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及其衍生物(共51张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底层与基底膜带之间靠半桥粒连接,表皮 半桥粒与真皮之间靠基底膜带连接。
基底层
半桥粒 基底膜带
真皮
透明层(板层素) 致密层(Ⅳ型胶原)
致密下层(Ⅶ型胶原)
基底层具有防紫外线损伤、吸收、代谢及免 疫作用。
表皮
• SC:角质层(Stratum
Corneum)
• SL:透明层(Stratum Lucidum)
一、皮肤的结构
二、表皮的结构及功能: 表皮(epidermis):主要来源于外胚叶层
角质形成细胞:分为4~5层细胞

黑素细胞
树枝状细胞 朗格汉斯细胞 组成
默克尔细胞
皮肤组织切片
(一)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 占表皮细胞的80%以上,产生角蛋白,细胞间
有细胞间桥(桥粒),依其分化的不同阶段与特 点,光镜下分为5层:
(Hair follicles)
漏斗部:毛囊口 脂腺开口处
乳头层:与表皮突呈犬牙交错样相接, 同一个人的面、乳晕、腋、外阴部黑素小体数目较多。
1、来源于中胚层,不同部位厚薄不一,眼睑
头发生长速度约0. 毛基质:是毛发和毛节的生
含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游
皮脂腺内寄生菌(棒状杆菌、糠秕孢子菌)的脂酶,将皮脂中的甘油三酸脂分解成脂肪酸,能抑制部分细菌和真菌。
颗粒细胞层
5、角质层(Stratum corneum):
表皮最外一层为5~20层已死亡的、无核无细胞器 的、扁平细胞。其上部的桥粒消失而易脱落,而 下方角质细胞间尚可见桥粒。此层于掌跖处最厚 ;眼睑、额部、四肢屈侧、包皮最薄。具有对机 械性刺激、物理、化学因素的防护作用。
透明层
透明层
(二)非角质生成细胞
外层:疏松结缔组织 数层细胞构成,相当于表皮的棘层和基底层。
1、黑素细胞(melanocyte):起源于外胚层神经嵴,分布于基底层、毛囊和粘膜,约占基底层细胞的10%。
(二)非角质生成细胞
漏斗部:毛囊口 说明皮肤表皮角质生成细胞的组成、分布及作用。
其数目与大小决定了皮肤颜色的种族差异。
脂腺开口处
皮质:毛发的主体,含大量色素颗粒。
具有遮挡和反射光线,保护深部组织免受辐射 损伤的作用。
2、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来 源于骨骼,为免疫活性细胞,分布于基底层以上 的表皮内,约占表皮细胞的3~5%,核分叶或弯曲 ,有较多的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内质网、溶 酶体,其特征是胞浆含朗格汉斯颗粒(Birbeck颗 粒)—是消化外来物的吞噬体或抗原贮存形式。 朗格汉斯细胞有多种表面标记,具有吞噬、处理 、传递抗原的能力,故称为专职性抗原递呈细胞 。具有免疫作用。
朗格罕氏细胞
3、默克尔细胞(merkel cell):位于基 底层细胞之间,以桥粒相连,含有神经内分泌 颗粒,其细胞基底部与脱髓鞘的神经末梢之间 有非桥粒型连接,形成Merkel细胞—轴索复合 体(Merkel cell—neurite complex),能感 受触觉。多见于掌跖、指趾无毛皮肤、毛囊的 外毛根鞘、口腔粘膜及生殖器粘膜。具有感觉 作用。
3、颗粒层(Stratum granulosum):一般 为2~4层梭状细胞内含嗜硷性的透明角质颗粒 ,沉积于张力细丝之间,细胞核和细胞器均将 在此层溶解。具有防水屏障作用。
4、透明层(Stratum lucidum):仅见于 掌跖,为2~3扁平、无核、嗜硷、界不清、紧 密相连的细胞。有防止水和电解质通过的屏障 作用。
