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专题之典型性散文导学案二(总8)-2021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珠海分校附属外国语学校(教师版)
2020--2021第二学期高三散文专题之典型性散文导学案二总(8)
第一课时
1、目标及能力要求
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4.探究F
2、重难点:散文的组材、中心的把握、表达技巧等
散文的立意、构思、思路、线索、结构、技巧
一、思路与结构
文章结构是文章内容的组合形式,文章思路是对文章内容的设计安排;结构是思路的外在形式,思路是结构的内在脉络。

所以,思路与结构是一个整体中的两个侧面。

分析文章结构是把握文章内在脉络的手段,分析文章思路是把握文章外在结构的基础。

二、散文的整体构思(谋篇布局)
1.结构关系
整体构思(谋篇布局),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

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2.材料组织的方式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3.谋篇布局的技巧
主要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三、散文线索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抓住散文中的线索,分析散文的结构就水到渠成了,对作品的思路也就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散文的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
1.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

在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散文中,该事物既是线索,更是作者情感的寄托点。

常常具有某种象征和寓意。

2.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

我们的感情在生活中会发生变化,如由厌恶到喜爱,或从喜欢到厌恶,就可以用这条感情的线索把一些似乎没有关联的材料联系起来。

这种线索多见于抒情散文,在一些怀人叙事散文中也常常碰到。

3.以时间顺序为线索。

文章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文中就有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只要抓住这些词语,文章的结构就一目了然。

有些文章按时间来安排结构,但没有时间性的标志词语,那就要从文中找出一些关键词语或语句,通过这些词句分析出作者叙述的中心事件是从过去到现在的事情,还是倒过来叙述的。

这种线索常为叙事散文所用。

4.以空间顺序为线索。

写景类散文多属此类。

或移步换景,或定景换点。

游记多是这样的,以游程中空间顺序为线索来写。

5.以人物活动为线索。

写某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活动,可以用这个人物作为线索串联起来,也可以用另一个人物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事物串联起来。

这个人物还可以是作者本人——“我”。

这种线索多为写人记事散文所用。

6.以事理为线索。

偏重于内在逻辑性,多见于即事明理的议论散文。

常常是作者从事物感受中提炼出来的一种观点,其他材料据此展开。

四、段落作用(含关键句子)
1.开头句段的作用
(1)点明标题,开门见山。

(2)引起下文。

有一些文章开头虽不直接点题,但能引起下文。

或连续发问,发人深省,引发读者兴趣;或埋下伏笔,暗示下文呼应;或设置线索,暗示下文贯通;或设置悬念,暗示下文解释;或运用特殊语言,以照应结尾。

(3)奠定基调。

有的文章开头即展现思想深沉或情感饱满的特点,比如连续感叹,抒发强烈感情,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4)正反铺垫。

有的文章要写某个人、某件事或某个道理,但开头不直接写这些内容,而先去写别的人、别的事或别个道理,这样就从正面或反面为要写的人、事、理作了烘托、陪衬。

这种方法叫铺垫。

无论是正面铺垫还是反面铺垫,其作用都是激发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

反面铺垫又叫对比。

2.中间句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后呼应作用,或照应开头,或照应结尾;转换(折)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换(折);总领(引起)下文的作用。

3.结尾句段的作用
(1)结尾句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2)结尾句段的作用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3)结尾句段也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4.插入段的作用
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关系;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5.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
第二课时(导学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等你在西湖李贯通
①等你在西湖,惠州那个天然幽雅、义薄云天
....的西湖。

②“东坡太糊涂,西湖复西湖”。

赖少其先生的这句话,总会在文人心底激起无边的波澜。

当初的调侃也好,叹惋也罢,却是对苏东坡命运的经典概括。

中国古代的官员,有几人像他那样,揣了冷飕飕的任职文书,拖家带口,在中国的几十个州疲于奔命?有几人像他那样,阅尽宦海险恶,饱尝溺水之危?所谓经典概括,舍弃了大多的岁月烙印,只留下让他倾情以注的两个西湖。

