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威六中2018-2019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试室号和座位号。
用2B型铅笔把答题卡上试室号、座位号对应的信息点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型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晋献公的曾祖父是晋穆侯的小儿子,晋献公夺取晋国国君位置后,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
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
这样一来,政权就落到卿大夫手中,于是就有了韩赵魏三家分晋。
这说明
A. 西周的分封制开始瓦解
B. 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
C. 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
D. 家国体制退出历史舞台
【答案】B
【解析】
根据“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说明宗法制有利于政权巩固和稳定,B正确;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表述错误,排除。
2.魏晋南北朝时宰相事权,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协同行使。
隋唐又进一步完善为中书省拟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的分工协作。
宋元之际三省制消亡,仍沿袭群相旧例,设丞相、平章、参政、左、右丞等多名官员,会议处理朝廷机务。
材料中三省制演变
A. 从制度上消除了腐败的根源
B. 是人治与法治的紧密结合
C. 是权力分割与制约的产物
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C
【解析】
三省制属于封建政治制度,不可能从制度上消除腐败的根源,故A错误;封建社会并不存在“法治”,故材料不能体现人治与法治的紧密结合,故B错误;从魏晋南北朝到宋元之际,都以群相会议处理朝廷机务,这体现了权力分割与制约,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的问题,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协同行……分工协作……会议处理朝廷机务”,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群相会议处理朝廷机务与权力分割的关系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3.有古代中国民谣说:“一家十五口,七嘴八舌头,我要烙烙饼,他要喝稀粥。
人多乱,狗多窜,媳妇多了不做饭。
”此民谣反映出
A. 农民从事手工业收益高
B. 古代农村商品化不断提高
C. 土地兼并不利于改善民生
D. 小农经济具有思想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民谣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民众的思想意识,题目中的民谣内容反映出人们不希望生产、生活组织规模过大,即规模较小的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是其理想中的生存状态,故D项正确;A项中“手工业”、B项中“商品化”、D项中“土地兼并”在题目中均没有涉及,排除。
4.在中国古代,“文”与“化”联缀使用最早见于先秦时代的《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而“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据此可以推知,将‘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
A. 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
B. 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
C. 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
D. 起用知识分子以治理国家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说明“文化”一词的本义是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他人。
“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意思是:以道德礼乐教化还不改正就进行惩罚,故答案为C项。
材料所述为一个教化、接受的过程,并非只是“精神文明成果”和“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排除AB项;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5.1858年中美《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大清国大臣与大合众国大臣公文来往,应照平行之礼,用“照会”字样;领事等官与中国地方官公文往来,亦用“照会”字样。
这一规定
A. 反映中国被迫接受近代外交规则
B. 表明中美两国开始平等外交往来
C. 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D. 扩大了美国在华的领事裁判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嗣后大清国大臣与大合众国大臣公文来往,应照平行之礼,用‘照会’字样”等可知中国接受近代平等外交规则,依据材料“1858年中美《天津条约》规定”可知是中国政府被动接受的,故A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中美两国开始平等外交往来,故排除B;中国接受近代平等外交规则,没有破坏国家主权,并非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排除C;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领事裁判权,故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嗣后大清国大臣与大合众国大臣公文来往,应照平行之礼,用‘照会’字样”,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近代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史实分析解答。
6.1896年,全国督办铁路事务大臣盛宣怀自办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直至清朝灭亡,一直拥有发行钞票的特权,并代替传统钱庄,提供了国内工商业经营所需的绝大部分贷款。
