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韩少功小说三大主题及浅析韩愈之《幽兰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韩少功小说三大主题
【内容摘要】韩少功作为一名小说家,在个人创作中具有强烈的超越意识。

他放弃了传统的小说叙事模式,有聚焦了理性的反思,在反思中体现乡土情结,在乡土情结之上然而又为了寻根。

因此,我把韩少功的小说分为反思、乡土、寻根三大主题。

关键词:韩少功创新反思乡土寻根
引言
韩少功的小说不仅以鲜明的爱憎评判生活中的美与丑,揭示出社会生活某些本质方面的亮色,在主题开掘和人物塑造上反映出了现实主义的一定的思想深度,而且在艺术上也有大胆的追求和创新。

他的作品逐渐赢得了文艺界的瞩目和广大读者的赞扬。

本文仅就韩少功小说主题做粗浅的分析。

韩少功作为一名小说家,在个人创作中具有强烈的超越意识。

他放弃了传统的小说叙事模式,有聚焦了理性的反思,在反思中体现乡土情结,在乡土情结之上然而又为了寻根。

因此,我把韩少功的小说分为反思、乡土、寻根三大主题。

一、以其反思,启示读者
(一)反思小人物对政策的无奈
韩少功1984年以前的重要作品多属此类,大多透过知青的视角,追忆上山下乡的故事,以及农村所见的小人物等。

在韩少功的小说中,较早发表的《西望茅草地》,取材于真实生活,透过知青身份的叙述者,以第一人称陈述自身遭遇。

《西望茅草地》将时代背景推向文革
前,描述自愿“支农支边”的老知青小马,带着雄心壮志来到茅草地农场,他与场长张种田的养女小雨情投意合,但大跃进开始后,无法温饱的物质环境、空虚贫乏的精神生活、禁止恋爱的规定、政治思想的检查等,逐渐磨蚀他的理想,之后小雨死于森林灭火,农场因长期亏损被迫解散,张种田灰心沮丧,小马也感到忧伤。

在这篇小说的人物塑造上,韩少功不但描绘出农民质朴善良的形象,也透过张种田因农场解散而失意等情节,表现小人物无力反抗政策的无奈和悲哀。

(二)反思民族文化
韩少功并没有在《归去来》中花大量篇幅做文化反思的工作,但其精神却能清楚地呈现出来。

作品中的黄治先是在自愿多余被迫的情况下,放弃自己的身份,扮演一个别人要他扮演的角色。

他甚至因为马眼镜可能和他长得很像而感到安心。

当他突然发现马眼镜可能是杀人凶手时,他也没否认。

最后,它更像罪犯一样潜逃了,没跟村里任何人告别。

尤其是黄治先在小说结局的那句话:可是——这世界上还有个叫黄治先的人?而这个黄治先就是我?我累了,,永远也走不出那个巨大的我了。

妈妈!黄治先永远也走不出那个凝聚在山寨社群生活里的传统的中国文化的定位——马眼镜。

读了这篇小说,你一定会想:我能不能做他,怎样才能摆脱那个强加在我身上的“我”?作者利用黄治先与“马眼镜”这种混淆关系来唤醒读者对文化反思的认识。

二、用其乡土,审视脚下
评论家李庆西在1987年的一篇文章中说:“出现在韩少功笔下的,一直就是湖南的一小块地方,大约是潇、湘、沅、芷流经的那些田野和村落,他的人物,除了农民,便是知青。


