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防城港市2024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理)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防城港市2024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理)试卷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
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
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县城的大街小巷比平时少了许多嘈杂。
街巷背阴的地方,冬天残留的积雪和冰溜子正在雨点的敲击下蚀化,石板街上到处都漫流着肮脏的污水。
风依然是寒冷的。
空荡荡的街道上,有时会偶尔走过来一个乡下人。
只有在半山腰县立高中的大院坝里,此刻却自有一番热闹景象。
午饭铃声刚刚响过,从一排排高低错落的石窑洞里,就跑出来了一群一伙的男男女女。
他们把碗筷敲得震天价响,踏泥带水、叫叫嚷嚷地跑过院坝,向南面总务处那一排窑洞的墙根下蜂拥而去。
偌大一个院子,霎时就被这纷乱的人群踩踏成了一片烂泥滩。
在校园内的南墙根下,已经按班级排起了十几路纵队。
各班的值日生正在忙碌地给众人分饭莱。
莱分甲、乙、丙三等。
甲菜以土豆、白菜、粉条为主,里面有些叫人嘴馋的大肉片,每份三毛钱;乙菜其他内容和甲莱一样,只是没有肉,每份一毛五分钱。
丙菜可就差远了,清水煮白萝卜——似乎只是为了掩饰这过分的清淡,才在里面象征性地漂了几点辣子油花。
不过,这菜价钱倒也便宜,每份五分钱。
主食也分三等:白面馍,玉米面馍,高粱面馍;白、黄、黑,颜色就表明了一种差别;学生们戏称欧洲、亚洲、非洲。
从排队的这一片黑压压的人群看来,他们大部分都来自农村,脸上和身上或多或少都留有体力劳动的痕迹。
贫困山区的农民尽管眼下大都少吃缺穿,但孩子既然到大地方去念书,家长们就是咬着牙关省吃节用,也要给他们做几件见人衣裳。
当然,这队伍里看来也有个把光景好的农家子弟,那穿戴已经和城里干部们的子弟没什么差别,而且胳膊腕上往往还撑一块明晃晃的手表。
有些这样的“洋人”就站在大众之间,如同鹤立鸡群,毫不掩饰自己的优越感。
他们排在非凡的甲菜盆后面,虽然人数寥寥无几,但却特别惹眼。
在整个荒凉而贫瘠的黄土高原,一个县的县立高中,就算是本县的最高学府吧,也无论如何不可能给学生们盖一座餐厅。
天好天坏,大家都是露天就餐。
好在这些青年都来自山乡圪崂里吃过饭呢? 今天可不行。
所有打了饭菜的人,都用草帽或胳膊肘护着碗,趔趔趄趄穿过烂泥塘般的院坝,跑回自己的宿舍去了。
不大一会儿工夫,饭场上就稀稀落落的没有几个人了。
现在,只有高一(1)班的值日生一个人留在空无人迹的饭场上。
这是一位矮矮胖胖的女生,她面前的三个菜盆里
已经没有了菜,馍筐里也只剩了四个焦黑的高粱面馍。
她在等待最后一个姗姗来迟者。
就在这时候,在空旷的院坝的北头,走过来一个瘦高个的青年人。
他胳膊窝里夹着一只碗,缩着脖子在泥地里蹒跚而行。
小伙子脸色黄瘦,而且两颊有点塌陷,显得鼻子像希腊人一样又高又直。
他撩开两条瘦长的腿,扑踏扑踏地踩着泥水走着。
他那身衣服尽管式样裁剪得勉强还算是学生装,但分明是自家织出的那种老土粗布,而且黑颜料染得很不均匀,给人一种肮肮脏脏的感觉。
脚上的一双旧黄胶鞋已经没有了鞋带,凑合着系两根白线绳;一只鞋帮上甚至还缀补着一块蓝布补丁。
裤子显然是前两年缝的,人长布缩,现在已经短窄得吊在了半腿把上。
他独个儿来到馍筐前,先怔了一下,然后便弯腰拾了两个高粱面馍。
他直起身子来,眼睛不由地朝三只空荡荡的菜盆里瞥了一眼。
他瞧见乙菜盆的底子上还有一点残汤剩水。
房上的檐水滴答下来,盆底上的菜汤四处飞溅。
他扭头瞧了瞧:雨雪迷蒙的大院坝里空无一人。
他很快蹲下来,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己的碗里舀。
一滴很大的檐水落在盆底,溅了他一脸菜汤。
他闭住眼,紧接着,就见两颗泪珠慢慢地从脸颊上滑落了下来。
他站起来,用手抹了一把脸,端着半碗剩菜汤,来到西南拐角处的开水房前,给菜汤里掺了一些开水,然后把高粱面馍掰碎泡进去,就蹲在房檐下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他突然停止了咀嚼,然后看着一位女生来到馍筐前,把剩下的那两个黑面馍拿走了。
是的,她也来了。
他望着她离去的、穿破衣裳的背影。
自从开学以来,每次吃饭的时候,班上总是他两个最后来。
这并不是约定的,他们实际上还并不熟悉,甚至连一句话也没说过。
他蹲在房檐下,一边往嘴里扒拉饭,一边在心里猜测:她之所以也常常最后来取饭,原因大概和他一样。
但他对她的一切毫无所知。
因为班上一天点一次名,他现在只知道她的名字叫郝红梅。
