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备战中考化学与化学溶解度有关的压轴题及详细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备战中考化学与化学溶解度有关的压轴题及详细答案
一、初中化学溶解度
1.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t1℃时,甲、乙两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C.t2℃时,将30g甲物质放入70g水中,所得饱和溶液的质量为100g
D.t2℃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析出晶体质量甲>乙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比较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须确定温度,不知温度,则无法比较,故错误;
B、t1℃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S/(100+S)
×100%.甲、乙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正确;C、t2℃时,甲的溶解度是30g,100g水中最多溶解30g,30g甲溶解在70g水中形成溶液的质量=21g+70g=91g,不是100g溶液;故错误;D、甲、乙的饱和溶液的质量不确定,所以从t 2℃降到t1℃,析出晶体的质量也不确定,故错误;
考点:溶解度曲线。

2.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t2℃时,在两个各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50g的甲、乙两种固体,充分搅拌,所得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等
B.t1℃时,等质量甲、乙溶液中所含溶剂的质量甲等于乙
C.乙中含有少量甲,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D.t2℃时,将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甲溶液析出晶体的质量大于乙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从溶解度曲线可看出,t2℃时,甲的溶解度=50g,而乙的溶解度<50g,故在两个各盛有l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50g的甲、乙两种固体,充分搅拌,甲能全部溶解,而乙有剩余,故所得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等,正确,B、t1℃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但没有指明是饱和溶液,故等质量甲、乙溶液中所含溶剂的质量甲不一定等于乙,错误, C、从溶解度曲线可看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较大,而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化较小,故乙中含有少量甲,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乙,错误,D、没有指明高温时的溶液是否是等质量,故无法判断析出晶体量的多少,错误,故选A
考点: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3.下列有关溶解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20℃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B.40℃时,若将40g乙放入16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C.40℃时,将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降温至20℃,析出晶体(均不含结晶水)的质量关系是:m(甲)=m(乙)
D.20℃时,将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40℃,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答案】C
【解析】
【详解】
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20℃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4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40g,所以若将40g乙放入160g水中充分溶解将完全溶
解,故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0g
200g
100%=20%,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4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将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降温至20℃,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析出晶体(均不含结晶水)的质量关系是:m(甲)>m(乙),故C错误,符合题意;
D、20℃时,将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40℃,溶解度增大,所以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图1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2是30℃时,取其中两种固体各1g 分别放进盛有10g水的两支试管中,充分振荡后的溶解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溶解度比乙物质的溶解度大
B.加入试管1的固体是丙
C.向烧杯中加入NH4NO3固体后,试管2中一定有晶体析出
D.将30℃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降温至20℃,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乙>甲>丙
【答案】B
【解析】
【详解】
A、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故A错误;
B、30℃时三种物质只有丙的溶解度小于10g,即100g水中溶解溶质的质量小于10g,则10g水中溶解溶质的质量小于1g,所以30℃时,取其中两种固体各1g分别放进盛有10g 水的两支试管中,充分振荡后有剩余固体的是丙,即试管1,故B正确;
C、向烧杯中加入NH4NO3固体后,温度降低,若降到20℃以下,才有晶体析出,高于此温度,则无晶体析出;所以向烧杯中加入NH4NO3固体后,试管2中不一定有晶体析出,故C 错误;
D、将30℃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甲乙溶解度减小,均析出晶体,溶质的质量减小,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丙溶解度增大,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不
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与降温前相等;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溶解度
溶解度+100g
×100%,
即溶解度越大质量分数也就越大,20℃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大于30℃时丙的溶解度,故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乙>甲>丙,故D正确。

故选B。

【点睛】
硝酸铵溶液水吸收热量,温度降低,影响其他物质的溶解度。

5.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乙的溶解度小于甲的溶解度
B.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乙大
C.t2℃时,100g乙的饱和溶液中含乙50g
D.相同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由t2℃降至t1℃,析出晶体较多的是乙
【答案】B
【解析】
【详解】
A项,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只受一个外界因素的影响——温度,因此没有说明温度,溶解度也就没有意义,错误;
B项,由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不难看出,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大,正确;
C项,由于在t2℃时,乙的溶解度是50 g,即在100 g水中最多溶解50 g乙,错误;
D项,由于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大,因此相同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由t2℃降至
t1℃,甲析出的晶体多,错误。

故选B。

6.如图是M、N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由溶解度曲线得出以下几条信息,你认为正确的是()
A.2t℃时,M、N两物质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由1t℃升温到2t℃时,N物质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C.M物质的溶解度大于N物质的溶解度
D.N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在t2℃时,M的溶解度大于N的溶解度,则在t2℃时,M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比N大,此选项错误;
B、由于N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如果把N的饱和溶液由t1℃升温到t2℃时,N的饱和溶液中就会有晶体析出,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就会减小,此选项错误;
C、比较溶解度大小必须指明温度,由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高于t1℃时的某一温度,M的溶解度才大于N的溶解度,此选项错误;
D、由N的溶解度曲线不难看出,N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此选项正确。

