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工程设计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原路立交改造工程
桥梁工程设计说明
一、设计概况
太原路位于环湾大道中部,西起环胶州湾高速公路,东至四流中路,是环湾大道与李沧区中南部及铁路北客站区域重要的联系通道,同时也是均衡环湾大道、四流路与重庆路交通流的重要纽带。
太原路总体设计方案为西端通过a型喇叭式立交与环湾大道连接,以连续高架形式向东跨越规划铁路线、安顺路及现状铁路线后落地,以地面道路形式向东与四流中路平交。
本次太原路立交工程实施范围西起太原路~环湾大道节点喇叭式立交并包含立交与环湾大道联系部分,主线向东实施至与傍海北路平行匝道分流处(长度约609m),同时一并实施傍海北路西侧两平行匝道落地与现状太原路连接。
本次工程实施范围内主线高架桥总长528m,桥梁总面积14620m2;匝道桥总长360m,桥梁总面积2970m2(包括两条与环湾大道连接右转匝道、傍海北路上下行匝道)。
二、场区地质概况
(一)场区地质情况
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
第○1层、素填土
揭露层厚:0.20~11.50米,层底标高:-7.85~6.54米;褐色,松散,稍湿:铁路以东,太原路上以回填砂土及风化碎屑为主,局部夹有小碎石。
铁路以西主要以回填砂土、粗砂为主,局部回填夹杂淤泥质土、碎石、碎砖块及生活垃圾等。
第○11层、杂填土
揭露层厚:3.60~11.50米,层底标高:-7.84~0.31米;杂色,松散,稍湿;以回填碎石、砖屑、砖块等建筑垃圾为主。
以上两层土回填年限大于5年,密实程度极不均匀,变异性大,工程性状不稳定,不经过处理不宜直接作为持力层使用。
2、第四系全新统海相沼泽化层(Q4mh)
第○4层、含淤泥质中粗砂(Q4mh)
揭露层厚:0.90~2.70米,层底标高:-7.37~-1.94米;黑灰~灰色,松散,饱和;以中粗砂为主,磨圆、级配较差,混淤泥或淤泥质土小于30%,含有少量的贝壳破,有腥臭味。
该层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范围值[fa0]=40~80kPa,变形模量范围值Eo=4~6MPa。
第○6层、粉质粘土(Q4mh)
揭露层厚:0.50~4.50米,层底标高:-13.10~-2.48米;灰黑色~灰色,流塑~软塑,具有高压缩性;颗粒细腻,手感均匀,稍有粘滞力~粘滞力强,干强度中等,有异味;含细砂约5~15%,局部含粗砂约10%~15%,个别钻孔见有中粗或中细砂透镜体。
该层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范围值[fa0]=60~80kPa,推荐压缩模量范围值ES1~2=3.0~5.0Mpa,推荐粘聚力标准范围值ck=4~6kPa,推荐内摩擦角标准范围值Φk=4~8度。
3、第四系上更新统陆相沼泽化层(Q3h)
第○10层、粉质粘土
揭露层厚:0.50~3.00米,层底标高:-9.60~-6.63米;灰绿色,软塑~可塑,具有中等压缩性,见铁锰氧化物及其结核,夹有姜石;无摇振反应,切面有光泽,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 =120~160kPa,压缩模量ES1~2=3~6MPa;推荐粘聚力标准范围值ck=20~24kPa,推荐内摩擦角标准范围值Φk=8~12度。
4、第四系上更新统洪冲积层(Q3pl+al)
第○11层、粉质粘土
揭露层厚:0.80~11.70米,揭露层底标高:-19.61~-6.72米;褐黄色,可塑~硬塑,具有中等~低压缩性,属老粘性土;见高岭土条带、铁锰氧化物及其结核,粗砂含量5~10%;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强度中等~高,韧性中等。
该层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 180~220kPa,压缩模量ES1~2=7~10MPa。
粘聚力标准值ck=38~42kPa,内摩擦角标准值Φk=15~18度。
第○111层、粗砂
