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第二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教学案(含解析)1.07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基础点:鉴赏古代诗歌中的语言,是鉴赏诗歌的关键,因为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都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表现出来。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炼字、炼句、诗眼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入手。

(1)炼字,即锤炼词语,是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挑选出来最妥帖、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以形象地描摹事物或精确地表情达意。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炼字包括炼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等。

(2)炼句就是锤炼句子,好的诗句,使用夸张、想象等修辞手法,或是以少总多、婉曲坦陈等表现手法,使诗句精警动人。

鉴赏诗句题着眼于诗歌描景、抒情、情景交融、推陈出新、创新等几个方面。

(3)诗眼就是诗句中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的字,赏析诗眼,和炼字的角度基本相同。

(4)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

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

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

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

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做好这类试题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诗歌语言风格有哪些。

重难点:1.诗歌的语言风格鉴赏。

2.明确诗眼并赏析。

[考法综述]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关键点在于把握其语言的艺术特色,解题时我们需要在了解诗歌语言特色的前提下积累常见的语言风格。

命题法1 炼字
典例1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张元幹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

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 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湿”“迷”使动用法,爽风夜露使得湿气弥漫,仿佛行云亦被打湿;沙溪上氤氲着水雾之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

作者用“风”“露”“云”“水”“艇”等意象,淋漓地描绘出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而略显凄迷的画面,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重点是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就题目要求赏析的字眼从词性、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等角度分析其对诸如使诗句内容更形象生动、使感情表达更酣畅淋漓等方面的作用。

答题时最好采用先具体后概括或先分析后总结等形式,首先对诗句加以解释,然后再对其作用做总体概括。

本题题目要求对“湿”“迷”二字进行简要赏析。

通过阅读诗歌可知,本题中的“湿”“迷”二字运用了使动的用法,诗句的含义是“风露使得湿气弥漫,仿佛行云亦被打湿;沙溪上氤氲着水雾之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

”作者用“风”“露”“云”“水”“艇”等意象,描绘出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而略显凄迷的画面,从而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典例2 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 “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著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

“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属于炼字型。

作答时,可按解释意思、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指出表达效果三个步骤进行。

“常”与“偏”是副词,往往表示程度的差别,在这古诗中两字,使客观景物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好像是“寒山”“新月”有意为之,增强了作者的悲秋之感。

解题法1 解答炼字题的基本方法------------
(1)看字词是否传神。

所谓“传神”就是要分析词语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凝练形象、鲜明生动的特点。

特别要注重对动词、形容词、副词、修饰语的咀嚼。

在鉴赏字词中要学会结合语境去揣摩词语的生动形象、凝练传神,进而体会词语在全句或整篇中的表达效果。

(2)看字词是否造境。

所谓“造境”就是利用词语的凝练与含蓄来营造诗歌的意境。

古人写诗很讲究意境,而词的妙用就能给全诗创造美好的意境。

(3)看字词是否显性。

所谓“显性”就是词语里能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

重难点拨
[常见设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3)或与其他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4)某个词语或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为什么?
[思维过程]
(1)结合字词的用法特点、词性特点和修辞特点解释它的字义,包括字面义和语境义。

(2)结合炼字所在具体诗句解说字词的作用,或谈它对整首诗意境的作用,或谈对诗人感情的作用、或谈在描摹情景情态的效果。

(3)分析表达效果,即在诗歌情感角度起到什么作用,并且是什么情感。

[答题模式]
×××字的含义是×××(这一部分视情况而定),写出了×××的意境,运用了×××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有×××的作用。

炼字的不同词性的作用
一首诗词往往因一字炼得好而意境全出。

一般来说,炼字往往主要是锤炼诗词中心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赏析炼字题时,一定要熟知不同词性的不同特点。

1.动词
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鉴赏古典诗歌就是要反复咀嚼品味,体悟含蓄蕴藉、深刻隽永的字词。

动词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的特点,同时动词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

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也表现在动词的运用层面,同时动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能够给鉴赏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一个“厌”字,将多少“沉痛伤乱”包蕴其中。

又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中的“垂”字、“涌”字,有力地烘托了苍渺高阔的意境。

动词,尤其是一些“多义”和“活用”的动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我们必须格外留意。

2.形容词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

这些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

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特别值得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为动词。

(1)形容词的重叠运用。

如王驾《晴景》:“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情景,才能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2)形容词的活用。

如蒋捷《一剪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绿”在这里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词人通过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如果“红”“绿”仍作形容词用,说成“樱桃红,芭蕉绿”,就会味同嚼蜡。

巧用形容词,可以绘景摹状,具有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的作用,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黄、翠、白、青”四个形容词,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吴文英的“乡梦窄,水天宽”(《鹧鸪天·化度寺作》),“窄”与“宽”形容与对照俱妙。

