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粤语讲古”的现状调查及发展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粤语讲古”的现状调查及发展策略梁嘉乐
【摘要】Story-telling in Cantonese, an item declared as 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y Guangzhou City, has successfully been listed as a provinci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rough the survey data and the real situation in Guangzhou, we can find the declining status of story-telling in Cantonese for the internal reason of story-telling in Cantonese and the external reason of the social causes. With the hope that story-telling in Cantonese can return to its flourish in the future, this paper raises reaso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from six aspects: building a protection mechanism by the government, preserving the precious material of story-telling in Cantonese, transferring and integrating the useful resources in the society, forming a complete and systematic industry chain, establishing a place to cultivate cultural interests, and refreshing the old-fashioned and single performance model.%粤语讲古作为广州市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功进入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通过新收集到的调查数据以及粤语讲古在广州市内的现实状况,发现粤语讲古目前处于逐渐式微的状态。
造成目前式微状态的原因主要包括外界的社会原因及粤语讲古自身的内在原因。
为使粤语讲古再次发展繁荣,应采取六个方面发展策略:建立政府主导的保护机制、妥善保存宝贵的讲古资料,调动整合社会的相关资源,形成完整系统的产业链条,建立培养兴趣的文化阵地,更新陈旧单一的表演模式。
【期刊名称】《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00)006
【总页数】7页(P103-109)
【关键词】粤语讲古;现状调查;发展策略;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梁嘉乐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民族学院,广东广州5106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41.3
粤语讲古即使用广州方言说书、讲故事,是一种口头艺术。
说书艺人需要使用大量的民间谚语、俗语、俚语、成语以及生活语言、古典文学语言对小说或民间故事进行再加工,以期在书场上生动传神地表现故事情节。
粤语讲古讲究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要求说书艺人对故事有全面的了解。
在说书表演中,艺人一般右手持扇,左手拍醒木,通过简单的道具以及自身纯熟的发口、手面技巧,给观众展现活灵活现的人物对话、清晰完整的故事脉络以及自身的评述见解[1]88。
为调查广州市常住人员对粤语讲古的态度,笔者在2014年1月11日至3月16日,通过网上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广州市户籍居民以及生活在广州市内的外来人员发放《关于粤语讲古现状的调查问卷》。
调查结束后,共回收有效问卷202份,其中166份通过网上收集,36份通过实地调查收集。
参与调查的人员年龄分布为:30岁以下的青年人141人,占69.80%,30至60岁的中年人25人,占12.38%,60岁以上的老年人36人,占17.82%。
目前,广州市内仅剩三处设有古坛:广州文化公园、伦文叙纪念广场、五仙观广场。
在广州文化公园的“羊城讲古台”每周设有四段讲古时间,分别是:周一、二、四
上午9点30分至11点,周六下午15点至16点。
伦文叙纪念广场设“诗书状元讲古坛”时间定为每周二下午15点至16点30分,而五仙观广场“越秀古坛”
则在每月第四个周五上午10点设有说书艺人讲古时间。
此外,在城市之声、珠江经济台等电台也设有长篇小说连播时间①*①按严格区分,电台长篇故事连播并不
属于粤语讲古。
粤语讲古仅指广州说书,强调“表”“白”、发口、手面等技巧,并要求说书艺人面向听众现场表演。
