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2022_2022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202205300211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宁市第二十一中学2022-2022学年第二学期3月份
高一地理月考测试卷
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6分〕
1、古诗曾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影响当初蜀道建设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地形条件
B.气候条件
C.经济条件
D.社会因素
2、国家方案在渤海海峡建蓬莱一长岛一旅顺“南桥北隧〞公、铁两用交通线。

蓬莱与旅顺市中间有庙岛列岛成一线摆开,平均水深25米。

新通道建成后, 将使环渤
海“C〞型运输变为“I〞型直达运输。

该线建设的条件及意义描述正确的选项是 ( )
①蓬莱与旅顺之间,岛屿较多,海水较深,线路较短
②是我国受台风和潮汐影响较大的地区
③缩短东北与华东地区的距离,促进各地区资源开发
④缓解京沪、京哈铁路的交通压力
⑤改善烟台、大连的投资环境,促进辽东、山东半岛的经济开展
⑥建设该线投资少,风险少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⑥
D.①③④⑤
以下图是1992年和2022年格陵兰冰原面积比照图。

读图答复3~6题。

3、1992年至2022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
反映了( )
A.地壳活动加剧
B.日地距离缩短
C.黄赤交角增大
D.全球气候变暖
4、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 )
A.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
B.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
C.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
D.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
5、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
A.海南岛的面积将扩大
B.1月份0℃等温线将移至秦岭―淮河以南
C.天山的雪线将下移
D.我国暖温带将北移
6、针对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人类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
①植树造林②控制酸性气体排放③开发新能源
④减少氟氯烃对臭氧层的破坏⑤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以下图为我国某地区聚落景观图。

读图答复7—8题。

7、该聚落的分布特征是( )
①聚落规模大②聚落规模小
③呈团块状分布④呈带状沿河分布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8、该聚落最可能分布在( )
A.塔里木盆地
B.黄土高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华北平原
一百多年前,詹天佑主持设计修建京张铁路时遇到了很多难题,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修筑从南口到八达岭一带的铁路。

读以下图答复9—10题。

9、京张铁路八达岭段采用“人〞字形铁路的主要原因是( )
A.河流较多,河谷深邃
B.地质条件复杂,多地震
C.沿线地势陡,坡度大
D.开展沿线旅游业
10、以下有关“人〞字形铁路的意义,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
A.增加了施工的强度和难度
B.降低了线路的坡度
C.增加了工程建设费用
D.增加了工程量
以下图为某地区乡村聚落分布示意图。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答复11—12题。

11、影响该地聚落总体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
A.地质因素
B.地形因素
C.气候因素
D.河流因素
12、一般情况下,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最有可能开展成为城镇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过去,山区公路多为“之〞字形盘山公路。

现在,兴建高速公路那么是逢山开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如图)。

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13、早期山区公路选线多为“之〞字形,主要是考虑( )
A.气候因素
B.居民点分布
C.地形因素
D.工业分布
14、在山区兴建高速公路不呈“之〞字形,其主要原因有( )
①经济实力的增强②汽车性能的改善③科技水平的提高④为节省投资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5、以下关于公路建设的表达,正确的有( )
①平原地区的地形对公路选线限制相对山区较小;②山区修筑公路因就地取材,建设费用较少;③要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④沼泽地区对公路建设影响不大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读2022年我国水资源、人口、耕地和经济总量区域比重图,完成1、2 题。

16、人口数量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区域是( )
A.西南区
B.西北区
C.南方区
D.北方区
17、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经济开展匹配较差的区域是
( )
A.北方区和南方区
B.北方区和西南区
C.西北区和西南区
D.西北区和南方区
2005年10月15日,青藏铁路全线贯穿,青藏铁路是一条跨越“世界屋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结合以下图答复18〜19题。

18、青藏铁路建设所遇到的困难不包括( )
A.冻土
B.高寒缺氧
C.生态极其脆弱
D.地形极其复杂
19、青藏铁路通车后,西藏地区的产业部门可能短期内受益最大的是( )
A.旅游业
B.矿产开发
C.绿色食品加工
D.民族手工业
读图,答复20〜21题。

