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区适用201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梯级巩固+课后落实第四单元第一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福建检查)大自然鬼斧神工雕塑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
读下图,完成1~2题。
1.分布在石灰岩地区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2.在干旱环境下形成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第1题,溶蚀桥主要分布在喀斯特地貌区。
第2题,蘑菇石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
答案:1.C 2.D
(2013·合肥市高三调研)下面的左图为某地岩层与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右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方框表示岩浆、岩浆岩、变质岩、风化侵蚀物、沉积物,箭头表示地质作用。
读图完成3~5题。
3.左图所示岩层年龄由老到新排序正确的是()
A.a、b、c、d B.b、c、d、a
C.c、d、a、b D.d、a、b、c
4.右图所示甲、乙、丙、丁中,代表岩浆岩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5.形成左图所示地下洞穴的地质作用主要属于()
A.①B.②
C.⑤D.⑥
解析:第3题,就沉积岩c、d来讲,c在下层,年龄老于d层,岩层a穿过c、d岩层,岩层a比c、d形成晚,岩层b又将岩层a切断,说明b形成晚于a,综合可知a、b、c、d四岩层由老到新为c、d、a、b。
第4题,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甲、乙、丙、丁、戊依次是变质岩、岩浆、岩浆岩、风化侵蚀物、沉积物。
第5题,石灰岩中的洞穴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应该选C。
答案:3.C 4.C 5.C
(2013·泾县中学第三次月考)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①②③代表三大类岩石。
回答6~7题。
6.关于图中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e环节在海岸带地区主要为侵蚀作用
B.g环节属于内力作用
C.i、h、④三环节分别属于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岩浆活动
D.②③两种岩石可以相互转化
7.若乙处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则()
A.汛期时e环节输送量减少
B.h、k环节加强
C.i处岩块上升加速
D.甲处泥沙淤积增强
解析:第6题,e环节在海岸带地区主要为沉积作用;g环节为固结成岩作用,不属于内力作用;①、②、③代表三大类岩石,则分别为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岩浆岩可转化为变质岩,但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生成。
第7题,若乙处植被遭到破坏,则保持水土能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河口甲处淤积严重。
h、k环节的变质作用和i处岩块升降均为内力作用,与地表植被状况无关。
答案:6.C7.D
(2013·武汉三中期末考试)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主要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9.图中③①②表示的地壳物质变化过程是()
A.从变质岩到岩浆岩B.从沉积岩到变质岩
C.从岩浆岩到沉积物D.从岩浆岩到变质岩
解析:第8题,④为沙丘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第9题,③为火山,①为流水侵蚀,②为流水堆积。
结合选项可知C项正确。
答案:8.D9.C
10.(2012·高考山东卷)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解析:选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岩层的形成与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
甲岩层首先形成,然后外力侵蚀,形成侵蚀面,接着发生了沉积形成沉积岩Ⅰ,又发生了岩浆侵入形成了花岗岩,伴随着发生的地质作用是(甲褶皱形成后)上升运动(外力侵蚀)—下降运动(沉积)—岩浆侵入(花岗岩形成)。
(2013·江西临川一中模拟)下图为美国宇航局火星勘测飞行器拍摄的火星表面景观图,图中近圆形景观直径约为800米,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中心地区网格状景观形成的主导作用可能是()
A.风力侵蚀B.风力堆积
C.流水侵蚀D.流水堆积
2.P地附近没有形成图中中心地区网格状景观的原因是()
A.岩石颗粒小B.土层较薄
C.坡度较大D.地形平坦
解析:第1题,火星上没有液态水,所以不可能是流水作用;图中网格状景观类似于沙垄景观,推测可能是风力堆积作用的结果。