揭露层厚:0.70~5.10米,揭露层底标高:-16.10~-7.38米;褐黄色,饱和,稍密~中密;以粗砂为主,级配中等,部分钻孔中砂、砾砂为主,以长石、石英为主要成分,磨圆好,磨圆亚圆~次棱角状。
该层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范围值[fa0]=220~240kPa,变形模量E0=15~22MPa。
第○12层、粗砾砂
该层分布较广泛。
揭露厚度:0.70~11.00米,揭露层顶标高:-22.50~-13.49米;褐黄色,湿~饱和,中密~密实,以粗砂为主,级配较差~一般,含10~30%粘性土,底部多呈胶结状,碎石含量较多,粒径Φ2~3cm。
该层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范围值[fa0]=280~320kPa,变形模量范围值E0=20~30MPa。
5、基岩
根据目前已完成的钻探孔揭露,基岩主要为白垩系青山群八亩地组泥质粉砂岩和角砾岩,局部揭露有燕山晚期花岗岩及构造破碎带,现将各风化带的分布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分述如下:
A、泥质粉砂岩
第○16层、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带
揭露厚度:0.50~17.60米。
棕红~紫红色,粉砂质结构,块状构造,岩芯呈碎块状~短柱状,手掰易碎,浸水易软化。
该层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380~420kPa,变形模量E0=25~30MPa。
属于极破碎的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
B、角砾岩
第○161层、角砾岩强风化带
揭露厚度:0.80~27.50米,揭露层顶标高:-22.43~-19.25米;棕褐~紫红色,角砾结构,岩芯呈碎石状,角砾大小一般0.5~1.5cm,少量大于3cm,磨圆度一般,次棱角状~棱角状,成份以流纹岩、安山岩、凝灰岩为主,孔隙间充填砾屑、砂屑,泥质胶结,胶结差,手搓易散、易碎。
该层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400~450kPa,变形模量E0=30~35MPa。
属于极破碎的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
C、花岗岩(γ53)
第○162层、花岗岩强风化带
揭露厚度:0.40~0.90米。
褐黄~肉红色,粗粒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份以长石、石英为主,矿物蚀变强烈,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岩芯手搓呈粗砂~角砾状。
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800~1000kPa,变形模量E0=35~40MPa。
属于极破碎的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
第○172层、花岗岩中等风化带
揭露厚度:3.50~6.30米。
浅肉红~肉红色,粗粒结构,块状构造,构造节理及风化裂隙较发育,大部分结构、构造保存完整,矿物蚀变中等,长石类矿物多有土化斑点,岩芯呈块~柱状,锤击易沿节理面裂开。
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1800~2200kPa,弹性模量E=3~6×103MPa。
揭露段岩体完整性指数Kv一般0.3~0.4,属较破碎的较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Ⅳ级。
第○182层花岗岩微风化带
揭露厚度:4.50米。
肉红色,结构、构造、矿物成份同上,矿物蚀变轻微,风化裂隙不发育,岩芯多呈短柱~柱状,柱面光滑,岩石新鲜坚硬,锤击声脆不易碎。
地基承载力容许值[fa]=4500~5000kPa,弹性模量E=15~20×103MPa。
揭露段岩体完整性指数Kv一般小于0.75,属较完整的较硬岩,岩体基本质量级别Ⅲ级。
