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洋:一头扎进水果世界的“不乖书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7
杨晓洋:一头扎进水果世界的“不乖书生”
文 | 本刊记者 陈璠
雪白软嫩的山竹果肉、粉嘟嘟的火龙果、
酸里带甜的枇杷、汁多味甜的荔枝……水
果历经时空和岁月的筛选,以充满魅力的
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以令人神往的滋味
惊艳味蕾。

从地头到餐桌,从树梢到舌尖,
水果就像充满诱惑力的“猎物”,相比于安
安静静享用商超中常见的水果,“水果猎人”
杨晓洋更加享受追逐“稀有猎物”的过程。

十几年来,杨晓洋走过30多个国家,见过3万多
种植物,品尝过1000多种水果,是名副其实的“全中国吃过水果种类最多的男人”。

“很多酒店为什么不允许山竹入内”“吃菠萝为什么扎嘴”“服药时为什么要增强对西柚的防范意识”……杨晓洋用镜头和文字记录着他与水果的相熟相知,并将探索过程中的“冷知识”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众。

“世界上没有哪种语言比水果更甜蜜。

”杨晓洋对水果的介绍推开通向植物世界的大门,他希望拓宽孩子们的视野,打破人与植物间的无形冰墙,让世界侧耳倾听最“甜蜜”的故事。

梦想拥有让人“灵魂燃烧”的力量
杨晓洋出生于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与田间的花草一同长大。

当微风混合着草香,轻轻拂过脸庞,这是他儿时最快乐的时光。

高考后,杨晓洋顺利进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攻读精密制造专业。

“花园城市”为他提供了走入“高精尖”行业的机会,更为他所热爱的植物探究打开了一扇门。

大学4年,杨晓洋拍摄了近30万张植物的照片。

转变,就在他炙热的眼神中、流连的脚步下悄然发生。

◎《教育家》:从工程师到“水果猎人”,身份转变克服了哪些困难?
杨晓洋:大学毕业后,我在专业领域内工作了一年。

我其实很喜欢所在的公司,但这份工作缺少让我“灵魂燃烧”的感觉,于是我“裸辞”了。

“不安分”是身边朋友对我最多的评价。

做出决定后,同学、老师都来劝我,一位学长更是提供了一份我读书时梦
寐以求的高薪职业,但我谢绝了身边人的好
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身边人看
不到我内心的渴望,我想遵循内心做一次
选择。

当然,最大的压力来自家庭。

放弃安
稳体面的工作,转而满世界拍摄植物,父
母完全不理解,甚至认为我不务正业。

“待业半年还能找到理想工作吗”“不好好工作怎么结婚生子”“将来老了怎么办”,父母的话一遍遍敲击着我的心。

我理解父母,他们担心我的未来发展,才会反复劝我过回按部就班的生活,但我很坚定: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我需要时间积累、沉淀,等待机会到来。

◎《教育家》:如何找到自己的“热爱”?
杨晓洋:首先,要对自己有足够的认识。

我对植物的痴迷始于童年时期。

成年后,我多次到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热带雨林探险,珍奇的植物就像是瑰丽的宝石,散发出耀眼的光芒,指引着我前行。

尝试是认知产生的重要前提,从业余到全职,我的选择并不是“一时兴起”,在真正接触植物行业后,我更加坚定这个行业是适合自己的。

其次,给自己一段空窗期。

高中毕业,很多人即使对学科一无所知,还是选择了专业学习,并在大学毕业后匆匆踏入社会,在熟悉的领域默默奋斗,这是一种生活方式。

或许,人生路上可以在某个时间点按下“暂停键”,让自己的大脑和内心充分沟通,找到另一种生活方式。

在空窗期,我积极参加了很多社交活动,他人的成长轨迹、生活方式都给予了我极大启迪,也就从那时开始,我坚定了逐梦的方向。

最后,要经营好自己的闪光点。

闪光点可能是你喜欢做的事情,也可能是你擅长做的事情,还有可能是别人都没有信心做、而你却充满自信的事情。

我在转向植物研究时,一位长辈的鼓励令我印象深刻:“你这么年轻就能找到自己所爱是幸运的,更是一种天赋,你要学会运用优势,充分发挥这种才能。

”我很羡慕现在的孩子有广阔的知识面,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每个人生而不凡,希望他们能够把握自己的闪光点。

