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内蒙古的导游词(精选16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内蒙古的导游词(精选16篇)
关于内蒙古的篇1
欢迎大家来到!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
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简称“青城”,因召庙云集,又称“召城”,是祖国北疆的历史文化名城。
呼和浩特是一座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众多名胜古迹的塞外名城。
独特美妙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历史积淀深厚的古迹名胜,绚丽多姿的蒙古歌舞,精彩纷呈的蒙古式摔跤,这里的一切都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城内有大小庙宇50多座,东南部有华贵雍容的五塔寺、金碧辉煌的席力图召、气势轩昂的“银佛寺”大召、规模宏伟的北门外清真大寺、珍品云集的新华街东口博物馆、博大精深的“广化寺”喇嘛洞召……此外,在市郊还有昭君墓、乌素图召、万部华严经塔(白塔)等雄伟庄严的庙宇。
呼和浩特的自然景致尤为迷人,“寒冷高原”辉腾锡勒草原、“夏日营盘”格根塔拉草原、“召河”希拉穆仁草原,绿草如茵,湖泊点缀,“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是久居闹市的人放松心情的好去处。
今天我的讲解就到此结束了,下面是大家自由参观的时间,我们大概在30分钟后在门口集合,希望这次参观能给大家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预祝大家能玩的开心,谢谢!
关于内蒙古的导游词篇2
麻池古城遗址位于包头市九原区麻池乡政府西北约800米,古城南紧邻麻池——哈林格尔公路。
分南北二城,二城呈相接的斜“吕”字形,方向8度。
北城南北长690米,东西宽720米。
南城南北长600米,东西宽640米。
北城北墙中段和南城西墙、南墙中段各设宽15米的门。
土筑城墙除北城西南角平整土地被破坏外,其他保存较好。
北城残墙高2米,宽约3米,夯层厚9厘米,北城南部近中,有三个
大的夯土台基,台基呈品字形分布,北面两个东西相对,相距72米,位置与北城城门大体相对。
夯土台基约呈覆斗状,夯基层厚0.09-0.12米,上均发现有筒瓦、板瓦残片。
南城城墙宽约4米,残墙高2-4米,最高7-8米,夯层厚0.1-0.15米,南城南墙外侧,露出筑墙时固定夹板的杠孔,自下而上可分4行,水平排列,每隔2米一个,孔径10-12厘米。
古城内地表散见板瓦、筒瓦、瓦当等建筑材料和罐、盆、碗、豆等陶器残片,常有“五铢”钱、铁田片、铁铲和铜镞等出土。
上世纪50年代曾发现印有“万石”字样的砖。
包头地区战国、秦、汉长城,多略呈方形,分布很有规律,所在位置一般都是阴山南北的交通要道,麻池古城正好面对昆都仑沟的南口,显然在军事上有重要地位。
从面积上看,麻池古城的南北二城的面积都在650×650平方米以上,属县一级的城址。
关于麻池古城是汉代的哪一县城这一问题一直有很多争议。
经专家认定:麻池古城的北城较南城早,与秦直道起点形制、布局相同的三个夯土台基也在北城,北城应为秦直道终点——九原城。
它也是战国、秦、汉九原,汉五原郡治所。
麻池古城的南城则是汉五原郡五原县城。