而本文提及电台讲古主要是由于电台讲古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百姓影响较大,而且这一对概念一直被人们混淆。
从事讲古艺术的艺人仅有三位,分别为68岁的颜志图、63岁的姚焕然和26岁的彭嘉志。
颜志图曾任广州市说书学会会长,现在是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粤语讲古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姚焕然也曾是广州市说书学会的会员,在“文革”期间被安排进工厂工作,其后一直没有机会重返古坛,如今能在文化公园讲古,对他来说既是幸运又是无奈。
而被誉为“羊城最年轻的讲古佬”的彭嘉志是颜志图的徒弟,他除了坚持每周到古坛讲古外,还致力于粤语讲古的保护以及相关的文化保育工作。
笔者在2014年1月11日、20日、21日、2月8日到广州文化公园,1月21日到伦文叙纪念广场,1月24日到五仙观广场进行了实地调查。
通过6次实地调查,笔者发现:到古坛听古的听众主要以60岁以上男性为主,基本上没有30岁以下
的听众;每场听众人数不定,但上座率均达半数以上。
笔者将听众听古频率分“您到古坛或公园听古的频率”和“您收听电台粤语讲古节目的频率”两个问题作调查。
在“您到古坛或公园听古的频率”的调查中,青年人每次到古坛或公园听古的频率为1.41%,经常听古的频率为4.25%,偶尔听古的
频率为42.56%,从不听古的频率为51.78%。
中年人每次到古坛或公园听古的占8.00%,经常听古的占16.00%,偶尔听古的占44.00%,从不听古的占32.00%。
老年人每次到古坛或公园听古的频率占30.56%,经常听古的占38.89%,偶尔听
古的占25.00%,从不听古的占2.77%。
在“您收听电台粤语讲古节目的频率”的
调查中,青年人每天收听电台粤语讲古节目的占1.42%,经常听古的占3.54%,
偶尔听古的占58.16%,从不听古的占36.88%。
中年人每天听古的占8.00%,经常听古的占20.00%,偶尔听古的占52.00%,从不听古的占20.00%。
在对老年
人的调查中,每天听古的占44.44%,经常听古的占25.00%,偶尔听古的占
25.00%,从不听古的占5.56%。
从上述数据可以发现,在青年人群体中,从不到古坛或公园听古的达51.78%,从不收听电台讲古的也有36.88%,由此可见,青
年人对粤语讲古的兴趣已经大大不如老年人及中年人。
粤语讲古是广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广东省的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传承和发展依赖每一位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
笔者试通过“您对粤语讲古的态度”和“您感觉粤语讲古在广州的生存现状可以怎样形容”两个问题,大致了解目前广州市内常住人员对粤语讲古的态度,以便分析其中的原因并为粤语讲古提出行之有效的发展方略。
在“您对粤语讲古的态度”这一问题上,共有9位青年人非常喜欢粤语讲古,占6.38%,32.62%的人喜欢粤语讲古,57.45%的人对粤语讲古感觉一般,选择“不喜欢”和“非常不喜欢”的人分别占2.84%和0.71%。
在对中年人的调查中,28.00%的人选择“非常喜欢”,36.00%的人选择“喜欢”,28.00%的人选择“一般”,8.00%的人选择“不喜欢”,没有人选择“非常不喜欢”选项。
60岁
以上的老年人对粤语讲古的态度是:47.22%的人非常喜欢粤语讲古,36.11%的人喜欢粤语讲古,13.89%的老年人对粤语讲古态度一般,没有人选择“不喜欢”这
一选项,但有1人选择“非常不喜欢”选项,占2.78%。
在另一问题“您感觉粤
语讲古在广州的生存现状可以怎样形容”中,8.51%的青年人认为粤语讲古依旧繁荣,71.63%认为粤语讲古已经逐渐式微,19.86%的人选择了“已经没落”选项。
在中年人的调查问卷中,8.00%的人选择了“依旧繁荣”,72.00%的人选择了“逐渐式微”,剩下的20.00%选择了“已经没落”。
13.89%的老年人认为粤语
讲古依旧繁荣,58.33%的人认为已经开始式微,27.78%的人认为粤语讲古已经没落。
将上述数据加以整理,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选择“非常喜欢”或“喜欢”粤语讲古的百分比相加结果依次为:39.00%、64.00%、83.33%,这反映出青年
人对粤语讲古的喜爱程度是不及中年人和老年人的。
关于另一问题,三类人群认为粤语讲古“逐渐式微”的百分比均超过半数,在回收到的202份调查问卷中,共
有140人选择这一选项,占总调查人数的近七成,可见参与调查的人普遍认为粤
语讲古已经到了逐渐式微的状况。
从调查问卷的数据以及目前广州市内粤语讲古的现实情况来看,粤语讲古的确走进了式微的境地。
我们试从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两方面出发,探寻造成目前困境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飞速的提高,并引起了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
粤语讲古自身有一套传统的现场演绎的声腔和技巧,艺人必须要扎根于书场,面向群众现场表演。