湘西对韩少功而言,是其人生的一个重要的驿站,是他重造民族人格的寻梦
之地。

韩少功十六岁时以知青身份离家到汨罗插队,前后共生活了六年。

这六年的生活经历、人生感悟成为他后来创作的重要资源。

韩少功由城市到农村再回城市,是他在撰写湘西小说是始终保持外来者的清醒和觉悟。

韩少功以《爸爸爸》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湘西世界”。

“寨子落在大山里,在云上,常常出门就一脚踏进云里。

你一走,前面的云就退,后面的云就跟,白茫茫的云海总是不远不近地团团围着你,留给你脚下一块永远也走不完的小小孤岛,托你浮游。

小岛上并不寂寞。

有时可见树上一些铁鸭子鸟,黑如焦炭,小如拇指,叫的特别焦脆和洪亮,有金属的共鸣声。

他们好像从远古一直活到现在,从没变什么样。

有时还可见白云上飘来一片硕大的黑影,像打开了的两页书,粗看是鹰,细看是蝶,粗看是黑灰色的,细看才发现黑翅上有绿色、黄色、橘红色等复杂的纹络斑点,隐隐约约,似有非有,如同不能理解的文字。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韩少功把自己熟悉的湘西加上了一层神话性,让我们想到西游记里的孙悟空驾的跟斗云,天宫上的动物不也是不死的吗。

三、寻其根,创其独特
韩少功在乡土上的寻根,最终寻到的却是近乎白痴的丙崽,这无疑是寻到了原始的文化形态,映照出我们民族乃至人类远古的历史和生活方式,从而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文化性。

韩少功在《爸爸爸》中一方面向世人展示了一个闭塞、神话、怪诞、梦幻的乡村世界,另一方面极力表现湘西原始山民的野蛮、愚昧、丑恶、狭隘。

以此来揭示国民的精神,民族文化精神的重造性。

韩少功小说不再死死纠缠于政治因素所造成的历史恩怨,而对作为文化载体的人的精神状态与生存状态给与高度的关注和重视。

“寻根小说”大都采取一种貌似传统写实的叙述方式,《爸爸爸》
用的却是类似荒诞的“寓言体”。

记得《韩少功作品精选》的封底有这样几句话:小说只意味着一种精神自由,为现代人提供和保护着精神的多种可能性空间。

包括小说在内的文学使人接近神。

如此而已。

”这种原始的、无目的纯粹的创作状态是最佳状态,这源于他有稳定的收入,更源于他内心的宁静。

同时,他又说出了对文学的意义:净化人的心灵,促使读者进行反思;在世界文学中坚守民族文学的自尊,促使作家审视脚下的乡土;打破广被社会接受的小说写作模式,促使自己创造独特的寻根小说,对后世小说的创作起了借鉴作用。

结语
我只是主观得把韩少功小说分为反思、乡土、寻根三大主题。

有的人以时间为线索把韩少功小说分为追随时代轨迹的知青小说(1979-1983),引领创作潮流的寻根小说(1984-1995),走出个人风格的《马桥词典》(1996)。

尽管我认为我的分发具有片面性,毕竟我是以韩少功前期小说为例写的,但也是我在读了韩少功小说之后有感而发分的。

相信在以后一定会对韩少功小说主题作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韩少功:《西北望茅草地》,《人民文学》,1985年
【2】韩少功:《归去来》,《上海文学》,1985年
【3】李庆西:《他在寻找什么》,《小说评论》1987年第一期
【4】韩少功:《爸爸爸》,《人民文学》,1985年
【5】宋如珊:《走向暗示的文学道路——论韩少功的小说创作(1979~1996)》,《人文杂志》2006年1月15日
浅析孔子和韩愈所作的《幽兰操》
摘要:草木本有其心,独幽其芳。

孔子一向对兰花情有独钟,欣赏其高雅幽香,常以自比:“芷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却得不到诸侯重用,叹“时人谙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
到唐朝韩愈寄情兰芳,抒发自己心怀坦荡的胸臆,虽有些许对自己不公平待遇的抱怨,却又比孔子豁达旷逸。

他借咏兰表明自己报国的心志与君子高洁的操守,不因不利的环境而改变。

关键词:孔子幽兰韩愈君子
一、《幽兰操》
古琴曲《幽兰操》又称《猗兰操》。

“猗”字在古汉语中有四种解释:一是叹词,表示赞美,如《诗经·周颂·潜》“猗与漆沮”(漆、沮是河流名);二是句末语气词,如《诗经·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三是通“倚”字,依靠,如《诗经·卫风·淇奥》“猗重较兮”(重较是古代卿士乘坐的的车子);四是柔顺的样子,如《史记·司马相如传》“猗柅从风”(猗柅又写作“旖旎”)。