故选:D。

7.下列现象或事实,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A.一滴水中大约有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
B.石油气加压后可贮存在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C.水沸腾时可掀起壶盖,说明分子大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D.湿衣服晾在太阳下干得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物理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和大小体积不变,但是分子间的间隔可以随温度高低而改变,引起物质的体积改变。

考点: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现象
8.X、Y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 X 的饱和溶液升温至 t2℃时仍是饱和溶液
B.分别将 t1℃时 X、Y 的饱和溶液升温至 t2℃,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相同温度时,X 的溶解度一定大于 Y 的溶解度
D.Y 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X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t1℃X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变成不饱和溶液,错误;
B、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X、Y的溶解度从t1℃升温至t2℃时,溶解度变大,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t1℃时X、Y溶解度相等,它们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分别将t1℃X、Y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正确;
C、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相同温度时,X的溶解度不一定大于Y的溶解度,错误;
D、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Y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先升高后减少,错误。

故选B。

9.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t2℃时,甲、乙两种溶液降温至t l℃均有固体析出时,所得甲、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甲中混有少量乙,可用加热蒸发的方法提纯乙
C.t l℃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相等
D.t2℃时,用210 g甲的饱和溶液加水可以配制成500 g 20%的甲溶液
【答案】A
【解析】
【详解】
A、t2℃时,甲、乙两种溶液降温至t l℃均有固体析出时,都属于饱和溶液,t l℃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所得甲、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正确;
B、甲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所以甲中混有少量乙,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乙,错误;
C、t l℃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不能确定,错误;
D、t2℃时,甲的溶解度为110g,用210 g甲的饱和溶液加水可以配制成500g溶质质量分
数为:110g
500g
×100%=22%的甲溶液,错误。

故选A。

10.如图为晶体M(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a、b两点分别表示M物质的溶液。

下列有关说法或a、b间的转化方法错误的是()
A.t2℃时,a是饱和溶液,b是不饱和溶液
B.将两份溶液温度降到t1℃时,a、b中都有晶体析出
C.从a→b:先将a降温到t1℃,过滤后将滤液升温到t2℃
D.从b→a:在b中加入M至刚好饱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溶解度曲线图中点所对应的溶液:曲线下方的点所对应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曲线上的点对应的溶液恰好是饱和溶液。

曲线下方的点会随温度升降而左右平行移动,温度升高向右平移,温度降低向左平移,直到移动到曲线上形成饱和溶液。

曲线上的点随温度变化的移动会受曲线的影响,当曲线随温度升高而上升时,曲线上的点在温度升高时向右平移,温度降低时沿曲线下移;当曲线随温度升高而下行时,曲线上的点在温度升高时沿曲线下移,温度降低时向左平移。

A、t2℃时,a是曲线上的点,是饱和溶液;b点在曲线下方,为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说法正确;B、两份溶液温度降到t1℃时,a点沿曲线下移,表现为析出晶体;b点平行向左移,t1℃时恰好移至曲线上,即刚好饱和没有晶体析出,该项判断错误;C、从a→b即温度不变把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采取降温结晶
后再升温实现.先将a降温到t1℃,析出晶体后成为t1℃时的饱和溶液,过滤,滤出晶体后升温,点会平行向右移动,温度至t2℃到达b点,因此从a→b的转化方法正确;D、从b→a即温度不变把不饱和溶液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增加溶质M至饱和即可,转化方法正确,故选B。

考点:考查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蒸发与蒸馏操作;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11.已知:Na2O + H2O = 2NaOH,向饱和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2O,充分反应后恢复到原来温度。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溶质质量增多,溶液的质量减少
B.溶质质量增多,溶液的质量增加
C.溶剂的质量减少,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D.溶剂的质量减少,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反应Na2O+H2O═2NaOH知,向饱和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2O,由于反应消耗了水,溶液中的溶剂质量减少,由于生成了氢氧化钠,溶质的质量可能增加,由于原氢氧化钠溶液是饱和的,溶剂又减少了,加入Na2O充分反应后恢复到原来温度,溶液仍饱和,且会出现剩余固体不能溶解.
【详解】
A、原氢氧化钠溶液是饱和的,反应消耗了水,生成了氢氧化钠,生成的氢氧化钠不能溶解,溶液中溶质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由于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都减少了,溶液的质量也减少,前错后对,所以错误;
B、原氢氧化钠溶液是饱和的,反应消耗了水,生成了氢氧化钠,生成的氢氧化钠不能溶解,溶液中溶质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由于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都减少了,溶液的质量也减少,前后都错,所以错误;
C、原氢氧化钠溶液是饱和的,反应消耗了水,生成了氢氧化钠,反应后恢复到原来温度,溶液仍饱和,且会析出剩余固体,但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定值,所以正确;
D、原氢氧化钠溶液是饱和的,反应消耗了水,生成了氢氧化钠,反应后恢复到原来温度,溶液仍饱和,且会析出剩余固体,但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定值,前对后错,所以错误;
故选C。

