动中,____(
选填“甲”或“乙”)车一定做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是_____m/s.

11.政府禁止鸣放烟花爆竹是在______ 处减弱噪声,公路旁边安装隔音板是在______ 减弱噪声.
12.声音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______有关。

向一个空暖水瓶中灌水,有经验的人凭声音就可知
瓶是否灌满。

这是因为水灌得越多,空气柱变得越______,气柱发出的音调越______。

13.既没有一定的体积,有没有一定的形状的物质呈____(填“固态”“液态”“气态”)。

14.小芳面向穿衣镜站在镜前1m处,则镜中的像与镜面相距______m.若她远离穿衣镜后退0.5m,
则镜中的像与她相距______m。

15.检修工人在查看线路密集的电路板时,为了看清线路的连接情况,常透过一个较大的透镜进行
观察,这个透镜应该是______透镜(填“凸”或“凹”),工人看到的是放大的______(填“实”
或“虚”)像;检修时还用到了照明灯,这是为了照亮电路板,光发生______现象。

16.用久了灯泡会蒙上浅浅的黑色,这是因为钨丝受热时产生______现象出现钨蒸气,在灯泡内壁
上产生______的缘故。

17.在一次用天平测质量的实验活动中,小明用天平测冰块的质量,他按实验操作的要求测量好了
冰块的质量,一会儿时间后他却发现天平的左盘在慢慢下沉,你觉得原因是______。

18.给自行车车胎打气时,车胎内气体质量______,密度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8.0分)
19.请你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答下列问题。

图甲图乙
(1)如图甲所示,为了让读数更精确,应选择________(选填“A”或“B”)刻度尺,所测物块的
长度为________cm。

(2)某次测量中,停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该停表所示的时间为________min________s。

20.如图1是小敏同学在实验室里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1)小敏加热一段时间后温度计示数如图2所示为____℃。

(2)小敏用相同的火力,做了两次实验,绘制成a、b两条图象,造成a、b图象不同的原因是两
次实验所用水的____不同。

(3)为了受热均匀,另一位同学采用隔水加热的方法来研究试管内水的沸腾,如图4所示。

你认
为试管内的水____(填“会”或“不会”)沸腾,这个装置____(填“更完善”或“不合理”)。

2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透镜的焦距f=_______cm。

(2)如图乙,光屏上呈清晰的像,此像的性质是倒立___的实像。

(填“放大”或“缩小”)
(3)如图丙,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人眼在图中__处能观察到烛焰的
像。

(选填A、B、C)
22.小永同学为了测量永春老醋的密度,进行以下实验:
(1)把天平放在______ ,将游码移至零刻度处,发现天平左盘低右盘高,然后向______ 调节平
衡螺母,使天平横梁平衡.
(2)接下来进行以下3项操作:
A.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老醋的总质量m1;
B.将待测老醋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老醋的总质量m2
C.将烧杯中老醋的一部分倒入量筒,测出这部分老醋的体积V;
以上操作的正确顺序是:______ (填字母代号).
(3)由图可得老醋的体积为______ cm3,老醋的质量是______ g,密度为______ ㎏/m3.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23.夏天打开空调时常常会看到白气出现,请你试着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这个现象.
六、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1.0分)
24.便捷的交通与互联网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王爷爷带小孙子驾车到萍乡北站,然后乘
高铁去南昌参观滕王阁,8:20开车出发,并看到路边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此刻吩咐小孙子通过铁路12306网站查询列车时刻表,如表。

车次萍乡北开南昌西到运行距离
G134608:3809:40240km
G169208:4910:05240km
G148209:1110:31240km
(1)在交通正常的情况下,依据以上信息并通过计算,爷孙俩最快能赶上哪一车次?
(2)该趟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ℎ?
25.一个容积为1L的矿泉水瓶,用它装矿泉水,最多能装多少千克?如果用它装密度为
0.9×103kg/m3的植物油,最多能装多少千克?
26.一个质量为232g的铜铝合金球,其中含铝54g,铜的密度为ρ铜=8.9g/cm3,铝的密度ρ铝=
2.7g/cm3,求合金球的密度.
-------- 答案与解析 --------
1.答案:D
解析:解:A、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6.5℃,故A错误;
B、初中生的质量约为50Kg,故B错误;
C、中学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0cm,故C错误;
D、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108m/s,故D正确.
故选D.
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物理学中,对各种物理量的估算能力,也是我们应该加强锻炼的重要能力之一,这种能力的提高,对我们的生活同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答案:B
解析:
要判断各选项的物态变化是否相对应,首先要弄清楚各选项的物态变化特点,然后根据变化前后的物态特征来判断属于哪种物态变化.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物态变化类型的判断,能够把握住物质前后的状态变化是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解:A、雪是固态冰晶,水是液态的,固态冰变成液态水,属于熔化现象,故A错误;
B、樟脑丸变小了,是因为樟脑丸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蒸气,属于升华现象,故B正确;
C、夏天冰棍冒出的冷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C错误;
D、冰箱冷冻室内壁上的霜是冰箱内水蒸气快速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的固态,属于凝华,故D错误;
故选:B.
3.答案:B
解析:解:发生日食时,太阳、月球、地球三者都在同一直线上,日环食是由于月球处于太阳和地球之间,不能完全遮住太阳光线而形成的,是光的直线传播;
A、镜中“路”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墙上“兔”属于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
C、水中“塔”是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现象,故C符合题意;
D、空中“桥”是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本题考查了三种光现象,解决此题要求了解一些光的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及其他光现象,属于基本内容,比较简单。

