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照:苦吟犹带瘦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照:苦吟犹带瘦精神
文/张声和
徐照(?~1211)南宋诗人。
字
道晖,一字灵晖,自号山民,温州人,“永
嘉四灵”之一。
他家境清寒,是布衣
终身的诗人。
徐照诗游士大夫间,行
迹遍及今湖南、江西、江苏、四川等地。
其诗宗姚合、贾岛,刻意炼字,苦吟
炼句。
他是“四灵”中首先反对江西
派而提倡晚唐诗的诗人。
他主要写近
体诗,五律尤多。
徐照以嗜苦茗、游
山水、喜吟咏终其一生,他是古代为
茶写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若说“永嘉
四灵”以“苦吟”风格见长,徐照一
生清苦,真正是“苦中吟”诗人。
死
后赵师秀为他出钱安葬,叶适撰《徐
道晖墓志铭》。
嗜苦茗甚于饴蜜
徐照是“永嘉四灵”中写诗最没
有世事的诗人,这跟他所处的时代背
景和时代心理,艺术环境是离不开的。
在“四灵”当中,他属最底层的诗人,
一辈子没有做官,可以说他是大半生
隐世,那是为生活所迫,无奈下脱离
尘世。
他长期幽居于山林,这就使得
他能放松地与自然山水对话。
田园山
林既是他的主要生活环境,也是他的
精神境界之所寓。
“胸中无世事,笔下
有诗情”,这是他在《求邓叔珍画》中
徐照煮茶图 陈学者 绘
株古茶树:
片山唐国赐,茶有数根留。
几番见人说,今朝还独游。
远波分段白,宿霭向晴收。
却有觉庵主,犹能学道州。
徐照爱住寺院,一住就是很长时间,从诗中可以看到他的行踪,如信州祥符寺、南岳衡山上封寺、永州高山寺、吉州永庆寺、衢州石壁寺等寺院。
在温州江心寺、宿觉庵、雁荡山宝冠寺、能仁寺、石门庵和南雁荡的僧舍等,他经常住留,也留下诗篇。
在这些寺院的居住,徐照以品茶、下棋打发时间。
《赠从善上人》是他与善棋诗僧的交往,煮茶消困的情形,诗中透露“买片青山”与寺院相邻的想法:
骨气清冷无片尘,即应僧可是前身。
诗因緣解堪呈佛,棋与禅通可悟人。
扫地就凉松日少,煮茶消困石泉新。
不能来住城中寺,去买青山约我邻。
《哭居尘禅师》是徐照的一首悼念僧人的诗,诗中有的“茶从秋后尽,门绝月中敲”句,似贾岛名句“僧敲月下门”意境,“门绝月中敲”却多了茶的味。
他怜惜与居尘禅师交往的日子,悲叹道,从此月夜来访、品茶谈诗的情景不会再有:
今朝闻实信,一只海船遥。
此世永相隔,何僧可与交。
茶从秋后尽,门绝月中敲。
昨夜山家梦,亲曾到石桥。
徐照嗜茶,也爱茶具器皿,《谢薛总干惠茶盏》诗,记录了薛总干送来上好茶盏之事。
“随坐更随行”,可见徐照对茶盏的珍爱程度:
色变天星照,姿贞蜀土成。
视形全觉巨,到手却如轻。
盛水蟾轮漾,浇茶雪片倾。
价令金帛贱,声击水冰清。
拂拭忘衣袖,留藏有竹籯。
人经思陆羽,联句待弥明。
贪动丹僧见,从来相府荣。
感情当爱物,随坐更随行。
温州人种茶,温州文化人爱茶,有久远历史,唐代温州刺史张又新是中国历史上茶专家,是谢灵运之后又一位诗人地方官。
他著有《煎茶水记》一卷,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我国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