关于内蒙古的导游词篇3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欢迎大家来到呼伦贝尔观光游览!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这个美丽的草原为什么叫呼伦贝尔草原。
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以前,草原上有一对情侣,姑娘叫呼伦,小伙儿叫贝尔。
一天,妖魔莽古斯抢走了呼伦姑娘,吸干了草原上的水,致使牧草枯黄,牲畜倒毙。
为了救草原,救呼伦,贝尔夜以继日,长途跋涉寻找妖魔。
由于劳累,他昏倒在地。
幻觉中,他看到了呼伦被妖术变成了一朵花在风沙中受煎熬。
贝尔醒后,用水浇灌那朵枯萎了的花,呼伦恢复了人身。
妖魔不罢休,重新抢回了呼伦。
为了救草原,呼伦设计智取了妖魔头上的神珠吞下,变成了湖水,同时,贝尔也杀死了众小妖。
贝尔在湖边找不到呼伦,悲痛欲绝,纵身跃入湖中。
顿时,山崩地裂,草原上形成了两个湖泊,即呼伦湖和贝尔湖,乌尔逊河把两湖紧紧地联在一起。
草原上的人们为了永远怀念
他(她)们,就把这片草原取名为呼伦贝尔。
实际上,呼伦、贝尔都是蒙古语,分别指以鱼为食的雌水獭和雄水獭,两个湖缘此得名,两湖周边的草原和地级市遂分别得名为呼伦贝尔草原、呼伦贝尔市。
现在,我们已来到了呼伦贝尔大草原。
你我远离了城镇,远离了闹市喧嚣,走进了草原。
瞧,主人已出来迎接我们了,当然了,这可不是安排好的接待程序。
在进蒙古包之前,我先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不管您来到哪座蒙古包前,素以热情好客著称的蒙古牧民在听到有人来的脚步声时,他们总是走出包外热情迎接你。
迎客时,他们将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施礼,随着“赛白呶!”(您好!)的问候,客人被请入包内。
男坐左,女坐右,主人坐中间,只要你一落座,主人就会端上奶茶和各种奶制品请大家品尝。
过一会儿,又会端上“手扒肉”,同时,还会向您献上“哈达”,敬上美酒。
美酒和歌声在一起,就像蓝天和白云、绿草和鲜花在一起。
在民间有无歌不成酒宴之说。
草原牧人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会唱。
在敬酒过程中,辅佐美味佳肴的就是草原民歌和悠扬动听的马头琴声。
现在我们就进蒙古包,当一回蒙古族牧民的客人,或者说当一回蒙古人。
然而,长期以来养育了这个民族的奶茶和奶食品所起的强筋健骨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先说奶茶:主人把砖茶捣成碎末,加水熬煮,待茶水卷着茶沫哗哗响起时,倒进鲜牛奶反复熬,闻着香,奶茶即成。
喝着这样的奶茶,从风雪严寒中归来的牧人顿时暖和了身子。
一碗奶茶、一把炒米,或几块奶豆腐、几块熟羊肉,就算一顿美餐了。
牧民的奶食品有奶干、奶皮子、奶豆腐、奶酒、奶酪和白油、黄油等。
正餐可用肉食与面食调剂。
来到草原,不吃手扒肉,那才叫遗憾呢!手扒肉是把宰杀、剥皮后洗净的全羊切成几大块放在清水里煮,开上两滚即离火起锅,持蒙古刀,手把着带骨肉边割边吃。
蒙古人认为肉的外表刚变白,肉里透着微红的血丝,这才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肉的鲜嫩和营养。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蒙古袍。
蒙古袍是古代牧民社会生产实践的产物。