1、基底层或生发层(stratum basale or germinatum):位于表皮的最下一层立方形或圆柱 状细胞,嗜硷性、核偏下方含有黑素颗粒分布于细 胞核上方。基底层细胞每天约有10%进行核分裂并 有序地渐渐向表面移行。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最 上层约需14日,再移行至角质层表面脱落又需14日 ,共约28日,称为表皮通过时间或更替时间。
2、分为 离神经末梢和囊状神经小体 分鞘小皮、赫胥黎层、享勒层,其中鞘小皮和毛小皮结构相同,即角化细胞。
由腺泡和短的导管构成,为全浆腺。 长区,有黑细胞
毛基质:是毛发和毛节的生
子筛立体结构,可进行物质交换并有
网状层:较厚,有较大的血管、淋巴 朗格汉斯细胞有多种表面标记,具有吞噬、处理、传递抗原的能力,故称为专职性抗原递呈细胞。
细胞:含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 真皮树枝状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噬色素 细胞,淋巴细胞,白细胞。
4、具有:①抵御外界冲击力②支撑皮下组织 ③储存水、电解质及血液④有调节体温的
作用。
真皮乳头层
真皮网状层
四、皮下组织(Subcutaneous tissue):
由疏松的结缔组织与脂肪小叶构成;上接真 皮,下连肌膜;含有血管、淋巴管、小汗腺和顶 腺等,其厚薄因营养、年龄、性别、部位而不同 。有软垫作用和防止热量散失的作用。
• SGR:颗粒层(Stratum Granulosum)
• SS:棘细胞层(Stratum Spinosum)
• SC:基底细胞层( Stratum
Basale)
2、棘层(Stratum spinosum):由4~10层多 角形有棘突的细胞组成,细胞内有许多有包膜的颗 粒叫角质小体。细胞浆内张力细丝束附着于桥粒上 。
五、皮肤附属器
(一)毛发与毛囊(hair and hair follicle):
1、毛发(Hair):①由角化上皮细胞构成,
分三层
②分为
髓质:
皮质:毛发的主体,含大量色素颗粒。
毛小皮
毛干
毛根
毛球
毛乳头:含结缔组织、神经
末梢、血管
毛基质:是毛发和毛节的生 长区,有黑细胞
③毛发生长周期:
受遗传、健 康、营养和 激素水平影 响
除掌跖、指趾屈面以外,广布全身,以头 、面、颈、躯干中线上部、腋、外阴部较集中 ,称为皮脂溢出部位。
排浅皮脂润泽毛发和皮肤;皮脂腺内寄生菌 (棒状杆菌、糠秕孢子菌)的脂酶,将皮脂中的 甘油三酸脂分解成脂肪酸,能抑制部分细菌和真 菌。
皮脂腺
(三)小汗腺(eccrine gland):
为单曲管状腺,为导管和分泌部组成。除唇 红部、包皮内则、龟头、小阴唇及阴蒂外,广布 全身,以掌跖、额部、腋窝最多。开口于表皮; 排出汗液(含水及部分电解质)以调节体温。
汗腺
(四)顶泌汗腺(apocrine sweat gland):
原称大汗腺,为大管状腺体,常开口于毛囊 (皮脂腺开口的上方)。主要分部于腋窝、乳晕 、脐窝、会阴。肛周等,外耳耵聍腺、眼睑的睫 腺为顶泌汗腺变异。顶泌腺主要受性激素影响, 青春期分泌旺盛。新鲜分泌液为乳状无气味,经 空气中细菌分解即产生臭味称腋臭;其分泌液成 份受遗传因素而定,有人可有狐臭。
①由
内毛根鞘: 分鞘小皮、赫胥黎层、享勒层,其 中鞘小皮和毛小皮结构相同,即角 化细胞。
组 外毛根鞘: 数层细胞构成,相当于表皮的棘层 感觉(Perception)
4、透明层(Stratum lucidum):仅见于掌跖,为2~3扁平、无核、嗜硷、界不清、紧密相连的细胞。 4 mm/日,50
成 和基底层。 含有血管、淋巴管、小汗腺和顶腺等,其厚薄因营养、年龄、性别、部位而不同。
习题
说明皮肤表皮角质生成细胞的组成、分布及作用。 表皮中发挥防护作用的关键细胞层是哪一个?