他曾写道,“及刺(守)永嘉,过桐庐江,至严子濑,溪色至清,水味甚冷,家人辈用陈黑坏茶泼之,皆至芳香。
又以煎佳茶,不可名其鲜馥也,又愈于扬子南零殊远。
及至永嘉,取仙岩瀑布用之,亦不下南零,以是知客之说诚哉信矣”。
为温州留下可贵的茶文化史料。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真的很简单。
徐照爱茶,爱得成痴,爱茶爱到
胜爱美色,叶适说他是:“嗜苦茗甚于
饴蜜,手烹口啜无时,上下山水,穿
幽透深,弃日留夜,拾其胜会,向人
铺说,无异好美色也。
”徐照留下的茶
诗,如今已经成为研究茶文化的经典
作品,是各地用来打名茶品牌的佳句。
徐照《和翁灵舒冬日书事》,可以
看出他是一位茶专家,认真地敲冰取
水,凌寒煮茶。
这首诗借茶咏世事,
其中第二、三联是关于农事的佳句。
“枫远”是指冬天长,会耽误春花作物
生长,而农民是盼着田头的作物有新
长成。
为此他也感叹自己,冬去春来,
诗人双鬓渐白:
石缝敲冰水,凌寒自煮茶。
梅迟
思闰月,枫远误春花。
贫喜田新长,
吟令鬓已华。
城中寻小屋,岁晚欲移家。
上面一首说到敲冰煮茶,以下《赠
溪上翁》是徐照从远处取来好泉水烹
茗的茶事,最后两句更有情趣,晚上
拿着钓鱼竿出来,后头跟着一只家犬,
多么惬意啊:
生事付诸儿,日高眠起迟。
本无
尘内事,亦有鬓边丝。
远取泉烹茗,
新移棘补篱。
晚来持钓出,一犬自相随。
徐照还有一首和潘柽的诗《和潘
德久喜徐文渊赵紫芝还里》,用泉水煮
茶来欢迎徐玑、赵师秀从外地回故里。
后人猜测此泉为华盖山西麓蒙泉:
故交南北去,谁复念幽人。
夕别
惊初见,相知乐似新。
竹声当暑净,
茶味得泉珍。
贫与诗相涉,诗清不怨贫。
叶适与“永嘉四灵”走得密,与
徐照诗交最多,《净光山四咏呈水心先
生之茶山堂》是徐照赠予叶水心的诗,
此诗写到茶山堂的茶,而且是唐代留
下的茶,至今温州大罗山还保护着这
叶适《徐照墓志铭》节录
至南宋,饮茶已经成为文人艺术生活的重要部分,潘柽(潘德久)是温州最主要的词人之一,也是古代音乐家。
徐照《赠潘德久》诗,写的是他与潘柽在一起煎茶、收帖、开画的场景,可见南宋时温州高雅的休闲趣事,茶与艺术已经相融了:
住近容成洞,归来发未霜。
出骑随驾马,晴晒入朝裳。
收帖重开画,煎茶即当觞。
诗书难得力,戎力重清漳。
《筠州送赵判院归九江》是徐照接待远地友人回乡的场合,这里写到在雨夜里谈诗、分茶的待客情景:
相逢今半月,夜雨厌同闻。
远地长为客,还家极羡君。
诗低劳尽写,茶美许重分。
一马冲寒去,庐峰正雪云。
茶渗入到徐照的诗词之中,是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过分的饮茶也影响了他的身体,如赵师秀在《喜徐道晖至》诗中说到徐照是“嗜茶身益瘦”,徐照嗜苦茗,沉湎于茶,让赵师秀很为之担心:
嗜茶身益瘦,兼恐欲通仙。
近作诗全少,闲成画亦传。
潇江风雪渡,岳石姓名镌。
自接来消息,朝朝问客船。
徐照的饮茶之瘾之重确实古今少有,甚至连自己都觉得有了病态,他在《永州书怀》中有嗜茶致羸瘦的困惑,他将诗瘦与人瘦联系在一起了:
嗜茶疑是病,羸瘦见诗形。
天断征鸿过,汀多香草青。
兴高贫不觉,身远事皆经。
归路当游岳,僧言极可听。
徐照妻子见他瘦弱下来,不让他喝茶,藏了茶鼎,但病好了后,又重启了茶癖。
徐照《病中作》反映了由茶得病的意思:
一行三步歇,屋漏坐频移。
妻欲藏茶鼎,僧能施药资。