4.答案:C
解析:解:当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故选C.
水面相当于平面镜,能反射光,水又是透明的,能对光发生折射.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回答.
光线从一种介质斜射向另一种介质时,在界面将发生反射和折射,且从空气斜射到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5.答案:D
解析:解:
A、0~t1时间段内的s−t图象为直线,故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t1~t2时间内,汽车的路程没有改变,故处于静止状态,故B错误;
C、由纵坐标可知,0~t1比t2~t3运动的路程短,故C错误;
D、由图可知,0~t1比t2~t3图象的倾斜程度大,即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故0~t1比t2~t3运动的速度大,故D正确。

故选:D。

根据图象中的横纵坐标判定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根据图象的性质判定运动状态。

本题考查了物体运动的s−t图象,理解图象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6.答案:C
解析:解:由图象可知,横轴是体积,纵轴是质量;
A、由图象可知,当三种物质的质量都为1kg时,c物质的体积最大,a物质的体积最小,所以c物质的密度最小,a物质的密度最大;故A错误;
B、由图象可知,当物质的体积为2m3时,c物质的质量是1000kg,b物质的质量是2000kg,根据m=ρV 得体积相同密度和质量成正比,由此可知b物质的密度是c物质的2倍;b物质密度大,故B错误;
C、由图象可知,当a物质的体积为1×10−3m3时,a物质的质量是2000kg,所以a物质的密度是ρa=
m a V a =2000kg
1m3
=2.0×103kg/m3;故C正确;
D、同种物质密度一定,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当质量增大时,体积也跟着增大,但它们的比值是不变的,所以密度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都无关,故D错误.
故选:C.
A、比较物质的密度大小关系,可采取两种方法:①相同体积比较质量,质量大的密度大;②相同质量比较体积,体积小的密度大;
B、分别算出c物质和b物质的密度,就能知道c物质的密度与b物质密度关系;
C、密度是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从图象a中找出一组对应的数据然后根据密度公式ρ=m
V
算出a物质的密度;
D、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都无关.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密度公式的应用、密度及其特性的理解,考查了学生根据物理知识分析图象的能力,这类题在试题中经常出现,一定要掌握解答此类题的方法.
7.答案:CD
解析:解:
A、龟兔赛跑的路程相同,最后乌龟胜利,是因为乌龟所用时间较短,即采用的是让路程相同比较时间的方法,故A错误;
B、由图可知,该速度计的单位km/ℎ,指针指在60处,则该速度计的读数是60km/ℎ,故B错误;
C、由图象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80℃不变,所以其熔点为80℃,并且为晶体;因同一晶
体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所以其凝固点也是80℃,故C正确;
D、正常人的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
图中体温计的示数为38℃,该体温计消毒后(用酒精消毒)直接给一正常人测体温,即体温计没有被甩过,消毒后其读数仍停留在38℃;
由于体温计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很细的缩口,所以在直接测正常人的体温时(被测体温比原先低),水银柱遇冷不能缩回玻璃泡中,也就是水银柱不会下降,所以读数仍会是38℃.故D正确。

故选:CD。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①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的多少,用时越多,运动越慢。

②利用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的长短,经过路程越长,运动越快。

③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长的运动的快。

(2)根据速度计的读数方法解答。

(3)从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进行分析:晶体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逐渐升高。

晶体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晶体的熔点。

(4)由于体温计的特殊构造,即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很细的缩口,在离开人体读数时,液柱不下降,故使用前应用力甩一下。

