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针的护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封管液的配置及使用方法
• 1、肝素盐水封管法:生理盐水250ml+1.25 万单位肝素(1支)。配置1:50肝素液,输 液完毕后用注射器取5ml肝素液从肝素帽处 缓慢注入正压封管,当药液剩余1ml左右时, 边推注边夹闭留置针活塞,抗凝时间12h。应 用肝素液封管时,应严格掌握剂量,肝素 稀释溶液24小时更换,超过24小时严禁使 用。有出血倾向者严禁使用肝素液封管。
• 3、已封管留置针的启用:常规消毒肝素帽, 以生理盐水10ml冲管,速度不能太慢,当 遇阻力时,应给予拔管,不能强行冲击, 以免引起栓塞。冲管通畅后,将连接输液 装置的头皮针刺入肝素帽即可。
留置时间
• 在使用留置针的护理中,其留置时间是 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留置时间过长,可 使病人发生局部并发症的危险性增加,留 置时间过短,则增加病人的药费及多次穿 刺带来的痛苦。留置针留置时间一般为3~5 天,但临床有报道,留置时间最长为27天。 平均留置天为8~9天,病人静脉炎通常发生 在置管后6~7天,而5天内静脉炎的发生率 为零,5天应作为常规留置时间。
胡 玉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 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保健事业 的不断完善,静脉留置针是发展起来 的一项新的护理技术操作,它已逐步 取代了传统的钢针。如何更好更熟练 的掌握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方法,是我 们今天学习的目的。
静脉留置针的优点
• 操作简单,减轻患者由于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苦 • 保护血管,减少液体外渗,同时保证合理用药时间, 为输血和输液提供方便 • 保留了一条开放的静脉通路,便于抢救工作,而且 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 适合于长期输液患者、老年人患者及无自主意识的 患者,特别是危重患者,可随时打开静脉通道及早 用药,提高抢救成功率
• 2、生理盐水封管法:用注射器抽取10~20ml • 生理盐水,从肝素帽处缓慢正压注入,可维持6-8 小时,因生理盐水能维持细胞外液容量和渗透压 与体内钠水平衡及血液循环密切相关,将生理盐 水充于留置针内,可防止血栓的形成,且无需配 置,方法简单。尤其适用于有出血倾向、凝血机 制障碍和肝肾功能不全等不宜应用肝素液封管的 病人。
• 8、对使用静脉留置针的肢体应妥善固定, 尽量减少肢体的活动,避免被水沾湿。如 需要洗脸或洗澡时应用塑料纸将局部包裹 好。能下地活动的患者,静脉留置针避免 保留于下肢,以免由于重力作用造成回血, 堵塞导管。
• 9、每次输液前先抽回血,再用无菌的生理 盐水冲洗导管。如无回血,冲洗有阻力时, 应考虑留置针导管堵管,此时应拔出静脉 留置针,切记不能用注射器使劲推注,以 免将凝固的血栓推进血管,造成栓塞。 • 10、告知患者不输液时尽量避免肢体下垂 姿势,以免重力作用造成回血堵塞血管。
• 6、使用静脉留置针连接输液器或输血器务 必压住针前端,以防止静脉因吸气产生负 压引起气栓,也可避免将管带出静脉。 • 7、凡留置套管针的患者应加强巡视,进行 床头交接班,每日2次用碘伏棉球消毒穿刺 部位的皮肤,更换无菌贴膜,注意观察局 部有无红肿、触痛等现象,注意沿静脉走 向有无静脉炎的发生。注意观察患者体温 有无变化,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如有异常 疼痛及时拔管。
• 必要时可适当约束肢体;嘱病人保持输液肢体与 心脏平齐或抬高,同时注意穿刺部位上方衣服勿 过紧,避免影响局部血液回流。并加强穿刺部位 的观察及护理;合理选择血管,尽量选择较粗, 弹性较好的血管,避免在靠近神经、韧带关节的 手腕和手背肘窝部位的血管输液,不用末梢循环 差的血管;避免在患侧肢体上进行穿刺;严格掌 握输液速度和方法,对于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 如“氯化钾”、血管活性药物等,输液速度要慢; 如输入粘稠度较大的药物,如20%甘露醇、脂肪 乳等,输入前后均要用生理盐水冲管,一般液体 输液速度可稍快。
造成静脉留置针穿刺失败的原因
• 1 穿刺时角度过大,穿透血管 • 2 见回血后没有压低角度进针少许,使套管 未达到血管 • 3 见回血后进针太多而刺破血管壁 • 4 穿刺前未松动套管,撤针芯时将套管带出
静脉留置针留置期间的护理
• 1、在行留置针前应对患者和家属说明置管 的目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做好解释工作, 取得患者合作。 • 2及时更换无菌敷料,若渗血不止给予拔管, 局部按压、 • 3操作技术要熟练,使用套管针进行输液时, 穿刺前检查好套管针,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操作。
• 4、静脉炎:常见症状为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 痛,触诊时静脉如绳索般硬、滚、滑、无弹性, 严重者局部针眼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 等全身症状。护理人员应注意各操作环节的严格 无菌,选择静脉尽量从远端开始,力争一次穿刺 成功。输注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生 理盐水进行冲洗,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发现静 脉炎患者应立即拔管,嘱患者抬高患肢,以促进 静脉血回流缓解症状。同时在肿胀部位用硫酸镁 或土豆片湿敷20min/次,4次/天效果较好。
