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河北省邯郸市第七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河北省邯郸市第七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诗十九首》(以下简称《古诗》)是古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其意义不仅在于标志着五言诗由产生发展到最终的成熟,更在于诗歌精神的拓进:将中国诗歌精神推向了最本质的深度,即对人的生存、生活之关注与关怀,体现了中国文学对人及其命运的探索与追问、对大地苍生的悲悯情怀。

《古诗》对人的现实存在、生活状态没有任何回避与粉饰。

在《古诗》中,读者能够感受到一般感伤哀怨诗所没有的诗歌精神。

诗歌的意义并不在于功利的教化,或是成就经国之大业,而在于悲悯。

这对中外诗歌来说都是普适的,是共同的诗歌精神。

东汉直至魏晋,战乱频仍,社会动荡,民不聊生,“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古诗》以怨而不怒的态度揭示人们的栖居状态,正是要让人们勇于直面无法回避的死亡、离乱、孤独、悲观、绝望等人世之悲;而诗歌的写作者也对人世间的这些悲苦怀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感,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旁观者自居。

这种悲悯情怀是凄凉人世间的一抹温柔,是灰暗生活中的一道光亮。

在混乱的时代,人的生命无法得到保障,所以“死亡”成为《古诗》中悲苦的深源。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去者日以疏,生者日以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死亡是人之存在的最根本困境,可是人又渴望永恒。

愿之不得而生忧,所以人在现实人世中常感到悲苦。

《古诗》的时代,因羁旅天涯、交通阻隔等客观因素,人世间的常态是离散,不是团聚。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挥之不去的孤独与离愁,是诗歌要让人直面的又一个悲观现实。

孤独并不以空间为限,它不仅是客观存在的处境,更是心灵的寂寞无人知:“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其实,心灵悲苦,在现代社会仍然是一个生存困境。

即使交通、通信的问题解决了,为什么心灵的孤独仍难解脱?因为人在本质上就是孤独的。

优秀的诗歌总是直面人类存在的悲苦本质,并以各自的方式关怀现实,表达悲悯。

既然谁都无法走出死亡与孤独这样的生存困境,那么何不转而赋予生活以意义呢!所以,《古诗》在揭示人世之悲的同时,也给予人们以现实关怀。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饮美酒、着华服这类行乐之举,是在看透了存在之悲境后,一种无奈的现实关怀,一种“及时行乐”的存在意识。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时间无法停留,也无法逆流,但是却可以珍惜。

与时间同行,便能在流驶中找到现实生活的意义。

另外,《古诗》佚名的作者们深味现实人世之悲苦,但总能在离乱悲苦之余,给人以期待和宽慰:“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同时含蓄地表达出人们最渴望并努力寻求的现实关怀——人之相知,找到知音,达成心灵的理解与共鸣:“愿为双鸣鹤,奋翅起高飞!”
《古诗》正是以其形象的语言、比兴的手法、含蓄的风格以及深含悲悯的诗歌精神,对后世抒情诗产
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虽有别于现代,语境或有别于西方,然而其中表现的悲悯情怀却是所有诗歌的共同精神,是现代的,也是世界的。

(摘编自张炳文《悲悯:<古诗十九首>诗意的现代解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诗十九首》透露着浓重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主要来自死亡、离乱以及无人理解。

B.《古诗十九首》并不回避现实的悲苦,但也没有为人们指明疏解这些悲苦问题的路径。

C.《古诗十九首》所表达的“及时行乐”意识是在看透存在之悲后的一种无奈的现实关怀。

D.“悲悯”具有普适性,它既是中外诗歌的共同精神,也是古今诗歌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古诗十九首》的价值意义作为立论前提,并由此引出论证的中心。

B.文章本论部分从“死亡”与“孤独”两方面论证中心观点,论证思路清晰。

C.文章以现代视角来解读《古诗十九首》,通过大量引用诗句增强了说服力。

D.结尾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古诗》的影响及价值作了总结,使首尾一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诗人对人世悲苦视而不见,其作品也很难传达出中国诗歌精神中的悲悯情怀。