D、构造破碎带
第○163层、破碎带
揭露厚度:2.80米。
褐黄~灰白~灰绿色,矿物成份蚀变严重,原岩矿物已经不可分辨,见有铁锰氧化物条带,局部高岭土富集,部分地段绿泥石、绿帘石化现象明显,岩芯手搓呈土状。
部分地段该层层内有呈小碎块状的岩芯,锤击易碎。
属于极破碎的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
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范围值[fa0]=350~450kPa,变形模量范围E0=18~22MPa。
E、细粒花岗岩
第○175层、细粒花岗岩中等风化带
揭露厚度:7.70~14.00米。
肉红色,细粒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份以长石、石英为主,构造节理及风化裂隙较发育,矿物蚀变中等,岩芯呈块~碎块状,锤击易碎裂。
各主要岩土层力学指标汇总表表7-1
注:ES1-2为压缩模量,E0为变形模量,E为弹性模量;γ为容重;
(三)、地下水
勘察期间,钻探深度内见有地下水,主要含水层为第④层含淤泥质细砂、第○111层粗砂、第○12层粗砾砂,地下水类型为孔隙潜水及基岩裂隙水。
三、设计依据及主要技术标准
(一)、设计依据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JD60-2004)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
《城市桥梁设计准则》(GJJ11-93)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公路桥涵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
《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
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提供的《太原路立交改造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工程初步设计及批复意见
(二)、设计标准
1.设计荷载标准:汽车:公路—I级;路面结构计算荷载:BZZ-100型标准车。
2.设计车速:
主线:50km/h;
定向匝道:30km/h;
地面道路:40km/h。
3.桥梁抗震基本烈度为6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
4.设计基准期:桥梁主要构件设计基准期100年。
5.设计安全等级:一级。
6.环境类别:二类。
7.桥下净空:
主线及匝道限界高度:不小于5m。
地面道路净空:不小于4.0m。
相交道路净空:主干道不小于5m,城市支路不小于4.0m。
上跨规划铁路线桥下净空:7.5m。
铁路线侧向净空:3.5m(构筑物边缘至轨道中线距离)。
四、桥面坡度与结构
(一)、桥面横坡
主线标准段及各相交主线标准段横坡采用2%。
超高设置原则;R≥1000米半径平曲线不设超高,R≤700米半径平曲线采用4%超高。
立交匝道超高设置按照35米≤R<200米,采用4%超高;R≥200米不设超高原则。
(二)、桥面纵坡
主线最大纵坡:4.0%,最小纵坡0.3%。
匝道最大最大纵坡:5.0%,最小纵坡0.3%。
(三)、桥面结构
4cm 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SBS改性沥青)
改性乳化沥青(PCR)粘层沥青0.5 L/㎡
3cm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0)
水性沥青基防水涂料2.5 kg/㎡
8cm C40防水钢筋混凝土桥面铺装8厘米,抗渗等级W8。
总厚度:15cm。
五、主要材料及力学指标
(一)、上部结构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箱梁采用C50混凝土,
Ф15.2低松弛钢绞线;松弛率<2.5%
C50混凝土:fcd=22.4Mpa Ec=3.45X104 MPa
