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变化的量》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六年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变化的量》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变化的量》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变量概念,掌握用图表表示变化规律的方法。

教材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事物的变化,从而引出变量概念。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变化规律,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对生活中的事物变化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数学概念,降低学习难度。

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变量概念,知道变量是可以变化的。

2.培养学生用图表表示变化规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变量概念,会用图表表示变化规律。

2.难点: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变量概念,以及分析、归纳变化规律。

五. 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变化的量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2.学习素材:生活中的变化实例。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图片,如季节变化、日出日落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中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回答:它们都在变化。

教师总结:生活中有很多事物都在变化,这些变化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表示。

呈现(10分钟)
教师展示一个具体的生活实例,如温度变化,让学生观察并回答:这个实例中
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温度在变化。

教师引导:我们把在数学研究中会变化的数量叫做变量,变量是可以变化的。

操练(15分钟)
教师给出几个变化实例,如身高、体重等,让学生尝试用图表来表示这些变化
规律。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实例进行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

巩固(10分钟)
教师选取几组学生的作品,让学生上台展示并解释他们的图表表示方法。

其他
学生倾听并提问,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变化规律。

拓展(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变化规律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
的想法。

教师总结:变化规律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未来的变化,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变化。

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变量概念以及如何用图表表示变化规律。

家庭作业(5分钟)
教师布置作业:选取一个生活中的变化实例,用图表表示其变化规律,并写一
篇短文解释你的表示方法。

板书(5分钟)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变量概念、变化规律的表示方法等。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5分钟,巩
固10分钟,拓展10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总计
70分钟。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以生活中的变化实例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变量概念,并运用图表表示变化规律。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然而,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改进措施。

一、课堂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学生对变量概念的理解困难
在呈现生活实例时,部分学生对于变量概念的理解存在困难。

他们难以从具体
的事物中抽象出变量,对于变量的概念和特点把握不准确。

2.学生图表表示方法的多样性不足
在操练环节,学生在用图表表示变化规律时,表现出了明显的多样性不足。


多学生仅仅使用了线段图或折线图,而对于其他类型的图表如柱状图、饼图等表示方法了解不足。

3.学生合作交流的效果不理想
在巩固环节,学生在合作交流时,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合作效果不理想。


导致他们在分享和解释图表时,表述不够清晰,分析不够深入。

二、解决办法和改进措施
1.针对变量概念理解困难的问题,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在呈现生活实例时,我引导学生关注实例中的数量变化,并通过提问的
方式,帮助他们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变量概念。

(2)在讲解变量概念时,我通过对比、举例等方法,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
变量的特点,如变量是可以变化的、变量有大小、变量有正负等。

2.针对图表表示方法的多样性不足的问题,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在操练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图表类型,如柱状图、饼图等,并引
导学生尝试使用这些图表来表示变化规律。

(2)在展示和分享环节,我鼓励学生介绍自己选择的图表类型及其表示方法,让学生了解到不同图表类型的优缺点。

3.针对合作交流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在分组讨论时,我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要求每个成员都要积极参与,共同完成任务。

(2)在分享和解释图表时,我要求学生先进行内部讨论,确保每个成员都充
分理解图表表示方法,再进行分享。

(3)在课堂评价环节,我将评价标准进行了细化,注重评价学生的合作态度
和合作效果,以提高学生的合作积极性。

三、改进措施
1.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使之更贴近学生生活,提高学生
的学习兴趣。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和解决问
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
有效性。

4.丰富教学评价手段,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了解
学生的学习情况。

5.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作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
应用能力。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选择一个生活中的变化实例,用图表表示其变化规律。

要求:选用至
少两种不同的图表类型,如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

2.写一篇短文,解释你选择的图表类型及其表示方法,阐述为什么选用
这两种图表。

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变化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作业评价标准:
1.图表的选用是否恰当,是否能清晰地表示出变化规律。

2.短文的表述是否清晰,是否能准确地解释图表表示方法及选用原因。

3.生活实例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能体现出变化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
用。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
理解变量概念,并运用图表表示变化规律。

在作业设计方面,教师结合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和理解变化规律,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然而,在作业设计中,教师也存在一些不足。

例如,作业的要求较为简单,对
学生来说挑战性不够。

此外,作业的评价标准较为泛化,缺乏具体细化,可能导致评价结果的主观性。

针对这些不足,建议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可以适当提高作业的难度,增加学生
的思考空间。

同时,细化作业评价标准,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另外,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可以考虑增加一些拓展性作业,如让学生尝试自己
设计一个变化实例,并用图表表示其变化规律。

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整体较为合理,但在作业设计方面还有一些改进空间。

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优化作业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