她大概也只知道他的名字叫孙少平吧?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整体朴实厚重,文中“把碗筷敲得震天价响”“烂泥塘般的院坝”“山乡圪崂”等陕北方言词语的使用,使小说具有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B.孙少平是特定年代农村青年的典型,他连五分钱的菜都吃不起,处境已非“贫困”所能形容,但他并未消沉,敏感而自尊的内心正是向上人生的一种表现。
C.通过将大多数贫困学生与吃甲菜、戴手表的“洋人”学生进行对比,蕴含着对“鹤立鸡群”“毫不掩饰自己的优越感”的极少数学生的批评。
D.县立高中学生将学校食堂的主食按颜色戏称为欧洲、亚洲和非洲,从中可以看出他们虽处在极端艰苦贫穷的环境中,但依然保持着乐观。
2.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3.作为一部在中国当代具有史诗特征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是如何做到艺术上的真实的? 请结合节选文本简要
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城市生活垃圾是城市化的产物,它既是一种“社会公害”,同时作为丰富的再生资源,又可谓“摆错位置的财富”。
为了使城市垃圾资源化,在处理前首先需要实施分类收集。
垃圾分类收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合力才能完成。
公众既是垃圾的制造者,也是垃圾污染的受害者,公众参与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有重要意义。
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理解、支持和自觉参与,是垃圾分类回收的基础和关键性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主导型”环保工作模式使居民认为保护环境的主要责任在政府。
科学工作者和政府官员对环境问题关注较多,一般居民环境意识普遍欠缺;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相对较强,广大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普遍较淡漠。
长期以来,公众养成了“简单方便”的垃圾混装习惯,虽然不乏一些对环保抱有热情的人,但也往往因在进行垃圾分类投放时要付出较高的经济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而不愿执行。
随着宣传教育的深入,很多市民逐渐对垃圾分类投放有了较高的积极性,但对分类的标准和方法不清楚或掌握不够准确,从而影响了垃圾分类收集的效果,久而久之,参与的热情也会逐渐削弱。
民间环保组织有责任、有义务协助政府推动实施垃圾分类的政策和法规,但是大部分公益性环保组织仅限于做一些宣传教育的工作,缺乏参与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及管理的途径,环境保护志愿者发挥作用的渠道也不畅通。
垃圾分类收集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
当公众对环境政策由消极观望转为积极配合时,政府和企业也会积极响应,尽快创造更好的条件,形成覆盖广泛的绿色环保网络。
(摘编自姜朝阳等《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中的公众参与》)
材料二:
从生活垃圾分类的制度变迁来看,早在上世纪末,《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相关法律和政策文件,就已经对生活垃圾的定点倾倒和堆放、分类收集和运输、合理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作出了规定。
但对于公民个人在生活垃圾分类中应担负的具体义务及相应制裁机制,立法一直空白。
近二十年来,我国公民的生活垃圾分类义务主要停留在依靠宣传教育、引导鼓励方式推行的道德义务层面。
今年 6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也将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纳入其中,并对实行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作出规定。
至此,生活垃圾分类义务的强制法律规范不断完善。
在传统观念中,道德义务在法律中的设置意味着义务性质的转变,公民的环境道德义务、法律义务被明确区分与相互割裂。
但从实际来看,公民环境义务是具有立体多元层次结构的系统整体,呈现出层次性与整体性兼具的特征。
