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小说与问题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史20年代小说-概说
![中国现代文学史20年代小说-概说](https://img.taocdn.com/s3/m/ffe63425b4daa58da0114aca.png)
《缀网劳蛛》
主人公尚洁原是童 养媳,后与帮助她逃 离婆家的长孙可望结 婚。 小说表现了宗教的慈 爱、博爱与道德、人 性的冲突,表现了顺 其自然,与世无争的 观点。 对人生和命运的隐喻: 人生如网,任其而过, 与世无争,顺应天命。
“我像蜘蛛,命运就是我的网。蜘蛛把一切有毒无 毒的昆虫吃入肚里,回头把网组织起来。它第一次 放出游丝,不晓得要被风吹到多远;可是等到粘着 别的东西的时候,它的网便成了。 它不晓得那网什么时候会破,和怎样的破发。 一旦破了,它还暂时安安然然地藏起来;等有机会 再结一个好的。 ...... 人和他的命运,又何尝不是这样?所有的网都 是自己组织得来,或完或缺,只能听任自然罢了”。
艺术特点:
提问:与庐隐 小说比较
不事情节铺排,重写人 物的心理活动; 宣扬爱的哲学,以女性 的温婉之心来观照生活; 风格清新、飘逸、感伤; 语言典雅秀逸、清丽淡 远、含蓄疑练、诗情洋 溢
二、许地山
许地山(1893-1941) 笔名落华生。祖籍广 东,生于台湾,文学 研究会成员。 主要作品: 《命命鸟》、《缀网 劳蛛》、《春桃》等。
第三章 20年代小说(二)
第一节
20年代小说概述
一、问题小说
周作人:提出一种问 题,借小说来研究它, 求人解决的,是问题 小说
1、时间: 1918—1920 2、代表性作家: 叶绍钧 许地山 冰心 庐隐 王统照等 3、题材: 家庭伦理、婚姻痛苦、女子地位、儿童问题、 青年问题、国民性改造等
《春桃》
标志着许地山走上了现实 主义的创作路向。 写春桃、李茂、向高之间 的情感纠葛。 春桃尤若一个得道高僧, 超越了凡世的清规戒律。 春桃心中,已无男女,众 生平等,丈夫已非丈夫, 媳妇已非媳妇,一切皆空。 慈爱与宽容,超越世俗的 观念,已经成为了宗教的 “空”的观念。
第三章 第一个十年的小说
![第三章 第一个十年的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09d0417001f69e31433294dc.png)
5)许杰(1901-1993),浙江台人 。
许杰的小说以描写故乡浙东乡民强悍好斗的习 俗和宗教观念见长,代表作是短篇小说《 俗和宗教观念见长,代表作是短篇小说《惨 小说透过两个村落、 雾》。小说透过两个村落、两大家族之间的械 斗,写出了在争权夺利的背后更为深层的封建 宗法意识和族权观念, 宗法意识和族权观念,表现了乡民们的愚昧是 如何掩护了腐朽的传统思想的。 如何掩护了腐朽的传统思想的。 许杰的《赌徒吉顺》 许杰的《赌徒吉顺》较早记录了浙东一带的另 一种野蛮习俗——典妻。 典妻。 一种野蛮习俗 典妻
叶绍钧小说多以教育界、学校生活为 题材,称为“教育小说家”。通过对 教育界的黑暗内幕,来把批判的矛头 指向整个旧的社会。 对知识分子弱点的关注和审视是叶绍 钧小说主题的又一个重点。 《潘先生在难中》刻画了教育界一个 患得患失、自私精明的卑琐小人物形 象。
《倪焕之》(1928)把中国辛亥革 命、“五·四”到大革命失败前十 年间广阔的社会生活作为人物成长 的舞台,刻画了执著追求崇高理想 的知识分子倪焕之的典型形象。倪 焕之经历了事业悲剧、爱情悲剧和 政治悲剧。 小说以广阔的时代背景、生动的历 史场面、丰富的生活细节、鲜明的 艺术形象,显示出叶绍钧在小说创 作中的现实主义的成熟。
许地山《命命鸟》 许地山《命命鸟》写一对缅甸青年加陵 和敏明的爱情故事。小说揭露封建婚姻 和敏明的爱情故事。 制度的罪恶,宣扬人生是苦, 制度的罪恶,宣扬人生是苦,涅槃最乐 的宗教精神。 的宗教精神。 最充分表现许地山宗教思想的是《 最充分表现许地山宗教思想的是《缀网 劳蛛》 主人公尚洁的“我像蜘蛛, 劳蛛》。主人公尚洁的“我像蜘蛛,命 运就是我的网”的人生哲学, 运就是我的网”的人生哲学,既体现着 勇对命运的坚韧精神, 勇对命运的坚韧精神,也包含着佛家 “人生苦多乐少,变幻无常”的宿命意 人生苦多乐少,变幻无常” 识。
问题小说与乡土小说2
![问题小说与乡土小说2](https://img.taocdn.com/s3/m/8b5a384177232f60ddcca141.png)
问题小说就是为提出某种社会问题而创作的小说。
由于作者思想倾向不同,初期问题小说中有一部分作品专以“美”和“爱”作为解决问题的钥匙,大部分则并不提供答案,是所谓“只问病源,不开药方”;而“不开药方”本身,也正是问题小说的特点之一。
问题小说在“五四”时期的流行,主要反映了大批知识青年的觉醒。
它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需要,又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结果。
后来,问题小说也体现著作家密切关心现实这一优良的传统。
了问题小说的创作。
发展1、“问题小说”起步,表现了探究人生意义的热忱。
代表作《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揭露了“旧社会、旧家庭的不良现状”。
2、宣扬爱的哲学。
如果说初期“问题小说”只是问病源,不开药方。
《超人》则标志着冰心对种种社会问题开出了她的“药方”--这就是“爱”的哲学。
《超人》《烦闷》《悟》构成了冰心“爱的三步曲”,爱的核心是“母爱”。
3、《倪焕之》它通过一个大的时空跨度去展示社会生活。
小说从辛亥革命发生写到大革命失败。
写了十几年的历史变迁,包括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大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
再现了这十年间中国社会从乡镇到都市的现实生活。
》)《倪焕之》重现了五四青年的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悲剧处境。
是现代文学“知识分子心里变迁史”中的重要一章。
问题小说的缺失与不足1. 忽略了人物塑造、情节设置、氛围渲染和形式等文学要素,小说的社会认识价值超过甚至损害了其文艺审美价值;2. 小说过重的哲理色彩和理性深度,有图解观念的创作形式,影响了作品的真实性。
;3. 缺乏现实的生活基础,缺少鲜活的生活气息,存在明显的主观臆想和向壁虚构的成分,影响了作品的感染力。
乡土小说它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农村题材小说,它多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农村。
