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六校协作体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市六校协作体高2013级第四学期期中试题
历史
(全卷满分:100分完成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2题48分)
1.在雅典,每一个能够实际完全享有参政权利的公民必须要服兵役,保卫自己的城邦,而对当时要靠自备武器和粮食的战士来说,就一定要有购买能力。

赫尔岑曾经说过:“假若没有充足的粮食存结起来,……那么,你就不要参加公民大会,听取法庭诉讼。

”上述材料表明A.公民实际享有的民主权利不同B.雅典民主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
C.雅典民主排斥外邦人和奴隶D.雅典公民有护卫城邦的义务
2.观察下图,图示中的①、②应分别填写的内容是
A.贵族、平民B.平民、君主C.贵族、奴隶D.贵族、君主
3.某历史兴趣小组编排历史剧。

假如你的角色是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雅典的一个年收入100麦斗的平民,那么你可以:①参加公民大会②当选为“四百人会议”的成员③当选为民众法庭陪审员④在战争中提供骑兵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①②③
4.“梭伦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

”如梭伦改革虽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但却没有像平民所希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

下列各项,能够正确反映上述观点且符合史实的是
A.既废除了平民债务又未归还平民原有土地
B.既禁止了人身抵押又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
C.既解放了债务奴隶又保留了旧的社会等级
D.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
5.商鞅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该统统毁灭。

其实质是
A.统一思想
B.加强中央集权
C.思想文化专制
D.打击旧贵族的势力
6.《诗经•大田》诗的大意是:“乌云遮满了半天,井田上润遍了雨点,这场旱的甘霖啊!多多洒上我的私田。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当时在井田之外出现了私田
B、奴隶主贵族十分关心私田的收成
C、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开始动摇
D、封建土地私有制完全确立
7.下列对商鞅变法所造成的结果,表述不正确的是
A、确立了私有土地的法律地位
B、建立起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
C、促进了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
D、建立了取代分封制的行政区划
变法措施结果
A 商鞅变法:户籍什伍制、连坐
法、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B 王安石变法:市易法“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
焉。


C 戊戌变法:设立农工商总局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D 明治维新:殖产兴业没有实现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
9.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措施有
①实行均田制②与汉族通婚③迁都洛阳④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10.“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

”孝文帝改革中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措施有
①均田制②迁都洛阳③整顿吏治④改穿汉服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11.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

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B.移风易俗
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D.迁都洛阳
12.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A.提高少数民族素质
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13. 《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不能止”。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宋吏治腐败 B.北宋统治者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
C.混战不休,农民破产 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
14.(宋仁宗景祐元年五月)程琳上疏,论:“兵在精不在多,河北、陕西军储数匮,而招募不已。

其住营一兵之费,可给屯驻三兵。

昔养万兵者,今三万矣。

……天地生财有限,而用无纪极,此国用所以日绌(短缺)也。

”对此材料分析不正确的是
A.程琳建议减少军队员额
B.程琳认为国用日绌的原因是冗兵、冗官、冗费
C.程琳认为过量的兵员虚耗了国库储备
D.程琳认为北宋军事制度改革有一定的弊端
15.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规定:由政府拨出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

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

对“市易法”的看法正确的有
①是利用封建国家权力干预经济②目的在于限制大商人操纵市场
③在—定程度上可以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④政府能增加财政收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16.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万多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

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A.经济衰退
B.起义频繁
C.兵力不足
D.冗官冗兵
17. 马丁·路德在德国进行的宗教改革要求建立廉洁教会,其本质上反映了
A.天主教徒生活的糜烂
B.否定罗马教皇和天主教会的经济特权
C.资产阶级的勤俭节约
D.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需要
18.日内瓦之所以被称为“新教的罗马”,主要是因为
A.加尔文教主张比较激进
B.加尔文宗教改革影响最大,传播到欧洲许多资本主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C.加尔文教倡导《圣经》是最高权威
D.加尔文严厉排除异己
19. 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

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其意义在于
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
B.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C.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
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20.加尔文教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

这种学说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封建贵族的世袭思想B.封建社会的等级思想
C.人本主义思想D.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
21.明治政府于1873年颁布《地税改正条例》:“兹为改正地税,原有之田地贡纳办法,
一律作废;并规定于地契调查完毕后,按土地价格取其百分之三,作为地税。

”该条例征收地税的依据是
A.领主土地所有制B.封建租佃关系C.地税以货币支付D.土地私有制度
22.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23.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排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车、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

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24.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

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

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A.比较出中日近代化的异同B.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
C.批评洋务派的活动D.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改革的必要性
25.俄日两国以改革的方式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其主要原因都是
A.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
B.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相互妥协
C.封建建统治基础牢固,没有发生社会危机
D.人民的反抗斗争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26.1876年一位俄国地主写道:“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
慕他们。

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

”俄
国农民的变化主要在于
A.人人得到了一块份地
B.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
C.完全摆脱封建地主的控制
D.彻底摆脱沙皇专制统治
27.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

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
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28.之所以说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主要是因为
A.改革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
B.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发展资本主义
C.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内容
D.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9. 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30.达尔文进化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康有为把进化论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严复在翻译进化论著作《天演论》时突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等危机思想;陈独秀用进化论研究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