38
“水果猎人”的工作不止于吃水果
除了“水果猎人”的身份之外,杨晓洋还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善品传播官、东南亚植物学者、中国自然标本馆东南亚植物中文拟名负责人。

“吃水果”只是他工作中的一小部分,也是最“轻松”的部分。

◎《教育家》:做植物研究需要经常去野外,您如何看待这种生活?
杨晓洋:孩子们经常会问我:“杨老师,你吃过那么多‘奇怪’的水果,怎么不会中毒呢?”我一般会回答:“因为我每次都让别人先吃,对了,刚才给你们吃的水果感觉怎么样?”孩子们说:“挺好吃的呀。

”我说:“那就好,看来没事,我可以开吃了。

”孩子们哄堂大笑。

虽然是和孩子们开玩笑,但我真正的目的是让他们意识到:野外探究是有危险的。

野外考察,就像逛商场一样,我可以自由地挑东西、找东西。

和逛商场不一样的是,商场的货物是确定的,但是野外充满了未知和挑战。

有一次我去苏门答腊岛找寻植物,上山前,当地人叮嘱我要小心山上的老虎。

我并没有在意,一头便扎进了丛林。

丛林植物种类丰富,每一株都像涂抹了强力胶水一样,把我紧紧地“粘”在那里,于是我的步速越来越缓,向导和考察队其他成员就与我分开行动了。

三个小时后,我逐渐深入丛林,来到一处较为开阔的地方,泥泞的地面上,几个梅花状的大脚印尤为醒目。

我脑海中不断回响当地人对我的警告,一路小跑下山了。

这种小意外给我敲响了注意安全的警钟。

◎《教育家》:什么力量推动您坚持做植物研究?
杨晓洋:好奇心给予了我源源不断的动力。

身处丛林,我总想知道下一秒会见到什么。

自然拥有巨大的信息库,一次次刷新我的认知。

当千千万万种神奇的植物出现在我面前,我愈发崇敬自然。

有一次去印度尼西亚寻找世界上花朵最大的植物——大王花,其单朵花直径约1.6米,花如其名般霸气。

到了大王花生长地之后,有一种身处外太空的魔幻感。

有时我并不清楚一趟旅程会收获什么,但只要走出去,大自然总会给我惊喜。

水果是最甜蜜的“语言”
2013年,新加坡因为周边国家非法烧芭,经历了严重的烟霾灾害。

杨晓洋对此心痛不已,在他眼中,植物是一
个个鲜活的小精灵,做科普的想法便从漫山遍野的灰烬中“走出”。

杨晓洋想让世界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在经历一系列探索后,杨晓洋选择以人们最熟悉的水果作为切入口。

想法付诸实践后,杨晓洋全网粉丝突破500万大关。

◎《教育家》:认识更多的水果,对孩子的成长有何意义?
杨晓洋:我身边的植物学者都非常热爱生活,因为他们读懂了植物的语言。

人和人之间有多种沟通方式,比如口头表达、写信、视频、肢体语言等;人和动物之间也有沟通方式,比如通过抚摸的方式与猫咪沟通等。

万事万物之间的沟通是有介质的,那么人和植物如何沟通呢?水果是连接二者的桥梁。

水果是植物最甜蜜的语言,它们千方百计地将自己变得更加漂亮、更加可口,就是在
和人或者其他小动物沟通,希望
能够传播种子。

你还记得第一次吃西
瓜时,甜蜜的西瓜汁在你
舌尖“跳舞”的感觉吗?
你还记得第一次吃砂糖橘
时,清甜爽口的滋味带来
的快乐吗?这些都是植物的
语言,水果在不断发力,当舌
尖接触到果肉的那一瞬间,水果会
将自己所有的语言以信息包的形
生机
神秘果
豆沙果
香波果
39
和孩子们说,小青虫是蛾子产的
金光果
手指柠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