用没甩的体温计测体温时,如果被测的温度比原先高,则读数准确,如果被测的体温比原先低,则仍然是原先的读数。

此题考查运动快慢的比较、速度的读数、熔化和凝固的温度和时间图象、体温计的使用和读数,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题目,但总体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

8.答案:ABC
解析:解:A、手影是影子,光在沿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的光照不到的暗区叫影子,故A正确;
B、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关于水面对称,所以是倒立的,其原理是光的反射,故B正确;
C、电影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故C正确;
D、摄影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透镜是光的折射原理,故D错。

故选:ABC。

各种影的形成都与光的传播有关,本题要把手影、倒影、电影、摄影道理弄清,知道其光学原理。

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解释这几种“影”形成的原因。

影子、日月食、小孔成像都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倒影、照镜子、潜望镜都是光的反射原理;透镜、看水下的物体等都是光的折射原理,此题是一道光学的综合题,也是物理中考的一个热点知识。

9.答案:运动
解析:解:校车行驶过程中,以司机为参照物,路边的树与司机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故路边的树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运动。

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

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

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0.答案:乙;30
解析:
熟练应用平均速度公式即可求出汽车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在计算过程中注意时间和路程的统一。

(1)分析小车在相等时间内通过路程的关系得出小车的运动状态;
(2)先确定小车在40s内通过的路程,然后根据v=s
t
求出平均速度。

由图知,甲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乙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同,因此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乙车在40s内通过的路程为1200m,则乙车的平均速度:v=s
t =1200m
40s
=30m/s。

故答案为:乙;30。

11.答案:声源;传播过程中
解析:解:政府禁止鸣放烟花爆竹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公路旁边安装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声源;传播过程中.
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防治噪声的途径进行分析解答.
12.答案:频率;短;高
解析:
本题考查音调的影响因素,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先确定振动的物体,振动的物体质量越大,体积越大,越难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音调的影响因素是频率;往暖水瓶中灌水时,是由暖水瓶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的,水越来越多,空气柱越来越短,质量越小,越容易振动,因此振动的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故答案为:频率;短;高。

13.答案:气态
解析:
【分析】本题是考查物质三种状态的特点,属于很基础的题目。

物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固态物质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液态物质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气态物质既没有一定的形状,也没有一定的体积。

【解答】解:题目要求的是既没有一定的体积又没一定的形状,所以是气态。

故答案为:气态。

14.答案:1;3
解析:解: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和物距离平面镜的距离是相等的,因为小芳距平面镜的距离是1m,则镜中的像与镜面相距也是1m。

若她远离穿衣镜后退0.5m,她距镜面为1m+0.5m=1.5m,则镜中的像与她相距1.5m+1.5m=3m。

故答案为:1;3。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是等大的,像和物距离平面镜的距离是相等的。

据此进行分析。

明确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距离平面镜的距离是相等的,再进行相关推算,并注意题目中所指的距离是哪一个。

15.答案:凸虚反射
解析:解:检修工人在查看线路密集的电路板时,为了看清线路的连接情况,常透过一个较大的透镜进行观察,说明是为了放大线路板,只有凸透镜能起到放大的作用;
凸透镜成像时,物距小于焦距,才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照明灯照亮电路板,电路板反射的光才能越强,经凸透镜折射形成的像才越清楚,故光发生反射现象。

故答案为:凸;虚;反射。

(1)凸透镜成实像时,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是放大镜;
(2)凸透镜成像时,物体反射的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形成的像,反射的光线越强,像越清楚。

此题考查光的反射和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有一定的综合性,难度不大。

16.答案:升华;凝华
解析:解:钨丝受热时产生钨蒸气是从固态钨直接变为气态钨,是升华现象;钨蒸气直接变为固态附着在灯泡内壁上,是凝华现象;
故答案为:升华,凝华。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
(2)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现象。

此题主要考查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属于基础知识。

17.答案:空气中水蒸气遇冰块温度降低发生液化,使左盘中被测质量变大
解析:解:空气中水蒸气遇冰块温度降低发生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冰块表面,使左盘中被测冰块质量变大。

故答案为:空气中水蒸气遇冰块温度降低发生液化,使左盘中被测质量变大。

水由气态到液态是液化现象。

本题考查天平的使用,以及液化现象,是基础题。

18.答案:变大变大
解析:解:①用打气筒给自行车打气的过程中,车胎中空气变多,所以质量增大;
②车胎中空气质量增大了,但空气的体积没有变,根据ρ=m
可知,车胎内气体的密度变大。

