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第3章古代诗歌鉴赏增分突破课件炼字类鉴赏答题要领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要有多角度意识 鉴赏“诗眼”与重点字词,不宜笼统解说,也不宜从一个 角度分析,应该有多角度意识。 主要角度有二:一是内容角度,二是艺术角度。 内容角度,主要是从句子意思、描写情境、上下文意、诗 作标题、全诗意境与诗人感情等方面来理解“诗眼”与重点字 词。 艺术角度又分为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方 法等方面。
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 王维
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 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 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 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
赏析“莺啼过落花”中“过”字的表达效果。(4分)
试卷采样
我来阅卷
采样得分________ 扣分依据
_________________ 我来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如何确定“诗眼” 1.内容上:最能体现诗人强烈感情的词语往往是“诗 眼”。 2.修辞上:妙用修辞(尤其是拟人)的地方往往是“诗 眼”。 3.词类上: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 的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 “诗眼”。 4.位置上:五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 句子第五个字。
塞下曲 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判断 的根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综观全诗,“天涯静”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追求,“乌 孙归去不称王”表明民族关系已经妥善处理,边疆各族可以和 睦共处。“静”字最能传神地表现人们的这种愿望和追求。 答案 诗眼是“静”。本诗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赞美了化 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在前两句生动概括了西汉朝廷 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后,第三句描画玉门关外的茫茫大 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家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XXX的生 活。这种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错的深意,是通 过“静”字传达出来的,因此说“静”是本诗的“诗眼”。
增分突破二 炼字类鉴赏答题要领
[考情快递] 古人评诗时常用“炼字”之法。所谓“炼字”,往往是指
抓住整首诗或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或诗歌 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乐趣性的能笼罩全诗或某句的 字词,对诗歌进行分析鉴赏。从历年的高考古诗词鉴赏题来 看,炼字赏析题因其命题角度小巧、难度适中而成了高考命题 的重点和热点。
1.词性词义不清,分清词性明确词义,是诗歌炼字的关 键。
2.答题步骤与程式不清,一般情况下应先分清词性,然 后释义,再明确其手法。
3.不能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赏析,仅答术语,应结合诗句 内容分析其作用及情感。
炼字鉴赏要“四看” 1.看字词是否传神。所谓“传神”,就是要分析词语在 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凝练形象、鲜明生动的特点。特别要重视 对动词、形容词、副词的咀嚼。在鉴字赏词中要学会结合语境 去揣摩词语的生动形象、凝练传神,进而体会词语在全句或整 篇中的表达效果。 2.看字词是否表情。所谓“表情”,就是要分析词语所 传达出来的情感意愿。诗歌语言既重视生动形象、凝练传神, 更重视借助动词、副词来表情达意。要善于结合全诗来揣摩作 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意愿。
二、如何赏析“诗眼”(含关键词) 1.要有多要素意识 (1)最生动,最具活力。(2)最能营造意境。(3)最易统摄全 篇。(4)最能表现作者感情和主旨。抓住这些要素分析“诗 眼”(关键词),是最有效的。 2.要有多层级意识 “诗眼”与重点字词在句子中、上下阕中、全篇中乃至诗 人情感中,分别有着不同的特点、意义或作用。固然,诗人的 情感与句子、上下阕、全篇密不可分,但是,不妨碍我们分析 “诗眼”与14·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①,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 ①“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 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延续四川高考爱出“炼字”题的风格。解答时理解 词义,把握准情感,并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即可。难度不大。 答案 “常”字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著 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 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 诗人心绪与情感。
【对照分析】 采样得分 2分 扣分根据 该答案很规范:先解释其义,再说写出了事物的什 么状态,后写表达了什么感情。但缺少了对诗歌主旨的精准把 握,只是表面化地理解,没有联系尾联来理解作者写景的目 的。另外,欣赏是一种想象性活动,需要有画面感。可惜该答 案只是“想”到了“莺”,没有把“莺”“落花”联系起来, 想象出一个立体的画面,从而进一步看出“过”字在整个画面 中的作用。
3.看字词是否造境。所谓“造境”,就是利用词语的凝 练与含蓄来营造诗歌的意境。古人写诗很讲究意境,而词的妙 用就能给全诗营造美好的意境。
4.看字词是否显性。所谓“显性”,就是词语里能凸现 人物的性情特征。
现场阅卷——评阅试卷,明确得失 【典例】 (2013·上海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规范答案 “过”字看似平实自然,实则奇妙,它将黄莺、啼 叫声、落花组合在一起,给读者带来多重想象空间,如黄莺啼 叫着飞过落花,黄莺的啼叫声穿过落花等,进而引发诗人伤春 惜时的感慨。
定向规范 如何有效突破诗眼赏析类考题 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词)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 现诗人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乐趣性的 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句。诗眼是洞察诗歌旨意的窗 口,是诗的灵气所在。抓住诗眼对于领会诗的意境和旨趣具有 重要作用。有些字,虽未冠以“诗眼”的名称,但其地位和作 用相当于“诗眼”。
例如2008年全国卷Ⅱ要求对《春日即事》首句中的“网” 字进行赏析,答案为“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 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 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其中有思想感情,有艺术特点, 有联想想象,有修辞手法,实在是多角度分析与鉴赏的结果。
【演练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