③一个是杭州的西湖,绰约天下,仪态万方,风流热烈。

一个是惠州的西湖,湖山拥吻,景观掩映,萦绕一湖的诗意,吟喃着的是清奇娴淑的品格。

④九百四十年前,杭州通判苏东坡携友载酒,泛舟湖上。

邂逅了美丽善良、冰雪聪慧的王朝云,从此他的身边多了一个红颜知己。

二十年后,屡经贬谪的东坡被贬惠州。

两位王夫人先后逝去,姬妾们随着他在官场的跌跌不休与生活的茹苦无期,一个个悄悄离开了他。

陪他一路颠簸来到惠州的,只剩一个王朝云了。

进得苏门二十年,朝云经历的是饥寒之苦,抄家之祸,囹圄之灾,丧子之痛。

跟随一个不合时宜的人,除了相依为命,爱到地老天荒,别的任何欲望,都是痴人说梦,甚或是不洁之念了。

⑤一贬再贬,变化着的只是职位,心系民生、造福一方的为官之道,东坡至死不渝。

一到惠州,东坡就振作抖擞起来。

他先是惊艳于惠州的美景,高唱“岭南万户皆春色”,继之为惠州包容的文化及淳朴的民风所感动。

他庆幸因祸得福,这用以流放罪臣的蛮荒瘴疠之地,竟然是一个人间天堂。

那种阔别已久、衣锦还乡的皈依情愫油然而生。

他竭力筹措资金,兴修水利,迁造兵营,施药济人……不遗余力地改善当地民生。

⑥“国家不幸诗家幸”,清人的这句话,一直被后人引用。

其实,诗家之幸,不过是出了一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作。

东坡贬惠州,却是一个“诗家不幸谪地幸”的典范。

“一自坡翁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东坡改善了惠州的民生,激活了惠州的文化积淀,使惠州成为一个具有大山水、大人文、大境界、大前程的名城。

⑦最值得惠州自信和骄傲的,还是西湖。

为了西湖的筑堤建亭,他不惜捐了犀带
..,也不惜花甲弱质,亲临工地,日督夜巡。

西湖修葺一新,他与民众欢宴相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

惠州的西湖也由东坡彼时的五湖六桥,再到之后的八景、十四景、十六景,日益生机勃勃,早已成为天下的美景。

它天人合一的精神格局,古今互照的深刻意蕴,不仅仅滋养着惠州,也滋养着天下。

长长的苏堤,就是融汇天人、穿越古今的天路。

堤被两排常绿的榕树簇拥着,抬头看得见树冠上的醉醺醺的白云,这白云都是东坡当年结交的酒徒,只要晴日就赖在那里。

低头可见水中无数的明眸,它们因王朝云舒袖而生,闪烁的秋波给行人讲述当年筑堤时的热闹场面。

⑧走过苏堤,西山早已敬候。

西山并不算高大,却是碧翠晶莹,如婴初洗,即便是朗朗晴日,也处处湿润养目;不要说花卉草木了,就连石阶砖墙也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陈香。

耸立在山顶的就是著名的建于唐代的泗洲塔。

登临顶层,西湖的美景尽收眼底。

几座岛屿把西湖巧妙地分割为五湖,五湖息息相通,又让景致俏皮地陈列,一景刚刚隐约,又一景猝不及防忽焉扑面。

古人有“茫茫水月漾湖天,人在苏堤千顷边,多少管窥夸见月,可知月在此间圆”的诗句,来赞扬六桥和苏堤之美。

⑨绝佳的景观,必有刻骨铭心的伤怀之处,可称之“景魂”。

西湖的“景魂”就在西山之东的孤山。

三十四岁的朝云香消玉殒,始也西湖,终也西湖,孤山竟成了朝云的葬身之地。

既把惠州作为家乡,又因朝云长眠于此,东坡唯一的奢望就是终老惠州,与朝云同葬一处,长相厮守。

然而,不合时宜者过于天真,他从不会韬光养晦,视韬光养晦为伪苦行僧伪君子的暗室小技。

他的诗“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此为被贬惠州的诗作《纵笔》),引起政敌的忌恨,他们岂容东坡这般潇洒快活?告密皇上,龙颜一怒,再贬海南岛的儋州。

这是仅次于死刑的惩罚。

东坡最后一次拜谒朝云墓,沉默良久,说道:“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

”他依稀听到墓中朝云的应答:“等你在西湖。

”东坡的话果真应验,三年后病死归途,而朝云的等待,已近千年。

⑩等你在西湖,在惠州人心中,朝云并没有死,她是照耀西湖的明月;她是守护这方水土的女神。

朝云墓前的香火,千年不熄!等你在西湖,只消在朝云墓前一站,那袅袅而上的,岂止是隔世的紫丁香
...?
⑪西湖的生命线是苏堤,苏堤是东坡卧身而成。

走在苏堤上,步步都感受到东坡有力的脉动。

世人不必念叨什么人生苦短、白驹过隙,只要重情义、守善念地过好每一天,也就获得了永恒。

商人不必计较经营的盈亏,可知那亿万的资产,换不来一寸苏堤的美誉!身为官员的,不必埋怨风云多变、职位起伏,只要以民为父母,把民本民生镌刻在心,竭力做好每件事,你便是百姓心中的丰碑。

读书做学问的,不必囚囿书斋,苏堤漫步,看看层层叠叠的湖面微澜,你可知那不只是唐诗宋词的平平仄仄,更有今人智慧的酬唱以及不懈奋进的前呼后拥。

⑫等你在西湖,这是义薄云天的惠州人的一个美丽心绪,更是对天下人的呼唤。

6.下列对作品中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苏轼的《纵笔》是七言绝句,而杜甫的《登高》,则属于七言律诗。

