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执著的美丽》教案5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一篇人物通讯,文章一开始就借作者的口,提出了一个矛盾的问题:“从没想过非把‘美丽’这个词和袁隆平拉扯在一起……”、“而且,也没有必要把他和美丽联系起来”、“……‘美丽’这等词语都已经成为浅薄而无谓的媚俗,天法与他并列”、“……这位享誉世界、功勋卓着的杂交水稻之父的横空出世,竟然和美丽有那么直接的关系。”一名71岁的老人——袁隆平究竟美在哪儿?他的一生与美丽到底有怎样的联系?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一直贯穿课文的始终。带着它去研读课文,才能很好把握住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学习中,要把握文本,学会圈划、抓住关键语句,搜集整理利用有关资料,感受人物献身科学、不懈奋斗的精神。
本文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语言准确生动,充满感情,充分展示了袁隆平的人生历程,百折不桡,执着追求的精神。课文语言平实,蕴涵人物的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精神。“美丽”一词多次出现,但意义不同,意蕴丰富,让人回味。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更多了解袁隆平的事迹。
【相关连接】
2002年,中国水稻种植面积中,约有一半是采用袁隆平培育的杂交产品,每年生产的稻谷可以养活6000多万人。
2004年,袁隆平领导的超级杂交水稻项目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在育种方面提前一年实现了大面积亩产超过800公斤的目标。这意味着每年又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正音正字】
睿ruì勋xūn瘠jí疮痍chuāngyí憧憬chōngjǐng蕴yùn翱áo
【积累词语】
享誉世界 功勋卓着 横空出世 风华正茂 风雨飘摇 国是艰难
不解之缘 大失所望 家常便饭 百折不挠 坚忍不拔 梦寐以求
风尘仆仆 不善言辞 功成名就 有生之年 古稀之年
【初学课文】
1,朗读课文。
2,文章的主人公是谁?
2,如何理解题目中的“美丽”?
( 美丽,《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使人看了发生快感的;好看。本文“美丽”一词有新意:
第1段,“精干、充沛、睿智、幽默”四个关键词语,让我们了解“美丽”的丰富内涵。本文“美丽”还指袁隆平的精神:永远执着,不懈追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
3,文章写袁隆平的“美丽”,为什么第9、10段却写“现实中农村的落后、贫瘠和疮痍”?
( 一组数据充分说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被广泛推广运用,不但实现了“所有人不再挨饿”的理想,更说明他的研究成果为世界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他的研究成果造福人类。 )
8,下列两句,哪一句的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①用了两年时间,顶着烈日踏遍了当地所有的稻田,前前后后共检查了稻穗。
②用了整整两年时间,顶着烈日差不多踏遍了当地所有的稻田,前前后后共检查了14000个稻穗。
7,下列各句中,数据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①三十多年间他在这个领域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
(“三十多年”充分证明了袁隆平的研究成果在世界范围保持极大的优势,长期无人打破,袁隆平创造的杂交水稻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 )
②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多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每年解决3500万人的吃饭问题,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 理想与现实,美丽与贫瘠,造成强烈的冲突,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袁隆平的一种精神:“绝没有让他就此退缩”,“认准的路一定要走到底”,表现他的坚定与执着。 )
4,文章的哪些语句表达了“执着”一词的含义?
