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微型课题研究选题“五步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微型课题研究选题“五步曲”
“
旨在有效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各种实际问题的微型课题研究,相对于各种规划立项课题而言,因其切口小、周期短、见效快等显著特点,越来越受到中小学一线教师的青睐。
然而,现实中有的教师把微型课题研究等同于日常教研活动,选题随意,欠缺规范,其科学性、可行性、创新性值得怀疑。
笔者认为,教育科研是一个“求真”的探索性实践活动,微型课题研究绝不能因“微”而失去“规范”。
选题,是微型课题研究的起始环节,也决定着研究者的价值追求和研究方向。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土壤,要把“问题”转化为“课题”,必须做好以下5项紧密关联的工作。
第一步:寻找“问题”
教育教学工作纷繁复杂,各种难点、盲点、热点教育问题散杂隐藏其中,微型课题的确定需要教师具有问题意识,认真探寻。
一般而言,我们可以从3条路径去寻找“问题”。
第一条路径,针对薄弱环节的改善,寻找“问题”。
例如:新教师如何有效调控课堂?个性化作业如何设计?教学目标如何精准定位?等等。
第二条路径,着眼于常规工作的优化,寻找“问题”。
教师随着教龄的增长大都能适应各种教学常规工作,如果仅停留在“适应”阶段,难免陷入教学的肤浅境地。
教师必须不断反思,优化各项工作,包括课程教材处理、课堂教学组织、师生关系维护、学生作业辅导、家校沟通共育等。
第三条路径,致力于成功经验的提炼,寻找“问题”。
当教师在工作中创造并积累了一些有价值的实践经验时,如何分享给他人?如何被他人接受并合理应用?如果地域、主体与时间等因素发生变化,是否还能奏效?这时,教师就有必要于既往成功经验处寻找研究的
“问题”,开展新一轮探索性工作。
第二步:分析“问题”
对寻找到的各种“问题”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须作深入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问题”的价值所在。
在“问题”被提出以后,有必要展开多种形式的选题论证,认真分析“问题”的真假,要剔除诸如“某类数学题有几种解法”等“假问题”。
在选题论证中,我们要相互追问,从不断的辩论中学会筛选、提炼“问题”,从而找到课题的切入点。
如果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摆在大家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肯定不少。
囿于时间、精力等,只能将诸多“问题”进行梳理排序,挑选出有价值的“真问题”,同时分出轻重缓急,选择其中一个进行重点研究。
某校初中数学教研组在一次关于“寻找自身教学问题”的专题活动中,大家从20余个问题中,聚焦到了“关于如何突破教学难点”这一问题上。
老师们认为教学中一些疑难问题常常困扰着师生,如果能得以有效解决,教学效率必将显著提高。
第三步:查询“问题”
重点研究问题初步确立以后,需要通过上网或到图书馆等途径搜索与此问题相关的研究,重点分析他人研究的结果与特点,并从中提炼出对自己研究有借鉴意义的理论成果与经验。
上述例子中,教研组围绕“关于如何突破教学难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文献搜索,发现目前国内外对初中数学疑难问题的研究虽然较多,但是相关研究成果大多表现在两个方面,有的仅仅分析了数学教材中的疑难问题,有的则重点探寻了一些具体教学疑难问题的解决策略或课堂教学技巧。
他们认为这些研究还不足以解决一线教师之所需。
据此,他们决定将研究的思路定格在“开发具有可操作、可供参考借鉴的系列初中典型数学疑难教学课例”上。
第四步:提炼“问题”
选题的大致方向和思路定下来后,接着就需要提炼出课题的名称。
课题的题目既要简洁明了,又要体现研究者的主要意图。
仍以上述教研组为例,在进一步的研讨中,老师们将“疑难课”划分为3种:一是突破数学知识疑难点的课,学生在认知和理解上存在困难;二是数学教学设计上的疑难课,即本身的数学知识并不难,但如果要渗透其中的数学思想、数学知识、数学文化就存在难度的课;三是既有数学知识疑难点,又在教学设计上存在疑难的课。
在问题梳理、文献搜索、概念厘清的基础上,教研组正式将选题取名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疑难课例研究”。
从题目可以看出,该选题的研究对象是“初中生”,研究范围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内容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疑难课例”,选题的基本信息明朗。
许多微型课题聚焦教育教学微观具体实际问题,很有针对性。
例
如:“XX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拖延行为的分析与对策探究”“校园开花植物的识别与种植研究”等等。
不过也有一些课题标题不规范,常见问题有:(1)使用疑问式、感叹式等语句表述。
例如“如何帮助农村中学生走出写作的阴影,敢于表达?”。
(2)文字庞杂,不简洁。
例如“‘传承美德播种文明’小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和研究”中,“传承美德播种文明”显然是多余的。
(3)基本要素缺失。
例如,选题“美言美行美少年”因为缺少基本要素,给人以云里雾里的感觉。
(4)逻辑关系混乱。
例如,“对小学生厌学与不写作业问题原因探析与解决对策研究”中,“厌学”与“不写作业”存在包含关系,“对……原因探析”也存在语病。
(5)口号式。
如“‘亲子读书会让彼此更近’实践与研究”。
第五步:表达“问题”
选题的最后一步,要求研究者能清晰表述所要研究的“问题”,要根据事实和已有资料对选题进行合乎科学的猜测,尝试对题目所提问题予以解答,相当于研究的“假设”,可以用“如果……那么……”句式来表述。
例如对“以课例研磨促进数学年轻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研究”选题,可以设想:如果组织数学年轻教师开展系列课例研磨活动,那么,将有效促进其专业成长。
有了清晰的研究思路,说明“问题”已基本转换成了“课题”。
上述5个步骤的工作完成后,选题就已基本明确。
为确保后续研究活动的价值,还有必要思考:(1)我的思路(假设)逻辑关系清晰吗?(2)这个选题有哪些理论依据支撑?(3)多长时间可以完成?(4)选题与众不同在哪里?(5)研究可用什么成果来表示?等等。
从科学性、价值性、可行性、创新性等方面进一步论证。
总之,微型课题研究关注的是战术、策略、技术、方法层面的微观问题,着眼于减负增效、提高质量,改进教育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