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科学教学中“分层作业”策略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班化科学教学中“分层作业”策略的研究
现我校正在进行小班化实验教学,人数减少使教师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课外作业的设计和分层布置。

作业依然是学生提高兴趣,增加自信心,减轻学习负担,增强自学能力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制约课程改革深入进行的难题。

根据以上认识,笔者通过近一年初中科学作业分层布置的实践,做了一些探索与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教师备课、授课要层次化
备课时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突出层次性,所布置作业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与基础练习,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主,这部分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的综合题,重在技能训练,提高速度;第三层次为综合题或探索性问题,重在提高综合能力。

这样备课后使每节课的作业适量、适宜,适应各类学生,并把不同层次作业在教案和课件中体现出来,使布置的作业突出层次性。

让后进生吃高兴,中等生吃满意,优等生吃的饱。

教师授课要层次化。

授课着眼于中等学生,实施中速推进,课后辅导更多的兼顾后进生,努力为学习困难学生当堂达标创造条件。

对优等生学生,少讲多练,让他们独立学习,注重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其解题的技能技巧;对于中等生学生,精讲精练,重视“双基”教学,注重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的处理,着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对于后进生学生,放低起点,要求低,坡度小,浅讲多练,查漏补缺,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小班化下,学习小组内要层次化
在小组的组建上我们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

让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现状、不同学习背景的学生组成合作小组,每组4人——6人为宜。

再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和学习态度等,将组内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正确,成绩优秀;第二层次:基础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左右;第三层次:基础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对学生的分层应由老师掌握,不宜对学生公开,防止优生自满、差生自卑,尽量保护低层次学生的自尊心。

三、在作业的布置上的分层考虑
1.第一层次的学生布置作业应侧重于运用知识的综合题,开拓智力的探索思考题,并注意拓宽其知识面,提高其解题的技能技巧,对于那些较简单的基础题可以少做或不做。

2.第二层次的学生布置作业时应重视基础,着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和训练基础
技能上下功夫,以课本上的例题、习题和与此相似的变式题为主,也要有一些稍微复杂的综合题,当然必须完成每次作业的必做题。

3.第三层次的学生布置作业少而易为主,教师并及时给予辅导帮助,补好基础。

应着重培养他们必要的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

在学习小组内,还可以让第一层次的学生进行“一对一”互帮。

四、家长的指导的分层布置
对于第一层次的学生,让家长分析孩子的优点及不足,并结合自己的经验,鼓励家长多为孩子创设提升的机会,并在家长会等时机请做得好的介绍经验。

针对第二层次的学生,及时反馈进步与不足,并鼓励向某些同学学习。

对于第三层次的学生,及时将他们的不足,即每次出现的问题反馈。

让家长掌握每天孩子的问题出在哪。

这一部分家长教师应指导更细致。

五、评价与激励机制的完善
总的来说,对第一层次的学生生判分适当从严,对第二、三层的学生判分适当放松。

具体作者曾开展过以下两种机制:
加分制;对第二层次生的作业,在完成基本作业的情况下,超额或挑战第一层次生的作业,做全对加2分,挑战不成功加0.5分给予鼓励。

对第三层次生的作业,做对就可以给满分;超额或挑战第二层次学生的作业给予加分鼓励。

作业做错了,暂时不打分,等他们真正搞懂订正后,再给他们打分。

有时,第三层次生订正后还不能全明白,就应针对他们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再设计同类题型让他们补做,练一次,进一步,再练一次,再进一步,不断给他们加分。

这样,他们通过反复作业,从日益提高的学习成绩上,切身体会到成功的滋味。

在单元学习评价中,采用统计本单元加分情况来作为单元成绩附加分,从而激发起孩子的学习欲望。

滚动制(淘汰制);在两次考试和两月的作业中都能够达到更高一级的要求,可以进入到更高一级别组。

如第三层次生可以成为第二层次生,第二层次生可以成为第一层次生。

当然,若第一层次生学习感到困难,不能跟上队伍也可以退回到第二层次生,第二层次生中有学习特别困难的也可以退入到第三层次生。

学生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学习有压力也有动力,在成功的尝试中来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从而可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科学,不同的人在科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