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之美︱三叉神经痛专家杨超,真正的“刀尖上的舞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者之美︱三叉神经痛专家杨超,真正的“刀尖上的舞者”
在2019年12月31日的《羊城晚报》的“广东省第十一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在广州开幕”上,报道了这一位新侨代表——广州市中山一院神经外科的专家,他的名字叫杨超。
生于爱国华侨之家,从小受爱国情怀熏陶
杨超的外公是广东籍的爱国华侨翁向东,翁向东10岁就漂泊到泰国,一生都在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1946年,翁向东协助筹办了香港培侨中学。
当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的时候,远在香港的培侨中学也于当天升起了五星红旗,时至今日,五星红旗在这个学校上空已经飘扬了70年有余,这份对祖国的热爱外公传承给了杨超。
杨超说:“小的时候,我最喜欢听外公讲带枪护送爱国华侨走秘密交通线的故事。
”这样的爱国华侨家庭,对于杨超学术专业的选择也有很重要的影响,由外公传承而来的价值观念,也在杨超的家庭中一代代延续。
△正在认真细心研判病情的杨超
他怀揣从医梦想,行医蛮声内外
作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杨超最常面对的,就是人的大脑。
他表示,神经外科与心外科一样,被公认为是医生培养周期最长、工作强度最大的科室。
一个神经外科医生从高中毕业后,大约要经过20年的学习和培训,才能成为主刀大夫。
2005年,杨超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的考试,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医院临时执业,学成后,他放弃了澳大利亚的优才移民计划,回到广州,成为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的医生。
他说,因为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家族一直以来的选择,他决心回国,服务广州人民。
为93岁老人“开颅”根治三叉神经痛折磨
患上三叉神经痛93岁的方婆婆右侧面部常常突发针扎一样的剧痛,病情逐渐恶化,加重到像刀割一样,每天都要发作几十次,痛得吃不下饭的方婆婆在一年里瘦了20斤。
辗转求医后,在2019年经过中山一院专家杨超对其进行开颅微血管手术,将其成功治愈。
据悉,方婆婆不仅是主刀医生杨超近千例手术中最高龄患者,也是华南地区最高
龄的开颅微血管手术患者。
△杨超正在借助国际先进显微镜为患者进行颅脑微创手术
“我跟年轻的时候一样,什么都能吃,不痛了!” 93岁的方婆婆回医院复诊时,开心地告诉杨超教授。
惠州首例︱为10岁女童成功实施会“长大”的滑动槽钛网修补颅骨缺损手术。
3个月前,年仅10岁的她因骑车不慎摔倒导致急性硬膜外血肿并脑疝,需要进行及时手术。
经过认真研判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对口支援惠东县人民医院的神经外科专家杨超和惠东县人民医院手术团队一同为患儿制定手术方案,决定应用儿童生长滑动槽钛网进行颅骨修补手术。
该手术可有效减少因钛网约束影响儿童颅骨发育,避免患者长大后需要换更大的钛网,造成的二次手术风险。
据了解,这次滑动槽钛网修补颅骨缺损手术是惠东的第一次尝试,在惠州地区也是首例!
在每次手术前,杨医生会对一切可能的风险做好预防措施,保证了手术的一次成功。
疾病带来的痛苦是巨大的,但拥有懂得换位思考、细心为患者考虑与服务的医生,理解与温暖也定将常伴。
多年来,杨超医生坚持身体力行,利用各种能利用的传播途径,用简单易懂的话语向大家普及医疗知识。
提醒人们学习预防疾病,关注健康,用正确的医学知识保护自己和家人。
"立身于刀刃,处己于针尖”、“解除病痛,救死扶伤”是医生的使命。
他们,用双手缝合一个个家庭的希望,让生命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