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准言语训练点,寻求智趣语文课堂———以《蜗牛的奖杯》教学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抓准言语训练点,寻求智趣语文课堂———以《蜗牛的奖杯》教学为例
作者:朱明丽
来源:《新教育·科研版》 2018年第12期
朱明丽
【摘要】语文教学就是言语教学,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和以言语为核心的综合素养。
在“智趣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巧妙设计语言训练环境,运用重点生字新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用文本中的词语进行表达,挖掘文本中的想象点,诱发学生多思,紧扣文本
迁移点,引导学生把文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言语,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提高理解、积累和运用
的能力。
【关键词】言语语境想象迁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
践性课程。
”可见语文课是学生的言语实践课,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活动学习
祖国语言,获得语文能力。
因此,语文教学就是言语教学,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
和以言语为核心的综合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言语习得,寻求智趣语文课堂呢?
一、巧设语言训练之境,激活言语训练之趣
“智趣语文”是新课程背景下为顺应儿童天性、合乎语文教学本义而充分挖掘语文课
程中的“智趣因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自主互动学习进程中让课堂充盈情趣、充满理趣、生成智慧的语文。
课堂上营造民主、轻松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也是为学
生语言文字训练提供有益的环境。
如果缺乏激起学生兴趣的诱发点,将事倍功半。
在教学中,
通过猜一猜、说一说、演一演,使课堂充满了竞争与趣味;通过一个情景、一幅插图、一段乐
曲等等激发审美情趣,把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全部调动起来。
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训练之境,巧妙穿插多种活动,激活言语训练之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苏老师在教学《蜗牛的奖杯》一课中,课堂伊始,通过猜谜
活动,这样既有趣味性、又能带来一定的思考,一下子激发了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
接着,苏
老师将以前的蜗牛与现在蜗牛的图片先后呈现出来,通过比较,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在
一个小问号的牵引下,使学生产生疑问和阅读期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丰富言语积累架设了阶梯。
二、运用重点生字新词,按响言语训练之键
课堂上的言语生成有很多种方式,有效的引导一定不是空洞、抽象的,它是直指文本
的具体语言内容和形式,是为推进课堂教学,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服务的。
低年级学生处于
语言发展的敏感期,扩大词汇量,丰富词语积累,是小学语文低年段教学的重要任务。
因此,
运用重点生字新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用文本中的词语进行表达,不仅能加深对词语意思、课
文内容的理解,更能有效地按响言语训练之键,从而习得言语。
苏老师在《蜗牛的奖杯》一课中,对词语教学认识深刻,重视言语实践,结合课文教
学穿插运用词语的表达训练。
首先,抓住重点词“有力的翅膀”“自由地飞翔”与“坚硬的外壳”“慢慢地爬行”,重点朗读、感悟,并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苏老师还通过各种形式,运用重点生字新词,比如:在理解“遥遥领先”一词时提问:小蜗牛在参加比赛时,有哪些表
现呢?让学生通过演一演,体会飞行的不容易。
“你们看,蜻蜓、蜜蜂、蝴蝶、蜗牛,他们正
用力拍打翅膀,拼命向前方——啊!快到终点了,看,他们飞到了终点!”你们认为该是怎样
的队伍呢?教师和学生一起合作贴图,改变飞行比赛的队伍!让学生明白并说出:小蜗牛比别
人快这么多,没有人赶上它,这就叫“遥遥领先”!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字不离词,词不
离句,句不离段”的道理。
在理解“唯恐”和“生怕”时,苏老师这样处理的:蜗牛啊蜗牛,你怕这个,怕那个,同样是怕,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真有趣,同样的意思可用不同的词语来
表达。
想想,蜗牛更害怕的是什么?先让学生找到意思相近的两个词,让学生知道两个词都有“害怕”的意思,再引导学生思考“蜗牛最怕什么?”从而明白两个词的细微差别。
学生学得
兴致勃勃,情趣盎然。
抓住重点词语,通过反复朗读,不仅体会词语的意思,而且培养语感。
苏老师凭着扎实的语文功底,瞬间捕捉到学生话语中的亮点,进而巧妙地进行激励和引导,这
样既明白了词语的意思,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又按响了言语训练之键。
三、挖掘文本想象点,拨动言语训练之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
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中对语言的理解、感悟、再创造都离不开想象,挖掘最能促发学生
思维的想象点是培养学生言语能力的有力途径。
文本的想象点即文中未写出来或未写明的那部分,它包括文本中文字的空白,故事情节的空白,人物心理的空白……。
在很多文中,都会存
在着空白,也许是一个画面,是一句话,是一个省略号……这些给语文教学留出了言语实践的
空间,是学生放飞思维,大练语言的天地。
教师充分利用这样的空白,挖掘这样的想象点,诱
发学生多思,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进行言语实践训练。
在《蜗牛的奖杯》一课中,多处给我们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苏老师多次挖掘文本想
象点,拨动言语训练之弦。
如文中“蜗牛甩下了所有的对手——蜜蜂、蝴蝶、蜻蜓……”苏老
师抓住这里的省略号,引导学生对这个想象点进行想象,引导学生说出了许多小昆虫,如:苍蝇、蚊子等等,从而理解了省略号;然后让学生说说“所有的对手”有哪些?利用这样的语境,为学生与文木之间架起一座言语训练的桥梁。
在最后的拓展延伸中,苏老师再次扮演小蜗牛,引导学生想象:“看着蜗牛这样生活,你为他着急,为他担心吗?现在苏老师就是这只蜗牛,你想对我说些什么?”这样的设计,扩
展了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了理解感悟,使学生在拓展言语的训
练中真正学会表达。
可见,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文本的想象点,拨动言语训练之弦,引导学生
涵泳品味,引导学生想象、填补或拓伸,长此以往,语言表达方式就会在孩子的心头生根、发芽,开出美丽的语言之花。
四、紧扣文本迁移点,奏起言语训练之曲
“智趣语文”的课堂倡导“做中学”,努力将程序性知识、方法论知识与价值性知识
三者在学习过程中互通融合,提升学生认知水平。
言语实践不单指言语表达,还包括理解、积
累和运用。
教学中,我们可以紧扣文本迁移点,引导学生运用习得的语言,把文本的语言内化
为自己的言语,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提高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
比如语言表达的方式、内容
材料的方法等等都可作为迁移材料,还有课文中的某种句式,独特的结构等等,我们都可以让
学生模仿说一说、写一写。
还以《蜗牛的奖杯》为例,在教学“有力的翅膀”“自由地飞翔”
与“坚硬的外壳”“慢慢地爬行”时,苏老师抓住蜗牛前后变化,引导学生朗读、感悟,鼓励
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体味到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着的道理。
并让学生学着用板书上的词
语来介绍以前的蜗牛和现在的蜗牛。
学生学习不单纯停留在积累和理解的层面,把目标指向
“言语表现”,学生通过用词表达来内化语言,成为学生言语表达的鲜活元素,很好地实现了
从“语言理解”到“言语实践”的转换。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沈大安说:“语文教学走向生本”。
所以,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我们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学生语言发展为本,展开“言语实践”的挖掘与设计。
只有
抓准言语训练点,用智慧点亮智慧,才能真正领悟到“智趣语文”课堂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