(①“看到广大农村的实际情况,虽然大失所望,但是仍执着地决心从事农业工作。”
②“60年代初那场席卷全国的饥饿,深深震撼了他的心灵,他把童年的憧憬蕴藏心底,将‘所有人不再挨饿’奉为终身的追求。”
重点
抓住关键语,感受人物的思想境界,领会文章的主旨。
难点
理解“美丽”就是袁隆平的精神即袁隆平的精神内涵,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教学练习设计分层
教具
Ppt
德育融透点、渗透点、结合点
体会袁隆平崇高而执着的人生追求,学习他坚韧不拔的精神
绿色教育结合点
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文提示】
闸北二中初一年级语文学科教案
执教人:____丛艳丽_______
执教日期:2009年12月29日
教学课题
永远执着的美丽
课时
1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理解题目的含义,提高语言的赏析能力、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习搜集整理和利用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执着的美丽”的含义,体会袁隆平崇高而执着的人生追求,学习他坚韧不拔的精神,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②句表达效果好。 因为“整整两年”说明袁隆平夫妇为了获得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之多;“差不多”准确写出他到过的稻田之多,但不是全部;“14000个”则用具体的数据体现了他们付出的巨大艰辛,与“两年”配合表现了他们忘我执着的精神。而①句删除了这几个词语,表达的意思不够具体,而且没有“差不多”,表达反而显得绝对。 )
2,写一个自己的“执着的美丽”的故事。(300字左右)
3,预习《“我看见了我的骨头”》,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课后小结
一个创造奇迹的科学家,肯定有很多值得颂扬的品质,有很多让人钦佩的事迹。但是,一篇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课文截取了一些典型事例,通过生动简洁,凝练传神的语言,集中表现了袁隆平“永远执着的美丽”。
“执着”是美丽的,因为他要经历失败挫折,磨难考验,修身养性;“执着”是美丽的,因为他能铸就美好的品德,成功伟大的事业。
我们每个人都有“执着”的经历,都有“美丽”的故事。
1.“执着”可以写成“执着”,二者同义。原为佛教用语,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后来指固执或拘泥,也指坚持不懈。本文的“执着”意为“坚持不懈”。
2.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有“杂交水稻之父”、“神农”等特殊称呼。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4月29日,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在华盛顿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出席世界顶级科学家参加的美国科学院院士年会。
3,划出能够表现袁隆平精神的句子。
4,袁隆平是一个怎样的人?
【课文分析】
文章以“美丽”为线索,为我们展现了袁隆平的人生历程,从孩提时代立下美丽的誓言到古稀之年放飞美丽的梦想,他的高尚人格和执着追求、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溢于文章朴实的语言中,从而揭示了一个科学家不断成功的原因:永不满足,永远把人民利益当作人生最大的追求。
6,“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依然追赶着阳光从北到南察看育种基地……无时不惦记着他的试验”。这里的“无时、依然”等词语有什么作用?
( 在是写袁隆平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功以后还坚持科学研究。这里的“无时、依然”等词语,形象传神地表现了袁隆平执着的研究精神,作为人民科学家他早已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己的身心交给了那片田地,每时每刻惦记着事业,始终不渝。 )
③“他执着的从事培育高产稻,不怕困难和挫折,终于获得巨大成就。”)
5,综观袁隆平的一生,他是如何“永远”执着的?
(“永远”执着,表现袁隆平在童年时代学农的梦想成了他一生的事业和追求。在面对落后、贫瘠和饥饿的时候,他又将“童年的憧憬蕴藏心底”,将“所有人不再挨饿”作为自己的终身追求;在杂交水稻研究遭遇挫折、干扰时又百折不挠,从未放弃,在功成名就之后依然执着于水稻育种事业,投身“超级稻”研究,童年时代的园艺场之梦在古稀之年依然相随,“我们做过一个好梦,我们种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童年的梦想与古稀之年的梦想相呼应相辉映,“永远”执着,就是指袁隆平为了梦想而不懈追求,永远没有放弃,直至成功。 )
体会袁隆平崇高而执着的人生追求,学习他坚韧不拔的精神
绿色教育结合点
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
1,用简洁的文字,给各部分设计一个小标题。
(①美丽:源自对儿时梦想的执着追求。
②美丽:源自对艰难困苦的执着坚忍。
③美丽:源自对事业成就的执着攀登。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执着的美丽”的含义,体会袁隆平崇高而执着的人生追求,学习他坚韧不拔的精神,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重点
抓住关键语,感受人物的思想境界,领会文章的主旨。
难点
理解“美丽”就是袁隆平的精神即袁隆平的精神内涵,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教学练习设计分层
教具
Ppt
德育融透点、渗透点、结合点
3,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个“思维训练”题。
课后小结
闸北二中初一年级语文学科教案
执教人:____丛艳丽_______
执教日期:2009年12月30日
教学课题
永远执着的美丽
课时
1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理解题目的含义,提高语言的赏析能力、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习搜集整理和利用资料的方法。
9,作者插叙袁隆平6岁郊游的经历,有什么作用?
( 这段插叙,描述了袁隆平童年时的美丽梦想,表明这是他一生的愿望,表现了袁隆平对理想的执着、不懈的追求。 )
10,文章前3段说“美丽”与袁隆平无缘,而全文却表现他的“美丽”,这是为什么?