12.在不同温度下,将一定量的NaCl和KNO3分别加入100 g水中,实验情况记录于下表中,有关结论正确的是( )
A.KNO3的溶解能力一定大于NaCl
B.40 ℃时NaCl的溶解度一定大于KNO3的溶解度
C.将实验3所得溶液分别降温至20 ℃后,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NaCl < KNO3
D.将实验2所得溶液分别升温至80 ℃后,溶液的浓度:NaCl > KNO3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表中数据可知,20℃时,在100 g水中,最多溶解36gNaCl,最多溶解31.6gKNO3,即此温度下,NaCl的溶解度是36g,KNO3的溶解度是31.6g,此温度下KNO3的溶解能力较小,选项A错误;
B、由表中数据可知,40℃时,在100 g水中,加入36gNaCl全部溶解,加入31.6gKNO3全部溶解,但由于不能确定是否饱和,故无法判断40℃时NaCl与KNO3的溶解度的大小,选项B错误;
C、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将实验3所得溶液分别降温至20℃后,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NaCl36g>KNO331.6g,选项C错误;
D、将实验2所得溶液分别升温至80℃后,溶解均为不饱和溶液,但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仍等于实验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40℃时,在100 g水中,加入36gNaCl全部溶解,加入31.6gKNO3全部溶解,可知溶液的浓度是NaCl>KNO3,选项D正确。

故选D。

13.能证实A物质的溶液是20℃时的饱和溶液的事实是
A.降温到10℃有A晶体析出
B.蒸发掉10克水,有A晶体析出
C.加热到30℃时,再加A物质能继续溶解
D.20℃时,向上述溶液中加入少量A晶体,溶液质量不变
【答案】D
【解析】
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
A、接近饱和的A溶液,降温至10°C时也可能是有晶体析出,故不能说明20℃的A溶液是饱和溶液;
B、蒸发10g水有晶体析出,原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接近饱和的溶液;故不能说明20℃的A溶液是饱和溶液;
C、由于物质的溶解度一般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加热到30℃时,一定能溶解A物质,故不能说明20℃的A溶液是饱和溶液;
D、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20℃时,向上述溶液中加入少量A晶体,溶液质量不变,能说明20℃的A溶液是饱和溶液.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对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理解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是解题的关键.
14.KCl和KNO3的溶解度表及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温度/℃20304050
KCl34.037.040.042.6
溶解度S/g
KNO331.645.863.985.5
A.甲表示KNO3溶解度曲线
B.温度t1℃应在20~30℃之间
C.40℃时,10gKC1加入20g水中,可得到33.3%的溶液
D.50℃时,30gKNO3加入50g水,充分溶解,再降温到30℃,有晶体析出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通过分析溶解度表中的数据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甲表示KNO3溶解度曲线,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20~30℃,氯化钾的溶解度从34g增大到37g,硝酸钾的溶解度从31.6g增大到45.8g,所以温度t1℃应在20~30℃之间,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40.0g,所以10gKCl加入20g水中,有固体剩余,形成的是
该温度下的氯化钾饱和溶液,故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40.0g
100%28.6% 100g+40.0g
⨯≈,故
C错误,符合题意。

D、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45.8g,所以50℃时,30g KNO3加入50g水,充分溶解,再降温到30℃,有晶体析出,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固体溶解度曲线是解题关键。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15.甲、乙、丙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甲>乙=丙
B.t1℃时,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甲=乙
C.t1℃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所得溶质的质量分数:丙>甲=乙
D.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通过溶解、加热浓缩、冷却结晶的方法提纯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甲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甲的溶解度比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t1℃时,甲、乙溶解度相等,t2℃时,乙丙溶解度相等。

【详解】
A、 t2℃时,甲的溶解度最大,乙丙相等,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甲>乙=丙,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 t1℃时,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才相等,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t1℃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甲乙相等小于丙,升温到t2℃,甲乙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丙减小,但仍然大于甲乙的溶质质量分数。

所得溶质的质量分数:丙>甲=乙,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甲的溶解度比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