公民“要我分类”强制法律义务的设定建立在公民高度认同垃圾分类现实必要性与重要性的基础上,其实现也离不开公民“我应分类”的道德责任感和自觉性,并应最终达到一种“我要分类”的自觉履行状态。
也就是说,公民环境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具有价值层面的一致性和行为层面的统一性,公民生活垃圾分类义务具有法定义务与道德义务的双重属性,只有各层次义务相互结合、相互支撑,才能够使公民强制环境法律义务的建立具有正当性与可行性,也才能确保公民基于道德情感遵守义务性规范,并从强制性义务中获得自愿性守法动力。
因此,可以说公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性质走向强制性法律义务,并不意味着其道德义务属性的灭失。
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完善的法律体系、严格的处罚与监督等外在约束机制与多元参与、教育宣传等软性的内在行为与道德培养机制并行是生活垃圾分类得以成功的共同经验。
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的广泛推广与深入实施,也需构建契合其双重属性性质的、惩戒约束与激励引导相互协作的义务实现机制,其具体制度实现路径应包括:以法律责任为内容的惩罚制度、法律监管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制度以及以声誉评价与物质奖励为中心的激励制度、以环境教育与道德培育为手段的自我实现制度等。
(摘编自赵汝《生活垃圾分类从道德义务走向法律义务》)
材料三:
旧金山是美国第一个通过垃圾分类回收相关法律的城市,强制性要求企业和居民对垃圾进行分类,并通过调控垃圾清运费来鼓励和督促居民减少生活垃圾。
日本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市民如违反分类规定乱扔垃圾,就会被拘捕并处以巨额罚款。
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通过立法对投放垃圾行为进行强制性规范和约束,是推进垃圾分类处理的必由之路。
2019年7月1日起,上海开始施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这是全国第一部经地方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的垃圾管理地方性法规。
该《条例》明确了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是分类投放的责任主体,规定对未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单位和个人可处以罚款。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处罚不是目的,我们希望大家能够明确垃圾分类是法定的职责,每个单位、每个人都应该依法履行好自己的义务。
”从该《条例》施行三个多月的实践来看,垃圾分类对市民生活习惯形成了巨大冲击。
为达到更好的效果,社区建立了居民垃圾分类档案,以实现生活垃圾投放可追踪溯源,责任落实到一户一家。
垃圾分类应当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选择题”变为“必答题”。
(摘编自王薇《城市垃圾分类,一道难解的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垃圾是城市公害,但只要做到了正确的分类就会成为一笔可观的财富。
B.公众普遍欠缺环境意识,证明了过去采取政府主导的环保工作模式是错误的。
C.材料三以具体的事例证明材料二阐述的观点,中外事例的选取增强了说服力。
D.公众对垃圾分类由消极观望转为积极配合,需强制性义务和道德义务相结合。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垃圾分类执行不力,有经济原因,也有分类标准和方法不熟悉的原因,但根本原因是渠道不畅。
B.从材料二中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纳入法律可以看出,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的制度是不断完善的。
C.在上海,不论产生垃圾者是单位还是个人,若未能将垃圾准确分类投放,有可能会被追责。
D.美国、日本和中国上海的垃圾分类回收相关法律相比较,日本的最严厉,其严厉程度超过上海。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完善《废弃物处理法》,从源头上对公民在生产和消费领域中所担负的生活垃圾减量化。
B.通过对公民违法分类的行为采取拒收、罚款等措施,建立强有力的执法与监督机制。