B.《观刈麦》中,结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尤其能够体现诗歌的悲悯情怀。

C.《古诗十九首》中的悲悯情怀对诗歌精神作了纵深开拓,因此它能超越一般哀怨诗。

D.在古代,因为离散是常态,所以,诗歌中必然会有挥之不去的孤独感和离愁情绪。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大鼓
①在鄂北,要问张大鼓是谁,乡亲们一定会说,是那个“赶酒席”的,这样说着的时候眼里露出不屑。

湖北人都知道打鼓说书,登上大雅之堂叫湖北大鼓,走村串户叫赶酒席。

②赶酒席是一种讨钱的营生,低人一等。

张大鼓只在外乡赶酒席,敲鼓击板信口编词,看见老人唱福禄吉祥人安康,看到孩子唱五子登科中状元,讨的是碗热饭。

只有在真正的酒席上与人搭档,他打鼓说书,搭档拿一空碗挨桌等客人打彩,最后才坐上残席。

③张大鼓干这营生,整个家当就是云板、小鼓和鼓签,没有一个安生的窝。

好姑娘不愿嫁他,差一点的他看不上,高的不成低的不就,打了一辈子光棍。

④年轻时张大鼓可风光了,依现在的说法那叫星,粉丝方圆几十里。

他要说书,太阳还没落山,家家大人派娃娃去占场子。

场子设在稻场,几十个娃每人画个圈,放上板凳、凉席、竹床,等到晚上一家人看
戏。

张大鼓白皙清瘦,嗓音明亮,扮女角时眉目生辉,兰花指纤巧玲珑,细腰风摆杨柳,活像个大姑娘。

十里八乡的叫他张大鼓,谐音张大姑,掩盖了他当老师的称号。

⑤张大鼓正业是民办教师,教一年级语文。

他教书随意随性,把生字生词融于日常用语,四言八句信手拈来,或说或唱,有板有眼,要人哭就哭,要人笑就笑,不少学生听入迷,尿湿了裤子。

⑥张大鼓会说书,先在本村演,又被外村请,后来演到了乡里。

乡里书记喜欢听,说是曲艺,叫湖北大鼓,还称张大鼓是民间艺人。

乡里的戏台搭得高,张大鼓一曲《王大妈学文化》才演完,台下掌声如潮。

观众热情高,非要他再演一曲,张大鼓在兴头上,加演了《亲生的儿子闹洞房》。

这是曲新戏,人人夸他唱绝了,绝对是那个事。

没想到他一下台丢了饭碗,原因是戏里的张善良抛弃妻子,而乡里的书记恰巧与糟糠之妻打了脱离,准备停妻再娶。

张善良是现代陈世美,书记呢?大家同情张大鼓,说早晓得这结果,不该让他加演的。

张大鼓哈哈一笑,连说带唱:您呀们谁也莫要怪,常言说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其实啊,人生比戏呀——更精彩!不久,张大鼓远走他乡。