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进化论的态度是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与时俱进,发展创新”
C.“西学中源,合理利用”D.“取明深义,取便发挥”
31.有人评价百日维新“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

直接导致维新派“同志太孤”的措施有①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②精简机构,裁汰冗员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④选派学生到国外留学
A.①②③B.②③C.①④D.③④
32.梁启超评价康有为,认为他是“孔教之马丁·路德”。

这主要是因为
A.康有为改革儒学理论完善改革主张B.康有为融合孔子儒学、西学进行改革
C.康有为主张改革中国原有宗教制度D.康有为把西方的宗教理论用于改革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材料题(本卷共3道大题,33题25分、34题13分、35题14分、共52分。

33.阅读下列材料(25分)
材料一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的寡头专政,平民不仅无权议政,而且处于债务奴役的状态。

改革以后,贵族阶级固然还是当政的阶级,然而……从前实际上并无公民权利的平民,现在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了。

——顾准《希腊城邦制度》
材料二梭伦还必须面对雄心勃勃的新贵——那些人来自平民家族,对所谓“好父亲”
集团的世袭贵族垄断特权耿耿于怀。

——波默罗伊等《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
材料三(梭伦)仍然把保卫法律的职责授予阿勒俄琶菊斯议会(长老会议),这个议会仍旧是宪法的监察人,它监督最大多数的和最重要的国家大事,惩处罪人尤其有最高的权力,无论是罚金或是判刑。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四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富国强兵,故“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主流观点有:“商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苏轼《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司马迁《商君列传》)。

——据《中国古代史》改编
材料五人说惠王(即秦惠文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战国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为实现“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所采取的措施。

(3分)
(2)材料二中的“新贵”指的是哪个阶层?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享和转移的角度,指出梭伦是如何缓释他们的“耿耿于怀”的。

(6分)
(3)根据材料四,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简析该理论在历史上的作用。

(6分)
(4)根据材料四、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商鞅遭车裂而“秦人不怜”。

(6分)
(5)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涉及到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者采取的立场有何不同。

(4分)
34. 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熙宁改制比前两次更为彻底,首先罢试诗赋,独留策论;其次新增大义,地位在策论之上。

……熙宁科场改革的另一重大贡献在于王安石主持编纂、作为经义考试统一标准的《三经新义》,即《周礼》、《诗》、《书》三经义,成为科场和学官的法定教科书。

——郑师渠、吴怀祺主编《中国文化通史.两宋卷》
材料二至于介甫以其书(《周礼》)理财者居半,爱之,如青苗之类,皆稽焉。

所以自释其义者,以其所创新法,尽传著新义,务塞异者之口。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新经周礼义》
材料三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

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

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并指出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5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的措施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

(8分)
35.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是19世纪中日两国应对各自民族危机,进行的救亡图存运动。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日本明治政府曾以公历取代农历,元旦代替春节,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等。

一开始,“欧化”铺天盖地。

但是,这样的“欧化”很快被“日本化”回潮所压倒,尤其是思想界。

……被称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的涩泽荣一,则从《论语》里寻找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结合点,提出了著名的“论语加算盘”即“道德经济合一”论,这种社会大转型过程中的文明与文化“离异”与“回归”现象,在东亚具有普遍性。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材料二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开明分子,面对世界性的现代化潮流和民族危亡而采取了防卫性的、自觉地现代化变革尝试。

他们从西方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制度的角度,力图对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变革。

……无论如何,戊戌变法为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拉开了序幕,这是它在中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不能因其结果的失败而抹杀。

——周嫦妮《现代化视野中的戊戌变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治维新“欧化”的主要措施。

(5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法在文化上进行了哪些“现代化变革尝试”。

(5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4分)
成都市六校协作体高2013级第四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AABDC 6—10:DBAAA 11—15:ACBBD 16—20:DDBAD
21—25:DDDDA 26—30: BCDBD 31—32: BA
二、非选择题:
33 (25分)
(1)措施:废除债务奴隶制,让这部分平民获得人身自由;使他们能够参加公民大会,获得议政的权利;赋予他们选举权(或表决权)。

3分(每点1分)
(2)阶层: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

2分
缓释途径:确立财产等级制度;设立四百人会议;部分司法权转移到陪审法庭;最高决策权转移到公民大会和四百人会议。

4分(每点1分)
(3)法家思想(2分)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4分)
(4)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利益;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对百姓剥削与压迫。

(6分,言之有理可给分)
(5)梭伦站在雅典整个社会的立场,实行中立政策,既不袒护贵族,又不迁就平民;商鞅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采取激进的措施打击奴隶主贵族。

(4分)
34 (13分)(1)措施:废除诗赋,改以策论取士(1分)以《三经新义》为教学和考试的依据(1分)青苗法(1分)不同:一侧重于育人(取士)角度;二侧重于理财(富国)角度2分
(2)青苗法、农田水利法。

2分认识:
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
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6分(言之成理即可,每点2分)
35 (14分)
(1)特点:“欧化”和“日本化”相结合;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相结合。

(2分)
措施:“欧化”: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引进西方民主政体,建立宪政体制;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3分)
(2)历史影响:拉开了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序幕。

(2分)
尝试:废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选派留学生等。

(3分)(3)共同之处:向西方学习;促进本国近代化。

(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