20、以下各时段中,气温变化幅度最大的是( )
A.1880-1900
B.1920-1940
C.1958-1978
D.1978-1998
21、全球变暖会导致( )
A.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山地永久积雪的下界上升
C.全球平均降水量持续增加
D.南极地区降水量增加,大陆冰川面积扩大
读图完成22-23问题。

22、该图显示的是
A.城市地表径流利用系统
B.城市污水利用系统
C.城市雨水利用系统
D.城市地下水利用系统
23、图中右侧的深井,所发挥的作用是
A.滴灌
B.漫灌
C.回灌地下水
D.抽取地下水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6分〕
24、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12分〕
材料一德国气象局2011年7月26日在柏林发布报告称,根据目前的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到2050年,全球夏季将更枯燥,冬季将更潮湿多雨,极端天气现象更多。

随着全球气候继续变暖,预计到2100年,德国的气温将比目前升高2℃-4℃。

材料二以下图示意全球气候变暖对世界各地的影响。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3分〕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分〕
3.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提倡“低碳经济〞,请简要分析开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及可采取的措施。

〔6分〕
25、读以下图,答复以下问题〔12分〕
读图,答复以下问题。

〔1〕图中A、B、C、D、E五个城市中,可能形成较早的是城市和________ 城
市〔填代码〕,原因是。

(2)A、C、D三个城市兴起的共同原因是。

〔3〕促进A城市开展和限制其开展的区位因素分别主要是_______ 、_________。

C城市位于_________〔地形〕上。

〔4〕D城市适合开展工业,在其开展过程中容易对环境产生的危害主要有。

〔5〕E城市兴起和开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 。

按目前图中展示的现状,哪个地点可能会再形成一座城市,将这座城市用字母F标注在图中。

26、读下面的漫画“就地取材〞,答复以下问题。

〔10分〕
〔1〕.这幅画揭示的主要问题是。

〔2分〕
〔2〕、人类的哪些活动会造成这种现象?〔3分〕
〔3〕.这种现象会造成哪些后果?〔3分〕
〔4〕.要消除这种现象必须(双选,2分) ( )
A.关闭工厂,人类再回到原始社会
B.改良生产工艺,把污水消除在工业生产过程之中
C.实行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无害化处理
D.寻找水的替代品,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可以不再用水
27.(20分)读“上海市气温、气压变化示意图〞。

〔1〕分析这次寒潮过境前后天气变化情况。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2〕.以下气旋、反气旋示意图中,反映寒潮源地近地面气流状况的是〔单项选择〕〔3〕.以下选项中,与寒潮天气有关的是〔多项选择〕
A.感冒患者数量猛增 B.交通事故频发
C.城市用电、用气量减少 D.羽绒服装热销
(4)简述寒潮带来的冷冻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有哪些?〔4分〕
〔5〕简述农业生产中预防寒潮才去的主要措施有哪些?〔6分〕
高一地理3月月考答案
一,选择题
24.〔12分〕
1.〔3分〕自然原因:太阳的异常活动等。

人为原因:燃烧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人类过度砍伐森林,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降低等。

2、〔3分〕海平面升高,局部沿海地区淹没;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土壤盐碱化加剧;夏天持续高温,影响人类健康等
3.〔6分〕重要意义:①有利于节约资源;②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③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④有利于延缓全球气候变暖等。

可采取的措施:①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开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多使用清洁能源);②植树造林(防止森林火灾);③提髙能源利用率;④提高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

25.
〔1〕B C 平原地形,水源充足
〔2〕矿产资源丰富
〔3〕铁路运输气候干旱河口三角洲
〔4〕旅游
26.〔10分〕
1.〔2分〕水污染;
2、〔3分〕工业废水、农药化肥污染、生活污水;
3、〔3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水质变坏(恶化〕; 水生动植物死亡;
4.〔2分〕BC
27.〔20分〕
〔1〕〔6分〕过境前气温较高气压较低过境时气温骤降风力加大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2〕〔1分〕B
〔3〕〔3分〕ABD
〔4〕〔4分〕农业减产〔农作物、牲畜、林业、渔业减产〕、农业根底设施破坏
(5)〔6分〕加强监测预报、做好防冻措施、培育和推广防冻措施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