这表明
A. 自然经济结构日渐解体
B. 中国近代金融体系已经确立
C. 外国资本输入份额减少
D. 金融变革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盛宣怀所办银行提供了国内工商业经营所需的绝大部分贷款,可见传统的钱庄失去了其原本的功能,金融领域出现变革,现代银行提供了工商业发展所需资金,有力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故D 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自然经济结构日渐解体,排除A;盛宣怀所办银行提供了国内工商业经营所需的绝大部分贷款,这并不足以证明近代金融体系已经确立,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外国资本输入份额的信息,排除C。
7.七七事变后,日军想在华北范围内,以强大的军事打击,速战速决,迫使中国屈服。
因此,淞沪战役打响后,日方最初仅想用第3师与第11师团组成的“上海派遣军”应对,但随着对中国军队决心在上海“大打”意图的逐渐明了,而向上海增派兵力。
这一材料
A. 说明了中国政府对抗日有充足的准备
B. 证明了日军扩大侵华战争是迫于无奈
C. 体现了日本在侵华战略上比较被动
D. 反映了淞沪会战打乱了日军作战计划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日军被迫向上海增兵可以看出,日军最初的作战计划没有能够顺利完成,故D正确;中国政府对日本侵略并没有充足的准备,A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日本扩大侵华战争,并不是出于无奈,而是日本的既定侵略方针,排除B;淞沪会战最终还是以中国失败告终,C选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随着对中国军队决心在上海‘大打’意图的逐渐明了,而向上海增派兵力”,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8.广东省某县曾经先后完成了三件大事,一是县经委对县办工业企业实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二是撤销五个工业主管局,由县经委直接领导企业;三是在超计划利润提成奖的基础上,县经委实行财政任务递增包干和超额分成。
这些举措
A. 改革了国营企业的管理体制
B. 实现了政企分开
C. 减少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D. 改变了企业的所有制形式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看,该县经委改革了县办工业企业的管理体制,对县办工业企业直接领导,实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财政任务递增包干和超额分成,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故选A;根据材料中“县经委实行财政任务递增包干和超额分成”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故C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企分开、改变了企业的所有制形式,排除BD。
9.雅典人组织上演悲剧时,要求全体公民不论阶层、职业都要参与进来。
戏剧节期间,城里的一切事务都要停止,甚至妇女、奴隶、囚犯都可以出来看戏。
为了能让穷人也看得上戏,自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开始给看戏的穷人发放看戏津贴。
这些做法旨在
A. 提升妇女的社会地位
B. 增强雅典城邦凝聚力
C. 实现全体居民的平等
D. 促进人文思想的传播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雅典的做法主要是借戏剧活动宣传城邦至上的观念,从而增强雅典城邦凝聚力,故B正确;允许妇女看戏,不等于提升妇女的社会地位,排除A;C项说法错误,是雅典公民平等,不是全体居民的平等,排除;该做法主要体现戏剧的社会教化功能,增强雅典城邦凝聚力,而不是促进人文思想的传播,排除D。
10.1934年6月,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通过了《互惠贸易协定法》.该法规定:在不经过参议院批准的情况下,总统可以与外国政府签订贸易协定,宣布对现行关税和其他限制贸易措施的修改。
这一规定反映出
A. 美国政治制度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B. 美国立法机构服从于行政机构
C. 美国总统行使外交权力将不受限制
D. 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遭到破坏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的“国会行使立法权,对总统签订贸易协定权力的调整”表明权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反映出政治制度的原则性与灵活性,故A正确;美国立法机构与行政机构相互牵制,分权制衡,不存在服从关系,故B 错误;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相互制衡,不能说美国总统行使外交权力将不受限制,故C错误;材料中权力的变动是一个正常的流程,并没有体现对三权分立的破坏,故D错误。
点睛:根据题干材料“国会参众两院通过了《互惠贸易协定法》”可以看出美国政治制度的原则性;“该法规定:在不经过参议院批准的情况下,总统可以与外国政府签订贸易协定”可以看出美国政治制度的灵活性。
11.彼得格勒起义当晚,军事革命委员会发布的通告称:起义“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胜利。
”苏联解体后研究资料也表明,当晚冬宫的防卫长官自己打开了冬宫大门,并把起义者带到了临时政府部长们正在开会的地方。
然而此前苏联官方坚称起义者在冬官发生了一夜的激烈战斗。
苏联政府这样叙述历史细节,是为了
A. 夸奖列宁正确选择了起义的时机
B. 说明敌人非常顽固,需要彻底革命
C. 说明革命成果来之不易,需要珍惜
D. 尊重历史的客观性,还原历史真相
【答案】B
【解析】
材料提到,苏联解体后研究资料也表明,当晚冬宫的防卫长官自己打开了冬宫大门,并把起义者带到了临时政府部长们正在开会的地方。
然而此前苏联官方坚称起义者在冬官发生了一夜的激烈战斗。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出于政治目的证明敌人的凶恶顽固,故B项正确,C项错误。
革命具有残酷性和革命的方式无关,故B项错误。
当时苏联政府出于政治目的,不是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故D项错误
12.1946年,千家驹在评价《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时说:“这种‘互惠’是一种狼与羊的互惠。
狼对羊说,你可以咬一口,我也只咬你一口,这不是“平等‘互惠’之至吗?”千家驹旨在强调