邻园梅尽发,河岸草生迟。
天解怜贫病,难令不作诗。
徐照过分饮茶是有问题,但其瘦
弱的病根在于他为生活环境困扰,难
遂心愿、情志不舒,只能寄意于茶、
山水、诗。
磨诗终日向婵娟
禅家有磨镜之喻,诗家有磨诗之
比,徐照以“磨诗”来比喻自己在锻
炼字句上所下的工夫。
他废寝忘食地
作诗,用心去炼句,就像饮茶一样地
痴迷于做诗。
他在《酬赠徐玑》说:“字
学晋碑终日写,诗成唐体要人磨。
”意
思是字要终日写,诗要耐心磨:
每到斋门敲始应,池禽双戏动清
波。
爱闲却道无官好,信僻如嫌有客
多。
字学晋碑终日写,诗成唐体要人磨。
山民百事今全懒,只合烟江著短莎。
“永嘉四灵”以磨诗立于南宋诗
坛,传唱于今。
精学晚唐诗是他们的
途径,各名家均有评述。
徐玑也有“磨
诗”之喻:“磨诗终未稳,空向月婵娟。
”
南宋诗评家方回说:“四灵诗大抵中四
句锻炼磨莹为工。
”与“永嘉四灵”对
立的江西诗派,做诗也强调“治择工
夫”来锻炼字句,但他们主张锻炼而
无迹。
“四灵”磨诗工夫却要在诗歌作
品上呈现出来,有意识地体现精致的
做工,让读者一看便会意。
徐照特注重在颔联和颈联上苦吟,
以联句为打磨对象,在题意上切入诗
意。
如《贫居》,中间四句对仗工整,
出新又出奇,“引鱼”对“扫径”,“谁
念”对“难如”,诗句拿来就可以用作
于对联:
既与世不合,当令人事疏。
引泉
鱼走石,扫径叶平蔬。
谁念交情浅,
难如识面初。
荣途多宠辱,未敢怨贫居。
《宿翁灵舒舍幽居期赵紫芝不至》,
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对得妙趣横生,
以蛩响、荧光、月迟、角尽来描绘清
新静谧的夜晚。
又在尾句的“思君恨
几重”,给人以沉重感,让平和的诗境
顿时起了波澜。
诗人在颔联、颈联上
用心,在尾句上抒情和升华,韵温意浓,
诗雅景物全:
江城过一雨,秋气入宵浓。
蛩响
移砧石,萤光出瓦松。
月迟将近晓,
角尽即闻钟。
又起行庭际,思君恨几重。
徐照无官一身轻,幽居时日多,
他热衷书法,爱摩挲碑刻,也为他的
诗歌增添高古奇崛气质。
《谢徐玑惠茶》
看石碑又品茶“碑黏陆羽真”,他将碑
和茶相融在一起了:
建山惟上贡,采撷极艰辛。
不拟
分奇品,遥将寄野人。
角开秋月满,
香入井泉新。
静室无来客,碑黏陆羽真。
徐照《访赵紫芝》中的“新背石
碑藏素箧,冻研山砚滴香焙”,也是精
细制作的好联,是磨出来的,“素箧”
对“香焙”,都是自己所爱。
他将石碑
搬进自己家里摩挲欣赏,又在好砚台
边上临书,多好的书香味:
意欲寻君忘路远,入城还又出城
来。
菊明紫色天霜下,鱼没圆痕水垢
开。
新背石碑藏素箧,冻研山砚滴香焙。
竹林好着君名姓,只恐君为禄仕催。
徐玑《次韵刘明远移家》?诗有“诗
得唐人句,碑临晋代书”,可见“四灵”
都有学碑喜书画的爱好,是他们诗中
满满的书卷气之源头。
倡导学唐 诗自徐照始
叶适倡导做诗的学晚唐,徐照是
积极的践行者,是“永嘉四灵”中首
先反对江西派而提倡晚唐诗的诗人,
徐照逝世早,叶适曾为徐照做墓志铭,
他先叶适12年离开。
叶适的《徐道晖墓志铭》文章400余字,却成为人们研究“永嘉四灵”主要文献之一。
叶适对徐照的诗有深入的了解,其评价是相当高的,用“冰悬雪跨”来形容他的诗歌的清苦,铭中曰:有诗数百,斲思尤其,皆横绝欻起,冰悬雪跨,使读者变踔憀慄,肯首吟叹不自已。
然无异语,皆人所知也,人不能道尔。
铭文信息量很大,阐明了叶适诗学的观点。