Ф15.2钢绞线:fpk=1860MPa. Ep=1.95X105 Mpa
锚具:张拉端为夹片锚具,固定端为挤压锚具。
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C40混凝土。
C40混凝土:fcd=18.4 Mpa Ec=3.25X104 MPa
R235:fsd=195 Mpa Es=2.1X105 Mpa
HRB335:fsd=280 Mpa Es=2.0X105 Mpa
锚具:张拉端为夹片锚具,固定端为挤压锚具
防撞体、隔离墩、桥头搭板采用C30混凝土;
桥面铺装采用C40混凝土。
(二)、下部结构
承台、基础距离海岸较近,受潮汐影响较大,要求采用C35海工混凝土,立柱采用C35混凝土;
台帽采用C35混凝土,HRB335级钢筋
C35混凝土:fcd=16.1 Mpa Ec=3.15X104 MPa
C30混凝土:fcd=13.8 Mpa Ec=3.0X104 MPa
HRB335:fsd=280 Mpa Es=2.0X105 Mpa
支座:QPZ盆式橡胶支座
圆钢均采用R235级,带肋钢均采用HRB335级。
桥面板中的Φ8钢筋为带肋钢筋,其它Φ8为R235级钢筋;
(三)、材料要求
混凝土配制应选用优质水泥和级配良好的优质骨料。
水泥及骨料品质应符合交通部部颁标准的有关规定,要严格控制骨料及拌和水的氯离子含量,粗骨料最大粒径小于25mm。
普通钢筋采用R235和HRB335钢筋,钢筋应符合《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光圆钢筋》(GB13013-1991)和《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1998)的规定。
钢板应采用《桥梁用结构钢》(GB/T714-2000)规定的Q235B和Q345qD钢板。
焊接钢板应满足可焊性要求。
预应力钢绞线技术标准应符合《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5224-2003),公称直径为15.2mm,抗拉强度标准值f pk=1860Mpa,计算弹性模量为1.95*106Mpa。
后张纵向预应力钢束均采用塑料波纹管。
塑料波纹管技术标准应符合《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用塑料波纹管》(JT/T529-2004)的规定。
钢束注浆采用真空压浆工艺。
六、设计要点
1.跨径的选择主要考虑安全可靠、美学、施工方便等因素,并结合场区内的地形地貌以及地下管线的影响,路段主线高架桥跨径
选用30m作为基本跨径。
根据各交叉路口交通组织设计,既要满足使用功能,又能体现桥梁整体性,沿线高架桥跨越相交道路设计最大跨径为47m;高架桥跨越铁路处,结合规划铁路线位与周边构筑物的间距,综合考虑斜交角、施工方法以及铁路的建筑界限等因素进行布置,其中主线高架的最大跨径为47m;设计匝道桥基本跨径与主线高架相同,为30m。
2.主线标准段桥宽18米,横断面布置为0.5米(防撞体)+0.5米(路缘带)+
3.75米(混行车道)+3.5米+0.5米(路缘带)+0.5
米(分隔带)+0.5米(路缘带)+3.5米+3.75米(混行车道)+0.5米(路缘带)+0.5米(防撞体);加减速段及过渡段根据道路总体要求加宽。
3.两车道立交匝道桥标准段桥宽9.5米,横向布置为0.5米防撞体)+0.5米(路缘带)+2×3.75米(双向大车道)+0.5米(路缘带)+0.5米(防撞体);单车道立交匝道桥标准段桥宽8.0米,横向布置为0.5米(防撞体)+0.5米(路缘带)+6.0米(单向车道)+0.5米(路缘带)+0.5米(防撞体)。
4.桥梁主梁横断面形式均为一般悬臂结构,主线桥为多室箱梁,标准段设计悬臂长度为3m,过渡段设计悬臂长度为1.75m,单向预应力结构型式,边腹板为斜腹板。
匝道桥为单室箱梁,设计悬臂长度为2.0m,单向预应力结构型式,边腹板为斜腹板。
5.横坡的设置,采取保持梁高不变,箱梁整体起坡;支承处采取调整柱顶高程的办法,在支承处设有调整梁底面水平的纵横向楔块。
主桥与匝道桥应连接圆顺,并根据道路竖向设计实现横坡的过度。
6.主桥桥梁纵向预应力筋均采用Ф15.2低松弛钢绞线,为全预应力混凝土桥梁。
垫板及锚下螺旋筋采用厂家定型产品。
钢束张拉以应力和钢束伸长量双控制,锚下控制应力详见设计图纸。