在20年代初、中期,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乡土小说”的作品。
“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问题小说_精品文档
![问题小说_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32451dc2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55.png)
初期问题小说:鲁迅罗家伦的《是爱情 还是苦痛》,叶圣陶的《这也是一人》, 冰心的《斯人独憔悴》、《最后的息》, 胡适的《一个问题》等。
问题小说非常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 方面面,为人生,改造国民性相一致。问 题小说充满了各种矛盾的社会现实和写实 派作家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碰撞的产物。
如家庭问题、婚姻问题、妇女问题、儿 童问题、青年问题、劳工问题等。
问题小说
1921年以后,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先后 成立并展开活动,更多的专门性新文学刊 物相继创办,小说创作趋于兴盛,并接连 形成“问题小说”、“乡土小说”、“浪 漫抒情小说”等创作潮流,标志着中国现 代中、短篇小说的初步丰收和成熟。
“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是其中最要的一支。创作 主要成员是文学研究会及与之相近的未名诗、语丝社 的一些成员。
3.自叙传的痕迹
(二)庐隐小说的局限性: 1.抒情性叙事不事雕饰,激切直露,同时也嫌单 调,少含蓄。 2.叹句的大量运用增强了叙事的情感力量,相对削 弱了小说语言的雕塑功能。
3. 结构上往往失于散漫拖沓。
王统照的“问题小说”王统来自的“问题小说”更突出“爱”与“美”的观 点,探讨人生的烦闷与混扰。
2、“问题小说”的产生原因
(1)“问题小说”是充满各种社会矛盾的社会现 实和写实派作家热心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碰撞的产 物,也是五四启蒙精神和作家的人生思考相结合的 产物,它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精神心理的需求。
(2)“问题小说”在五四时期的兴盛,也是借鉴 外国文学的结果,这种借鉴主要源于三个方面:
a.有“提出问题的文学”之称的俄罗斯文学以 及东北欧文学。 b.五四时期作过较多介绍的挪威 作家易卜生的问题剧。c.印度作家泰戈尔的哲理小 说。
结构单纯,常用对比的方法,耐人咀嚼回味。 二、“冰心体”的文学语言,典雅秀逸、清丽淡远。她以白话为
问题小说与乡土小说
![问题小说与乡土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8f3d5b2c2f60ddccda38a07e.png)
第四讲 问题小说与乡土小说 Nhomakorabea第四讲 问题小说与乡土小说
三、问题小说的缺失与不足: 1. 忽略了人物塑造、情节设置、氛围渲染和形 式等文学要素,小说的社会认识价值超过甚至 损害了其文艺审美价值; 2. 小说过重的哲理色彩和理性深度,有图解观 念的创作形式,影响了作品的真实性。; 3. 缺乏现实的生活基础,缺少鲜活的生活气息, 存在明显的主观臆想和向壁虚构的成分,影响 了作品的感染力。
得失随缘、逆来顺受的宿命论式人生哲 学;异乎寻常的坚强性格与生活意志,佛 教的忍让和基督的博爱。
第四讲 问题小说与乡土小说
《命命鸟》:在尘世难以实现的爱情用平静地双
双赴水殉情来实现;(缅甸的仰光)
《换巢鸾凤》:宦门小姐与一位当差私奔,落
草为王,官兵围剿而调崖殉情;(新加坡、印度)
《枯杨生花》:一对年轻时的情人,40年后再
第四讲 问题小说与乡土小说
叶绍钧问题小说的特点: 一方面客观地揭露问题 ‚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 写着灰色的卑琐人生的,是叶绍钧‛); 另一方面主观地想用“爱”和“美”来解决问 题。 ‚他以为‘美’(自然)和‘爱’(心与 心相印的了解)是人生最大的意义,而且是 ‘灰色’的人生转化为‘光明’的必要条件‛ (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 小说一集 导言》)
第四讲 问题小说与乡土小说
但冰心提出的问题并不是很深刻,态 度也不是很激烈,冲突是平缓的,人物 也是很软弱的。 冰心具有‚不偏不激的中庸思想‛, ‚极端派的思想,她是不喜欢的‛,其 人物是一些‚软脊骨的人‛。 ——茅盾《论冰心》
二十年代文学概述
![二十年代文学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07678eb826fff705cc170aab.png)
周作人散文概况
周作人的散文按体裁划分,大致有三类:一是杂感,二是小品文, 三是书牍札记。杂感,多是作者在“五四”潮流涌动下创作的。这类作 品,尤其是作者的早期杂感,取材广泛,思想锐利,能抨击时弊,其中 代表作有《祖先崇拜》、《沉默》、《碰伤》等。周作人一生创作的小 品文数量相当多,而且最能代表他散文的独有风格。他的这类作品,虽 然着意于琐细而又不惹人注目的草木虫鱼之类的小题材,但是作者却能 够全神贯注于对象之中,并细致入微地表现它们,从而使这类文章具有 幽隽淡远的特有意趣。平和闲雅的情趣是周作人这类散文所表现的中心, 广征博引,知识丰厚,语言朴实无华,不重藻饰,构成了他此类作品的 重要特色。他的这类散文密切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可以使人增长知识, 开阔眼界。这类作品的代表作有《乌篷船》、《故乡的野菜》、《苦雨》 等。周作人的书犊札记写得也很有自己的特色,这类作品的代表作有 《我的杂学》等。
二十年代小说
二、自叙传抒情小说:
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作者相 对集中于创造社。他们受欧洲浪漫主义和日本 “私小说”的影响,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 从事于文艺运动”,这些小说创作具有一些共 同的美学特征:自我的写真; 感伤的抒情; 结 构的散文化;流丽、清新的文笔。自叙传抒情 小说作为一股创作潮流是从1921年郁达夫出版 小说集《沉沦》开始的,郁达夫是其代表作家, 并影响了一批作家。
叶圣陶
