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款的姿势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捐款的姿势问题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房地产业》 2013年第5期
120年前卡内基在《财富的福音》中讲,富人给穷人进行布施,不是善,甚至是恶,还不
如把这些钱扔进大海。

中国房地产企业成为企业界为雅安地震捐款的大户,同事拿了一份明细给我看,他指着这
张纸说,你看看,年销售额过千亿的保利、绿地、万达捐了200万~500万元不等,再看看合
生创展,捐了1500万,是他们的总和。

“人家这几年日子比他们难过多了吧?”
这种指责、心态,应该算比较大众的。

这让我想起2008年汶川地震后,王石成为众矢之的,原因是他回应外界质疑时曾说过万科员工捐款以10元为界,不要让慈善成为负担。

在那篇回应质疑的博客里,王石还用了很大篇幅述说自己的关注点在于住宅的耐震情况,认为应该改进今
后住宅建筑的抗震能力,因为“生命是第一位的”,至今听来依然是振聋发聩。

120年前卡内基在《财富的福音》中讲,富人给穷人进行布施,不是善,甚至是恶,还不
如把这些钱扔进大海。

富人捐款应该用来改变穷人的能力,帮助他们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是
“王石们”遭到为富不仁质疑的关键所在。

王石的本意是,应该更多地通过企业做公益以推动
社会的进步与创新,而不是只管掏钱。

房地产企业除了捐款,显然还可以做得更多,特别是震后重建与房地产及建筑行业更加密
切相关。

而对于公众把捐款多少作为评判企业或是企业家是否善良的标准,中国企业捐款其实
是一个姿势问题,好比一个老太太快倒了你扶一下,但是你姿势不对让别人认为你把她推倒了。

公众的感性期望对奉行经济理性原则的企业来说往往形成公益困局:一方面,似随时承担
着“被捐款”的压力;另一方面,想在公益方面做点实事似也无法脱离作秀的干系。

当企业做
公益逐步变成一种道德和社会的要求,甚至成为民众的期待时,做了也时常处于被误解中,不
做更是被批判时,究竟该怎么做?
慈善是有钱人对穷人,强势对弱势,富贵对贫穷,有地位差别;公益与慈善不同,公益是
对全社会和所有人,没有高低强弱贵贱的等级差别。

将企业慈善与企业公益两种行为等同甚至
混同理解的主要原因是仅从道德的角度对企业社会行为的期待和判断所致,是单纯的善恶观的
世俗表现,更是缺乏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层次化认识。

现在企业界普遍已经认可的观点是:通过
公益做慈善,通过规范的治理和专业的人才建造可持续发展的公益组织,来参与公民社会建设、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学习如何用公益的方式来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做好企业公民,这是最近5年发生的事情。

公益和公司制度也有很大关系,是偶然性还是常年可持续的公益行为,公司制度安排显然
不一样。

好的公司,总会把企业公益作为治理结构的一部分。

真正有价值的企业公益是探求企
业战略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联,从而找到其竞争优势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结合,进而在实现两者
间均衡价值的基础上成就企业的持续发展。

如同冯主席说的,赚钱的事和捐钱的事两件事不要扯到一起,人也不要扯在一起,赚钱的
人管赚钱,花钱的人管花钱。

至于如何避免一不小心把钱捐给“郭美美”,那是另一个话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