第2题,坡度大导致沙土难以在此堆积,所以在P 处没有形成图中网格状景观。
答案:1.B 2.C
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4题。
3.判断下列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为()
①断层的发生②砂岩沉积③页岩沉积④岩浆的侵入
⑤页岩层与石灰岩层间侵蚀面的侵蚀作用
A.①②③④⑤B.③②①④⑤
C.⑤③②④①D.⑤③④②①
4.下列关于图中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的石灰岩属于沉积岩,页岩属于变质岩
B.花岗岩属于喷出岩,石灰岩属于沉积岩
C.图中断层的形成是内力作用的结果,侵蚀面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D.砂岩属于沉积岩,花岗岩属于变质岩
解析:第3题,根据岩层特点,可知该地最早形成了石灰岩,石灰岩受外力侵蚀后又出现了页岩的沉积,后又发生了砂岩的沉积。
之后,又发生了岩浆的侵入活动,形成了花岗岩。
最后,发生了断层使石灰岩、页岩、砂岩、岩浆岩都发生了断裂错位。
第4题,图中石灰岩、砂岩、页岩均为沉积岩,花岗岩为岩浆岩中的侵入岩。
断层是内力作用的结果,侵蚀面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答案:3.C 4.C
5.东非大裂谷南起赞比西河口,北经红海,一直延伸到西亚的死海附近。
全长近6400千米。
裂谷带宽约几十至200公里,谷底大多比较平坦。
裂谷两侧是陡峭的断崖,谷底与断
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2000米不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东非裂谷带示意图。
材料2:死海附近地形剖面图。
(1)下列材料说明了东非裂谷带的成因但序号排列不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将序号正确排列。
①地质历史时期,这里地壳运动活跃②断裂的下陷地带则成为大裂谷的谷底③非洲东部正好处于地幔物质上升流动强烈的地带,地下熔岩不断地涌出,渐渐形成了高大的熔岩高原④张裂的平均速度为每年2厘米~4厘米,这一作用至今一直持续不断地进行着,裂谷带仍在不断地向两侧扩展着
⑤上升流向两侧相反方向的分散作用使地壳脆弱部分张裂、断陷
(2)说明美国西部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与东非大裂谷形成原因的差异,并说明科罗拉多大峡谷形成的原因。
(3)东非大裂谷谷底在非洲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这里动物会定期迁徙,场面蔚为壮观,分析迁徙原因并说明如何迁徙?
解析:(1)东非裂谷带的形成过程为:地质历史时期,这里地壳运动活跃,地下熔岩不断涌出形成熔岩高原,上升的熔岩向两侧流动形成张裂、断陷,断陷部分形成裂谷带,裂谷带一直在向两侧扩张。
(2)东非裂谷带是在内力作用下形成的。
科罗拉多大峡谷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它是板块挤压地壳抬升,流水不断侵蚀而形成的。
(3)东非裂谷带谷底气候为热带草原气候,它分干、湿两季,地面植被也有明显季节变化,导致动物每年都迁徙。
答案:(1)①③⑤②④
(2)东非大裂谷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科罗拉多大峡谷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内力作用下(板块挤压)北美西部地区地壳抬升,外力的流水侵蚀作用不断下切侵蚀。
(3)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一年分为明显的干、湿两季,湿季降水多水草肥美,干季降水少草木枯黄,动物逐水草而居;赤道南北两侧热带草原干湿两季出现的时间不同,北半球夏半年北迁,冬半年南迁。
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处的岩石为三大类岩石中的________岩,判断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用C、D分别表示花岗岩和玄武岩,请将字母填入图中的适当位置。
花岗岩和玄武岩的形成有何不同?
(3)岩石A、B接触地带可能形成________岩。
(4)A、C、D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________。
其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读图可知,A处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应为沉积岩。
(2)花岗岩为侵入岩,应标注在B岩石的下半部,玄武岩为喷出岩,应标在地表。
(3)A、B接触地带可能会因高温高压而变质形成变质岩。
(4)沉积岩中可能找到化石,C、D为岩浆岩,没有化石。
答案:(1)沉积具有层理构造
(2)标注略。
[C标注在B岩石的下半部,D标注在B岩石顶端(地表)。
]玄武岩属岩浆岩中的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的;花岗岩属岩浆岩中的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表裂隙冷却凝固而成的。
(3)变质
(4)A A是沉积岩,C、D均是岩浆岩,只有在沉积岩中才可能存在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