穿袍要配上腰带和头饰。
袍子领高袖长,为的是保护脖子手腕不被蚊虫叮咬;袍身松驰宽展,既能马上运动自如,又可裹住膝盖脚腕不
受风寒。
来到草原,亲眼见到了蒙古包和勒勒车。
可是,你知道蒙古包的历史和勒勒车的构造吗?根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早在唐尧、虞舜时,匈奴人的先祖就居住“北地”,穿皮革、披毡裘、住穹庐,人人都知道的“天似穹庐,笼盖四
草原上的节日有许多,但最有名的还算草原盛会——那达慕。
“那达慕”蒙古语是娱乐、游艺、玩的意思。
一般活动包括赛马、摔跤、射箭和民族文艺表演等。
那达慕历史悠久,早在720_年前就闻名于世。
现在的那达慕一般都在6、7月间举行。
这时正是草原牧草茂盛、牛羊肥壮的丰收季节。
牧民需要出售牲畜和畜产品、购买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因草原辽阔,牧民聚集在一起的机会不多,所以,那达慕大会自然也就成了物资交流的大会。
说到那达慕,不能不说“祭敖包”。
“敖包”是蒙古语的音译,意思是“堆子”,它是由人工堆积起来的石堆或土堆,一般建在山顶或丘陵之上。
茫茫草原,辽阔无边,方向和道路难以确认,于是人们就想到了个办法,垒石成堆,当作标志。
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它逐步演变成了祭祀山神和路神的地方。
祭敖包是蒙古族人最为隆重热烈的祭祀活动。
祭祀时,敖包上要插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或写有经文的纸旗。
传统的祭祀礼仪一般有4种,即:血祭、酒祭、火祭、玉祭,但不论哪种,都要请喇嘛焚香点火,诵经念咒。
人们都要从左向右顺时针围着敖包转3圈,有的要向堆上扔几块小石头等,祈神降福,保佑人畜兴旺。
礼仪结束,人们便进入了无拘无束、自由欢乐的阶段。
牧民不仅要举行赛马、摔跤、射箭等传统的活动项目,还要引吭高歌,翩翩起舞,开怀畅饮。
此刻,有些青年男女便悄悄避开人群去谈情说爱了,这就是所说的“敖包相会”吧。
不过,现在游客们参与的“祭敖包”往往是为了旅游的需要而举行的,礼仪也就更为简单了。
天下第一曲水莫尔格勒河,发源于大兴安岭西麓,流淌于呼伦贝尔大草原上。
河长319公里,流域面积4987平方公里。
自东北向西南流经陈巴尔虎旗全境,流域内地势平坦开阔,河流落差较小,河道异常弯曲,似“九曲回肠”,因经著名作家老舍品题为“全国第一
曲”,遂有“天下第一曲水”之美誉。
游呼伦贝尔草原,不可不来呼和诺尔草原旅游区噢!旅游区建有大型多功能蒙古包,可容纳600人同时就餐,另外还有大小蒙古包几十顶,供游人住宿。
设有射箭、摔跤、骑马、访问牧民家庭、观看驯马、套马表演、祭敖包、篝火晚会、乘船游湖等活动项目。
该旅游区(中心地带),1997年被评为内蒙古十佳旅游景点之一,现为国家3A级旅游区。
游牧圣地——金帐汗部落草原旅游区金帐汗蒙古部落草原旅游区位于呼伦贝尔草原有“中国第一曲水”之称的莫尔格勒河下游东畔,是呼伦贝尔惟一以游牧部落为景观的旅游景区。
这里是中外驰名的天然牧场。
中国历史上许多北方马背民族都曾在这里游牧、繁衍生息。
各位尊贵的客人,我们在草原上有过的这样一段体验,可能使各位对草原生活的蒙古民族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吧,对美丽的呼伦贝尔草原可能也增进了一些感情。
同样,草原和草原上的人也很喜爱大家,欢迎大家的到来,他们都以极大的热情期待着各位再次光临。
女士们、先生们,让我们能有机会再次相会在呼伦贝尔草原!