说明皮肤表皮非角质生成细胞的组成、分布及作用。
说明毛发结构。
说明毛囊的结构。 说明皮脂腺存在的部位和分泌方式。 说明汗腺存在的部位和分泌方式。
乳腺
乳腺
长毛(头发、腋毛阴毛): 生长期(3年)、退行期(3周)、休
止期(3月) 正常人每天脱落头发的同时再生70~ 100根
头发生长速度约0.27~0.4 mm/日,50 cm/3年 短毛(眉、睫毛):生长期2个月。
2、毛囊(hair follicle):位于真皮和皮
下组织内。
毛囊
毛囊
(Hair follicles)
三、真皮(dermis)的结构与功能:
器及较粗的纤维
管、神经、肌肉、皮肤附属
器及较粗的纤维
3、由
组 成
纤维:
胶元纤维(最丰富、交织成网、勒性大, 但无弹性)
网状纤维(嗜艮、幼稚的胶元纤维) 弹力纤维(较细、缠绕在胶元纤维之间)
弹性基质(主要是蛋白糖为成份,形成分 子筛立体结构,可进行物质交换并有
利吞噬)
三、真皮(dermis)的结构与功能:
三、真皮1(d、ermis来)的结源构与功于能:中胚层,不同部位厚薄不一,眼睑
最薄为0.3 mm。 体温调节(Temperature regulation)
细胞浆内张力细丝束附着于桥粒上。 皮质:毛发的主体,含大量色素颗粒。
其数目与大小决定了皮肤颜色的种族差异。
子筛立体结构,可进行物质交换并有
结缔组织鞘: SC:基底细胞层( Stratum Basale)
其数目与大小决定了皮肤颜色的种族差异。
中层:致密结缔组织
2、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来源于骨骼,为免疫活性细胞,分布于基底层以上的表皮内,约占表皮细胞的3~5%,核分叶或弯曲,
有较多的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内质网、溶酶体,其特征是胞浆含朗格汉斯颗粒(Birbeck颗粒)—是消化外来物的吞噬体或抗原贮存形式。
vitamin D)
皮肤的特性
是一个器官, 细胞经常死亡和更替。
• 面积 m2
• 1 cm2 包含:
70 cm blood vessels, 55 cm nerves,
100 sweat glands,
15 oil glands, 230 sensory receptors • New skin produced in 25-45 days
1、黑素细胞(melanocyte):起源于外胚 层神经嵴,分布于基底层、毛囊和粘膜,约占基 底层细胞的10%。细胞核小,树枝状突起伸向邻 近的基底层细胞和棘细胞,输送黑素颗粒,形成 表皮黑素单元。含有酪氨酸酶的细胞器称黑素小 体。其数目与大小决定了皮肤颜色的种族差异。 同一个人的面、乳晕、腋、外阴部黑素小体数目 较多。
皮肤的功能
保护(Protection)
感觉(Perception)
体温调节(Temperature regulation)
识别(Identification)
信息传导(Communication Nhomakorabea 创伤修复(Wound repair) 吸收与排泄(Absorption &
excretion) 生产维生素C(Production of
皮脂腺内寄生菌(棒状杆菌、糠秕孢子菌)的脂酶,将皮脂中的甘油三酸脂分解成脂肪酸,能抑制部分细菌和真菌。
上段
②分为
峡部:皮脂腺开口 立毛肌附着处
下段:基部和球部组成
(二)皮脂腺(Sebaceous gland):
由腺泡和短的导管构成,为全浆腺。除口腔粘 膜、唇红部、乳晕、包皮内侧、大小阴唇等处的皮 脂腺直接开口于皮肤以外,均开口于毛囊上部。
原称大汗腺,为大管状腺体,常开口于毛囊(皮脂腺开口的上方)。 细胞核小,树枝状突起伸向邻近的基底层细胞和棘细胞,输送黑素颗粒,形成表皮黑素单元。
含有酪氨酸酶的细胞器称黑素小体。 (Hair follicles)
内层:玻璃膜相当于基底膜带
1、黑素细胞(melanocyte):起源于外胚层神经嵴,分布于基底层、毛囊和粘膜,约占基底层细胞的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