7.纵向预应力筋采用预埋成品塑料波纹套管成孔,12Ф15.2钢束套管内径9.0厘米,9Ф15.2钢束套管内径8.0厘米,7Ф15.2钢束套管内径7.0厘米,5Ф15.2钢束套管内径5.5厘米,施工时须确保K值和μ值须分别小于0.0015和0.17,并以实际数据说明。
8.主桥以及匝道桥横梁预应力筋均采用Ф15.2低松弛钢绞线,张拉时应对称张拉,采用预埋塑料波纹管成孔。
张拉顺序为从中间向两侧分批对称张拉。
9.桥梁支座均为QPZ型盆式橡胶支座,以适应抗震要求。
支座摆放均应平行或垂直桥面中心线,以适应变形的要求,摩擦系数必须小于等于0.03,以降低静摩阻力。
10.纵横向筋若有冲突,可对其进行调整,保证其位置的先后顺序为(1)主梁纵向预应力筋;(2)横梁及横向预应力筋:(3)主梁普通钢筋;(4)横梁普通钢筋。
11.梁体浇筑时,在支座位置设三角形楔形体,以保证梁与支座水平接触。
楔形体范围为:主桥中横梁处为2.0×2.0米,主桥两联相接处为1.0×2.0米,主桥桥台处为1.0×2.0米,匝道桥中横梁处为1.3×1.3米,匝道桥桥台处为1.0×1.0米。
12.桥面铺装为4厘米SMA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骨料用玄武岩)和3厘米的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0),下设C40钢筋混凝土桥面板厚8cm,全桥范围内设涂料防水层。
防水层设在桥面板上面,采用水性沥青基防水涂料,2.5 kg/㎡。
桥面板与沥青间洒0.6Kg/㎡的结合油。
13.防水层设置于桥面板和沥青层之间,待防撞体和中央隔离墩就位后,全桥面涂刷,立面沿防撞体和隔离墩刷涂至高出改性沥青顶层2厘米以内,并采取措施保证其不受污染。
施工前需要彻底清扫桥面,对桥面不平整或裂缝处进行修补,并保证桥面干燥,不得有积水。
刷涂时应保证涂料刷涂均匀,且与桥面粘结牢固,刷涂量为2.5 kg/㎡,分四遍涂刷或喷涂,并按JT/T 535-2004标准要求施工,施工温度严格控制在5℃~35℃,保证其寿命与桥梁同步。
在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沥青层施工对防水层的破坏,如发生车辆对防水涂料的破坏,应及时修补,以保证施工质量。
14.桥梁两侧设防撞体,桥梁中间设隔离墩,防撞体须在跨中及支承处断开,断开处填充嵌缝胶,厚度为5厘米,钢管端部应封口,防撞体中间根据功能要求设置穿线孔道,其连续长度须小于25米;隔离墩工厂预制现场拼装。
15.防撞体上的钢管护栏表面需进行喷砂除锈,要求达到Sa2.5级,然后进行镀锌处理。
16.桥梁图纸中伸缩缝宽度按照施工温度为20度确定,施工时须根据现场温度进行调整,伸缩缝均采用GQF—F80型和GQF-MZL160型整体式伸缩缝,缝宽大于10cm的采用GQF-MZL160型,其他均采用GQF—F80型,施工时预先埋设固定钢筋,安装时须根据当时的温度调整缝宽。
17.箱梁两联相接处下缘以及防撞体两侧采用不锈钢板封堵,封堵材料采用亚光不锈钢板,厚度2毫米,宽350毫米。
不锈钢板一侧与梁体固定,一侧自由;不锈钢板须平整,接缝须整齐,缝宽为1毫米。
不锈钢板固定一侧采用M10亚光不锈钢膨胀螺栓与梁体固定,螺栓锚于梁体深度不小于100毫米,其间距不大于500毫米,螺栓中心距梁端40毫米,距不锈钢板固定端30毫米;螺母、垫圈均采用亚光不锈钢制作,螺母须拧紧,保证亚光不锈钢板与梁体密贴,消除因行车振动产生的噪音。
18.为保证车辆不出现跳车现象,防止路基沉降,实现刚柔过渡,在台后设8米的桥头搭板,为防止沉降,在台后回填均质石渣,压实度不小于95%。
19.波纹管压浆要密实,水泥浆标号不低于50号。
20.曲线段匝道中横梁立柱位置设置预偏心,偏心根据半径具体确定。
21.透气孔管材材料采用HDPE,外径7cm,壁厚5mm,环刚度不小于5Kpa。
22.桩基采用摩擦桩,基础持力层为强风化泥质粉砂岩或强风化角砾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分别为400Kpa、450Kpa。
23.所有灌注桩在墩柱及承台浇注前均应作无破损检测。
a)桥梁耐久性设计
根据《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桥涵应根据其所处环境条件进行耐久性设计。