• 小说艺术成就:(一)对“灰色人生”的冷静 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 征;(二)结构多变、精于布局,讲究结尾饶 有余味 ;(三)其小说文字整饬、严谨、平 实、纯正,对国外小说的借鉴了无痕迹,语言 无欧化成分,也无文白交杂现象,十分讲究规 范化。
• 许地山(1893~1941),男,现代作 家、学者。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 的家庭。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 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1922年往美国 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 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 士学位。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 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 等。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 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一生著作 颇多,主要作品有《辍网劳蛛》(短 篇 小 说 集 , 1925 年 ) 、 《 商 人 妇 》 (短篇小说集,1925年)、《春桃》 (短篇小说集,1935年)、 《空山 灵雨》(散文集,1925年)、
现代文学【不同文体的发展:小说】(第一个十年)
![现代文学【不同文体的发展:小说】(第一个十年)](https://img.taocdn.com/s3/m/10a2b71b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d1.png)
现代文学【不同文体的发展:小说】 (第一个十年)第一个十年(1917-1927)20 年代小说的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以“文学研究会”作家为主体的“问题小说”、人生派写实小说。
第二类是以“文学研究会”为主体的“乡土小说”。
第三类是以“创造社”作家为主体的“自叙传”抒情小说以及其他主观抒情小说一、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一) “问题小说”1.“问题小说”风气的形成1)发端:新潮社:1918 年成立的北京大学学生团体,1919 创办《新潮》综合杂志,提倡新文化鼓吹文学革命,三年多的时间共刊出小说22 篇,其中坚份子并非文学家的罗家伦是最早发表问题小说的作家之一。
2) “问题小说”:指五四时期以反映社会重大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小说,标志着中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发端,由文学研究会的成员构成。
发端于新潮社《新潮》杂志。
主要的代表作有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苦痛》、叶圣陶的《潘先生在难中》、冰心的《斯人独蕉萃》、王统照的《微笑》等,其总体倾向属现实主义。
爱与美是其表现的主题。
特征:1)以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思想主题,提出人生和社会的诸多问题。
2)以现实人生为题材、以理想主义为基调,作品充满了哲理色采。
3)是一种社会功利性小说,带有观念化与抽象化的弊病,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所冲淡,审美价值被削弱。
2.冰心的“问题小说”创作1) 冰心的问题小说矛盾冲突平缓。
热烈的时代气息和清浅的哲理思量相结合,形成为了冰心早期问题小说的基本格调:微忧的爱。
爱是追求哲理所获得的济世良方。
2)《超人》1921 主人公何彬,不事情节铺张,着力揭示人物心理、抒发作者感受的“五四”性质。
冰心的气质:个性淑婉、冰莹剔透。
文字清新、细腻,是女性作家中的“婉约派”这与她优裕的出身、父母之爱的温馨有关。
《两个家庭》《斯人独蕉萃》3.王统照1)问题小说:突出“爱”与“美”,探讨人生的烦闷与混扰。
2) 王统照早期的小说在叙事上常具有一种童心与诗意,将“爱”与“美”视为弥合人生缺陷的良方。
五四时期的小说
![五四时期的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70b6d8f5d15abe23482f4d66.png)
2、乡土小说(乡土文学):
(1)形成: (2)乡土文学的界定: (3)乡土文学的创作:
3、人生写实小说的总体特征:
王鲁彦
第三章 “五四”时期的 小说
二、浪漫抒情小说:
1、前期创造社 2、浅草—沉钟社 3、弥洒社
弥洒社创办人之一胡山源
第三章 “五四”时期的 小说
第二节 叶绍钧 许地山 冰 心
一、叶绍钧:为人生派的代表作家
1、创作特征:
(1)、表现小知识分子小市民的“灰色人生 (软弱、自私、空虚、苟且、麻木)。
2、冷静客观的现实主义、手法。 3、平实而富有表现力,自然而纯正的语言。
第三章 “五四”时期的 小说
2、《潘先生在难中》解读
(1)故事: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
(2)人物:性格缺陷与人格缺陷
(3)艺术: 艺术构架富有戏剧性,荒诞性(战事并未发生,虚惊一场),具有讽刺
【Hale Waihona Puke 育类精品资料】宿州学院中文系
现代文学精品课程教学课件
第三章 “五四”时期的小 说
编辑制作:宿州学院中文系
第一节
第三章 “五四”时期的 小说
20年代小说概述
一、人生写实小说:(文学研究会、未名社、语丝社)
1、问题小说: (1)形成:
(2)形成原因: (3)文研会的推进: (4)特点:
第三章 “五四”时期的 小说
的效果;结局回味深长(身受其害而虚言粉饰),深透的鞭挞。
第三章 “五四”时期的 小说 二、许地山的创作:
1、许地山生平:
许地山(1893~1941年)名赞堃,号地山,笔名落华生。 是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第07讲 问题小说、为人生小说与乡土小说
![第07讲 问题小说、为人生小说与乡土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7828f5c126fff705cc170a1f.png)
