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洛克《教育漫话》读后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约翰.洛克《教育漫话》读后记
最近读了英国约翰·洛克(1632-1704)的《教育漫话》。

这本书所以称为“漫话”,因为总计217条、15万字的这本小册子,全部是由写给一个人的信件整理而来。

下面我谈几点阅读体会,与诸君分享。

健康
“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这是对于人生幸福的一个简短而充分的描绘。

凡是身体精神都健康的人就不必再有什幺别的奢望了。

身体精神方面有一方面不健康的人,即使得到了别的种种,也是徒然。


开篇一段,值得所有对孩子负有教养责任的成人牢牢记取——尤其在今天的中国,教师、家长同心协力,不惜以孩子的身心健康为代价而榨取分数,由此而造成的悲剧不胜枚举;那些幸而没有酿出悲剧
的,由此而在孩子身上种下的隐患,令人忧虑深广。

总要等到惨剧发生时才警醒;总要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而折磨孩子——殊不知,将来正决定于今天,正如今天生长于昨天。

由于我们的深谋远虑,当孩子今天暗淡、苦痛、畸形的时候,一代“中国病人”已具雏形,生命健康成长的土壤已经板结,我们怎幺可能希望——当他作为“知识肥大症”的患者,成为片面意义上的“人才”之后,从前忽略、窒息了的重要方面,会一夜之间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智慧
“我对于智慧的解释和一般流行的解释是一样的,它使得一个人能干并有远见,能很好地处理他的事务,并对事务专心致志。

这是一种善良的天性、心灵的努力和经验结合而成的产物。

所以不是儿童所可以企及的。

对于儿童的智慧最能做到的一件大事就是,要尽力阻止他们变狡猾。

狡猾模仿智慧,但是它与智慧相离最远,它像一只猴子
一样只有人类的外表,没有人类的实际,因此显得更加丑恶。

狡猾只是因为缺乏悟性,不能直接达到目的,于是用计谋与欺诈去达到……应使一个儿童习惯于获得关于事务的真实观念,不获得就不满足;应使儿童把精神用在伟大的有价值的思想上,不要接近虚假与具有大量虚假成分的狡猾,这才是儿童对于智慧的最合适的准备。


个人以为,写在300年前的这段“智慧论”,对于今天的中国——尤其是教育,具有特殊的振聋发聩的意义。

在洛克看来,对真理——真相的追求,就是对智慧,从而也是对社会进步的追求
必须厘清智商和智慧的不同
经常听见教师这样跟家长谈话:“你的孩子很聪明,就是不用功”做家长的欣欣然,因为他只记住了“聪明”一词——他觉得自己很有丽子,依仗着空花一样的“聪明”,他对孩子信心满满。

这样的话,我是从来不会说的:因为智商是先天给定的,然而,决定人一生成就的,更大程度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教师只该把
注意力用在引导孩子“把精神用在伟大的有价值的思想上”,并在追求真知的过程中,变得更加聪明、理性、高尚。

“我们小孩子聪明倒是很聪明,就是不爱干。

”溺爱加自恋的情绪使然,有的家长往往自己这样说。

于是我大笑:“在老师的眼里,把心思用在该用的地方,这就是聪明——假以时日和指导,必将发展为智慧,你说你孩子聪明,请拿成绩证明给我看,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这是最基本的常识,连这都不懂得——算什幺聪明?”
在中国,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问,而真知,足需要付出诚实勤勉的努力才能获得的。

于是,从这种意义上说,教书与立人,就在教学中结合起来。

作为语文教师,我的工作可能更加关乎到孩子的德行、修养与智慧。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是我所读的书,塑造了今天的我;读这样的书的我,正以教材为港湾,把孩子带进课外阅读的辽阔大海—
—随着兴味越来越浓,眼界越来越开,我和孩子的目光,必定越过肮脏,坚硬、暗淡、丑陋的现实,投向干净、柔软、明亮、美好的所在。

于是,我们共同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在那里,智慧、德行、学问、礼仪——“彼此互相包含”。

我的朋友窦桂梅说过这样的话:“小学语文的教学,是在为孩子作生命的奠基。

”潜意识中总是期待:不管将来他们所遭遇的如何令人沮丧,凭了我所奠定的,他们或许多少能保留一点纯净与坚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