⑦再见张大鼓是二十多年后,我九十岁的婆婆(奶奶)在腊月二十五寿终正寝。

婆婆平生心肠好,亲邻到得齐,酒席摆了二十多桌。

那天下着雪,我坐的一桌席摆在厅堂,天井口拉着雨布,冷风还是一个劲地灌。

上菜期间不时有烧水的倒茶的拿碗来打彩。

酒席正酣,突然一声鼓响,云板撞击有声。

只见天井边支了个小鼓,一清瘦的老人立于鼓前,左手执云板击节,右手拿鼓签敲击鼓面或鼓边,铿锵有声。

他头上飘雪花,嘴里冒热气,嗓音醇厚,吐字清晰。

看模样,听唱腔,我觉得好生熟悉,正纳闷,有人大叫,咦——张大鼓!真是的——张大鼓!我惊奇地站起身,喊了声张老师。

张大鼓点点头,用鼓签示意我坐下(老家的规矩,没放鞭炮不能离席)。

坐席的堂哥看张大鼓继续说唱有些忿忿不平:个赶酒席的还摆么架子,省城回的领导打招呼还不当事哈。

显然,张大鼓听到了这句话,鼓签一点换了唱词:这位大哥休要怪,这屋里婆婆我记在怀,那还是个腊月天,婆婆的一碗热鸡蛋,让我过了个暖和年哪——哪字拖得长,悲悲切切。

席间鸦雀无声,所有的眼睛耳朵都追着张大鼓:小鼓一击云板响,各位乡亲听端详,今天我来唱一唱。

(转说词)您要问我唱么事,(转唱腔)我唱的是一曲孝子戏,孟宗哭竹那一呀场。

孟宗哭竹和天仙配是我们老家的故事,一个是哭竹救母,一个是卖身葬父,同样的孝行感天动地。

⑧张大鼓用一口地道的家乡话行腔报字,以四平调为基本曲调,一个人扮演不同的角色,时而是皱眉喘息的孟母,时而是焦虑恸哭的孟宗。

在他虚拟的动作里,寒风怒号,冬竹摇曳。

他的手法、眼法、身法和步法灵活多变,哀婉的说唱之间插以多变的鼓板牌子,把肃杀的寒冬、救母的迫切渲染到了极点。

一时间端菜的举着托盘不上菜,坐席的拿着筷子不下箸,就连孩子也停止了喧闹。

突然间,鼓板如骤,地裂石开,嫩笋簌簌而出。

张大鼓双手合拳:有道是,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⑨一曲终了,满座哗然。

坐席的客人等着打彩,才发觉张大鼓没带搭档。

我霎时明白他是来报答婆婆的一碗热鸡蛋的。

父亲为张大鼓单开了一桌,我过去为他敬酒,恭恭敬敬地叫他老师。

张大鼓连喝三杯满
面红光,说今儿个高兴啊,赶了一辈子酒席,第一次有当官的学生来敬酒。

喝到最后出门,脚步踉跄。

好在,雪什么时候停了。

(作者:张丽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描写赶酒席是一种讨钱的营生,低人一等。

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世俗观念还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对某些工作还存在着歧视。

B. 因在我婆婆(奶奶)逝世的酒席上发觉张大鼓没带搭档,父亲为张大鼓单开了一桌,我也过去为他敬酒。

C. 小说的主人公张大鼓是一个普通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却是那么的鲜活,他讲课生动,说书精湛,为人乐观,知恩图报。

D. 作品中“我”不仅向读者展现了张大鼓的人物形象,也寄寓了“我”对张老师的敬佩之情。

5.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描写张大鼓没有一个安生的窝,好姑娘不愿嫁他,差一点的他看不上,高的不成低的不就,最终打了一辈子光棍。

暗示了人物命运不幸的一面。

B. 小说中张大鼓年轻时说书可风光了,粉丝方圆几十里。

可是不久,他却又因说书远走他乡。

前后对比,对现实具有讽刺性。

C. 小说中环境描写:那天下着雪,我坐的一桌席摆在厅堂,天井口拉着雨布,冷风还是一个劲地灌。

说明了故事背景,也衬托了后文张大鼓在此处冒雪顶风说书的人物形象。

D. 小说中乡里书记喜欢听书,说是曲艺,可张大鼓借张善良抛弃妻子的故事讽刺书记与糟糠之妻打了脱离,失去了民办教师的资格。

6. 人物形象的鲜活是由于塑造方法得当,请结合文本第⑧段内容,分析其塑造人物的方法。

7. 小说的结尾“好在,雪什么时候停了。

”看似闲来一笔,其实不然。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人生应有堆花时
①朋友从江西旅行回来,约我到他家小酌,聊聊旅途见闻。

佐酒的菜是在街上买的几样传统卤菜。

酒却是从江西带回来的,有一个既好听又有意思的名字——堆花。

这酒过去听人说起过,是江西名酒,最早产于庐陵一带,原本叫“谷烧”。

相传庐陵人文天祥少年时求学白鹭洲书院,文章之余与同窗于酒家买醉,但见“谷烧”倒入杯时,有酒花叠起,醇香满店,遂脱口赞道:层层堆花,好酒好酒!若干年后,文天祥举兵抗元兵败被捕,被押送元大都途经白鹭州时,百姓沿途把“谷烧”酒相送——送他过惶恐滩、过零丁洋。