下部结构按II类环境考虑,受海水潮汐影响的基础,提高其混凝土标号至C35。
桥梁主要构件设计基准期100年,附属构件在设计基准期内按其使用寿命进行更换,以确保结构安全及使用舒适。
影响桥梁结构耐久性的因素有水分、冰冻、空气污染、除冰盐水等环境作用及车辆的疲劳荷载、振动和磨损等力学作用,力学作用对桥梁耐久性影响通过结构设计计算来解决,环境作用对桥梁耐久性影响通过原材料、其配合比的选择及结构构造设计等来解决。
下面按照不同环境类别、环境作用等级分别进行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
(一)、桥梁下部结构混凝土耐久性的基本要求
1、混凝土标号C35,最大水胶比0.45,最大胶凝材料(水泥与矿物掺和料)用量400Kg/m3,最小胶凝材料用量340Kg/m3,
最小水泥用量300Kg/m3。
2、混凝土28d龄期的氯离子扩散系数DRCM值小于7*10-12m2/s,其试验检测方法应符合《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
腐蚀技术规范》(JTG/T B07-1-2006)。
混凝土最大氯离子含量0.06%(水溶值)。
3、混凝土结构保护层要求:桩受力主筋保护层不小于60mm,承台及扩大基础受力主筋保护层不小于50mm,立柱受
力主筋保护层不小于40mm。
4、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不得大于0.2mm。
5、混凝土宜采用非碱活性集料,掺合料中如有硅灰,其含量应小于胶凝材料质量的8%,混凝土各技术标准应符合交通
部部颁标准的有关规定。
混凝土配制应选用优质水泥和级配良好的优质骨料。
水泥及骨料品质应符合交通部部颁标准的规定及其他相关技术规范要求,要严格控制骨料及拌和水的氯离子含量,粗骨料最大粒径小于25mm。
6、要求业主和运营管理单位在使用过程中需进行定期维修与检测,确保结构安全。
(二)、桥梁上部结构混凝土耐久性的基本要求
1、C40混凝土最大水胶比0.45,最大胶凝材料(水泥与矿物掺和料)用量450Kg/m3,最小胶凝材料用量320Kg/m3,最小水泥用量300Kg/m3。
2、C50混凝土最大水胶比0.36,最大胶凝材料(水泥与矿物掺和料)用量450Kg/m3,最小胶凝材料用量360Kg/m3,最小水泥用量340Kg/m3。
3、混凝土28d龄期的氯离子扩散系数DRCM值小于7*10-12m2/s,其试验检测方法应符合《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G/T B07-1-2006)。
混凝土最大氯离子含量0.06%(水溶值)。
4、混凝土结构保护层要求:主梁受力主筋保护层不小于30mm。
5、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不得大于0.2mm。
6、混凝土宜采用非碱活性集料,掺合料中如有硅灰,其含量应小于胶凝材料质量的8%,混凝土各技术标准应符合交通部部颁标准的有关规定。
混凝土配制应选用优质水泥和级配良好的优质骨料。
水泥及骨料品质应符合交通部部颁标准的规定及其他相关技术规范要求,要严格控制骨料及拌和水的氯离子含量,粗骨料最大粒径小于25mm。
7、桥面设置横坡,通过桥梁两侧雨水斗收集桥面水有组织排放。
8、桥面铺装层与桥面结构之间设置沥青基桥面防水层。
9、桥梁上部结构处于I类环境,要求业主和运营管理单位在使用过程中需进行定期维修与检测,确保结构安全。
(三)、混凝土原材料和配合比
为保证混凝土质量、控制裂缝和提高耐久性,施工中所用的混凝土材料必须符合有关规范的要求,设计提出以下要求:
1、水泥
a.尽量采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控制水泥细度及C2S含量,水泥中的C3A含量不宜超过5%,水泥细度不宜超过350m2/Kg,游离氧化钙不宜超过1.5%。
宜采用C2S(硅酸二钙)含量较高而水化热较低的硅酸盐类水泥品种。
b.选用耐腐蚀性能较好的水泥品种。
c、不宜单独采用硅酸盐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作为胶凝材料配置混凝土,也不宜单独采用抗硫酸盐的硅酸盐水泥配置混凝土,建议掺加大掺量或较大掺量矿物掺和料,并宜加入少量的硅灰。