关于内蒙古的导游词篇4
美岱召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名灵觉寺,后改寿灵寺。
在呼和浩特至包头公路的北侧,东距包头市东河区约50公里的土默特右旗美岱召村。
明隆庆年间(1567—1572),土默特蒙古部主阿勒坦汗受封顺义王,在土默川上始建城寺。
万历三年(1575年)建成的第一座城寺,朝廷赐名福化城。
西藏迈达里胡图克图于万历三十四年来此传教,所以又叫做迈达里庙、迈大力庙或美岱召。
寺周围筑有围墙,土筑石块包砌,平面呈长方形,周长681米,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
四角筑有外伸约11米的墩台,上有角楼。
进入泰和门,迎面就是“大雄宝殿”,佛殿的墙壁上,有色彩斑斓的壁画,生动逼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南墙正中开设城门,并建有城楼,城门上嵌有明代扩建寺庙时刻的石匾额,上题“泰和门”。
城内有顺义王家族世代居住的楼院,还有供奉传为储藏三娘子骨灰的太后殿,骨灰储藏在殿内的檀香木塔中。
殿内有明代绘制的壁画,画面上蒙古服饰的人物像中,有传为阿勒坦汗及夫人三娘子的画像,为内蒙古召庙壁画中独有的一处。
“玻璃殿”为3层楼房,是阿拉坦汗和三娘子接受朝拜的地方。
在东北方,有座重歇山顶式建筑,这就是“太后庙”,亦称“三娘子庙”。
关于内蒙古的导游词篇5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叫钱心妤,今天我将带大家到内蒙古领略一番那里的独特风光和民风民俗。
一会我们到了景区呢,大家就可以体验一下蒙古族的下马酒,参观一下蒙古包,品尝一下蒙古的美食。
请大家在旅途中注意安全,不要乱丢垃圾,大家跟我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呼伦贝尔人欢迎宾客都必用美酒相待,以表达自己好客的心情。
据说,下马酒是从成吉思汗时代传下来的。
其饮法是:首先用左手端乘酒银碗,用右手无名指蘸酒弹向天空,称为“敬天”;然后用右手无名指蘸酒弹向地面,称为“敬地”;再用右手无名指蘸酒向前方平弹,称为“敬祖先”;最后双手端碗,一饮而尽,当然如果你实在不胜酒力,也可用唇抿一下再交还到主人的手中。
意为“苍天永安、大地永安、人生永安快乐”之意。
大家要记住这些步骤,不要失了礼貌。
好,我们就要到目的地了。
到草原了,这几位朋友就是蒙古居民。
你们也看到了,这些圆形房屋就是蒙古包,也叫毡房。
蒙古包建筑奇特、明快,既实用又美观。
草原辽阔,风雪大,圆形蒙古包阻风力小,包顶不积雪;由于逐水草而居,经常迁徙,蒙古包拆、搭方便,省时省力。
跟我来,我们一起进入蒙古包。
大家或许对蒙古人的服饰感兴趣,我来介绍一下。
服装大体分为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四个部分。
妇女头上的装饰多用玛瑙、珍珠、宝石、金银制成。
男子冬季多戴尖顶大耳的羊皮帽,夏日多戴前进帽或礼帽。
蒙古族男女老少都喜欢穿长袍,穿长袍时腰带是必备的,靴子尖稍向上翘起。
现在,我们不要辜负了蒙古好友的一番好意,来品尝品尝草原的美食。
蒙古主要饮食有烤羊腿、手抓羊肉、奶菜、哈达饼、肉干、马奶酒等等。
来说说手抓羊肉,相传它有近千年的历史,原以手抓食用而得名。
吃法有三种,即热吃、冷吃、煎吃。
特点是肉味鲜美,不腻
不膻、色香俱全。
大家慢慢品尝。
关于内蒙古的导游词篇6
万部华严经塔俗称白塔。
位于呼和浩特市东郊白塔村西南方、丰州故城西北角,距市区17公里。
约建于辽圣宗时(983一1031年在位),历代都曾维修。
近年又经修缮,恢复了塔刹,清理出淤埋地下的基座。
塔为楼阁式砖木结构,八角七层,通高55.6米。
基座为束腰须弥座,上部砌作仰莲瓣。
塔身第一、二层外壁嵌有砖雕佛、菩萨、天王、力士像,转角倚柱为砖雕蟠龙柱,造型优美生动,线条极为流畅,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第一层南面券门上嵌有石额,汉字篆书“万部华严经塔”六字。
每层设腰檐和平座,腰檐下砌出斗拱承托。
塔内有旋转式阶梯走道,游人可攀登至第七层远眺山川景色。
塔内第一层墙上嵌有金代石碑6通,各层都有历代游人题记,除大量使用汉文外,还有契丹小字、女真字、畏吾体蒙古字、八思巴字、古叙利亚字及古波斯字等各种文字题记,其中以金大定二年(1162年)汉文题记的时代最早,金、元、明各代题记作者来自祖国四面八方,反映了当时各民族间的关系及社会状况,是研究北方民族史和地方史的重要史料。