但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人们更愿意在家享受电视、VCD、DVD以及计算机等的高科技带来的娱乐,而舍弃了粤语讲古这一古老艺术。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广播业兴起,当时的说书艺人被邀请到电台讲古,著名的艺
人陈干臣、邓寄尘、李耀景等都通过声波为群众讲述饶有趣味的故事,使当时的广州出现了盛极一时的“天空小说”时期。
但到了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由于生
活水平的提高,看电视成了人们主要的娱乐方式,可喜的是仍有大量的听众喜欢通过收音机收听电台的长篇故事连播节目,播音演员张悦楷、林兆明更成为了大众明星。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电台的讲古节目日渐衰落,古坛更是逐渐被撤销。
到了2001年时广州市内再无粤语讲古的古坛存在。
除了社会飞速发展、生活方式改变等原因,使得粤语讲古式微的又一原因是政府的扶持力度不足。
2007年3月,粤语讲古就进入了广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
在2009年10月公布的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就有粤语讲古的一项。
前广
州市说书学会会长颜志图也成为了省级的代表性传承人。
但从粤语讲古的现状来看,政府对其的支持不够充足。
目前,广州设有书场的地方仅为三处,而且从事说书的艺人也只有三人。
姚焕然、彭嘉志都认为目前从事说书这一行业的薪酬并不高,而且由于政府和社会提供的机会也不够,因此造成粤语讲古严重缺少传承人和学习者的现状。
广州电视台在2005年曾邀请颜志图开设《羊城度度有段古》节目,但此后再没邀请传承人录制更多针对粤语讲古的系列电视节目。
广东说书网是颜志图弟子创立的专门为说书艺术进行宣传的网站,对于网站的建设和维护,政府并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
可见,政府对粤语讲古的投入还有待加大。
作为一种曾经喜闻乐见的艺术,粤语讲古的式微还与自身有关。
笔者认为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为语言、体裁所限。
能够接受粤语讲古的人群只能限定是能听懂粤语的群体,这就限制了不懂粤语的外地人欣赏古老艺术的机会。
虽然说,外地人能够通过听古来增强对粤语的感知能力,但却由于粤语讲古多讲地方故事,多包含地方特色的词汇俗语,这就大大加深了外地人通过口头艺术学习粤语的难度,使得外地人对粤语讲古失去了兴趣。
又因为粤语讲古的长篇故事主要是以古代名著故事为主,而缺少了现代的元素,这又使得粤语讲古与时代的潮流产生了一定的距离,使年轻一代对传统艺术产生一定的负面心理。
其次,传播方式比较单一是造成粤语讲古式微的第二个自身原因。
粤语讲古从形式上就决定了要面对面讲述,艺人必须扎根于古坛,听众要按时到书场“捧场”。
这就与人们向往的享受高质量的生活产生了冲突,目前广州市内古坛的现状为:古坛环境一般而且分布不广,路途较远;古坛只讲古,缺少了别的表演而且形式较为单一。
最后的原因为著名艺人的相继离去,粤语讲古后继乏力。
从事粤语讲古的著名艺人众多,比如陈干臣、胡千里、廖华轩等。
这些著名艺人伴随着粤语讲古的发展起伏,曾与粤语讲古共度过繁荣、经历过“文革”,在改革开放后,等来的却是电台讲古的兴盛,再后来的整个讲古行业的式微。
而这些老艺人也由于年纪的衰老而相继退出古坛、离开人世。
如今,省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颜志图已经68岁,退休工人,业余说书艺人姚焕然已经62岁。
目前,在颜志图所收的徒弟中仅有曾获得第一届“金扇奖”市民说书大赛第一名的彭嘉志从事粤语讲古。
虽然彭嘉志年龄并不大而且也从事了多年的讲古,但他的知名度还不算高。
据笔者的调查显示,30岁以下的青年人比较少到古坛听古,因此只有8.51%的人知道说书艺人彭嘉志。
综上所述,粤语讲古的式微不仅与社会的大环境有关,还与自身的内部局限性有密切的关系。
经济的发展带动科技的进步,从而更新了人们对娱乐的需求,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较大的改变。
信息量大、新鲜及时的电台、电视、互联网节目和VCD、DVD制品取代了要亲临其境欣赏的讲古节目。
生活方式的改变、高科技新媒体的普及使得人们向往的是快捷的生活,古老的艺术需要融入更加新鲜的元素才可能被大众所认可和接纳。
此外,粤语讲古的式微也与自身的内在缺陷有很大的关系。
故事内容陈旧没新意;语言不通导致无法欣赏;表演形式单一舞台效果不强;老一辈艺人的逝去,年青艺人知名度不足等都是粤语讲古的自身的原因。
可见,要改变目前这一状况,不仅需要政府以及社会的大力支持还需要讲古艺人对讲古艺术的进一步改良创新。
作为广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粤语讲古具有传承传统民俗、弘扬地方文化;保护地方方言,为研究古代汉语留活标;弘扬老少皆宜,寓教于乐的通俗艺术形式的当代意义[1]92-94,但如今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笔者试从几个方面提出建议,希望粤语讲古这一门古老的艺术能够摆脱困境,再次繁荣。
就目前而言,广州市给予粤语讲古的政策性扶持还是不够的,笔者认为政府应该加大政策法规的照顾力度、制定合理有效的保护条例以及足够的资金保障。
