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技法赏析
1.本文运用第几人称来叙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第一人称叙事;采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种树人 的故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想,对种树人的平 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我”在文中仅仅是 个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 地变成森林村庄。“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 具有极强的纪实性,使种树人的故事显得真实可性,产生了 打动人心的力量。另外,“我”并没有和种树人朝夕相处, 对种树人的生活了解得并不是非常全面,但是这个地方沧海 桑田的巨变却令“我”震撼,这就使得种树人的生活具有神 秘感和神圣感。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梳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初步了解了主人公的优秀品质。下节课就 让我们深刻这一奉献社会,乐此不疲的英 雄般的人物。
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不难,梳理文章的内容并 不难。学生理解起来也不难。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牧羊 人的优秀品质,这节课我们对他 来一个全面、公正的认识。
二、认识人物
在你眼中,牧羊人是个怎样的人呢?请结 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他是个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坚持不懈、 勤劳朴实的人。牧羊人种橡树,不在乎是谁 的地,也不在乎能成活多少,也不在意别人 知道不知道,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 还是一个认真细致、做事一丝不苟的人。从 他挑选橡子、房间收拾得整齐、餐具洗得干 净等细节可以看出。
牧人
三见:废墟充满生机与活力 积极乐观

人 再赞牧羊人
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 做到的事
板书设计
荒地 光秃秃的山 初遇牧 狂风呼啸 游人稀少
高原:干旱无比
羊人 “爬”“戳”——老人艰难植树

“放”“盖”
树 的 牧 羊
再见牧 羊人
地毯 薄雾 茂盛 湿润 鲜嫩 挺拔
高原:溪水 奇迹
硬朗 一直在种树——老人执著奉献
2.遇上牧羊人之前,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荒漠的 毫无生气?这样有什么作用? 与后文荒漠变成了绿洲形成鲜明的对比,突 出牧羊人的贡献之巨大。
3.作者最后为什么还要写来到这里的居民的精 神境界?
通过写居民的精神境界的变化,从侧面衬托 牧羊人的贡献之巨大,他不仅改变了荒漠, 还改变了人。
四、拓展延伸
生活中直面不幸,勇敢超越,实现人生价 值的牧羊人又何止一个人呢?请你再找找身 边的“植树的牧羊人”的事迹,并为他写一 段颁奖词。
2000年,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之后 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 然回到西藏。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 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 请到山乡小学教学。
墨脱县帮辛乡,因常年泥石流、山体滑坡,是墨脱 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天黑走悬崖、 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 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 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
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 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 到父母的身边。为了教好孩子们,格桑德吉将自 己的女儿从两岁时一直寄养在拉萨的爷爷家,当 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拉萨的时候,女儿已经不 认识她了。
13年来,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 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她 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 专。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颁奖词】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悬崖。 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 河流之间。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 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赞美牧羊人

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一见:选橡子、种橡树
慷慨自私
的 三见牧羊
二见:高原上满是树木
面加粗的汉字注音。
废墟 (xū) 干涸(hé) 坍塌 (tān) 戳 (chuō) 酬劳(chóu) 流淌 (tǎng) 水渠(qú) 乍看 (zhà)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
的荒凉的地方。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飘着香气 幸福 最后一 舒适 青春 活力
高原:生气 富饶
次相见 老人 年事已高——无限敬佩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 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 约·诺里斯
让•乔诺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梳理文章的叙事顺序与 情节结构。(重点)
2.学习掌握文章抓住特点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叙议结合 的表现手法。(难点)
3.感悟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热爱自然、保 护生态环境的感情。(重点)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 电影编剧。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 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 一。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多半以他的家乡和 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 背景。
2.本文按什么顺序叙事?请按这一顺序划分文章的 结构并概括段落大意。 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事。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点题,交代牧羊人是个 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好人。 第二部分(2—12):初遇牧羊人。 第三部分(13—18):再见牧羊人。 第三部分(19—20):最后一次遇牧羊人。 第三部分(21):再次点题,抒发对牧羊人的敬 佩之情。
3.请分别写出“我”前后三次见牧羊人时高 原的情形。 初遇牧羊人——群山荒芜,村庄废弃,泉 眼干涸; 再见牧羊人——树木挺拔,重见溪水; 最后一次相见——微风飘香,树木歌唱, 村庄富饶,泉水长流。
四、深入文本,初识人物:
1、再次默读课文一,找出你认为最为 感人的情节。
2、谈谈你对牧羊人这一人物形象的初 步印象。你觉得他有哪些优秀品质是值 得学习的。
溜达: 散步,闲走。
刨根问底:追究底细;寻根究底。 不毛之地: 不长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
三、整体感知
1.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用简洁的语 言概括。
牧羊人用几十年的坚持,不断用双手把荒漠变成 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赞美了牧羊人 的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勤劳朴实、自信平和、忠 厚内敛、认真细致的高贵品质。告诉我们人类有潜 藏的智慧和改天换地的能力,只要心存善念必有善 报,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 人类的可悲命运最终会被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