“操”,指琴曲名及演奏方法,如《箕子操》、《龟山操》。

蔡邕(蔡文姬之父)在《琴操》中说:“《猗兰操》者,孔子所作也。


(一)、何彼苍天,不得其所!
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孙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

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

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

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亡。

作也。


(二)、孔子自伤生不逢时
春秋末,孔子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希望得到各诸侯的重用,以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张,却得不到诸侯的重用。

从卫国返回鲁国的途中,经过一个幽谷,看见芗兰葳蕤,不禁叹息道:兰香为众香之王,只为王者而香,如今幽谷兰花茂盛与杂草为伍,就好像贤者生不逢时,不被重用,却屈于鄙夫之间。

于是停下车来,抚琴悲伤歌唱道: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何彼苍天,不得其所!
逍遥九州,无所定处;
时人谙蔽,不知贤者;
年纪逝迈,一身将老!
来自山谷里的狂风习习不停的吹,一会儿阴天,一会儿又下雨。

这个人要回去了,我送他一直来到原野上。

又有苍天,为什么不给他合适的位置呢?游遍九州大地,却找不到一个安身之处。

世上的人昏昧无知,分辨不出谁是贤士。

岁月啊,一年一年的过去了,我也将要老了,却还没做成自己想做的事。

九州之大,却没有一个我合适的位置。

那时,孔子已68岁,垂暮之年,又有何功可建,只好以兰自托,其情调幽怨悱恻,恨世人愚昧,无一席安身之处,无奈年岁已老,可见其充满愤懑,同时也突出那个老人孤苦。

字音流畅,字音婉转,响亮,曲折,字字含悲。

使人深深体会其悲苦状,体会到行遍九州,九州如此之大,却还没我立身之处,世人又愚昧,悲恨自己一身将老。

此时天空灰蒙蒙,来自山谷里的风不停吹,一会儿下雨一会阴天,以这种悲戚的天气渲染人的悲苦。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

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三)、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皇帝派遣使者去凤翔迎佛骨,京城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

”宪宗得
表,龙颜震怒,要处以极刑。

幸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极力说情,免得一死,贬为潮州刺史。

《幽兰操》在这样的情况下作成。

韩愈一生弘扬儒学,推崇孔子学说,从某一方面,与孔子有相似情怀。

他曾作《琴操十首》均为唱和之作,第二首即为《猗兰操》,唱和孔子原诗,也有小序:“孔子伤不逢时作。

”其诗曰: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今天之旋,其曷为然。

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贸贸,荠麦之茂。

子如不伤,我不尔觏。

荠麦之茂,荠麦有之。

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兰花在风中摇曳,优雅飘逸,花香四溢,在风中升腾,远远地就能闻到它幽幽清香;如果没有人认识采摘兰花来佩戴,对兰花本身有什么害处呢?一个君子不被人知道,这对他有什么不好呢?今天发生的变故,不是我的过错。

我一天接一天,一年接一年在外行走,行走四方,看到严冬腊月时,荠麦却开始茂盛的生长,一片生机盎然,既然荠麦能无畏寒冬,那么不利的环境对我有什么影响呢?韩愈见状,精神备受鼓舞。

他决定要像幽兰一样,不以无人佩戴而不芳,也要像荠麦一样,迎着迎着严寒而茂盛,君子的遭遇正是表现君子高尚操守的时候和地方。

君子处于可伤叹时,一样会不改变自己的操守和志向。

从韩愈这诗中看出,韩愈性格中有积极的一面,善于给自己希望,同时说明他也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能从周边的环境找有利的因素鼓励自己,鼓励自己不断前进,一个君子本就应忍受困苦,保持自己的志向。

同时也勉励几百年后的我们,世界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要将目光放远。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耐住寂寞,保持自己的志向。