• 3、导管堵塞:造成导管堵塞的原因较为复杂,通 常与静脉高营养输液或导管冲洗不彻底、管液种 类量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以及病人的凝血机制异 常等有关。因此,在静脉营养输液后应彻底冲洗 管道,每次输液毕要正确封管,需根据病人的具 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并注意推注速 度不可过快,有研究说明,缓慢推注堵管率明显 低于快速推注。因此,在输液过程中导管堵塞是 常困扰护士和病人的主要问题。
操作前的心理护理
• 神志清醒的患者,操作前应向其说明操作 的目的、注意事项、配合方法,消除患者 的顾虑、紧张及恐惧感。使患者主动积极 配合治疗 • 神志不清的患者,应向其陪护解释清楚具 体的使用目的及方式
静脉留置针的操作方式
• 首次进针:根据患者病情、治疗、年龄 及血管情况的需要分别选择18 G~24 G等 型号,选择粗、直、血流量丰富、有弹性、 无静脉窦且远离关节、活动方便、易于固 定的血管,对能下床活动患者不宜选用下 肢静脉。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在穿刺 点上方10~15 cm处扎止血带,以进针点为 中心,皮肤常规消毒,直径为8~8 cm,穿 刺前检查好留置针,严格无菌操作,松动 留置针外套管,操作者左与皮肤呈 15°~30°角进针,直刺静脉,进针速度 宜慢,见回血后退针芯1~2 mm至外套管 内,再将外套管缓慢送入血管内,松开止 血带,拔出针芯,穿刺成功后,将透明的 无菌贴膜固定在穿刺部位,使留置针固定 更牢固。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及时 沟通转移患者注意力。将输液器一端与肝 素帽连接,根据患者病情调节滴速,观察 局部有无渗漏,输液是否通畅。
常见并发症及预防
• 1、皮下血肿:穿刺及置管操作不熟练、技术掌握 不好、操之过急、动作不稳等,往往容易使置管 针穿过血管壁而形成皮下血肿。因此,护理人员 应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穿刺时动作应轻、巧、稳、 准。根据不同的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提高 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以有效避免或减少皮下血肿 的发生。 • 2、液体渗漏:血管选择不当、进针角度过小、固 定不牢、病人躁动不安、外套管未完全进入血管 内或血管壁接触面积过大等原因均可导致液体外 漏。护理人员除加强训练外,应妥善固定导管, 嘱病人避免留置针肢体过度活动,
总结
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可以以书面及口头的方式双 重宣教,讲解有关留置针护理知识,对长期输液患者,指 导其自行保护血管。在用药结束后要经常轻轻按摩四肢末 梢血管和轻搓手背、足背。做手部伸握动作、局部进行热 敷等,以增加血液循环及血管弹性,减低脆性等。长期静 脉营养治疗、危重及随时抢救的患者应用静脉留置针,可 减少静脉炎和静脉硬化,同时患者可自由活动,提高患者 的生活质量。在未来的输液理念中,静脉留置针将以其给 药迅速、刺激性小、疗效快等优势,在挽救病人生命中发 挥着越来越多的积极作用。静脉留置针将有更为广阔的前 景。因此严格执行护理操作常规,做好周密预防措施,改 进和创新护理技能是静脉留置针技术普及应用和质量的保 证。避免护理差错发生,保证输液安全、快捷、有效,更 好地为患者服务,使其早日康复。
注意事项
• 1、使用前,应先检查留置针的失效期、包装是否 完好、产品的完整性及针尖斜面有无倒勾、导管 边缘是否粗糙。 • 2、使用静脉留置针时,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 作规程。 • 3、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及局部情况。每 次输液前后,均应检查穿刺部位及静脉走行方向 有无红肿,并询问患者有无疼痛与不适。如有异 常情况,应及时拔除导管并作相应处理。对仍需 输液者应更换肢体另行穿刺。
• 5、静脉血栓的形成:静脉血栓多见于血流 缓慢的静脉内。根据报道,久病卧床病人 发生在下肢静脉的血栓比上肢静脉的血栓 多3倍。另外,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用留置 针进行静脉穿刺的血管壁损伤,也是血栓 形成的促发因素。为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对长期卧床的病人应尽量避免在下肢远端 使用静脉留置针,且留置时间不能过长, 常规留置时间为5天。
• 4、留置套管针应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穿刺时应 选择较粗的血管,避免选择靠近神经、韧带、关 节、硬化、受伤、感染的静脉。 • 5、套管针在血管内留置时间我国尚没有统一标准, 一般以3~5天为宜,有的报道认为只要没有发生 堵管和渗漏,留置7天是完全可行的,太长可导致 套管针机械损伤血管壁而形成血栓等不良反应。 对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 应充分稀释,同时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保护 血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