第07讲问题小说、为人生小说与乡土小说2008-10-9双周星期四不上(第六周)2008-10-13单周星期一上(第七周)教学目的掌握冰心等人“问题小说”兴起的原因及其作为一种写作风潮的时代特征,主题意义、艺术特征;了解冰心风格。
了解为人生小说的艺术风格和主题意义。
掌握乡土小说的概念内涵及1920年代后期出现的乡土小说作家群;了解1920年代乡土小说时代心理内涵与基本特色及其历史位置。
教学重点了解问题小说,为人生小说,乡土小说的时代心理内涵与基本特色及其历史位置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步骤一、“问题小说”的产生“问题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特异的文学现象。
它始于“五四”,终于“五四”,以鲁迅的《狂人日记》发端,在短短的六年时间内,涌现大量作家,他们以巨大的社会热情与自觉的理性精神去拥抱、透视与剖析当时社会各种问题,呈现出强烈的思想性和社会针对性,探讨问题遂成为当时创作界的一种时代风气。
朱自清认为,“问题小说”既是新文学潮流的产物,也是依据外国小说的结果。
且不说五四新文学的肇始人之一胡适提出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口号,早在五四运动以前,不少欧洲和俄国的反映社会和人生的文学作品就介绍到中国来,特别是易卜生的对现存社会制度进行批判的剧本(“社会问题剧”),从许多方面,诸如婚姻、道德、宗教、法律和政治等等,反映了社会问题。
由于他的思想和方法给五四时期的年轻作家展示了新的视角,所以“问题小说”的发展也得到促进。
事实上,“问题小说”的兴起,其根底在于作家们,尤其是青年作家们自身的遭遇逼迫他们去探讨研究社会的、自己的问题,以求得对于未来的生活信心。
五四运动落潮时期的北京社会状况曾被鲁迅概括为:“北京虽然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但自从支持《新青年》和《新潮》的人们,风流云散以来,一九二O至一九二二这三年间,倒显着寂寞荒凉的古战场的情景。
”生活在这“寂寞荒凉的古战场”之中的一般青年的思想状况,茅盾在《文学旬刊》的一篇《杂感》中有着这样的描述:“我们的青年的思想,自‘五四’以来,不是也呈急遽的变迁么?而且不是也由兴奋而入颓废么?我们现在追想到‘六三’的热烈举动,追想到那时上海各校童子军如何在南京路维持秩序,女学生如何在各马路分散传单,我们把那时火剌剌的精神,满怀的乐观,和现在的半睡半麻醉的状态一比较,真不胜幻灭之悲哀!热烈的运动已经过去了,兴奋过后之疲倦的颓丧的刹那,正在继续着,虚空的苦闷,攫住了人心,在这当儿,给予慰安,唤起新的活力,是文学家的责任。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814e863168884868762d62d.png)
名词解释:1, 问题小说:问题小说是20年代初期出现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伤热潮,是充满各种矛盾的社会现实和“五四 ”作家热心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相碰撞的产物,其内容广泛涉及婚姻恋爱、就业、家庭等问题,催人疑问,促人警觉,发人深省。
代表作家有冰心、叶绍钧、庐隐等。
2,美文:美文的产生与周作人的大力倡导有关,周作人1921年发表《美文》一文,提倡多写“记述的”“艺术性”的美文,王统照、胡适等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等进行创作实践,美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
3, 小诗:1921-1924年间,冰心、宗白华、徐玉诺等人受泰戈尔《飞鸟集》、日本徘 句的影响开始写作小诗。
所谓小诗多是以一至四行的体式抒写个人即时的感兴,或托物喻理,或借景抒情,且常以哲理入诗,表现作家“零碎的思想。
” 4,街头诗:1938年8月,柯仲平、田间等联合发表《街头诗歌运动宣言》,在延安发起街头批判诗运动。
街头诗即指抄在村庄墙壁、门楼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政治鼓动诗,它们多以抗战为内容,短小精悍、战斗性强。
田间的《义勇军》等是其优秀之作。
5, 新剧:又称文明戏,是中国话剧运动的第一阶段,开始于1907年,留日学生曾孝谷、欧阳予倩等在欧美、日本话剧运动影响下,组织话剧团体春柳社,改编演出《黑奴吁于录》等话剧。
辛亥革命前后,新剧团体很多,演出以民族民主革命为内容的政治戏居多。
辛亥革命后,新新剧很繁荣,以演家庭伦理剧居多。
“五四”前夕,新剧趋向衰落。
6, 零 余者:指的是郁达夫创伤中具有连贯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是一个以“自我”为原型、浸透着作者本人强烈主观色彩的文学形象,在这个形象身上既有卢梭式的自白,也有维特式的自怜,自惭、自卑与自尊、自傲相纠结,构成了时代的“零余者”的心史、情绪史。
7, “三美”理论(诗歌的三美):是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的,也是新格律诗论的核心,指的是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第三章 小说(一)
![第三章 小说(一)](https://img.taocdn.com/s3/m/a062b0bfc77da26925c5b0a3.png)
• 其乡土小说的背景皆为“奚谷镇”。
2、许杰(1901——1993) • 字士仁,浙江天台人。1924年在《小说 月报》上发表的《惨雾》是其代表作, 也是当时乡土小说中的力作。 • 一个热情、有风格的作家。大刀阔斧, 以气势胜,是他基本的风格 • 善于描写广阔而紧张的场面。《台下的 喜剧》
光转向农村和农民,从而使新文学和社会
生活联系得更为密切,也更贴近现实土壤。
3.自觉地开拓了风俗民情这个前所未有
的小说审美领域,促进了新文学民族风格
的形成,其中的圆熟之作具有意境美。
4、打破了全知叙述角度,作家隐 退,让画面和细节直接在读者 面前显现,语言的个性化程度 和地方色彩也都大大增强。
六、乡土小说的局限
二、问题小说的特征与缺失
1.关注社会人生问题的现 实精神 2.题材广泛,涉及面广
(1)劳动者的命运问题: (2)妇女地位问题,冰心的 《庄鸿的姊姊》
(3)青年恋爱婚姻问题: (4)教育问题 (5)探索人生意义问题:
3.缺失:社会功利性与概念化
只问病源,不开药方
三、冰心——“问题小说”的代表作 家
五、乡土小说的贡献
1.突破了“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 知识青年的狭小范围,第一次提供了中 国农村宗法形态和半殖民地形态的题材 宽广、真实而多彩的生活画面,成为了 解当时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 化各方面状况的最宝贵的形象史料,具 有不可替代的认识价值。