到大都后,文天祥仍宁死不屈,英勇就义。

庐陵百姓闻讯,纷纷以“谷烧”洒地遥祭英魂……后来,人们就借文天祥当年
赞语,把“谷烧”改名为“堆花”,作为对英雄的纪念。

②想到这些,我迫不及待地催朋友开瓶,想看看“堆花”是什么样子。

瓶开伊始,有淡淡的醇香弥散,似乎并无多少独特。

但在倒的过程中,奇妙就出现了——丰富的气泡不断泛起.煞是好看。

原来这酒是米酒,发酵期长,一遇空气自然产生“酒花”,层层叠叠堆于杯中,很有层次感和诱惑力。

③堆花的“堆”,一是作量词用,如一堆土,一堆草。

一是作动词用,堆砌,堆放。

小时候参加农业劳动,因体弱常与妇女一起干些轻活。

最喜欢的活是摘棉花,不需要多少农业技术不说,还轻松干净。

到要收工时,会计就会提一杆秤,拖声吆喝:“堆花啰,堆花啰!”他喊的“堆花”,其实就是把棉花集中到一起过秤记工分。

这是我儿时听到的最有意趣的呼叫,堆花于是入脑入心。

④每个人都会对某些词语过敏,或者被不断地击中。

堆花二字,就常常让我莫名其妙地在毫不相干的情景或语境中想到它。

读诗读到“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会想到堆花;看天看到头顶的朵朵白云,会想到堆花;在江边看到絮状的芦花,会想到堆花;夏天吃冰淇淋,会想到堆花……
⑤我知道,我感兴趣的并不是花,而是“堆”。

细细揣摩,原来作为量词的堆,总是给人多的感觉。

求多,多多益善,是人的欲望本性,堆的前提一定是多,给人惊喜、给人满足、给人愉悦,对从小生活在物质短缺年头中的我来说尤其如此。

比如,打鱼的亲戚送来一堆活蹦乱跳的小鱼,惊喜;乡下的同学送来一堆桃子、李子,高兴;母亲的学生送来二大堆红薯,那就很满足了。

成堆东西,不仅仅是物质,也是堆砌的快乐。

须知,如果我到集市去买,鱼是一条,李子是几个,红薯是几根。

一堆,会给人一种富足感。

⑥如果说量词的堆,对人来说往往是被动地接受,那么,作为动词的堆,却是主动作为地去改变物态。

比如堆花,绝无“一堆花”的意思,而是让花堆积、集聚。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名句:“堆花压柳桥”。

花是雪花,积压在柳桥上,意境是冷清了点,但想到雪化后,桥两岸柳树会抽枝发叶,会飘起春天的飞絮,所以雪虽是冬天的堆花,但也与春天相关。

⑦宋代有个诗人叫方千里,名气远不及白居易,但也留下了一阕非常有名的《庆春宫》:“层云遮日,送春望断愁城。

篱落堆花,帘枕飞絮,更堪远近莺声……”篱落堆花,堆的是春天的落英,往往会把春天的愁绪堆在人的心头。

林黛玉是春愁最多的人,见不得花谢花飞,受不了红销香断,更不堪花朵“零落成泥碾作尘”,于是就去葬花。

葬花,先要把落花堆拢,收入花篮,再提到一个适合的地方,挖个坑埋了。

因此,堆花就不只是行为方式,也是情感的托付。

⑧中国是工艺大国,很多传统工艺品都有“堆花”的技艺环节,即在物品上凸起花朵或纹理,成为别致的艺术。

比如陶器瓷器,就是在已成型的坯体上,堆出相关的造型,增加鲜活感与立体感;比如面馍糕点,会在食物上堆五颜六色的花朵,使之更美观灵动,刺激感官增加食欲。

如此看来,堆花其实是一种凡俗生活中美学与诗性的表达,有锦上添花的情致,也有烈火烹油的热烈,乃雅俗共赏之事。

⑨中国的昆曲是雅到极致的,男女主角清辞丽曲的唱腔和细腻含蓄的表演,体现出温煦、婉约的剧种
特征。

但为剧情需要,也有群体的载歌载舞。

鼓乐齐鸣,排场热闹,就有了人间烟火的凡俗。

譬如《牡丹亭》著名桥段“游园惊梦”中,当杜丽娘和柳梦梅“惊梦”之后转到台下时,便有生旦净丑不同角色装扮的花神粉墨登场。

他们手持代表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花卉绢灯,边舞边唱“好景艳阳天,万紫千红尽开遍”。