C.运用科普讲座、知识竞赛,深入家庭、社区、学校进行宣传教育,细化行为培育的方式。
D.构建惩戒约束与激励引导相互协作的义务实现机制,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深入实施。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说明。
5.怎样让垃圾分类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选择题”变为“必答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驮马
施蛰存
我第一次看见驮马队是在贵州,但熟悉驮马的生活则在云南。
那据说是所谓“果下马”的矮小的马,成为一长行列地逶迤于山谷里,就是西南诸省在公路出现以前唯一的交通和运输工具了。
当我乘着汽车,从贵州公路上行过,第一次看见这些驮马队在一个山谷里行进的时候,我想,公路网的完成,将使这古老的运输队不久就消灭了罢。
但是,在抗战三年后的今日,因为液体燃料供应不足,这古老的运输工具还得建立它的最后功业,这是料想不到的。
西北有二万匹骆驼,西南有十万匹驮马,我们试设想,我们的抗战乃是用这样古旧的牲口运输法去抵抗人家的飞机汽车快艇,然而还能支持到今日的局面,这场面能说不是伟大的吗?因此,当我们看见一队驮马,负着他们的重荷,在一个峻坡上翻过山岭去的时候,不能不沉默地有所感动了。
一队驮马,通常是八匹十匹或十二匹。
每一队的第一匹马,是一个领袖。
它是比较高大的一匹。
它额上有一个特别的装饰,常常是一面反射阳光的小圆镜子和一丛红绿色的流苏,项颈下挂着一串大马铃。
当它昂然地在前面带路的时候,铃声咚咙咚咙地响着,头上的流苏跟着它的头部一起一落地耸动着,后边的马便跟着它行进了。
或是看着它头顶上的标帜,或是听着它的铃声,因为后面的马队中,常常混杂着聋的或盲的。
倘若马数多了,则走在太后面的马就不容易望到它们的领袖。
你知道,驮马的行进,差不多永远是排列着单行的。
管理马队的人叫做马哥头,他常常管理着四五个小队的驮马。
这所谓管理,实在不很费事。
他老是抽着一根烟杆,在马队旁边,或前或后地行进着。
他们用简单的,一两个字——或者还不如说是一两个声音的吆喝指挥着那匹领队的马。
与其说他的责任是管理着马队,还不如说是管理着那些领队的马。
马哥头也有女的。
倘若是女的,则当这一长列辛苦的驮马行过一个美丽的高原的时候,应和着那些马铃声,她的忧郁的山歌,虽然你不会懂得他们的意义——因为那些马哥头常常是夷人——会使你觉得何等感动啊!
在荒野的山林里终日前进的驮马队,决不是单独赶路的。
它们常常可能集合到一二百匹马,七八个或十几个马哥头,结伴同行。
在交通方便的大路上,它们每天走六十里,总可以获得一个歇站。
那作为马队的歇站的地方,总有人
经营着马店。
每到日落时分,马店里的伙计便到城外或寨门外的大路口去迎候赶站的马队,这是西南一带山城里的每天的最后一阵喧哗。
马店常常是一所两层的大屋子。
底下是马厩,楼上是马哥头的宿处。
但是那所谓楼是非常低矮的。
没有窗户,没有家具,实在只是一个阁楼罢了。
马店里的伙计们帮同那些马哥头抬下了马背上的驮鞍,洗刷了马,喂了马料,他们的职务就完了。
马哥头也正如一切的西南夷人一样,虽然赶了一天路,很少有人需要洗脸洗脚甚至沐浴的。
他们的晚饭也不由马店里供给,他们都随身带着一个布袋,袋里装着包谷粉,歇了店,侍候好了马匹,他们便自己去拿一副碗筷,斟上一点开水,把那些包谷粉吃了。
这就是他们的晚餐。
至于那些高兴到小饭店里去吃一杯升酒,叫几个炒菜下饭的,便是非常殷实的阔老了。
行走于迤西一带原始山林中的马队,常常有必须赶四五百里路才能到达一个小村子的情况。
于是,他们不得不在森林里露宿了。
用他们的名词说起来,这叫做“开夜”。
要开夜的马队,规模比较的大,而且要随带着炊具。
差不多在日落的时候,他们就得在森林中寻找一块平坦的草地。
在那里卸下了驮鞍,把马拴在树上,打成一围。
于是马哥头们安锅煮饭烧水。
天色黑了,山里常常有虎豹或象群,所以他们必须捡拾许多枯枝,烧起火来,做成一个火圈,使野兽不敢近前。
然而即使如此警戒,有时还会有猛兽在半夜里忽然袭来,咬死几匹马,等那些马哥头听见马的惊嘶声而醒起开枪的时候,它早已不知去向了。
所以,有的马队还得带一只猴子,在临要睡觉的时候,把猴子拴缚在一株高树上。
猴子最为敏感,到半夜里,倘若它看见或闻到远处有猛兽在行近来,它便会尖锐地啼起来,同时那些马也会得跟着惊嘶,于是睡熟的人也都醒了。
在云南的西北,贩茶叶的古宗人的驮马队是最为雄壮的。
在寒冷的天气,在积雪的山峰中间的平原上,高大的古宗人腰里捎着刀和小铜佛,骑着他们的披着美丽的古宗氍鞍的马,尤其是当他们开夜的时候,张起来的那个帐幕,使人会对于这些游牧民族的生活发生许多幻想。
二万匹运盐运米运茶叶的驮马,现在都在西南三省的崎岖的山路上,辛苦地走上一个坡,翻下一个坡,又走上一个坡,在那无穷尽的山坡上,运输着比盐米茶更重要的国防材物,我们看着那些矮小而矫健的马身上的热汗,和它们口中喷出来的白沫,心里会感到怎样沉重啊!