2.影响和吸引了一大批新作家将关注的目
中分析蹇先艾、许钦文、鲁彦、台静农等作家的
作品时,用了“乡土文学”一词
第三章 小说(一)问题小说
![第三章 小说(一)问题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46d9a81ca2161479171128f0.png)
(四)许地山
许地山(1894——1941), 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 籍贯广东揭阳,出生于台湾台南。 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 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 驱者之一,著有《空山新雨》 《缀网劳蛛》等。
《缀网劳蛛》: 尚洁说:“我像蜘蛛,命运就是我的网。蜘蛛把 一切有毒无毒的昆虫吃入肚里,回头把网组织起来。 它第一次放出来的游丝,不晓得要被风吹到多么远, 可是等到粘着别的东西的时候,它的网便成了。” “它不晓得那网什么时候会破,和怎样破法。一 旦破了,它还暂时安安然然地藏起来,等有机会再结 一个好的。” “人和他的命运,又何尝不是这样?所有的网都 是自己组织得来,或完或缺,只能听其自然罢了。”
“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
“问题小说”,以冰心、王统照、叶圣陶等作家为代表。 乡土小说,以彭家煌、王鲁彦、许杰、蹇先艾等作家 为代表,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和地方色彩。
浪漫主义小说创作
“自序传”抒情小说,以郁达夫、庐隐、冯沅君、陈翔鹤 、许地山等为作家为代表,小说创作强调主观性和抒情性
《超人》(1921年):何彬 (“爱和怜悯都是 恶”),禄儿的母亲使他悟到“世界上的母亲和母亲都 是好朋友,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也都是好朋友,都互相 牵连,不是互相遗弃”。
“爱的哲学”是冰心“问题小说”治疗青年精神危 机、苦闷心灵的“备急千金药方” ,小说在当时产生了 强烈的社会反响。但小说形象苍白、说教太重,损害了 艺术感染力。
冰心小说的结构比较单一,不事情节的铺张,但是 她的语言非常的清丽婉约,略微带有一点文白杂糅, 抒情的意味比较浓,是当时的新文艺腔,形成了所谓 的“冰心体”,也被称为是女性作家中的“婉约派”。
(二)王统照 王统照(1897--1957),字剑三,笔名息庐、 容庐。山东诸城人。文学研究会创始人之一。 长篇小说《一叶》(1922)、 主 要 短篇小说集《春雨之夜》(1919年-1923年)、 作 七幕话剧《死后之胜利》(1924)、 品 诗集《童心》(1925)等。 初期致力于"问题小说"的创作,更突出“爱”与 “美”的观点,探讨人生的“烦闷与混扰”。
五四时期的小说
![五四时期的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364b7758e518964bcf847cbb.png)
代表作《沉沦》
郁达夫在《〈沉沦〉自序》中是这样介绍这篇小 说的:“是描写着一个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 说是青年忧郁病Hypochondairde 的解剖,里 边也带叙著现代人的苦闷,——便是性的要求与 灵肉的冲突。” 《沉沦》的主人公渴求的是灵肉一致的爱情, “苍天呀苍天,我并不要知识,我并不要名誉, 我也不要那些无用的金钱,你若能赐我一个伊甸 园内的‘伊扶’,使她的肉体与心灵全归我有, 我就心满意足了。”由于灵与肉的分离,而带来 了身体的沉沦及其精神的崩溃。 个人问题与国家、民族主题的衔接:“祖国呀祖 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 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了!” 个人与时代 的痛苦交织在一起。
五四文学——人的文学
“人的文学”是个人解放和人的觉醒的文学观,构成了“五 四”新文学的核心观念。 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见。从 前的人是为君而存在,为道而存在,为父母而存在的,现在 的人才晓得为自我而存在了。 ——郁达夫 人的发见,即发展个性,即个人主义,成为“五四”时 期新文学运动的主要目标;当时的文学批评和创作都是有意 识的或下意识的向着这个目标。 ——茅盾
生平
11岁入新式学堂,17岁(1913年 )随兄赴日留学。在日本 留学十年 。 1921年出版了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小说集《沉沦》并 引起轰动 。同年6月参与组建创造社。 1923年回国 1927-1932年,《郁达夫全集》出版,共七卷。 1927年8月,郁达夫宣布脱离创造社 。 1934年4月,携王映霞移家杭州。 1937年抗战爆发后,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乡土小说
最早对“乡土小说”做出界定的是鲁迅。他在《中国新文 学· 小说二集导言》中把王鲁彦、蹇先艾、许钦文等归入乡 土文学作家,并指出:“凡是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 人们,无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 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乡土小说的作家们大多以农民和农村题材为重点,昭示了乡 村的苦难、愚昧、衰败、落后,写出了农民精神苦痛的悲剧。 鲁迅自己则开乡土小说风气之先:《故乡》、 《风波》等。
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d7e8620df78a6529647d531c.png)
1.语言美 语言美 “啊!多美丽的图画!斜阳红得像血般,照在 多美丽的图画!斜阳红得像血般, 碧绿的海波上,露出紫蔷薇般的颜色来,那白 碧绿的海波上,露出紫蔷薇般的颜色来, 杨和苍松的阴影之下, 杨和苍松的阴影之下,她们的旅行队正停在那 五个青年的女郎,要算是此地的熟客了, 里,五个青年的女郎,要算是此地的熟客了, 她们住在靠海的村子里; 她们住在靠海的村子里;只要早晨披白绡的安 琪儿,在天空微笑时, 琪儿,在天空微笑时,她们便各自拿着书跳舞 般跑了出来。黄昏红裳的哥儿回去时,她们也 般跑了出来。黄昏红裳的哥儿回去时, 必定要到。 必定要到。”