B.苏东坡,被贬惠州期间,除了写诗还创作了大量的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
C.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的象征,本文中的“紫丁香”就有此意。

D.犀带,饰有犀角的腰带。

中国古代官员身份的象征,腰带上的装饰不同,其官阶品位也不同。

7.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杭州西湖与惠州西湖都让苏东坡为之倾情以注,而这倾情以注也恰好体现了他的为官之道。

B.文中第⑦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堤被两排常绿的榕树簇拥着……只要晴日及赖在那
里”,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长提两侧榕树环围,树冠上白云缭绕的美景,突出西湖天人合一的格局。

同时也暗示出苏东坡旷达豪迈的情怀。

C.作者在文中对“国家不幸诗家幸”这种说法表达了不满,更对其一直被后人引用提出了批评。

D.文章题目“等你在西湖”中“你”这个词不仅含义丰富,而且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8.文章第⑥段说“东坡贬惠州,却是一个‘诗家不幸谪地幸’的典范”。

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苏东坡被贬惠州为什么是“谪地幸”?
9.文章第①段说惠州的西湖是“义薄云天”的。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惠州西湖的“义薄云天”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6.B 7.C
8.①苏东坡通过兴修水利、迁造兵营、施药救人等改善了惠州的民生。

②苏东坡把西湖休憩一新,使之终成为天下美景;让西湖独特的文化意蕴滋养着惠州。

③朝云墓成为惠州西湖的“景魂”,朝云的神感染着惠州人。

④苏东坡的经历、情怀让世人思考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9.①王朝云对苏东坡义薄云天。

虽历经磨难,却始终与苏东坡相依为命,爱到地老天荒。

②苏东坡对惠州人义薄云天。

虽然一贬再贬,却心系民生,造福惠州。

③苏东坡对王朝云义薄云天。

面对朝云的等待,不忍离开,期望终老惠州。

④惠州人的义薄云天。

受到苏东坡与王朝云的影响,惠州人在西湖等待着天下人。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中涉及到的文化常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文学常识重点是记忆,当然更需要结合相应的文本去分析和推敲,也就是需要理解能力,不单单是死记硬背。

平时,要善于积累;考试时要善于甄别和筛选。

题干要求选择“对作品中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B项,张冠李戴。

“《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缅怀古战场赤壁的诗词,都是苏轼被贬谪黄州当团练副使时所作,而不是被贬惠州所作。

故选B。

7.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做提前,重点是熟读文本,吃透作者的情感立场,梳理清楚文章的行文脉络,掌握文本的大致内容。

然后结合选项从内容和手法方面去分析和比较。

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对作者情感立场把握不准确,错在“表达了不满,更对其一直被后人引用提出了批评”这个地方。

在原文第六自然段,作者这样写道“诗家之幸,不过是出了一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作”,从这句话看出作者并没有完全否定“国家不幸诗家幸”这种说法,所以对后人引用这句话提出批评的说法,于原文无据。

作者只是为东坡贬惠州,是“诗家不幸谪地幸”的观点张本罢了。

故选C。

8.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章信息,把握重点语句丰富含义的能力。

理解丰富文章关键语句的含义,要结合上下文去品味和把握。

题干要求,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苏东坡被贬惠州为什么是“谪地幸”?因为苏轼是一代大文豪,他被贬谪惠州,自然这里的山川风物、乡村民情是他歌咏的对象,因此这儿的一草一木都赋予了更多的人文气息。

其次,苏轼是一个勤勉为政的清官,他打造惠州西湖的美景,可以说是造福惠州子孙万代。

而一代清官苏轼与民同乐的事迹更是传为惠州的佳话。

总之,苏堤也罢,西湖也罢,因为有了一个被贬谪到惠州的苏轼,人文价值蹭蹭上升,这就是“谪地幸”。

总之,结合文本,筛选概括“谪地幸”的语句即可。

9.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题干要求,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惠州西湖的“义薄云天”体现在哪些方面。

此题可以从苏东坡的人生经历中王朝云与苏东坡的相互照应、相互影响方面进行分析。

具体而言可从“陪他一路颠簸来到惠州的,只剩一个王朝云了。

进得苏门二十年,朝云经历的是饥寒之苦,抄家之祸,囹圄之灾,丧子之痛。

跟随一个不合时宜的人,除了相依为命,爱到地老天荒,别的任何欲望,都是痴人说梦,甚或是不洁之念了”,等语句可概括出王朝云对苏东坡的不离不弃,义薄云天。

从“一贬再贬,变化着的只是职位,心系民生、造福一方的为官之道,东坡至死不渝”“他竭力筹措资金,兴修水利,迁造兵营,施药济人……不遗余力地改善当地民生” 苏轼造福惠州黎民百姓的角度,看出他的义薄云天。

总之,挖掘出“义薄云天”的内涵,那就是大仁大爱,无私奉献,然后结合文本,筛选提炼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