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通过溶解、加热浓缩、冷却结晶的方法提纯甲,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
B.t2℃时,3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7.5% C.将相同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D.欲将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升高温度的方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
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故A正确;
B、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30g甲物质加入50g水
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33.3%,故B错误;C、将相同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甲物质的溶解度变化最大,所以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故C正确;D、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欲将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升高温度的方法,故D正确。

故选B。

【点睛】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17.NaOH、Na2CO3分别在水、酒精中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结合图表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NaOH Na2CO3
A.图表示Na2CO3在水、酒精中的溶解度曲线
B.将CO2通入所得NaOH的酒精溶液中,无明显现象
C.40℃时,将50gNaOH投入到100g酒精中,形成饱和溶液
D.20℃升到40℃时,NaOH在水中的溶解度变化大于Na2CO3在水中的溶解度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
A. 根据NaOH、Na2CO3分别在水、酒精中的溶解度数据可知,图表示NaOH在水、酒精中的溶解度曲线,此选项错误;
B. 将CO2通入所得NaOH的酒精溶溶液中,2NaOH +CO2=Na2CO3 +H2O,由于碳酸钠在酒精中不能溶解,所以会有白色晶体析出,此选项错误;
C. 40℃时,NaOH在酒精中的溶解度是40g,则将50gNaOH投入到100g酒精中,能形成饱和溶液,此选项正确;
D. 20℃升到40℃时,NaOH在水中的溶解度变化是129g-109g=20g,20℃升到40℃时,
Na2CO3在水中的溶解度变化是49g-21.8g=27.2g,所以Na2CO3的溶解度变化较大,此选项错误。

故选C。

18.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外界条件不改变,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B.物质的溶解过程通常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C.溶液中的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在溶剂中保持静止不动,所以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D.改变条件,能够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外界条件不改变,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正确;B.微观上看,物质溶解时都有扩散过程(吸热)和水合(放热)两个过程,物质的溶解过程通常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正确;
C.溶液中的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在溶剂中,相互混合的微粒间以几乎相同的速度远动着,所以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错误;
D.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叫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

因此物质的溶解能力受溶质、溶剂、温度的影响,所以改变条件,能够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正确;
选C。

19.下图是对20℃一定质量的甲的溶液进行恒温蒸发结晶的实验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蒸发前原溶液是饱和溶液
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C.n的数值是11
D.20℃时甲的溶解度是6g
【答案】C
【解析】
A、蒸发前烧杯中的溶液没有固体剩余,故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错误;
B、该过程中温度不变,故不能判断该物质的溶解度和温度的关系,错误;
C、第一次蒸发10g水后有晶体析出,故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再次蒸发10g水后共有6g甲,即10g水中能溶解5g甲,那么第三次蒸发10g水也能析出5g甲,故三次共析出甲11g,即n=11,正确;
D、20℃时10g水中能溶解5g甲得到饱和状态,那么100g水中能溶解50g甲,故20℃时甲的溶解度是50g,错误。

故选C。

20.化学实验中常常出现“1+l=2”或“l+l≠2”的有趣现象。

下列符合“l+l= 2”的事实是
A.常温下,1L水与1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等于2L
B.室温下,1g镁与1g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的溶液质量为2g
C.室温下,1g硫粉在lg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2g二氧化硫
D.20℃,l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1g氯化钠固体能得到2g氯化钠溶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常温下由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1L水与1L酒精混合后所得混合液体的体积小于2L;故A不正确;
B、常温下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两物质的质量关系24:98可知,1g稀硫酸不能完全消耗1g镁,且生成的氢气会逸出,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可判断1g镁与1g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的溶液质量小于2g;故B不正确;
C、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硫粉与氧气恰好完全反应时
的质量比为32:32=1:1,则1g硫粉在1g氧气中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g二氧化硫,故C正确;
D、向20℃的1g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1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溶液的质量不变仍为1g;故D不正确;
故选C.
21.下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
B.t1℃时,将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的质量
m a=m b
C.将t2℃时b的不饱和溶液降温至t1℃,一定能得到b的饱和溶液
D.t2℃时,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于不同的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方式不同,应该在同一温度下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没有指明温度,不能比较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选项错误;
B、 t1℃时,a、b的溶解度相同,所以t1℃时,将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的质量m a=m b,选项正确;
C、如果t2℃时b的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较小,则将t2℃时b的不饱和溶液降温至t1℃,不一定能得到b的饱和溶液,选项错误;
D、t2℃时,a溶解度小于b的溶解度,所以a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b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选项错误,故选B。

22.图表资料为我们提供很多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能推断原子的中子数
B.根据元素周期表,能查找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
C.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能判断金属是否容易被稀盐酸腐蚀
D.根据溶解度曲线,能判断从溶液中获取晶体的方法
【答案】A
【解析】
【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