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1《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 宋徽宗接位,大赦(shè)天 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 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 岁。死后谥号“文忠公”。
整体感知 记承天寺夜游(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 8.“寻张怀民”中“寻”包含着怎样的 意思?
• 答:
• (1)包含着作者的一种猜想:面对如 此良夜,他可能也在赏月,只是不是他 是在庭中赏月还是在出门漫步?因此要 寻他一寻。
• (2)“寻”与“访”不同,“寻”有 一种急欲找到的迫切感,这就写出了作 者期望与知心好友共赏的急切心理。
9.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 比喻 水空明竹 柏——藻荇 交横
生动形象如 明亮、澄清、
临其境
透明
• 5.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 “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答:
(1)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 以推想月色之明;
(2)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 姿,可以推想月色之清;
只是,不过

欣然 念 遂 寝 空明 交横 盖

考考你
门 高兴地,愉快地 想,考虑 于是, 就 睡,卧 清澈透明 交叉错杂
本来是 罢了
• 念无与乐者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庭下如积水空明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本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读音
节奏
理解
一、字音
qǐn zǎo
xìng



héng bǎi
横柏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答:(1)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愁闷, 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
(2)一方面说明作者被贬,交游稀少; 另一方面也说作者与张怀民是密切无 间的好友,心灵相通。
• 4.学生想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这段话所描画的情景。思考、讨论: 作者描画了怎样的月色图?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精读探究
• 1.这篇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
•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 3.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说 明什么?
• 拓展延伸
1.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你想对苏轼 说点什么,请写出来。
2.请你用优美的文字把你记忆中最难以忘 怀的月色描画出来。
(学生选做一题,写在学案上。)
布置作业 整理笔记,背诵课文。
(3)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月色之浓。夜 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 几笔,境域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
(4)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 美好绝伦。
• 6.如何理解“念无与乐者”中的“念” 字?
• 答: • (1)写出了作者谪居生活的孤独、
一是透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怨 言、埋怨。
二是表现了作者的欣喜、自豪。作 者自我宽慰,安逸自适。那些追名 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 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 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10.从全文来看,这篇短文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心境?
这篇短文含蓄地表达了 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 又随缘自适、自我排解的 特殊心境。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夜,解衣欲睡,月
色入户,欣然起行。念 无与乐者,
于是 高兴地
想 没有共同游乐的人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一起
清澈透明 睡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水草 交叉错杂 本来是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寂寞,即使是多年的朋友也不敢跟他 来往;
• (2)能够与我一同赏月的应该是那 些志同道合之人,而不是那些庸俗势 利之徒;
• (3)为下文“寻张怀民”做铺垫。
7.探究“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表达的思想情感。
引导学生从以下角度思考。 ⑴“闲人”是什么样的人? 可结合书下注释。 ⑵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是“闲人”? “月色入户”——门庭冷落 “念无与乐者”——交游之稀 对月色的描写——从容赏月,安逸自适 “但少闲人”——自称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 轼
苏轼
苏轼(1037— 1101),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 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 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 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 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 采风流。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 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 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 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 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 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 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 “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 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 团练副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