这样的堆花,既再现了良辰美景,也烘托了亦真亦幻的梦境。

⑩又比如,年轻时候喜欢插花,追求花枝的舒朗与错落有致。

画花鸟画时,也最爱画一枝梅或几瓣菊,喻示不慕繁华、耐得孤寂的清欢之境。

随着年龄增长,慢慢喜欢到人多的地方“打堆”,由倾心独枝到喜爱花丛,偶尔也就画起大红大绿的牡丹来,在一重一重繁复的绿叶上,把红花一朵压一朵地堆上去,图个热闹图个红火,这就是未能免俗。

但俗与雅往往会互为转移,大雅反俗或大俗成雅早已是司空见惯了。

想到此,突然有所参悟:人生应有堆花时。

是的,人们不能老是把眼光落在奇花异卉或闲花野草上,也不能只做走马观花者或素手采花人,也要干点堆花的事——把最普通的花朵收集起来,缀合成花团锦簇的景致,装点大众化的生活。

这与把每个平凡的日子缀合起一段人生一样必要。

时不时地堆一下,或许会堆出一种境界的高度来。

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本文围绕“堆”,“思接千载,神游八荒”,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B. 第③段,会计“堆花”的吆喝声,为作者儿时本不繁重的农业劳动更添一份乐趣。

C. 第⑨段“便有生旦净丑不同角色装扮的花神粉墨登场”写出了表演滑稽可笑的特点。

D. 第⑩段作者从年轻时爱画梅或菊到年长后也画牡丹,触发了他对雅俗关系的思考。

E. 文中多处使用引号,如“层云遮日,送春望断愁城……”和“游园惊梦”都属于直接引用。

9. 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10. 本文题目中的“堆花”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写出其中包含的意蕴。

11. 第⑦段用“黛玉葬花”情节,是为了说明什么观点?对整篇文章起到哪些作用?
12. 作者在第④段中说“每个人都会对某些词语过敏,或者被不断地击中”,作者被“堆花”一词“不断击中”,有经历,有体会,请结合类似经历谈谈你的体会。

要求:举出两例“击中”自己的具体词语,表达人生体会。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

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

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

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

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

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

久之,聂政母死。

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

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
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

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默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

”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

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

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

”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

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

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如:到……去
B. 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枉:白白地
C. 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要:邀请
D. 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就:成功
1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B. 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C. 避仇隐于屠者之间燕王拜送于廷,使使以闻大王
D.乃遂西至濮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聂政在作为一名刺客以前是以屠宰为业的,他之所以与母亲等人外逃,是因为他杀人后要躲避仇敌的报复。

B. 严仲子仇恨韩相侠累,虽然侠累的地位高,宗族势力大,所居住的地方防备很严密,但是严仲子仍想派人刺杀他。

C. 聂政愿意去刺杀侠累,原因是严仲子登门拜访以及来往几次后,备下酒席,亲自款待聂政母亲的举动打动了他。

D. 聂政是市井小民,面对身为卿相的严仲子的真诚请求,最终答应前去刺杀侠累,但拒绝人马相随,这是怕人多势众行动失败。

16. 把出自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

(2)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默然而已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7.面对部分学生出现浪费粮食的现象,可用下列哪句诗来劝说他()
A.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B.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C.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D. 四海无闲田,农夫有饿死。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广阔宇宙,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疑问,表现出关心国家命运的慷慨激昂。

(2)《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人借两种自然景物自况,写出了瓢零之感。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由自身贫寒推己及人地想到他人的困苦,表现杜甫博大胸襟的著名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下面是某小区物业张贴的一则启事,在语言表达、格式上共存在五处错误,请找出并改正。

尊敬的阳光城住户:
冬季即将来临,又到了火灾事故多次频发的时候。

为了增强小区广大住户对火灾事故的防范意识,请大家务必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楼梯口、家中阳台畅通,切忌不要堆放杂物。

(2)家用电器应摆放在防潮、防晒、通风处,在不使用时应拔下电器插头,开关、路线应经常检修。

(3)取暖设备不可直接放置在桌子、凳子等木制家具或可燃物上。

2020年11月1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下面是某校突发事故应急流程的文字介绍,把这段文字转变为流程图后,请将内容补充完整,要求表述完整准确,语言连贯,每框不超过6个字。

某校突发事故应急流程:要求在事故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进行临时应急教治、医疗救援并报告领导。

领导知情后,一方面向上级报告,另一方面到现场指挥应急工作,领导到达现场后,落实医疗救援情况,同时协调各方力量,全面处理事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