3.数量词
数量词在渲染气氛、描景状物、表情达意、说事明理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经过诗人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往往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如:李商隐的《锦瑟》,开篇就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五十弦”“一弦”“一柱”这些并不富于诗意的数量词,在高明的诗人笔下,却获得了一种朦胧之美与多义之美。

再如白居易的《惜牡丹花》中“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其中的“两枝”将诗人惜花、怜花的一片痴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些数量词往往含虚数的意义,有很好的烘托作用,能增强诗句的表现力。

4.叠词
叠词具有强调作用:能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做修饰词或拟声词时),使情感更加绵密曲折,在形式上形成节奏感与韵律感,富有音乐美。

张仲素的《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前两
句,“城边”“陌上”“柳丝”与“桑林”,已构成一幅春郊场景。

“袅袅”写出柳条依人的意态,“青青”写出桑条颜色的青翠可人,这两个叠词渲染出融和骀荡的无边春意。

除以上两者外,叠词还可以摹拟各种声音,使诗文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孔雀东南飞》中“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用“隐隐”“甸甸”模拟车马声,非常确切,渲染了刘兰芝被遣归家时的悲凉气氛,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

5.虚词
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

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唐朝诗人善于运用虚词,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方”“始”两个虚词表现出的是生命尽头透出的一股执着与坚韧的精神力量。

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词的美的效果了。

6.拟声词
拟声词在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其作用是使诗文更加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诗中用了“嘈嘈”“切切”“间关”等拟声词,把抽象无形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顿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逼真感受。

命题法2 炼句
典例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幽静、空旷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

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题目要求简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解答这类试题应首先指出诗句应用的表达技巧;其次联系诗句,分析内容;最后明确指出如
此描写带来的艺术效果,即总结出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本题所选诗句从内容来看是写山中之景,手法上,首先就要考虑写景的常用手法,如动静、声色、视听等。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山谷异常安静,风声响彻山间,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幽深少人的山林,月色显得更加浓重,也是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上一句是从听觉的角度写声音,而下一句是从视觉角度描写看到的景象,视听结合,描绘了一幅幽邈、静谧的月下山林图景。

解题法2 解答炼句题基本方法-------------
炼句就是锤炼句子,使用夸张、想象等修辞手法,或以少总多,婉曲坦陈等表现手法,使警句、诗句动人。

(1)找出关键词并解释其语境义。

(2)展开联想,描述该句景象或情状,或概括其营造的意境。

(3)点出该字运用的表现手法。

(4)分析诗人表达的感情或主题。

重难点拨
[常见设问方式]
(1)分析某一诗句的含意。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词)的首句(承上启下或结句)。

(3)请对这首诗的第几联进行赏析。

(4)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某一诗句的妙处。

[解答技巧]
(1)理解内容,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

(2)分析语言。

有的句子倒装、有错位的美;有的句子对仗,有整饬的美;有的句子互文,有开合的美;有的句子长于炼字,有凝练的美。

(3)看表达技巧。

有的字运用了修辞手法,有的运用表现手法。

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时就是要分析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

(4)看句子的位置。

句子处在不同的位置,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

句首,有点题,开篇、奠定情感基调之妙;中间有转折之意,承上启下的作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径,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

[思维过程]
(1)理解诗句含意,描述诗句内容。

(2)指明诗句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上的特点,尤其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分析其作用及表达效果。

(3)根据诗句在全诗中所处的位置,分析诗句对全诗所起的作用。

(4)点出诗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模式]
诗句写出了×××的内容,运用了×××手法,表现了×××情感,有×××的效果。

命题法3 语言风格
典例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

如今薄宦老天涯。

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

孤城寒日等闲斜。

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 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

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

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

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

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

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

“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

“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语言风格特点的能力。

先要考虑诗人的一贯风格,然后再根据具体诗歌进行分析。

这首诗“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奇阆苑,诗风飘逸浪漫。

解题法3 解答语言风格题的基本方法----------
(1)结合语言特点,辨识、界定风格。

(2)结合具体诗句,阐释风格。

在具体运用时可根据题干指向,或一步,或两步,不必拘泥,在界定风格时,可以概括、变通使用平时掌握的风格术语。

重难点拨
[常见设问方式]
(1)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首句(承上启下句或结句)。

(3)请对这首诗的第几联进行赏析。

(4)请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5)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解答技巧]
(1)掌握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做到心中有数,面对陌生的诗歌能从容应对。