V
故答案为:变大;变大。

①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物质多了质量就增加,物质少了质量就减少。

判断质量是否变化就要看物质多少是否有变化。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判断密度是否变化,要看单位体积;
②的质量是否改变,可根据公式:ρ=m
进行判断。

V
本题考查了质量和密度的概念。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随质量和体积而改变,但如果是质量和体积有一个变而另一个没有变,那么密度就会变化。

19.答案:(1)B;2.82;
(2)0;32
解析:
本题对刻度尺和秒表的使用进行考查,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

(1)刻度尺的分度值(即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越小,刻度尺越精确;刻度值读数时,从零刻线开始读,注意要有估读值;
(2)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1)由图甲可知,A刻度尺1cm又分为2个小刻度,故分度值为5mm,B刻度尺,1cm之间有10个小格,其分度值为1mm,使用B刻度尺测量较准确;
物体左侧与0刻度线对齐,右侧估读为2.82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2.82cm;
(2)由图乙可知,小表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0min和1min之间,偏过中线;大盘的分度值是0.5s,而大盘指针在32s,因此秒表读数为0min32s。

故答案为:(1)B;2.82;(2)0;32。

20.答案:(1)97;
(2)质量;
(3)不会;不合理
解析:
此题主要是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实验过程中需要测量温度,所以有关温度计的读数问题也是非常重
要的。

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应能熟练装配实验的装置,并能分析实验条件对其结果的影响,同
时要学会分析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1)在进行温度计的读数时,注意其分度值。

分析图象中a、b的区别,在装置相同的情况下,水的
质量越大,升温会越慢;
(2)掌握液体沸腾的条件(到达沸点并且能够继续吸热)及热传递的条件(相互接触的物体存在温度差);水沸腾时的特点: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1)由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所以其示数为97℃。

读图3可以看出,在同样加热的情况下,b升温较慢,其原因应该是水的质量多于a的缘故;
(2)烧杯中的水沸腾后,温度不再升高,所以试管中的水达到沸点,但由于没有温差不能吸热,所以不能沸腾。

因此这个装置探究“水的沸腾”不合理。

故答案为:(1)97;(2)质量;(3)不会;不合理
21.答案:(1)10.0;
(2)放大;
(3)B
解析:
本题考查了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主要有焦距的判断、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是一道综合题。

(1)掌握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根据焦距的概念,计算出焦距的大小。

从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

(2)(3)根据凸透镜的成像的规律: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f<u< 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f,不成像;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来解答此题。

(1)由图中,平行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说明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光屏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便是凸透镜的焦点,所以焦距为20.0cm−10.0cm=10.0cm;
(2)由图乙可知,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5.0cm的位置,即物体处于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所以此时光屏上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
(3)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0cm刻度线处,此时u=16.0cm−10.0cm=6.0cm,u<f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光屏上接不到,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与成像
物体同侧,所以应从B处透过透镜观察。

故答案为:(1)10.0;(2)放大;(3)B。

22.答案:平桌面上;右;BCA;40;45;1.125×103
解析:解:
(1)在天平使用中应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将游码移至零刻度处后,发现天平左盘低右盘高,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使天平横梁平衡为止;
(2)测量液体的密度时,应该首先测量烧杯和老醋的总质量m2,把适量的老醋倒入量筒中,读出其体积V,再测量出烧杯和剩余老醋的质量m1.
所以操作的正确顺序是:BCA;
(3)图C量筒中老醋的体积V=40cm3,
图B中烧杯和老醋的总质量m2=82.4g,图A中烧杯和剩余老醋的质量m1=37.4g,量筒中老醋的质量m=82.4g−37.4g=45g,
所以老醋的密度为
ρ=m
V =45g
40cm3
=1.125g/cm3=1.125×103kg/m3.
故答案为:
(1)水平桌面上;右;
(2)BCA;(3)40;45;1.125×103.
(1)在天平使用中应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测量前的应将平衡螺母向较高的一边调节;
(2)量筒中醋的质量,应用图B中杯与醋的总质量m2减去图A中杯与剩余醋的质量m1.老醋的密度可用密度的公式计算得出;
(3)根据图中天平和量筒示数分别得到醋的质量和体积,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其密度.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步骤,以及学生对密度计算的正确理解,是中考的常见题型,难度不是很大.
23.答案:答:夏天空调附近温度低,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气.
解析:白气是小水珠,是由水蒸气液化而来的.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24.答案:解:
(1)由图知,s=30km,限速v=60km/ℎ,由v=s
t
可得,驾车到萍乡北站所用的最少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