( 文中说袁隆平心目中的“美丽”,源自他选择学农之路见到的美丽景象。文章着重表现袁隆平在追寻“美丽”过程中显示的性格美、心灵美,尤其是他在科研路上坚持不懈,永远执着的“美丽”。而文章前3段完全是为了反衬下文的内在“美丽”;这样的开头,欲扬先抑,具有独特的美。 )
本文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语言准确生动,充满感情,充分展示了袁隆平的人生历程,百折不桡,执着追求的精神。课文语言平实,蕴涵人物的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精神。“美丽”一词多次出现,但意义不同,意蕴丰富,让人回味。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更多了解袁隆平的事迹。
【相关连接】
2002年,中国水稻种植面积中,约有一半是采用袁隆平培育的杂交产品,每年生产的稻谷可以养活6000多万人。
2004年,袁隆平领导的超级杂交水稻项目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在育种方面提前一年实现了大面积亩产超过800公斤的目标。这意味着每年又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正音正字】
睿ruì勋xūn瘠jí疮痍chuāngyí憧憬chōngjǐng蕴yùn翱áo
【积累词语】
享誉世界 功勋卓着 横空出世 风华正茂 风雨飘摇 国是艰难
不解之缘 大失所望 家常便饭 百折不挠 坚忍不拔 梦寐以求
风尘仆仆 不善言辞 功成名就 有生之年 古稀之年
【初学课文】
1,朗读课文。
2,文章的主人公是谁?
2,如何理解题目中的“美丽”?
( 美丽,《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使人看了发生快感的;好看。本文“美丽”一词有新意:
第1段,“精干、充沛、睿智、幽默”四个关键词语,让我们了解“美丽”的丰富内涵。本文“美丽”还指袁隆平的精神:永远执着,不懈追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
3,文章写袁隆平的“美丽”,为什么第9、10段却写“现实中农村的落后、贫瘠和疮痍”?
( 一组数据充分说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被广泛推广运用,不但实现了“所有人不再挨饿”的理想,更说明他的研究成果为世界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他的研究成果造福人类。 )
8,下列两句,哪一句的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①用了两年时间,顶着烈日踏遍了当地所有的稻田,前前后后共检查了稻穗。
②用了整整两年时间,顶着烈日差不多踏遍了当地所有的稻田,前前后后共检查了14000个稻穗。
7,下列各句中,数据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①三十多年间他在这个领域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
(“三十多年”充分证明了袁隆平的研究成果在世界范围保持极大的优势,长期无人打破,袁隆平创造的杂交水稻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 )
②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多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每年解决3500万人的吃饭问题,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 理想与现实,美丽与贫瘠,造成强烈的冲突,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袁隆平的一种精神:“绝没有让他就此退缩”,“认准的路一定要走到底”,表现他的坚定与执着。 )
4,文章的哪些语句表达了“执着”一词的含义?
(①“看到广大农村的实际情况,虽然大失所望,但是仍执着地决心从事农业工作。”
②“60年代初那场席卷全国的饥饿,深深震撼了他的心灵,他把童年的憧憬蕴藏心底,将‘所有人不再挨饿’奉为终身的追求。”
重点
抓住关键语,感受人物的思想境界,领会文章的主旨。
难点
理解“美丽”就是袁隆平的精神即袁隆平的精神内涵,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教学练习设计分层
教具
Ppt
德育融透点、渗透点、结合点
体会袁隆平崇高而执着的人生追求,学习他坚韧不拔的精神
绿色教育结合点
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文提示】
闸北二中初一年级语文学科教案
执教人:____丛艳丽_______
执教日期:2009年12月29日
教学课题
永远执着的美丽
课时
1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理解题目的含义,提高语言的赏析能力、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习搜集整理和利用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执着的美丽”的含义,体会袁隆平崇高而执着的人生追求,学习他坚韧不拔的精神,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②句表达效果好。 因为“整整两年”说明袁隆平夫妇为了获得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之多;“差不多”准确写出他到过的稻田之多,但不是全部;“14000个”则用具体的数据体现了他们付出的巨大艰辛,与“两年”配合表现了他们忘我执着的精神。而①句删除了这几个词语,表达的意思不够具体,而且没有“差不多”,表达反而显得绝对。 )
2,写一个自己的“执着的美丽”的故事。(300字左右)
3,预习《“我看见了我的骨头”》,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课后小结
一个创造奇迹的科学家,肯定有很多值得颂扬的品质,有很多让人钦佩的事迹。但是,一篇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课文截取了一些典型事例,通过生动简洁,凝练传神的语言,集中表现了袁隆平“永远执着的美丽”。
“执着”是美丽的,因为他要经历失败挫折,磨难考验,修身养性;“执着”是美丽的,因为他能铸就美好的品德,成功伟大的事业。
我们每个人都有“执着”的经历,都有“美丽”的故事。
1.“执着”可以写成“执着”,二者同义。原为佛教用语,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后来指固执或拘泥,也指坚持不懈。本文的“执着”意为“坚持不懈”。
2.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有“杂交水稻之父”、“神农”等特殊称呼。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4月29日,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在华盛顿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出席世界顶级科学家参加的美国科学院院士年会。
3,划出能够表现袁隆平精神的句子。
4,袁隆平是一个怎样的人?
