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国内外天然气市场研究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国内外天然气市场
研究报告
二○一○年五月
2
目录
1概要 (1)
1.1定义 (1)
1.2物化性质和用途 (1)
2天然气的开采 (3)
3国际市场情况 (5)
4中国市场情况 (9)
4.1中国资源情况 (9)
4.1.1地质资源量评价 (12)
4.1.22007年新发现的大中型气田及储量增长情况 (17)
4.2主要天然气生产企业生产情况 (19)
4.2.1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历程 (19)
4.2.2主要天然气生产企业产量情况 (20)
4.3天然气进出口情况 (24)
4.4天然气消费情况 (27)
4.5天然气供需平衡情况及预测 (31)
4.6天然气价格体系 (33)
4.7中国LNG项目规划建设情况 (39)
5天然气上、中、下游产业政策 (43)
3
1 概要
1.1 定义
天然气是存在于地下岩石储集层中以烃为主体的混合气体的统称,包括油田气、气田气、煤层气、泥火山气和生物生成气等。
天然气依产出形态可分为伴生气和非伴生气,伴随原油共生、与原油同时被采出的油田气叫伴生气;非伴生气包括纯气田天然气和凝析气田天然气两种,在地层中都以气态存在。
凝析气田天然气从地层流出井口后,随着压力和温度的下降,分离为气液两相,气相是凝析气田天然气;液相是凝析液,叫凝析油。
依天然气蕴藏状态,又分为构造性天然气、水溶性天然气、煤矿天然气等三种。
而构造性天然气又可分为伴随原油出产的湿性天然气和不含液体成份的干性天然气。
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通常占85%~95%;其次为乙烷、丙烷、丁烷等,是优质燃料和化工原料。
其中伴生气通常是原油的挥发性部分,以气的形式存在于含油层之上,凡有原油的地层中都有,只是油、气量比例不同。
即使在同一油田中的石油和天然气来源也不一定相同,它们由不同的途径和经不同的过程汇集于相同的岩石储集层中。
若为非伴生气,则与液态集聚无关,可能产生于植物物质。
世界天然气产量中,主要是气田气和油田气,但对煤层气的开采,现已日益受到重视。
1.2 物化性质和用途
天然气常见组分的性质如下:
甲烷(CH4):具有很高的热稳定性和热值含量。
纯甲烷无色,稍
1
有蒜味,比空气轻,在标准压力和15℃温度下,1立方米甲烷的重量为0.677千克。
乙烷(C2H6):无色气体,比空气稍重,在标准压力和15℃温度下,1立方米乙烷的质量为1.27千克;在20℃温度下并加压至3.8兆帕时,可被液化成相对密度为0.446的液体。
丙烷(C3H8):无色气体,比空气重,在标准压力和15℃温度下,1立方米丙烷的质量为1.966千克;在20℃温度下仅被加压至0.85兆帕就可被液化。
天然气的主要用途有:1)天然气发电,是缓解能源紧缺、降低燃煤发电比例,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且从经济效益看,天然气发电的单位装机容量所需投资少、建设工期短、上网电价较低,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2)天然气化工工业,天然气是制造氮肥的最佳原料,具有投资少、成本低、污染少等特点。
天然气占氮肥生产原料的比重,世界平均为80%左右。
3)城市燃气事业,特别是居民生活用燃料。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环保意识的增强,大部分城市对天然气的需求明显增加。
天然气作为民用燃料的经济效益也大于工业燃料。
4)压缩天然气汽车,以天然气代替汽车用油,具有价格低、污染少、安全等优点。
2
2 天然气的开采
天然气也同原油一样埋藏在地下封闭的地质构造之中,有些和原油储藏在同一层位,有些单独存在。
对于和原油储藏在同一层位的天然气,会伴随原油一起开采出来。
对于只有单相气存在的称之为气藏,其开采方法既与原油的开采方法十分相似,又有其特殊的地方。
由于天然气密度小,为0.75~0.8kg/m3,井筒气柱对井底的压力小;天然气粘度小,在地层和管道中的流动阻力也小;又由于膨胀系数大,其弹性能量也大。
因此天然气开采时一般采用自喷方式。
这和自喷采油方式基本一样。