A. 战后国际经济制度化不利于自由贸易
B. 后发国家对国际经济合理秩序的需求
C. 关贸总协定有助于实现国际贸易自由
D. 平等互惠是战后世界遵循的共同原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战后国际经济制度化,特别是关贸总协定的建立有利于自由贸易,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狼与羊的互惠”不是真正的平等互惠,后发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弱势,希望建立国际经济合理秩序,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狼与羊的互惠”不是其正的平等互惠,与关贸总协定推动国际贸易自由无关,故C项错误;“狼与羊的互惠”不是真正的平等互惠,平等互惠在战后世界没有得到遵循,故D项错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到2015年,美国GDP占世界总量比重由2000年的20.6%下降至15.7%。
进入21世纪,美国先后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还策动了利比亚、叙利亚等国的一系列动乱和冲突,使两国陷入战争泥潭不能自拔。
美国国防支出过度扩张,2000~2010年,美国军费开支占世界总量比重都在40%以上。
2008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进而引发了国际金融危机,导致自身经济陷入持续低速增长期。
2008~2015年美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4%,远远低于1990~2000年的3.4%。
美国联邦政府深陷债务危机中,一般性政府债务相对GDP的比重,由2001年的54.7%升至2008年的76.1%,到2012年,这一比重已达到103%。
——摘编自胡鞍钢《美国正陷入“保罗•肯尼迪陷阱”》材料二从历史的角度看,21世纪头50年是中国战略机遇期。
从国际视角看,二十国集团(G20)综合国力呈现南方国家上升、北方国家下降的趋势。
目前,中国已是世界最大贸易国,同时也是G20各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成为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的交汇节点,它们之间的桥梁和渠道,这是“天时”机遇。
中国正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直接影响世界格局走向。
周边大国发展是中国的“地利”机遇。
中国周边的六大国——俄、印、巴、印尼、韩、日,除了日本属于衰落型大国之外,其余都属于正在崛起中的大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大国外交之路,创造了遍布全球的大国伙伴关系网络,与世界绝大多数大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这成为中国发展的“国和”机遇。
——摘编自胡鞍钢《中国要抓住“天时、地利、国和”的战略机遇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1世纪头50年是中国战略机遇期的原因和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大国兴衰的启示。
【答案】(1)趋势;菊权优相对下降,走向衰落。
原因;不断发动对外战争,军费负过重;次贷危机导致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增速持续低迷;联邦政府债务负担过重,影响职能发挥;美国决策机制僵化,降低了效率;经济全球化的冲击。
(答出其中四点、言之成理即可)
(2)原因:国际攻治经济格局变动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中国是南北国家经济交流的中心环节,有助于中国加快融入全球化;周边大国的崛起为中国提供了良好机遇;改革开放以来致力于大国关系系的改善,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改革开放取得的显著成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影响:有利于加快中国走向世界中心的进程;树立了中国负责任的世界大国形象。
启示:大国兴衰取决于自身的战略抉择;大国兴衰深受国际环境的形响。
(答出其中一点得、两点得,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21世纪以来中美实力对比的变化,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的发展趋势,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美国GDP占世界比重由2000年的20.6%下降至15,7%”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陷入战争泥潭不能自拔。
美国国防支出过度扩张”“2008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进而引发了国际金融危机,导致自身陷入持续低速增长期”“美国联邦政府深陷债务危机中”等信息分析得出。
(2)21世纪头50年是中国战略机遇期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从国际视角看,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呈现南方国家上升、北方国家下降的趋势”“成为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的交汇节点,它们之间的桥梁和渠道”“周边大国发展是中国的‘地利’机遇”“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大国外交之路,创造了遍布全球的大国伙伴关系网络”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其影响可以根据“中国正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直接影响世界格局走向”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从中得到的大国兴衰的启示,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反映的把握战略机遇期和深受国际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
点睛:本大题的第一小题“概括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原因”和第二小题“分析21世纪头50年是中国战略机遇期的原因”,均属于概括类材料解析题。
此类试题在解答时要根据材料,对材料内容划分层次,逐层分析,特别是一些关键词,把握每一层次的要点。