叶适反对理学诸人看不起诗歌的现象,批评理学家从维护道统的角度出发,一味抹杀诗歌阅读与欣赏特性,连杜甫的咏物诗也成了他们批评话题。
此铭文,是叶适论诗的最主要的文章之一,也是后来学者籍此评论“永嘉四灵”诗派对特点的精典论述:
盖魏晋名家,多发兴高远之言,少验物切近之实。
及沈约、谢脁永明体出,士争效之,初犹甚艰,或仅得一偶句,便已名世矣。
夫束字十余,五色彰施,而律吕相命,岂易工哉!故善为是者,取成于心,寄妍於物,融会一法,涵受万象。
狶苓桔梗,时而为帝,无不按节赴之,君尊臣卑,宾顺主穆,如丸投区、矢破的,此唐人之精也。
然厌之者,谓其纤碎而害道,淫肆而乱雅,至于庭设九奏,广袖大舞,而反以浮响疑宫商,布缕缪组绣,则失其所以为诗矣。
然则发今人未悟之机,回百年已废之学,使后复言唐诗者自君始,不亦词人墨卿之一快也!惜其不尚以年,不及臻乎开元、元和之盛。
朱熹关于道与文的关系是这么说的:“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要“刮落枝叶,栽培根本”。
朱熹说的是有些道理,但他要求诗歌谈
玄论道,维护道统,却显偏颇了。
叶
适大胆地提出“古诗作者,无不以一
物立义。
物之所在,道则在焉。
”叶适
给四灵指明了方向:诗作应当是以摹
写物象为主要目的,而不是说道谈理。
谨举理学家的程颢《春日偶成》为例,
这位大儒做诗也有心乐动情之时,字
句中也有偷学少年之趣: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
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徐照得到叶适的力挺和揄扬,并
得到“使后复言唐诗者自君始”的评价。
徐照在《石屏歌为潘隐父作》诗中就
直言自己为诗方向,最后还表达了弘
扬谢灵运诗风的决心:
苏黄已矣不复来,政须我辈来吟
之。
又不见当年玉川子,拾得玉碑极
欢喜。
半路忽遭穷相驴,十步九蹶扶
不起。
至坚易折古所伤,愿人好置高
人堂,谢客岩头生夜光。
《送翁诚之》诗中,徐照也亮出了
四灵诗歌的主攻方向:“五言多好句,
颜杜减诗名。
”前一首诗拿苏、黄来作
比,“苏黄已矣不复来,政须我辈来吟
之”。
这里却将颜、杜请出来亮相,“五
言多好句,颜杜减诗名”。
徐照诗中这
样的口气是不多的:
又作巴陵倒,南州旧有声。
未凭
湘水绿,能似长官清。
笛冷君山月,
帆轻夏浦晴。
五言多好句,颜杜减诗名。
《送陈郎中知严州》是徐照送别诗
之一,此诗却很好地验证了叶适的诗
学方向,“物之所在,道则在焉。
”以
写景验物为已任,不以道学所束缚。
诗中水程、岁丰,公暇、宵寒,对得
可谓天衣无缝,且有情景再现,没有
刻意寻找典故,上口朗朗:
去作严光郡,前为列宿官。
水程
趋阙近,丰岁得民安。
公暇行随鹤,
宵寒卧听滩。
千峰临旧榭,曾约野人看。
诗里家山 门巷通俗歌
徐照在“四灵”中存诗最多,存
诗约260首(徐玑164首,翁卷138首,
赵师秀141首)。
徐照存诗多,这主要
是在徐照身后由其儿子为他出过诗集。
徐照诗集中有大量的诗是对家乡的描
写,是家乡门巷里弄的通俗歌,是继
谢灵运后温州山水诗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心屿是中国的名屿,也因江心
寺出名,从谢灵运开始,这里就成为
历代文化名家吟诵的诗境。
徐照在多