关于内蒙古的导游词篇7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昭君岛旅游区位于包头市九原区全巴图乡政府西南约4公里处。
在您进入旅游区之前,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昭君与包头的历史渊源。
大家知道,早在汉朝的时候,汉朝和匈奴等少数民族进行了多次的和亲,而与我们包头地区有着紧密联系的当数“昭君出塞、胡汉和亲”这段千古佳话。
昭君出塞是一次民族融合的盛大举措,为中原民族同游牧民族的和睦友好,奠定了坚实基础。
昭君出塞时携带的大量中原器物、服饰和典籍以及宫女和工匠,使得中原文明更大规模地向北方传播。
昭君出塞是在公元前33年。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汉朝的友好关系,匈奴呼韩邪单于亲自前往汉朝廷,请求和亲,愿为汉家婿,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欣然应允。
王昭君挺身而出,自愿和亲。
汉元帝为纪念
这次和亲,改元为“竟宁”,意为边境安宁。
据考证,汉朝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从西安启程后,极有可能是走秦直道经榆林、东胜至包头九原,与呼韩邪单于迎亲的队伍在黄河渡口会合。
迎娶礼仪规格之高声势之大实为空前。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
考古工作者从麻池古城周边的召湾汉墓中,清理出大量秦汉时期的陶器、铜器、漆器、金银玉器和秦汉货币。
最为难得是在一墓穴中发现了“单于和亲”、“单于天降”、“四夷尽服”瓦当。
其直径分别为17厘米和15厘米,圆形篆书,属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这些瓦当在麻池古城周边发现,证实了“昭君出塞”与包头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也证实了在五原郡治九原城附近建有按汉制汉俗的“和亲行宫”。
王昭君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单于庭,受到呼韩邪单于的喜爱和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
呼韩邪单于死后,昭君“从胡俗”,嫁给呼韩邪单于的儿子复株累单于,并与之生下二女,母女几代人为民族团结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昭君出塞后的40余年,这里出现了“牛马布野,人民炽盛”的繁荣景象。
饱经战乱之苦后享受了40多年和平生活的汉匈各族人民,深深地爱戴着王昭君。
据统计,古往今来,反映王昭君的著名诗歌有700余首,与之有关的小说、民间故事有近40种,写过昭君事迹的著名的文人有500多人,古代有蔡邕、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王安石、耶律楚材等,近现代的有郭沫若、曹禺、田汉、翦伯赞、费孝通、老舍等。
昭君文化作为中国先进的历史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最主要的一点是反映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以亲为荣”的民族凝聚力。
所以作为民族友好使者角色的王昭君,不仅受到中华各族人民的极大敬仰,而且也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各族人民的重视和欢迎。
昭君文化的研究和弘扬,其意义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
昭君岛南临黄河,与鄂尔多斯市昭君坟隔岸相望,其余三面被黄河支流所环绕,“昭君岛”因此而得名。
岛内有月牙湾、龙门湾、无源溪等自然水道和面积为8平方公里的天然草原,一年四季均有候鸟在岛上栖息和繁殖,并且有赤狐、蒙古兔、麝鼠和国家二类保护珍禽白天鹅。
岛上自然环境优美,登上观景楼,南望是广阔浩渺的黄河,北面是茂密的芦苇荡,游人泛舟其间,可领略水乡风光。
岛上建有怀抱琵琶的昭君雕像,长有奇特的“三叶树”(一种长有三种不同树叶的树),供游人观赏。