然后对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确定哪些是题目要求回答的,再根据所问来回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龙的形象变迁
综合材料内容拟定一个主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所拟主题加以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逻辑严密)
【答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示例:
主题:龙形象的演变与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
中国古代文化元素的发展得益于统治者的支持和文化的交融。
例如中国龙的形象在早期的宗教神话体系,并未占据很高的地位。
到佛教传入,佛经上记载的龙王与民间信仰的龙神,丰富了龙的含义。
宋代龙被皇帝封为王,龙的形象地位进一步提高。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统治不断发展,在文化中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例如元明清时期,君权逐渐得到强化,龙的图案被皇帝垄断,成为专制皇权的象征。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它们都不会是被祭祀的对象,祭祀对象应该是更高的神”和“宋徽宗大观二年诏天下五龙神皆封王爵”,说明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形象是不断变化的;从“民间盛行的求雨祈龙王风俗,无疑与佛教有关”来看,龙在中国文化中形象的改变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从材料中的“早期的龙纹并不是帝王一家独享的掌纹,唐代一品官员穿龙服的机会比皇帝还多些。
元代开始,统治者禁止下官及民众使用龙风纹,明清两代严厉禁止下官和百姓僭用龙纹”来看,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统治不断发展与龙的形象的改变也有很大关系。
因此可以确定主题“龙形象的演变与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然后根据材料信息或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阐述。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东汉顺帝阳嘉年间,尚书令左雄建议改革察举,并对孝廉进行考试。
具体办法是由公府主考:儒生出生的考经学,文吏出身的考文书。
公府考毕,再由尚书省复试。
阳嘉新制被后人称为“试文之法”,它的亮点是“以文取人”。
这次改革,是察举中出现弄虚作假而引发的。
德行和吏能有可能由举主夸饰,考试却是一种先进的文官录用制度,可以有效地抑制类似的弊端。
所以阳嘉孝廉考试之法,标志着传统选官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阳嘉之前,察举主要依赖刺史、郡守的个人举荐;而阳嘉之后,察举呈现出两个环节:一是州郡举荐,一是朝廷考试。
仅能得到地方官举荐并不能保证做官,被举荐者还须通过朝廷考试的环节。
所以阳嘉之制,可以看成察举科举的过渡形态……魏晋以下察举,考试环节越来越重,举荐环节越来越轻,“以文取人”最终主导了察举制,并进化为科举制。
——整理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1)根据材料,概括阳嘉新制的主要做法与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东汉阳嘉新制。
【答案】(1)主要做法:规定考试内容;逐层考试。
主要特点:以文取人。
(2)评价: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抑制察举的弊端,维护社会的公平;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国家选拔优秀的人才,维护东汉的统治;为科举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但是过分强调考试,背离了举孝廉的本意。
【解析】
(1)做法:从“具体办法是由公府主考:儒生出身的考经学,文史出身的考文书。
公府考毕,再由尚书省复试。
”可以看出阳嘉新制的主要做法是规定课试内容:逐层考试。
特点:从“阳嘉新制被后人称为“试
文之法”,它的亮点是“以文取人””可以得出特点是以文取人。
(2)从“所以阳嘉孝廉考试之法,标志着传统选官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可以得出一定程度上抑制察举的异端,维护社会公平;从““以文取人”最终主导了察举制,并进化为科举制”得出利于国家选拔优秀人才巩固统治;为后来科举制的出现其定了基础。
此外,它过分强调考试,这一点背离了举孝廉的本意。
点睛:解答本题第一小问完全是从材料中总结关键信息,可以看出本题涉及的内容都是材料所叙述的内容,因此我们只要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概括即可,这样就可以得出完整的答案。
16.【历史选修4: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各国都把全国经济转到战争的轨道。
政府设置机构对经济实行管制和监督,这种管制机构大都由垄断组织的董事、经理、专家或者其他代理人掌管。
……英国1915年,议会通过了国防法令,授予政府管制国民经济的全权。
英国内阁成立了以劳合•乔治为主席的军火生产供应委员会,旋即升格为权力极大的军需部,专门颁布了军需法案…….英国在战争迫在眉睫的时候将铁路收归国有,在实行军需法案之后的半年时间里管制了2000家企业,直接投资新建了389个军事企业。
……在战争的头五个月中,英国损失了25万吨商船,使工业原料、军需物资和粮食的供给陷入困境,政府逐步采取了一套严格的控制措施。
大幅度提高税收和发行公债,向市场借款、税收收入为战争总支出提供了之一的来源。
价格控制也一步步地实行,控制的范围逐步扩大。
如食品价格的控制,先是限价,英国最终实行了全面的强行配给制度……。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1)据材料归纳一战期间英国大规模的“经济实验”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一战期间英国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实验”的原因。
【答案】(1)措施:设置对经济实行管制和监督的专门机构;实行“国有化”;采取计划和财政手段管控经济。
(2)原因:垄断组织的出现,战时传统市场经济的运行失范,战争的消耗与灾难。
(如学生回答“整体世界的到来客观上需要加强政府对经济的调控能力”等可酌情给分)
【解析】
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依据材料“英国内阁成立了以劳合•乔治为主席的军火生产供应委员会,旋即升格为权力极大的军需部”“英国在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