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题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哈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得我们做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认识到在封建时代,君主的权力是在不断加强的,任何封建统治者都跳不出这个历史的铁律。
重点
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难点
对重文轻武的正确理解。
教学
用具
多媒体教科书课时练
教学
环节
说明二次备课复习
1、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
2、黄巢起义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
新课
导入
利用“黄袍加身”的故事导入新课。
课程讲授一、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北宋的建立,掌握其建立者、时间、都城。
2.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3.分析掌握宋初统治者采取重文轻武的原因、措施及影响。
二、自主学习
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兵变,建立宋朝,以开封为都城,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强化中央集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将兵权和发兵权分离。
为防止宰相权利过大,采取分割的办法,削弱相权;派文官担任各地州县长官,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实施知州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重文轻武政策
(1)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的弊端重现。
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
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的文治。
(2)宋朝的重文轻武,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
三、合作学习
说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1、军事方面:皇帝直接统辖禁军;设枢密院和三衙掌管军务,枢密院有权调兵,无权领兵,三衙有领兵权力,却无调度之权;“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造成对外防守空虚无力,这也是北宋积贫积弱的重要作用。
2、行政方面:削弱宰相权力,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
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主要
排文臣担任知州等。
3、财政、司法方面:设置转运使;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
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
小结
作业布置完成配套练习相应习题。
识记书上重要知识点。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