“从当下非遗保护现状来看,主要是文化部门在做。
”“除教育部门外,市文广新局与市财政局、市旅游局、市规划局等相关部门也缺乏必要的协调和沟通。
所以现在的非遗
保护由文化部门唱独角戏,具体工作零星松散、不成体系。
”[2]229要改变这一
现状,就要求政府联合多个相关部门,建立一套长期有效、稳妥合理的保护、发展机制。
粤语讲古是广州市越秀区文化局申报的项目,其后又顺利进入广州市、广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文化部门在工作,而教育、旅游、财政等部门则甚少参与。
为改善类似现象,政府应联合更多的部门从整理资料、申报流程、后期保护等方面着手加强相关工作。
文化部门可以尝试与教育部门合作加强对粤语讲古的普及工作,与旅游部门合作设计合理的地方文化展示区,与新闻广播部门合作拍摄有关的专题纪录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后期保护做足配套工作。
此外,通过笔者的调查,政府对说书艺人的补助力度依然不足。
在今后的政策制定上,可以一定程度上向传统文化倾斜,给予更多的经费补贴;对于新进的说书艺人,政府可以考虑给予一次性的鼓励经费补助,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从事粤语讲古。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从2011年6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
其中
总则第四条明确规定:“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
”针对目前说书艺人不多、著名艺人年龄大的现状,对珍贵的讲古资料进行保存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对讲古资料的保存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
是对目前三位说书艺人讲古节目的录音、录像,二是对说书艺术的技巧和说书底稿的整理。
就前者而言,现在广州市内的每场讲古都有专人进行录像,这将对后期整套长篇故事的整合和底稿的修葺工作起到很好的作用。
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曾出版两本有关粤语讲古的专著:《榕荫古趣》和《羊城讲古》。
《榕荫古趣》作为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批书目出版,当中记载了大量有关粤语讲古的珍贵资料,是一本系统整理和深入研究粤语讲古的上乘之作。
《羊城讲古》则是一本粤语讲古的说书底稿集,当中记录了大量的广州民间短篇故事,这将对研究广州地方民俗文化和地方历史起到一定的作用。
另外,粤语讲古作为一种传统的曲艺,可以参照粤剧的保护措施,在政府的支助下
建立粤语讲古博物馆。
在尽可能搜集了粤语讲古的录音、录像以及说书底稿资料的情况下建立设备完善的博物馆。
博物馆应作为一个定点的宣传地,设定固定的讲古时间、安排专业的讲解人员、免费向公众开放。
此外,还可以把粤语讲古博物馆打造成培养青少年对讲古产生兴趣的基地,在课余时间安排专门的讲古鉴赏班和培训班,普及青少年对讲古的认识并吸引他们的兴趣。
博物馆还应该联合新闻媒体的力量,及时宣传博物馆的新闻动态,吸引更多的观众参观博物馆。
在粤语讲古的保护上,博物馆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如魏爱霖总结道:“在非遗保护、研究、收藏尤其是展示中,民俗类博物馆应找准位置、主动请缨,有探索、有创新,体现自身价值,从而发挥其非遗保护中一线卫士的重要作用。
”[3]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政府的支助外,社会也应该出一份力。
“被列入遗产名录的很多项目被当地人视为一种荣耀,并没有得到实质上的保护,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申报、轻保护,重开发、轻管理’的现象。
”[4]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就要调动社会上的有利资源,为粤语讲古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政府纯粹从保护目的出发的投入和民间公益性的投入二者相结合,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到完全的科学,并同时使开发也成为一种公益性的事业。
”[5]
广州目前没有商业讲古的场所,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除了说书艺人不足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社会给予的支持力度太少。
商业场所可以定时为广州传统的曲艺节目安排时间进行表演,为粤语讲古、粤剧、粤语相声、木偶剧等艺术形式设计合适的表演时间表,为市民轮番提供极具地道广府味的文化盛宴。
政府在组织民俗文化节的时候,可以适当为粤语讲古增加表演场次,使其提高知名度,并在适当的场合下宣传粤语讲古的商业演出时间地点,吸引更多的观众到场支持讲古。
另一方面,说书艺人应该重建起一个规范的行业联合会。