首诗中写到江心寺,如《题江心寺》,
写出了江心屿的历史、环境、人物和
温州对外宗教交流的盛况,是很有名
的纪实诗:
两寺今为一,僧多外国人。
流来
天际水,截断世间尘。
鸦宿腥林径,
龙归损塔轮。
却疑成片石,曾坐谢公身。
这首诗尾句以“曾坐谢公身”结
束,因为谢太守是温州山水诗的先驱,
因他让温州成为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
谢灵运有千古名篇《登江中孤屿》,其
中有“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
怀
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徐照的的诗
多写自然小景,来表现日常生活中的
情趣,遂成一种清幽的意境,他写江
心寺也是这种手法,轻松自然。
徐照
的《赠江心寺钦上人》,虽没有谢守那
么大的气势,却给人清凉世界的享受:
客至启幽户,笋鞋行曲廊。
潮侵
坐禅石,雨润读经香。
古砚传人远,
新篁过塔长。
城中如火热,此地独清凉。
徐照写家乡的诗风,清瘦野逸。
以宋初晚唐笔调,写的是律诗,然而
即景随意,读着让人顿觉清新隽逸。
如《山中即事》充满轻灵巧秀,他穿上登山履,灌满瓦杯水,在雨后登上“一雁带秋”的家山:
着履上崔嵬,呼儿注瓦杯。
千岭经雨后,一雁带秋来。
野艇乘潮发,山园逐主开。
余生落樵牧,门巷少尘埃。
徐照还自号“山民”,诗集也称《山民集》,一生平民,长居山中,多有山色林声之诗。
《游雁荡山八首》是徐照山水诗的佳作:
《寿昌道中》告诉我们,徐照此次雁山之行,经过芙蓉驿,为期一个月,回家时已经是残冬了:
碣字芙蓉驿,喜行行不难。
路侵沧海过,人得异山看。
圆石蠔粘满,平涂鹭立寒。
一游期一月,回日必冬残。
寺院古韵,在徐照诗中多有出现,《能仁寺》是其中一首。
雁荡能仁寺东南对火焰山和戴辰峰,燕尾瀑位居其北,可远望观音峰。
能仁寺初建于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
南宋以后,能仁寺在全国的影响越来越大,鼎盛时期,有僧人三百,香客每日千人,成为全国30所最著名寺院之一:
寺置有碑传,观音岩石前。
殿高灯焰短,山合磬声圆。
窗静吹寒雪,春鸣落夜泉。
清游人岂识,谓不似秋天。
大龙湫瀑布在雁荡山马鞍岭西,是雁荡风景绝妙处,《大龙湫瀑布》也是徐照有气势的诗作之一:
飞下数千尺,全然无定形。
电横天日射,龙出石云腥。
壮势春曾看,寒声佛共听。
昔人云此水,洗目最能灵。
雁荡以峰、岩、洞、瀑显奇胜,徐照《灵岩》诗描述得体:
雁荡最奇处,众岩生此间。
问名僧尽识,得句客方闲。
洞峻猕猴入,天晴瀑布悭。
古时山未显,谢守只空还。
灵峰是雁荡山的主景区,千百年来已经留下诸多名人题词(刻),而徐
照的《灵峰》可称为写实诗,路傍林阴,
树遮山峰,水沉石露等,正是雁荡作
为国家地质公园的奇观写照:
我来无一语,闲认昔游踪。
谁种
路傍树?却遮山上峰。
潭干沉石露,
人立去禽冲。
樵说仙桥险,因思在上封。
《石门庵》这首诗可提供动植物研
究依据,“夜来新过虎”句若是真实的
描述,在南宋时期雁荡有老虎,是珍
贵史料:
庵是何年立,其中有—僧。
苍崖
从古险,白日少人登。
众物清相映,
吾生隐未能。
夜来新过虎,抓折树根藤。
《宝冠寺》有联句“空房人暂宿,
半夜雁初闻,”这是雁荡山寺院与景致
的佳联:
寺基低且狭,半被石岩分。
水响
常如雨,林寒忽聚云。
空房人暂宿,
半夜雁初闻。
此处能通荡,僧家却不云。
《赠东庵约公》是有情趣的交往诗,
其中“已成重阁在,别置一庵居。
客
喜逢煎茗,童寒免灌蔬。
”写出了山僧
庵居现象,他们的出家可不是专为遁
世,而是一种生活选择:
白发白髭须,僧年八十余。
已成
重阁在,别置一庵居。
客喜逢煎茗,
童寒免灌蔬。
小师南北去,近日各无书。
道同诗真 酬唱也抱团
“永嘉四灵”在中国诗史上有重要
地位,至近现代有声名愈盛,有赖于
他们文化上的群体意识,同道齐心,
将文学个体整合成团体力量,作用与
效应发挥到了极致。
这种抱团做诗的
现象,在中国古代的文学组合形式中,
是罕见的。
笔者试着如此说法:现代
温州人的从商抱团,有了“世界温州
人”“温州”声名,而在千年前的“永
嘉四灵”“永嘉学派”就在抱团做学术、
抱团做诗,同是有地域性的渊源关系
的。
“永嘉四灵”四位诗人诗的总数只
有七百余首,每人只有一二百首,若
不是他们抱团成流派,单就每个人的
诗词展示是也难成气候的。
“永嘉四灵”虽是群体的,对外却
呈现同一面目、风格,但每个人还保
持各自诗歌特色。
他们当中,徐照、
翁卷是布衣,以他们为代表穷士子诗
人,属“江湖谒客”身份。
他们没有
机会入仕,或是不依靠入仕,甚至有
的以诗文等才艺谋生。
在温州,由于
这一些诗人出现,逐渐形成了一个取
代了以往由高官占据诗坛的社会现象。
这也是诗歌在温州社会的普及,是艺
术阶层下移的表现。
温州大量的诗词
就在这个时期留下来的。
“人物满东瓯”
现象,温州社会的文风诗风起到强烈
的烘托效应。
道同诗真,徐照与诗友的关系在
其诗词交往中可得到体现。
他没有为
官经历,他在家乡生活的时间较长,
与他人的唱酬和别离的诗更显丰富,
体现了诗友间的友谊,展现了各人的
诗作特色,留下了可考的人文史料。
赵师秀是皇族,长期在外做小官,
但对徐照很有情感,来往酬唱多,徐
照的《寄赵紫芝》诗,有“与君远别离”
的牵挂:
频年游阙下,近口喜言归。
及
我成行役,与君远别离。
梦长忘路
远,计拙任人非。
杨柳塘何处?要看
题壁诗。
徐照在《忆赵芝秀》的诗中还表
达了“知音人亦有,谁若尔知心”的
情意。
古来有文人相轻的说法,可在
“永嘉四灵”中却是显示了惺惺惜惺惺
的情结:
一别一百日,无书直至今。
几回成夜梦,犹自废秋吟。
小雪衣犹綌,荒年米似金。
知音人亦有,谁若尔知心。
徐照在《送徐玑》表达了“梅花共别离”“思君难可见”的同道之情,其中“去梦千峰远,为官三岁期。
”是一对好联,表达的宦游人的友情:一射寒江上,梅花共别离。
不来相送处,愁有独归时。
去梦千峰远,为官三岁期。
思君难可见,新集见君诗。
徐照在《酬赠徐玑》中称自己生活很自在,自在得百事全懒,“山民百事今全懒,只合烟江著短莎”。
又在《题薛景石瓜庐》诗里说“山民山上住,却羨水边居”,说的是自己喜欢隐居于山间,薛景石却在水边开辟了瓜庐。
他们以自然生活为乐,以友人相互酬唱为内心的充实:
何地有瓜庐,平湖四亩余。
自锄畦上草,不放手中书。
人远来求字,童闲去钓鱼。
山民山上住,却羡水边居。
“永嘉四灵”的诗歌是一种地方文化的体现,虽然是苦吟派,文字朴实无华,有简单而愉悦之感,展示给读者的是平易。
这种风格正是叶适倡导的,在通俗中求真求新求特的本质。
徐照因出生平民,反映在离别诗中的文字,似平淡实则清奇。