冰心的情感表达方式——婉约的倾诉 婉约的倾诉 冰心的情感表达方式
满蕴着温柔” 爱的主题( 一、“满蕴着温柔”——爱的主题(母爱、 爱的主题 母爱、 童真、自然)。 超人》《春水105 )。《 》《春水105》 童真、自然)。《超人》《春水105》。 略带着忧愁” 伤感情调( 二、“略带着忧愁”——伤感情调(爱在合 伤感情调 理的制度下才有效,否则就是一种悲剧) 理的制度下才有效,否则就是一种悲剧) 去国》表现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 《去国》表现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 欲语又停留” 委婉的叙述。 三、“欲语又停留”——委婉的叙述。受传统诗词的影 委婉的叙述 响。 冰心的小说形成了她独特的个人风格, 冰心的小说形成了她独特的个人风格,是现代小说领域 里,继鲁迅之后,稍早于郁达夫出现的出色的文体家。 继鲁迅之后,稍早于郁达夫出现的出色的文体家。
2.出色的抒情才能 出色的抒情才能 “青年男女,好像是一朵含苞未放的玫瑰花,美 丽的颜色足以安慰自己,诱惑别人,芬芳的气息, 足以满足自己,迷恋别人,但是等到花残了,叶 枯了,人家弃置,自己憎厌,花木不能躲时间空 间的支配,人类也是如此,那么人生到底作什么? 其实又有什么可作?恋爱不也是一样吗?青春时 互相爱恋,爱恋以后又怎么样?不是和演剧般, 到结局无论悲喜,总是空的啊!并且爱恋的花, 常常衬着苦恼的叶子,如何跳出这可怕的圈套, 情景一辈子呢?”
“为人生派”的现实主义小说
![“为人生派”的现实主义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58934dc20975f46527d3e130.png)
“为人生派”的现实主义小说为人生现实主义小说是指20年代在鲁迅影响下的文学研究会和与之主张相近的未名社、语丝社成员创作并形成的小说创作潮流。
这个流派在不同的时期又分为问题小说和乡土小说。
为人生现实主义小说的特点是:立足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针砭社会痼疾,执着于人生意义的探寻,同情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下层劳动者,表现出鲜明的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精神,体现了为人生的文学观,有着较强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
问题小说的艺术倾向是:虽不乏浪漫抒情成分,但基本倾向是客观写实。
强调对外部世界的真实再现。
在现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他们的创作使现实主义在20年代形成了一股壮阔的洪峰。
(二)问题小说问题小说是以文研会为中坚的为人生派现实主义小说最早的创作潮流。
它直接师承文学革命倡导期《新青年》和《新潮》作家群的写实传统,发端于19181920间,极盛于20年代初。
问题小说旨在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的一般问题,题村比较广泛,举凡家庭之变、婚姻之苦、女子之地位、教育之不良乃至劳工问题、儿童问题、青年问题都有涉及。
问题小说是黑暗矛盾的社会现实和写实派作家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碰撞的产物,也是五四启蒙精神和作家的人生思考相结合的产物,迎合了当时的社会精神心理需求。
问题小说具有鲜明时代气息和社会针对性,追求哲理色彩,因其只问病根,不开药方或以爱和美来弥合、净化人生,不免带有观念化和抽象化的弱点,人物形象为社会问题所冲淡,削弱了小说审美价值,因而问题小说只是一股文学潮流,而并非一个成熟的文学流派。
问题小说代表作家和作品鲁迅:《狂人日记》、《药》俞平伯:《花匠》叶绍钧:《这也是一个人?》(《一生》)《隔膜》、《苦菜》、《饭》、《校长》、《潘先生在难中》许地山:《命命鸟》、《商人妇》《缀网劳蛛》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杨振声:《渔家》、《贞女》胡适:《一个问题》冰心:《超人》、《两个家庭》、《斯人独惟悴》、《分》、《微笑》王统照:《沉思》、《湖畔儿语》、《黄昏》、《刀柄》、《生与死的一行列》叶绍钧《潘先生在难中》叶绍钧是新文学开创期最早、最具知名度的作家之一。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c2e69860975f46526d3e120.png)
名词解释:1, 问题小说:问题小说是20年代初期出现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伤热潮,是充满各种矛盾的社会现实和“五四 ”作家热心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相碰撞的产物,其内容广泛涉及婚姻恋爱、就业、家庭等问题,催人疑问,促人警觉,发人深省。
代表作家有冰心、叶绍钧、庐隐等。
2, 美文:美文的产生与周作人的大力倡导有关,周作人1921年发表《美文》一文,提倡多写“记述的”“艺术性”的美文,王统照、胡适等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等进行创作实践,美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
3, 小诗:1921-1924年间,冰心、宗白华、徐玉诺等人受泰戈尔《飞鸟集》、日本徘 句的影响开始写作小诗。
所谓小诗多是以一至四行的体式抒写个人即时的感兴,或托物喻理,或借景抒情,且常以哲理入诗,表现作家“零碎的思想。
” 4, 街头诗:1938年8月,柯仲平、田间等联合发表《街头诗歌运动宣言》,在延安发起街头批判诗运动。
街头诗即指抄在村庄墙壁、门楼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政治鼓动诗,它们多以抗战为内容,短小精悍、战斗性强。
田间的《义勇军》等是其优秀之作。
5, 新剧:又称文明戏,是中国话剧运动的第一阶段,开始于1907年,留日学生曾孝谷、欧阳予倩等在欧美、日本话剧运动影响下,组织话剧团体春柳社,改编演出《黑奴吁于录》等话剧。
辛亥革命前后,新剧团体很多,演出以民族民主革命为内容的政治戏居多。
辛亥革命后,新新剧很繁荣,以演家庭伦理剧居多。
“五四”前夕,新剧趋向衰落。