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广州市文化局的组织下广州说书艺人建立了一个行业协会。
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使得广州说书学会不得不解散。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广州市说书学会得到了平
反,开始恢复活动。
但后来由于各种的社会原因使得粤语讲古行业不再繁荣。
到了1998年底,广州市说书学会由于资金和会员人数的不足,达不到社团登记的要求而被迫撤销。
就目前状况而言,可以独立登台演出的专业说书人并不多,但加上跟随传承人颜志图学艺的年轻人,师徒总数可达十余人。
再者,粤语讲古作为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经费也有了一定的保障。
这些有利的因素都有可能促使广州说书学会的再次成立。
说书艺人的经济得不到保障的另一个原因还来自于粤语讲古至今还没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产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简单而言就是全面的市场化,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点:市场化经济的运作形式;达到一定的规模程度;与资金有密切关系;以盈利为目的。
”[6]由市旅游局牵头,联合生产、动漫、互联网等产业
为粤语讲古设计一条适宜发展、合理完整的产业链,将为说书艺人提高知名度并增加收入。
广州市旅游局可以把粤语讲古、粤剧、粤语相声、木偶剧等传统曲艺规划在一个景点,设计一条能让本地人和外地人在一个景区就能饱览多种艺术形式的旅游路线。
更可以联合生产商将不同的传统曲艺特色融合到不同的旅游周边产品中去,如T
恤衫、手机绳、马克杯等,给景点带来一定的收入。
还可以与动漫产业结合,出版动画版的粤语说书节目,让小朋友从小接触粤语讲古艺术。
而将粤语讲古的录像制成电视节目、DVD和VCD作品,将说书底稿出版成话本集,是之前已经尝试过
的有益途径,在今后可以大力推行。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存,就需要使之有形化,使之负载于某种有形物质载体上。
”[7]颜志图在2005年录制了电视节目《羊城度度有段古》,但之后再没有陆续更新、电视台也没有重播该节目,使得近年来在电视上几乎没有粤语讲古节目播出。
笔者认为在今后可以邀请彭嘉志等年青艺人到电视台录制短篇故事,在家庭电视的点播菜单以及移动公交电视上滚动播出,这既可使更多人认识粤语讲古还可以提高年青艺人的知名度。
同时,本地报纸或杂
志还可以开设粤语讲古专栏,分期刊登由颜志图整理的说书底稿,为读者提供更便捷的接触粤语讲古的途径。
此外,还可以借助由颜志图徒弟陈周起开办的广东说书网对粤语讲古知识和粤语文化保育工作进行大力的推广,并开设粤语讲古网上培训班,使学员能通过互联网与说书艺人直接沟通。
粤语讲古植根于粤语文化,要保护和发展粤语讲古必要创造和培育粤语文化社区。
“任何一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事象,都是存在于整个民族文化系统当中的,抢救和保护这部分遗产,不能隔断和脱离开它与相关环境和背景的联系。
”[8]因此,建立起培养年轻人兴趣的文化阵地不仅是文化部门、各级院校的职责也需要家长给予一定的支持。
培养青少年对讲古的兴趣、打造起一系列的文化战线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需要政府和家长予以重视。
在大力“推普”的环境下,向青年学生推广地方方言的曲艺文化的确存在不少“阻力”,但只要政府能给予政策性支持,相信就能取得卓越的成绩。
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强调:“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的传承后继有人。
”为此,政府应该组织相关的专家成立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以高等院校作为平台,向大学生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讲解相关的知识,并鼓励大学生创立粤语曲艺社团,邀请名家到学校讲学、演出。
教育部门还应该把中小学打造成粤语讲古的践行基地,从课外兴趣课开始,着手培养学生相关方面的兴趣,还应定时举办地方方言的曲艺比赛,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参赛机会。
此外,教育部门还应该把方言文化融入中小学乡土教材,要求学校安排专人专时教授传统曲艺文化并在乡土文化课上,允许学生使用粤语进行交流。
在少年文化宫和其他课外机构也应该鼓励开设粤语讲古训练班,邀请说书艺人到场指导青少年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艺术。
要改变青年人对粤语讲古的态度需要多方的配合,保护和发展粤语文化及其载体,需要一个持久的过程。
笔者通过采访得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颜志图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