2、粉煤灰等矿物掺合料
粉煤灰时配置耐久性混凝土的重要组分,配置耐久性混凝土应适当掺加粉煤灰等矿物掺合料,掺合料应符合《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等规范要求。
3、骨料
骨料应洁净、质地坚硬(压碎指标不大于14%,吸水率不大于2%)、级配合格(针片状颗粒含量小于7%)、粒径形状好。
粗骨料堆积密度大于1500Kg/m3,即空隙率不超过40%,C40及以上混凝土所选粗骨料压碎值不大于10%,吸水率不大于2%,不宜采用有潜在活性物质的粗骨料。
粗骨料的最大公称粒径不宜超过保护层厚度的2/3,且不超过钢筋最小净距地3/4。
粗细骨料组成应按连续密实级配要求,确定组成比列,以单位体积容重最大、空隙率最小、混凝土和易性最好为目标。
细集料应为级配良好的中粗河砂,不得采用海砂。
4、水
拌合用水必须符合《水运工程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JTJ269-96)及《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的要求,水中氯离子含量超过500mg/L的水不得使用。
5、外加剂
所选用的混凝土外加剂产品性能指标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GB8076-1997)及相关标准。
选定外加剂前,必须与所用水泥进行化学成分和剂量适应性检验。
化学成分不适应,不得使用;应通过不同减水剂掺量与混凝土减水率试验曲线找出该减水剂的最佳掺量;如果采用符合型外加剂,在满足减水率和工作性能的同时,还应满足缓凝时间、塌落度损失等多项指标要求,建议选用超高效减水剂。
任何提高早强的措施都不利于后期轻度和耐久性,建议不掺加早强剂。
不得采用含有氯盐的防冻剂和其他外加剂。
6、混凝土配合比
应限制混凝土中胶结材料的最低和最高用量。
在满足胶结材料最低用量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硅酸盐水泥用量。
但不得降低混凝土的密实度。
要求施工前应对拟采用的配合比进行试件检验(要求与现场同环境),达到要求后方可进行施工。
7、预应力混凝土孔道灌浆材料应采用C50水泥浆,水灰比不宜大于0.4,并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8、混凝土保护层垫块的强度和密实性应高于构件本身混凝土,宜采用水灰比小于0.4的砂浆、细石混凝土。
9、绑扎垫块和钢筋的铁丝不得伸入保护层内。
(四)、构造要求
1、各构件截面尺寸变化处,均采用渐变,尽量避免刚度突变,减少应力集中。
2、箱梁设置通气孔降低箱内外的温差。
3、箱梁表面与桥面铺装之间设置性能可靠的防水层。
4、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垫块的设置、数量及牢固程度应能够确保保护层厚度的准确性。
5、伸缩装置两端与主梁连接部分的混凝土,受力比较复杂,除按照最优配合比设计外,还应使用膨胀剂和掺入聚丙烯纤维等增韧材料,使用膨胀剂前应检验其与水泥和其它外加剂之间的相容性。
6、为提高预应力钢筋的耐久性,采用全长连续密封的高密度塑料波纹管作为孔道管并采用真空辅助压浆技术。
7、结构的连接缝位置避开不利的环境作用部分。
8、混凝土保护层尺寸允许偏差按《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的要求执行。
9、构件不能使用海水养护,钻孔桩成孔、清孔用水应使用淡水。
如果施工条件不允许时,可使用海水成孔,但必须用淡水清孔,并经过钻取钻孔桩混凝土样品试验验证外表层混凝土的氯离子含量符合混凝土氯离子含量限值。
10、构件拆模后,其表面不得留有铁件,因设计要求设置的金属预留件其裸露面必须进行防腐蚀处理。
(五)钢构件防腐
部分外露钢构件(如支座钢板、伸缩缝构件、护栏、锚具等)应采取有效措施(如浸塑热喷涂等)进行防锈处理。
1、钢板防护
钢板应采用耐候钢,在预埋钢板前,先对钢板进行防护处理,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