6, 零 余者:指的是郁达夫创伤中具有连贯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是一个以“自我”为原型、浸透着作者本人强烈主观色彩的文学形象,在这个形象身上既有卢梭式的自白,也有维特式的自怜,自惭、自卑与自尊、自傲相纠结,构成了时代的“零余者”的心史、情绪史。
7, “三美”理论(诗歌的三美):是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的,也是新格律诗论的核心,指的是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问题小说乡土小说及抒情小说
![问题小说乡土小说及抒情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fb7873a1284ac850ad0242ba.png)
“青年男女,好像是一朵含苞未放的玫瑰花,美 丽的颜色足以安慰自己,诱惑别人,芬芳的气息, 足以满足自己,迷恋别人,但是等到花残了,叶 枯了,人家弃置,自己憎厌,花木不能躲时间空 间的支配,人类也是如此,那么人生到底作什么? 其实又有什么可作?恋爱不也是一样吗?青春时 互相爱恋,爱恋以后又怎么样?不是和演剧般, 到结局无论悲喜,总是空的啊!并且爱恋的花, 常常衬着苦恼的叶子,如何跳出这可怕的圈套, 情景一辈子呢?”
3.自叙传的痕迹
(二)庐隐小说的局限性: 1.抒情性叙事不事雕饰,激切直露,同时也嫌单 调,少含蓄。 2.叹句的大量运用增强了叙事的情感力量,相对削 弱了小说语言的雕塑功能。
3. 结构上往往失于散漫拖沓。
(三)王统照的“问题小说”
王统照的“问题小说”更突出“爱”与“美”的观 点,探讨人生的烦闷与混扰。
2、冷静的写实风格。
《潘先生在难中》分析: (世俗性知识分子,个 人化的生存欲望)
(三)《潘先生在难中》的艺术风格
1、冷静客观的叙述笔调。 2、双重批判(社会批判、知识分子灰色性格) 3、注重细节、心理描写。 4、注重人物性格刻画。刻画人物有相当的独立性。
(四)《倪焕之》
《倪焕之》(20年代重要的长 篇):小说把中国辛亥革命、 “五·四”到大革命失败前十年间 广阔的社会生活作为倪焕之成长 的舞台,描绘了十年间社会生活 的各种人物群像。倪焕之怎样从 一个小资产阶级经历了旧民主主 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 由一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逐步向 一个无产阶级知识分子进步的艰 难历程。
三、“乡土小说”的崛起 20年代乡土小说家群体:许杰、王鲁彦、许钦文、台静 农、彭家煌、废名、蹇先艾
鲁迅为何不归入“乡土小说”的作家呢? 1.什么是“乡土文学”?
论乡土小说与农村题材小说的不同
![论乡土小说与农村题材小说的不同](https://img.taocdn.com/s3/m/e537f3cea1c7aa00b52acb4f.png)
论乡土小说与农村题材小说的不同陈坪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都习惯于把描写乡村生活的小说笼统地称之为“农村题材小说”。
其实这种说法的出现是相当晚近的现象,它所指称的本来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文学样式。
在我看来,并不是凡以乡村生活为描写对象的作品都可纳入这一范畴的。
比如说,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在鲁迅影响下出现的以文学研究会一些成员为主创作的乡土小说,与九十年代再度兴起的乡土小说,就与一般的“农村题材小说”有着本质的区别。
乡土小说发源于五四时期。
当时正值启蒙的时代、思考的时代。
在西方的科学、民主观念影响下,渴望走向现代化的时代潮流已涤荡了整个中国社会和思想界,它所引发的文化、思想革命,使传统的伦理教条、风俗习惯以及社会和政治制度都受到猛烈的抨击。
在知识分子中,“提倡学习西洋文明,并希望能依科学和民主观点来对中国传统重新估价,以建设一个新中国”⑴的热情普遍蔓延,彻底改造中国社会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面对思想观念上的陈规陋习和诸多社会的、人生的问题,一批文学青年有无数的“为什么”要寻求表达。
他们在忧患中饱含着探索的热情,并希望在这些问题的哲理探索过程中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在《新青年》和文学研究会倡导的“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影响下,“问题小说”一时蔚为风气,反映出此一时期知识青年、文艺青年现代意识的觉醒。
鲁迅、罗家伦、叶绍钧、汪敬熙、杨振声、冰心、胡适、王统照、庐隐、许地山等,都写过此类小说。
如鲁迅的名篇《狂人日记》和《药》,就提出了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及“改造国民性”、启发人民觉悟的重大问题。
但作为“新文学运动初年的产物,它看重思想,较多地从思想观念出发,除了少数优秀的作品外,多数作品存在着‘思想大于形象’这一类毛病,尚未摆脱实践‘为人生’的主张时那种幼稚而有点蒙昧的状态,多少带有梁启超把小说当作工具的味道”。
⑵因此,随着“五四”潮的消退,“问题小说”也很快失去了轰动效应。
本来,这批有志于改造中国社会的青年作家中就有不少人是从乡村中走出来的,那里有他们难以割舍的故土之情,孕育了他们生活感情的根。
五四时期的小说
![五四时期的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4f2915c04028915f804dc213.png)
第三章 “五四”时期的 小说
二、郁达夫的创作:
1、郁达夫的人生: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
1934年的郁达夫 1934
郁达夫的矛盾:责任 / 自由 国家 / 个人 斗士(进取心) / 隐士(名士气)
郁达夫的最后一张照片
第三章 “五四”时期的 小说
2、《沉沦》(1921)
宿州学院中文系
现代文学精品课程教学课件
第三章 “五四”时期的小 说
编辑制作:宿州学院中文系
第三章 “五四”时期的 小说
第一节 20年代小说概述
一、人生写实小说:(文学研究会、未名社、语丝社)
1、问题小说: (1)形成:
(2)形成原因: (3)文研会的推进: (4)特点:
第三章 “五四”时期的 小说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 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原籍福建长乐,1900年 10月5日生于福州。 2、冰心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第三章 “五四”时期的 小说