(2)对照诗歌风格特色进行细致分析,找出切合的例子,运用具体例子说明自己的主张。

[思维过程]
(1)明风格。

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列例证。

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析感情。

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题模式]
该诗(句)具有××××的语言特色,从××××句子(词语)中可以看出×××的特点,作者运用这些语言表现了××××的情感。

常见诗歌语言风格
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有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

诗歌的语言风格主要有:
1.平实质朴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

或用白描,不加修饰,平易近人;或用口语,情真意切;或朴素自然,宛如民歌。

总之,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辞藻的华丽,呈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

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20个字,毫无难解之处,表面看来句句平淡,但平淡之中蕴含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2.清新雅致(也称之为“清新自然”“清新”)
此种语言风格的诗常为写景诗,诗中景物优美,色彩明丽,诗人描写景物的手法也常多样,多用比喻或拟人,景物描写或动静结合,或声色并茂,常表达作者怡然喜悦的感情。

如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自然之美。

类似的诗还有王维与孟浩然等的山水诗。

3.华美绚丽
其特点是常常借用富丽的辞藻、绚烂的色彩来表现奇幻的情思,常表现在运用典故上。

如“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
瑟》)。

“晓梦”与“春心”,表现诗人的多情易感;“蝴蝶”与“杜鹃”,引起读者翩飞、悲啼的联想;“月明”与“日暖”,引人入苍凉寥廓、温丽凄迷的情境。

诗人化实为虚,连用四个典故,以四幅清丽、静谧、迷离而又含带凄切的景象,寓托自己的遭遇和心情意绪,使人既难以指实言明却又有所感知,从而吟咏于口而思索于心。

4.委婉含蓄
这种风格的诗往往不直接把意思说出来,或借景抒情,用景物的色彩与特征暗示(烘托)个人的情感;或语意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或用典故,借古人的事抒自己的情;或在对比中表达个人情感态度;或托物起兴,寄托个人情感(或讽喻等)。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借代绿叶和红花,“肥”和“瘦”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词人惜花,为花悲,为花醒,为花憎风恨雨,含蓄地表达了青春韶光短暂、好花不常开的惋惜之情。

5.婉约细腻
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

如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6.雄浑磅礴
这种风格的诗气势雄伟,立意高远,笔力雄健,气概恢宏。

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邦的《大风歌》;有的慷慨悲壮、视死如归,如项羽的《垓下歌》;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观沧海》。

7.豪迈奔放
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歌的特点。

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气势浩荡,一泻千里。

8.悲慨
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

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怀才不遇,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歌以苍茫原野为背景,勾勒出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苍凉悲壮,慷慨激昂。

9.洗练
语言表达是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蕴无穷的境界。

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
心在玉壶。

”“连”与“入”相携,织出一幅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孤”为动力,把人进一步推进萦怀的离情之中,加之冰心玉壶的绝妙比喻,作者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脱然而出。

语近俗白却字字枝根相连,不可分割,匠意极深而不见斧凿。

10.沉郁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杜甫之诗,为沉郁之极至。

忧愁是杜甫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

11.幽默讽刺
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

如:“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章碣《焚书坑》)
12.冲淡
冲淡,即冲和、淡泊,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

王维的山水诗有闲、静、淡、远的特点,他是冲淡派大师。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

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人间的纷争,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山水花鸟的生机。

诗人尽情地享受着、欣赏着、陶醉着,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变成了大自然的有机体。

13.旷达
旷达,即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代表人物是苏轼。

苏轼的词除了豪放外,更多的是旷达的词风。

有雄才大略而又怀才不遇的苏轼,既要坚持不苟合随俗,又要随缘自适;既要“尽人事”,又要“听天命”,使其性格中带有典型的“旷达”的特征。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样的词句,就带有明显的旷达的色彩。

需要指出的是,风格指的是艺术创作上的独到之处,每一个诗人都各有自己的风格特点,而同一个词人也可能具有多种风格。

另外,我们要熟记一些鉴赏语言特点的常用术语:行云流水、细腻传神、言近旨远、淋漓尽致、言简意赅、浓墨重彩、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出神入化、脍炙人口、有节奏感、有音乐美、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有艺术感染力等等。

题组一炼字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劳停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 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

劳停驿,驿站名。

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

“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炼字型诗歌鉴赏题型的把握。

考生可从字的本义,在诗句中的意义,以及其表达效果等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如,①荒,荒凉冷落;瘦,贫瘠。

(字的本义)②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月,瘦瘠之至。

(放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③作用效果:“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在感情上所起作用)考生若能准确解读诗歌(借助注解),按老师平时所教方法来对炼字型题目进行答题,与答案应该没有多大出入。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
[清]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

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

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

用一“插”字,把江边山峰的尖峭、挺拔形象地表现出来。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情感和炼字综合的题目,注意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即可。

开头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