【课文分析】
文章以“美丽”为线索,为我们展现了袁隆平的人生历程,从孩提时代立下美丽的誓言到古稀之年放飞美丽的梦想,他的高尚人格和执着追求、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溢于文章朴实的语言中,从而揭示了一个科学家不断成功的原因:永不满足,永远把人民利益当作人生最大的追求。
6,“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依然追赶着阳光从北到南察看育种基地……无时不惦记着他的试验”。这里的“无时、依然”等词语有什么作用?
( 在是写袁隆平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功以后还坚持科学研究。这里的“无时、依然”等词语,形象传神地表现了袁隆平执着的研究精神,作为人民科学家他早已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己的身心交给了那片田地,每时每刻惦记着事业,始终不渝。 )
③“他执着的从事培育高产稻,不怕困难和挫折,终于获得巨大成就。”)
5,综观袁隆平的一生,他是如何“永远”执着的?
(“永远”执着,表现袁隆平在童年时代学农的梦想成了他一生的事业和追求。在面对落后、贫瘠和饥饿的时候,他又将“童年的憧憬蕴藏心底”,将“所有人不再挨饿”作为自己的终身追求;在杂交水稻研究遭遇挫折、干扰时又百折不挠,从未放弃,在功成名就之后依然执着于水稻育种事业,投身“超级稻”研究,童年时代的园艺场之梦在古稀之年依然相随,“我们做过一个好梦,我们种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童年的梦想与古稀之年的梦想相呼应相辉映,“永远”执着,就是指袁隆平为了梦想而不懈追求,永远没有放弃,直至成功。 )
体会袁隆平崇高而执着的人生追求,学习他坚韧不拔的精神
绿色教育结合点
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
1,用简洁的文字,给各部分设计一个小标题。
(①美丽:源自对儿时梦想的执着追求。
②美丽:源自对艰难困苦的执着坚忍。
③美丽:源自对事业成就的执着攀登。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执着的美丽”的含义,体会袁隆平崇高而执着的人生追求,学习他坚韧不拔的精神,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重点
抓住关键语,感受人物的思想境界,领会文章的主旨。
难点
理解“美丽”就是袁隆平的精神即袁隆平的精神内涵,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教学练习设计分层
教具
Ppt
德育融透点、渗透点、结合点
3,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个“思维训练”题。
课后小结
闸北二中初一年级语文学科教案
执教人:____丛艳丽_______
执教日期:2009年12月30日
教学课题
永远执着的美丽
课时
1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理解题目的含义,提高语言的赏析能力、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习搜集整理和利用资料的方法。
9,作者插叙袁隆平6岁郊游的经历,有什么作用?
( 这段插叙,描述了袁隆平童年时的美丽梦想,表明这是他一生的愿望,表现了袁隆平对理想的执着、不懈的追求。 )
10,文章前3段说“美丽”与袁隆平无缘,而全文却表现他的“美丽”,这是为什么?
( 文中说袁隆平心目中的“美丽”,源自他选择学农之路见到的美丽景象。文章着重表现袁隆平在追寻“美丽”过程中显示的性格美、心灵美,尤其是他在科研路上坚持不懈,永远执着的“美丽”。而文章前3段完全是为了反衬下文的内在“美丽”;这样的开头,欲扬先抑,具有独特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