第三节 郁达夫
一、浪漫抒情小说: 内容上:早期创造社强调表现自我,注重内 心的刻划和主观情绪的自我抒发,具有火山爆发 般的激情,也有感伤、颓废的色彩。 形式上:自叙小说和寄托小说 艺术上:不注重故事情节,重抒情、重氛围的营造
再
见
(1)、创作背景: (2)、人物: (3)、关于“性”描写:
在东京帝大时的 郁达夫(1920)
(4)、艺术:
①“自叙传”色彩,“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②抒情小说
第三章 “五四”时期的 小说
本章结语:整体上看,20年代小说创 作比较活跃,但大家不多,长篇巨著很少。 就创作个体而言,鲁迅一枝独秀,叶绍钧、 郁达夫成就较大;就创作流派而言,主要 有人生派写实小说和浪漫抒情小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小说】它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农村题材小说,它多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农村。
在20年代初、中期,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乡土小说”的作品。
“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
乡土小说的兴起,是新文学小说对“五四”小说过于西方化的一次反拨。
“五四”小说以鲜明的人文主义思想追求和对西方近现代文学及语言的借鉴与中国传统小说划
清了界限、实现了小说的革命,然而“五四”小说创作因此也存在很多弊端。
其一是概念化,小说成了作家演绎思想、表达观念的形式,这个弊端主要表现在问题小说中;其二是欧化,这主要集中在浪漫小说中。
浪漫小说不仅在抒情方式上直接借用了19世纪西方浪漫文学(尤其是卢梭的作品)的抒情方式,而且在抒情主人公的塑造上也过多受到卢梭及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影响,因而这一派小说在叙事上不象小说,而在语言上则又非本土化。
针对这种缺陷,新文学作家曾呼吁文学的“地方色彩”,提倡文学应有“从土里滋长出来的个性”,号召作家“须得跳到地面上来,把土气息、泥滋味透过了他的脉搏,表现在文字上”。
所以,乡土小说在20年代初、中期的崛起,实际是新文学在革命之后着手建设的象征,反映了新文学现实主义的追求。
最早创作乡土小说并证明其艺术魅力的,是鲁迅。
但是,无论是鲁迅还是那些后来被称为乡土作家的青年作家,在20年代初、中期都不曾明确使用过“乡土文学”或“乡土小说”的概念,更未以此相标榜。
最早将这批作家回忆故乡、抒写乡愁的小说称为“乡土文学”的,是鲁迅1928年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
后来人们便沿用这一概念指称这一时期的这批作家的创作。
乡土小说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大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较少造作,克服了概念化,以一种质朴和真实的面貌为当时小说创作界吹进一股清风。
乡土小说的主要特征,首先是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与批判。
其次,乡土小说作家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乡土小说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
第三,在批判和描绘故乡愚昧习俗、麻木人性、凄凉人生时,乡土小说作家仍然抑住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小说大都具有抑郁的抒情调子。
为提出某种社会问题而创作的小说。
它与问题剧一样﹐都是“五四”时期开始出现的文学现象。
当时以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两大思潮的传播为背景﹐形成了文学必须接触现实人生问题的启蒙主义主张。
俄国文学﹑东欧文学﹑北欧文学特别是易卜生密切关心社会现实问题的进步倾向﹐也影响并促成了中国问题小说的兴盛。
周作人说﹔“问题小说﹐是近代平民文学的出产物。
这种著作﹐照名目所表示﹐就是论及人生诸问题的小说。
”(《中国小说里的男女问题》)陈望道﹑沈雁冰等认为﹕问题小说就是“以劳工问题﹑子女问题以及伦理﹑宗教等等问题中或一问题为中心的小说”(《问题小说》)。
鲁迅从《狂人日记》开始的短篇小说﹐如他自己所说﹐“原意其实只不过想将这示给读者﹐提出一些问题而已”(《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
《每周评论》上胡适的小说《一个问题》﹐《新潮》上的小说象汪敬熙的《谁使为之﹖》﹐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苦痛﹖》﹐叶绍钧的《这也是一个人﹖》﹐《晨报》上冰心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等﹐都是较早出现的问题小说﹐有的连题目都带著问号﹐由於作者思想倾向不同﹐初期问题小说中有一部分作品专以“美”和“爱”作为解决问题的钥匙﹐大部分则并不提供答案﹐是所谓“只问病源﹐不开药方”﹔而“不开药方”本身﹐也正是问题小说的特点之一。
问题小说在“五四”时期的流行﹐主要反映了大批知识青年的觉醒。
它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需要﹐又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结果﹐後来﹐问题小说也体现著作家密切关心现实这一优良的传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赵树理就把自己的小说也叫做“问题小说”。
他说:“我写的小说﹐都是我下乡工作时在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展﹐应该把它提出来。
”(《当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後的新时期﹐许多作家解放思想﹐通过自己笔下的艺术形像﹐对以往的历史经验进行严肃的探索和总结﹐作品往往以其强烈的哲理性而引人深思。
因而也被称之为“问题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