为了方便旅游者在岛上观光、度假,旅游区内设有摩托艇、游艇、渡船、蒙古包以及民族风味餐厅等服务设施,游人在饱览大自然的旖旎风光后,还可以进行游泳、骑马、钓鱼等娱乐活动。
关于内蒙古的导游词篇8
万部华严经塔是古代劳动人民辛苦和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一处很具科研价值的实物。
是各民族人民团结友好的签名簿,塔内墙壁上写满了从金代起,来自祖国各地的各族人民用汉、藏、契丹、女真、蒙古、维吾尔等文字书写的题记。
素白的身影,几里开外便可入目。
在庄稼翻滚的绿浪中,与山光水色银粼映辉。
形成了呼和浩特的胜景之一“白塔耸光”,巨塔笔挺,虽经千年沧桑,辽代风格犹存,雄姿不减,敦实威武的形象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正是北方民族的写照。
1982年,白塔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塔的建筑年代目前尚未见到可靠的文字记载。
相传建于辽圣宗年间(公元983-1031年)。
辽代兴建了丰洲城,在城内又建了大明寺。
作为大明寺的一部分,为了存放众多“华严经卷”,修筑了这座“万部华严经塔”。
历史变迁,丰洲城倾圯了。
村民把丰洲城的残垣断壁当作神秘之地。
相传城里有一窝小白鸡,由一只黑母鸡带领,日近黄昏便出来打食。
但是可见不可近。
有人说塔上有只日日啼晨的金公鸡,飞到谁家地里,谁家就会有好收成。
周村人在耕作中得到陶瓷器、铜钱或金银玉器,就认为是塔上的菩萨、天王所恩赐,要跑到塔下祭拜。
如今随着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白塔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原丰洲城成为重点文物保护区,这里完好的古迹和件件文物都从不同角度昭示着丰洲城昔日的风采。
游览白塔,走近塔身,铁马叮当,铜镜闪烁,一座华丽精美的庞大艺术品扑入眼帘,令人惊叹,引人遐思。
举目上眺,一二层,直棂窗,一洞一门,盘龙柱相隔,各成画面,
菩萨护窗,天王护门,形态逼真,气势宏大。
计32尊辽代雕塑,件件都是绝代佳作,艺术珍品。
抽身远眺,七层斗拱,七层出沿,七层平台,好像天空上的七道彩虹,虽然失却了平台的钩栏,昔日登临者凭栏注眺的情景,还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平台叠涩出沿,塔顶叠涩铺墁,方砖不同于瓦,形态凝重端庄。
整个塔体分为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
塔体逐层微有回收,造型敦实、宏伟、稳健,融建筑艺术与雕塑艺术为一体。
塔基座三层,为须弥座、莲花台,上为仰莲瓣,中为束带,下为俯莲瓣。
莲瓣由下而上渐次伸出,逐层增大,由人工砍磨成型砌筑而成;花瓣曲线变化,自然流畅,手法细腻,优美逼真;辅以花托,莲蓬构成怒放盛开的出水莲瓣,颇为壮观。
塔身七级,平面布局由外壁、内部塔心壁及二者之间的回廊组成,塔心设“壁内折上式”梯道、通行上下。
一二级为单路梯道,二级以上均为双路通道。
塔身门窗设置独具匠心,凡单数层正南北开券砖拱门,正东西砌出磨砖直棂假门;双数层则相反,上下错落,交替设置;其余方向内设磨砖直棂假窗,用以通风采光。
回廊正面内侧塔心壁均设龛室,为供奉佛像存放经卷之地。
塔的第七层无塔心壁,塔室中空如庭,与北方游牧民族帐式穹庐顶的造型相似。
塔檐采取“叠涩出檐式”,层层回收;每层均在八面檐下嵌以铜镜,共计224面;每层转角和第七层椽下系风铃,风吹铃响,增加了古朴典雅的风韵。
塔刹自上而上,用刹杆将覆钵、相轮、宝珠、宝盖和宝瓶串联而成,犹有一种灵光宝气,如登极乐境地之感。
关于内蒙古的导游词篇9
巴丹吉林沙漠(BadainJaranDesert),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北部,雅布赖山以西、北大山以北、弱水以东、拐子湖以南。
位于北纬39°30’~42°,东经98°30’~104°,面积4.43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三大沙漠,其中西北部还有1万多平方公里的沙漠至今没有人类的足迹。
主要属内蒙古额济纳旗和阿拉善右旗,东部小范围属阿拉善左旗。
巴丹吉林系蒙古语,沙漠以一居民点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