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优秀科学教案《有趣的沙子》(五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有趣的沙子》
教案:有趣的沙子
教案概述:
本教案是针对大班幼儿的科学教学,主题为《有趣的沙子》。

通过这节课,幼儿将学习沙子的特性和使用沙子玩耍的乐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 认识沙子的特性:颜色、质地、细腻度等。

2. 了解沙子的用途和玩耍的乐趣。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4.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1. 沙子(不同颜色、不同质地的沙子)
2. 容器(透明塑料盒子、漏斗、勺子等)
3. 印有各种沙子特性的图片或卡片
4. 幼儿绘画纸和颜料
教学过程:
引入:
1. 教师展示不同颜色、不同质地的沙子,并让幼儿观察。

2. 学问幼儿对沙子的特性和用途提出猜测,例如:沙子是什么颜色的?沙子是什么质地的?沙子能做什么?
3. 通过与幼儿的讨论,引出本课的主题:《有趣的沙子》。

探究:
4. 教师准备一些容器(透明塑料盒子、漏斗)和勺子,告诉幼儿可以用这些工具来玩沙子。

5. 每个幼儿都分发一些沙子,让他们用勺子将沙子倒入透明塑料盒子中,观察沙子从漏斗中流下的过程。

6. 引导幼儿观察沙子的颜色、质地和细腻度等特性,并与幼儿一起用卡片或图片记录下来。

创作:
7. 教师提供一些幼儿绘画纸和颜料,让幼儿用颜料描绘自己心中的沙子,可以发挥想象,自由绘画。

8. 让每个幼儿介绍自己绘画中呈现出的沙子特点,并与其他幼儿分享。

总结:
9. 教师引导幼儿回顾整个课堂的学习内容,通过提问巩固幼儿对沙子特性的认识。

10. 总结沙子的特点和用途,并鼓励幼儿继续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发现科学的奥妙。

课后延伸活动:
1. 家长和幼儿一起去沙滩或沙坑玩耍,进一步观察和体验沙子的特性。

2. 让幼儿用沙子和容器进行自由玩耍,鼓励他们探索不同的方式和方法。

3. 给幼儿提供一些沙盘玩具,让他们在家中自由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幼儿通过观察和实践,认识到沙子的特性和用途,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通过绘画活动,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师在引导过程中与幼儿进行互动,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激发了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有趣的沙子》(二)教案名称:有趣的转动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物体的转动现象。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索的精神。

教学内容:
1. 介绍物体的转动现象。

2. 实践操作:利用简单材料进行转动实验。

3. 观察记录: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结果。

4. 分享交流: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会。

5.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实验中的规律和结论。

教学准备:
1. 实验材料:小手摇风车、旋转木马模型。

2. 实验工具:计时器、尺子、铅笔、笔记本等。

3. 准备幻灯片或者展示板。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10分钟)
1. 引导学生观察一些具有转动现象的物体,如风车、旋转木马等,询问学生有没有观察到这些物体转动的规律。

2. 准备幻灯片或者展示板,展示一些图片或者视频,引导学生探讨物体转动的原因和规律。

Step 2 实验操作(30分钟)
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份实验材料。

2. 引导学生使用尺子量取风车和旋转木马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记录在笔记本上。

3. 学生按照材料的操作说明,进行实验操作。

4. 学生将实验结果记录在笔记本上,并观察转动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如转动速度、方向等。

Step 3 观察记录(10分钟)
1.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观察记录,进行分析和总结。

2.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会,讨论整个实验的结论。

3. 邀请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和总结的内容。

Step 4 总结归纳(10分钟)
1. 通过学生的展示和分享,引导学生总结实验中的规律和结论。

2. 教师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和指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3.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索的精神。

Step 5 展示和评价(10分钟)
1. 邀请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和总结的内容,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2. 教师对学生的展示和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Step 6 小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
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进步。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实验报告,总结本节课的实验过程和结果,以及自己的观察和体会。

教学拓展:
1. 可以引导学生制作其他具有转动现象的实验模型。

2. 可以邀请物理科学专家或者实验研究人员来学校进行讲座和实验演示。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的亲身实验,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物体的转动现象。

同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通过学生的展示和分享,激发了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索的精神。

但是在实验操作环节,需要老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顺利完成实验。

在展示和评价环节,需要老师适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有趣的沙子》(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气体的膨胀现象,学习气体的膨胀原理和因素。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探索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气体的膨胀原理和因素。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探索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教具准备:气球、酒精灯、空瓶、温度计等。

2. 实验准备:在教室内或实验室内设立实验桌,并准备教师表演所需的实验器材和材料。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10分钟)
教师出示一个气球,请学生仔细观察气球的外形和大小。

然后,引导学生想一想,当气球被吹气后会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变化。

2. 导入新课(10分钟)
教师向学生讲解气体的膨胀现象,并简要介绍气体的特性。

然后,通过实验演示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气体的膨胀现象。

实验步骤:
(1)教师将少量酒精注入一个空瓶中。

(2)教师点燃酒精,然后将气球套在瓶口上。

思考问题:
酒精被点燃后,为什么气球会慢慢膨胀起来?
3. 理论知识讲解(10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气体的膨胀原理和因素。

从分子运动的角度出发,解释气体膨胀的原因。

4. 操作实验(20分钟)
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步骤:
(1)将一小段容器材料加热。