要有乐观积极的态度。

如“夕阳秋更好,敛敛蕙兰中。

”“剩云残日弄阴晴。

晚山明。

小溪横。

枝上绵蛮,休作断肠声。

兰花永远都不知道自己有多漂亮。

兰花生长在幽谷之中,不被人认识知道,有什么不好呢,你知道自己有芬芳和不同于其他花香就足够,是花香之王就是花香之王,是金子就会发光,暂时不为人知有什么关系呢。

兰花高洁芬芳,若被人熟知,则何以高洁,被人采摘而带何以存活。

比喻巧妙,寄慨深远,他在诗歌创作上勇于创造,大胆革新,七八两句是比的手法,意在表明心志和操守,等待着圣明的君主让自己有施展抱负的机会。

立意温而不淡,清迈超脱,风流标格。

此诗读起来具有音律美,四言押韵,字音流畅,寓意深远。

另辟蹊径詹锳先生《唐诗》是这样说的:“在韩愈诗里也有些反映现实的。

但这样的诗数量不多,而且往往和个人的不幸交织在一起,认识不够深刻。

”张燕瑾同志《唐诗选析》认为:“韩愈的诗歌追求奇险,形成了宏伟奇崛和‘以文为诗’的特色。

但反映社会重大生活内容少,比较肤浅。

”独树一帜,较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成为中唐时期诗坛上一个影响较大的诗人。

二、两《幽兰操》比较
韩愈有同孔子一般伤不逢时的感怀,寄情兰芳,以幽兰高洁自比,抒发心怀坦荡之胸臆,有些对不公平待遇的抱怨,但与孔字不同,他没有伤感,心态还是积极的,借咏兰表明心志与操守,等待着报效国家的机会,比孔老夫子豁达旷逸了:“不采而佩,于兰何伤?”是说,不采摘兰花,对兰花的高洁本身也没有损伤,意指自己虽然不被重用,遭到谗诟,却也心怀坦荡,显得坚毅刚强。

“今天之旋,其曷为然”是说,我是没有做错事,故无须介怀。

紧接着联系自已行走四方,积时累年,却事不遇知,行不得安。

然而,在这“雪霜贸贸”之中,但见荠
麦正萌发始生,一派生机。

荠与麦都是秋冬生长,至夏结实。

这种上结阴而返,由阳而长的精神给了韩愈极大鼓舞,他要像幽兰一样,不以无人而不芳;也要如荠麦一般,迎贸贸雪霜而萌发。

“君子之伤,君子之守”是说,君子的遭遇,正是表现君子高尚操守的时候和地方。

深谷幽兰,清芳自足,甘于淡漠,正是象征着一个人不管是做学问还是要成就事业,都要能够承受寂寞和忍受别人的不理解,用达观、平和的心境去面对风雨人生。

然而,这并不只是某种孤芳自赏的清高,而是因为学习君子之道的过程本身就是快乐和充实的。

所以在今后遇到困难,要相信“柳暗花明又一村,山重水复无疑路”。

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

从韩愈诗中学到,严寒酷冬,荠麦却顶住严寒不断生长,植物若能做到如此,更何况作为一个七尺男儿呢。

君子处于任何艰难困苦,都不会轻易改变他的志向。

如“梅花香自苦寒来”,又如古代拥有财富、尊位而姓名埋没的人,不可胜数,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为后人所称道。

文王被拘禁在里时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穷的境遇中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写出了《国语》;孙膑被砍去了膝盖骨,编著了《兵法》;吕不韦被贬放到蜀地,有《吕氏春秋》流传世上;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下了《说难》《孤愤》;(至于)《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为抒发郁愤而写出来的。

参考文献:
韩愈与《幽兰操》海哗
《报任安书》司马迁
在分析韩愈《幽兰操》主旨与海哗观点相同。

“深谷幽兰,清芳自足,甘于淡漠,正是象征着一个人不管是做学问还是要成就事业,都要能够承受寂寞和忍受别人的不理解,用达观、平和的心境去面对风雨人生。

然而,这并不只是某种孤芳自赏的清高,而是因为学习君子之道的过程本身就是快乐和充实的”
但我认为还应强调在困苦中奋起,司马迁获罪下狱,受宫刑,但仍发奋著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