一九三九年六月
(文章有删节)
1.本文作者曾写过五律《驮马》,首联是“巴滇果下马,款段耐登山”,“款段”形容马行动迟缓,从本文中找出依据加以说明。
2.赏析文章第二段画线的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抒发心中的“感动”之情的。
3.试分析文中马哥头的形象。
4.“驮马”在文中有多重意蕴,试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随园四记
人之欲,惟目无穷。
耳耶,鼻耶,口耶,其欲皆易穷也。
目仰而观,俯而窥,尽天地之藏,其足以穷之耶?然而古之圣人受之以观,必受之以艮。
艮者止也。
“于止知其所止(1)”,黄鸟且然,而况与人!
园悦目者也,亦藏身者也。
人寿百年,悦吾目不离乎四时者是,藏吾身不离乎行坐者是,今视吾园,奥如环如,一房毕复一房生,杂以镜光,晶莹澄澈,迷乎往复,若是者于行宜。
其左琴,其上书,其中多尊罍玉石,书横陈数十重,对之时倜然以远,若是者于坐宜。
高楼障西,清流洄洑,竹万竿如绿海,惟蕴隆宛暍(2)之勿虞,若是者于夏宜。
琉璃嵌窗,目有雪而坐无风,若是者与冬宜。
梅百枝,桂十余丛,月来影明,风来香闻,若是者与春秋宜。
长廊相续,雷电以风,不能止吾足,若是者与风雨宜。
是数宜者,得其一差强人意,而况其兼者耶?
余得园时,初意亦不及此。
二十年来,庸次比耦,艾杀此地(3),弃者如彼,成者如此。
既镇其甍矣,夫何加焉?年且就衰,以农易仕,弹琴其中,咏先王之风,是亦不可以已乎?后虽有作者,不过洒㳻之事,丹垩之饰,可必其无所更也!宜为文纪成功,而分疏名目,以效辋川云。
丙戌三月记。
(取材于袁枚的《随园四记》)
注释:(1)于止知其所止:语出《大学》,黄鸟寻找栖息之地,它知道在哪里停下栖息。
(2)蕴隆宛暍:覆盖了高地解除了暑热。
(3)庸次比耦,艾杀此地:多次与人合作,清理园子。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高楼障.西障:遮挡
B.不能止.吾足止:动词使动用法,使……停止
C.后虽有作者
..作者:记载随园的人
D.宜为文纪.成功纪:记载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尽天地之.藏惟蕴隆宛暍之勿虞
B.黄鸟且然.对之时倜然.以远
C.园悦目者.也藏吾身不离乎行坐者.是
D.奥如环如.竹万竿如.绿海
3.下列对文中划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是者于行宜
像这样的情况,随园是适合行走的
B.既镇其甍矣,夫何加焉
既然在房梁上加盖了屋顶,我还能再加些什么呢
C.目有雪而坐无风
坐在屋中眼睛可以看到落雪却感觉不到寒风
D.不过洒㳻之事,丹垩之饰
也不过是做些修建水坝,粉刷墙壁之类的事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从人的欲望谈起,认为眼睛能看尽天地之间。
B.园中的景点排布,是参照孟浩然“辋川别业”而来的。
C.随园幽深回环,适合弹琴读书,吟咏先王的美好品德。
D.作者晚年安居在随园中,表现出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
5.仔细阅读文章第二段,回答下面问题。
(1)随园的妙处在于和。
(2)请概括“是数宜者”中的“数宜”的具体内容。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
辛弃疾
万事云烟忽过,一身浦柳先衰。
而今何事最相宜。
宜醉宜游宜睡。
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
乃翁依旧管些儿。
管竹管山管水。
[注]词人一生为了恢复祖国的统一,屡建奇功,毕生坚持抗战,为主和派所不容。
催科:官府催交的租税。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云烟”二字给人轻淡之感,其实轻淡中包含着词人对往事如烟的感叹。
B.上阕次句将自己比作入秋蒲柳,意思是说自己身体非常孱弱,过早地衰老了。
C.“早趁催科了纳”既照应题中“以家事付之”,同时揭示了当时赋税的繁重。
D.结尾两句词人以“乃翁”自称,说自己依然还可以管管竹林、青山、绿水。
2.词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
(2)_____________________,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
(3)____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4)乱石穿空,_____________________,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
(6)一曲新词酒一杯,_____________________。
(晏殊《浣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