(2)观察容器的变化,记录观察结果。

思考问题:
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5. 实验结果分析(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并与气体膨胀原理和因素进行联系。

提问:
1. 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2. 为什么容器会发生变化?
3. 有没有其他因素会导致气体膨胀?
6. 总结巩固(10分钟)
教师总结扩展学生学习的要点,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提问:
气体的膨胀现象是怎么发生的?
膨胀的因素有哪些?
7. 课堂练习(10分钟)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作业要求:
请列举一个气体膨胀的例子,并解释其原因。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气体的膨胀现象,学习气体的膨胀原理和因素。

在实验中,学生有机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探索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巩固练习,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并进一步加深对气体膨胀的理解。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有趣的沙子》(四)名称:有趣的电池
适用年级:小学大班(三年级)
科学目标:
1. 了解电池的基本原理和组成结构;
2. 掌握电池的使用方法;
3.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观察的能力。

教学材料:
1. 闪光灯电池;
2. 线圈电池;
3. 干电池;
4. 小灯泡;
5. 铜片、锌片等导电物品;
6. 电线;
7. 铜箔纸;
8. 轻金属碱性干电池;
9. 电流表;
10. 复制纸。

教学过程:
【引入】
1. 导入:老师呈现一张插满电线、灯泡和电池的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激发兴趣:老师可以给学生讲述一段关于电池的有趣故事,如电池的发明、电池的应用等,让学生感受到电池的重要性和用途。

【实验一】
1. 环境准备:老师布置好实验台,并摆放好实验所需的物品。

2. 实验引导:老师向学生介绍不同种类的电池(闪光灯电池、线圈电池、干电池等)及其组成,引导学生观察电池的外形和结构。

3.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每组学生选择一种电池,接上导线和灯泡,观察灯泡是否发光。

让学生记录实验结果。

4. 实验总结:老师组织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各种电池的特点和用途。

【实验二】
1. 实验引导:老师向学生介绍如何制作简易电池。

使用铜片和锌片制作一个简易电池,并用万用表测试电流的方向和大小。

2. 实验操作: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使用铜片和锌片制作简易电池,并接上电流表进行实验观察。

让学生记录实验结果。

3. 实验总结:老师组织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简易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用途。

【实验三】
1. 实验引导:老师向学生介绍干电池和轻金属碱性干电池的特点和结构,并提醒学生干电池不能乱丢,不能随便拆卸。

2.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每组学生使用干电池或轻金属碱性干电池,接上灯泡,观察灯泡是否发光。

让学生记录实验结果。

3. 实验总结:老师组织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并提醒学生在使用电池时要注意安全和环保。

【拓展应用】
1. 制作电池模型:老师给学生提供铜箔纸、纸张和铁丝,让学生自由发挥创造力,制作电池模型,并解释电池的工作原理和能量转化过程。

2. 设计电池小实验:老师让学生自主设计一个关于电池的小实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法,选择不同的材料和器械进行实验,体验电池的有趣之处。

【总结反思】
1. 总结复习:老师向学生复习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重点强调电池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 反思提问:老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如电池能发电是因为什么原理?电池有什么用途?
3. 课堂评价: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参与情况,进行课堂评价。

【延伸拓展】
1. 带领学生参观附近的社区电池回收站,了解电池的分类和环保知识。

2. 给学生布置一个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家中找出和电池相关的物品,并记录它们的用途和分类。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电池的基本原理和组成结构,掌握电池的使用方法,并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和观察的能力。

通过实践操作和观察,学生对电池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电池的应用和环保有了更高的意识。

同时,课堂上的小实验和拓展应用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参与度,增强了他们对科学实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有趣的沙子》(五)教案主题:《有趣的影子》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原理和光的特性。

2.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学内容:
1. 影子的形成原理。

2. 光的传播和反射。

3. 影子的大小和形状。

教学准备:
1. 实验材料:灯、白纸、物体。

2. 教学辅助工具:PPT、投影仪、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向学生展示一些有趣的影子图片,激发学生对影子的注意。

2. 提问:你们有没有看到过这样有趣的影子?你们知道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吗?
二、理论讲解(10分钟)
1. 通过PPT介绍影子的形成原理:当物体遮挡光线时,光线不能通过,就形成了影子。

2. 介绍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基本原理。

三、实验演示(15分钟)
1. 让一名学生站在灯前,把手举起放在灯光前方的白纸上。

学生们观察到手在白纸上的影子。

2. 让学生们自行选取一件物体,放在灯光前方的白纸上,观察其影子。

之后,让学生们移动物体的位置,观察影子的变化。

四、实验探究(20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一张白纸和一根铅笔。

2. 让学生们互相合作,用铅笔在白纸上画出物体的影子,并观察影子的大小和形状。

3. 让学生们尝试使用不同形状的物体,观察其影子的变化。

让学生们思考,为什么不同形状的物体有不同的影子形状。

五、总结(10分钟)
1. 让学生们回顾和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2. 提问:物体的影子有什么特点?物体的形状对影子有什么影响?
六、拓展延伸(20分钟)
1. 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不同时间、不同光线条件下物体的影子变化。

并写下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思考。

2. 鼓励学生们自行设计简单实验来探究其他影子相关的问题,如:不同颜色的光源对影子的影响。

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们了解了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光的传播特性。

他们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了自己的实验和观察能力,并且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得到了有效的实现。

同时,在教学过
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观察不够细致和深入。

以后我会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