如《寄翁灵舒》,令人瘦、甚渴饥、如意事、送行诗等句子,真似直白的述说,没有文人惯有的意气作怪,却也不失深深的离别意:
游远令人痩,思君甚渴饥。
恨无如意事,懒乞送行诗。
帝陌喧车马,王门守鹿貔。
何时借僧榻?切勿负幽期。
叶适在《徐道晖墓志铭》中写道:“而君(指徐照)既死,同为唐诗者,徐玑字文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字
紫芝。
紫芝集常朋友殡且葬之,在塔
山、林额两村间。
”从此铭来看,“四灵”
之称在南宋已经有了。
“四灵”诗作由
于历代散佚,诗存数量少,徐照存诗
最多,也只有260多首。
另外,徐照
的后事是赵师秀帮助操办的,“紫芝集
常朋友殡且葬之”,说明“四灵”的关
系不一般,是诗友也有义气相交。
赵师秀《哀山民》是首长诗,可
作为祭文,写徐照做诗爱古碑,记他
贫妻弱子与家境,哭他多愁多病的生
活,“诗人例穷苦,穷死更怜君”“哭
君日无光,思君月照床”等诗句,读
来叫人动情,令人泪目:
忆君初病时,仓皇造君榻。
知为
寒所中,胫痹连左胛。
蒋子丹有神,
三日能屈伸。
五日扶杖立,十日行逡巡。
于时数相见,谈娱靡曾倦。
啜茶犹满瓯,
改诗忽盈卷。
君亦疑勿药,春和可为乐。
仙家桃最红,同践天台约。
多愁积如山,
令君心不闲。
残疴故未去,涩啬肠腑间。
岳僧有烈剂,倒箧得馀惠。
服之汗翻浆,
事与东流逝。
啼妻无完裙,弱子犹哀麕。
诗人例穷苦,穷死更怜君。
君如三秋草,
不见一日好。
根荄霜霰侵,萎绝嗟何早。
哭君日无光,思君月照床。
犹疑君不死,
猛省欲颠狂。
昨者君未疾,相过不论日。
晴窗春翦蒲,寒炉夜煨栗。
石阶苔藓中,
犹有旧行踪。
忧心不能寐,无梦得相逢。
君诗如贾岛,劲笔斡天巧。
昔为人所称,
今为人所宝。
石峰云有地,葬从朋友议。
须求侍郎铭,难见山民字。
平生翁与徐,
南去久无书。
不知闻信后,涕泪当何如。
写池烟水暮,宛是西川路。
虚言楚客招,
终感向生赋。
赵师秀除了以上长诗,还写了《徐
灵晖挽词》,“天下黄金有,人间好句
无。
”是对徐照苦吟诗的赞辞。
最后一
联可称妙绝,只有知心者才能说得出
来,在坟头种上几株好茶树,以慰徐
照平生的喜好:
在生贫不害,早丧可嗟吁。
天下
黄金有,人间好句无。
魂应湘水去,
名与浪仙俱。
平日惟耽茗,坟前种几株。
更令人感动的是,赵师秀在徐照
过世一段时间后,又写了《后哀》诗,
感叹友人离去后永无归期:
交交谷鸟哀,郁郁涧松折。
山民
无还期,春物失怡悦。
平生感斯人,
难以常理说。
共智己则愚,忽巧众亦拙。
芳名信可垂,在世何寂灭。
含恓为卜兆,
窀穸利兹月。
行当宿草生,当使我泪歇。
未知百年后,谁复耕此穴。
寄言苦吟者,
勿弃摄生诀。
翁卷《哭徐山民》诗,其中“穷
侵骨”“上天意”“苦吟人”“瘦精神”
都说到伤心处,刻划在痛点上:
已是穷侵骨,何期早丧身。
分明
上天意,磨折苦吟人。
花色连晴昼,
莺声在近邻。
谁怜三尺像,犹带瘦精神。
虽然以上撷取的是“永嘉四灵”
相交在情感上的诗,还有些许忆旧句
式,甚至是悼念之辞,而实质上体现
出来的是永嘉四灵的“瘦精神”,是人
与人相处难舍的情感,是诗人与诗人
牵挂在苦吟中的表达,更是温州这片
土地上文化人特有的细腻。
不可否认,
“永嘉四灵”诗词曾让人评论过的“题
材狭小”,但诗句里苦吟,情感上的细
腻,是让人千年丢不开、放不下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