不过因为气井压力一般较高加上天然气属于易燃易爆气体,对采气井口装置的承压能力和密封性能比对采油井口装置的要求要高的多。
天然气开采也有其自身特点。
首先天然气和原油一样与底水或边水常常是一个储藏体系。
伴随天然气的开采进程,水体的弹性能量会驱使水沿高渗透带窜入气藏。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岩石本身的亲水性和毛细管压力的作用,水的侵入不是有效地驱替气体,而是封闭缝缝洞洞或空隙中未排出的气体,形成死气区。
这部分被圈闭在水侵带的高压气,数量可以高达岩石孔隙体积的30%~50%,从而大大地降低了气藏的最终采收率。
其次,气井产水后,气流入井底的渗流阻力会增加,气液两相沿油井向上的管流总能量消耗将显著增大。
随着水侵影响的日益加剧,气藏的采气速度下降,气井的自喷能力减弱,单井产量迅速递减,直至井底严重积水而停产。
目前治理气藏水患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排水;一是堵水。
堵水就是采用机械卡堵、化学封堵等方法将产气层和产水层分隔开或是在油藏内建立阻水屏障。
目前排水办法较多,主要原理是排除井筒积水,专业术语叫排水采气法。
小油管排水采气法是利用在一定的产气量下,油管直径越小则气流速度越大、携液能力越强的原理,如果油管直径选择合理,就不会
3
形成井底积水。
这种方法适应于产水初期,地层压力高、产水量较少的气井。
泡沫排水采气方法就是将发泡剂通过油管或套管加入井中,发泡剂溶入井底积水与水作用形成气泡,不但可以降低积液相对密度,还能将地层中产出的水随气流带出地面。
这种方法适应于地层压力高、产水量相对较少的气井。
柱塞气举排水采气方法就是在油管内下入一个柱塞。
下入时柱塞中的流道处于打开状态,柱塞在其自重的作用下向下运动。
当到达油管底部时柱塞中的流道自动关闭,由于作用在柱塞底部的压力大于作用在其顶部的压力,柱塞开始向上运动并将柱塞以上的积水排到地面。
当其到达油管顶部时柱塞中的流道又被自动打开,又转为向下运动。
通过柱塞的往复运动,就可不断将积液排出。
这种方法适用于地层压力比较充足、产水量又较大的气井。
深井泵排水采气方法是利用下入井中的深井泵、抽油杆和地面抽油机,通过油管抽水、套管采气的方式控制井底压力。
这种方法适用于地层压力较低的气井,特别是产水气井的中后期开采,但是运行费用相对较高。
4
3 国际市场情况
2009年世界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达187.16万亿m3,同比增长 5.7%。
1980~2008年,世界天然气探明剩余可采储量年均增长4.37%,平均年新增探明储量5.52万亿m3。
世界天然气探明剩余可采储量,主要分布在中东、欧洲及欧亚大陆地区,占世界的75%。
据美国《油气杂志》统计,截至2009年底,天然气探明储量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俄罗斯47.57万亿m3,伊朗26.8万亿m3,卡塔尔25.6万亿m3。
土库曼斯坦于2006年发现的南约勒坦(South Yolotan)大气田增储潜力巨大,使得2009年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储量增长181.9%,达到7.5万亿m3,居世界第4位。
截至2008年底,世界累计开采天然气约89万亿m3。
按照世界天然气最终可采资源量436万亿m3计算,探明程度为61.1%。
按照2008年世界天然气产量3.07万亿m3静态计算,世界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可供持续开采60年。
据《世界能源展望2007》预测,2030年世界天然气产量将达到4.6万亿m3。
2000年以来,世界天然气消费年均增长2.5%左右,2008年世界天然气消费量为3.02万亿m3。
其中北美、欧洲和欧亚大陆国家的天然气消费量占世界的2/3以上。
2008年天然气消费量最大的国家为美国、俄罗斯和伊朗,分别为6572亿m3、4202亿m3和1176亿m3。
2008年世界天然气产量为3.06万亿m3,排名前三位的国家分别为俄罗斯、美国和加拿大,产量分别为6017亿m3、5822亿m3和1752亿m3。
中国排第8位,产量为761亿m3。
2000~2008年世界各地区天然气产量和消费量分别见表3.1和表3.2。
2010年世界天然气供需预测见表3.3。
5
表3.1 2000~2008年世界各地区天然气产量
单位:亿m3,%
资料来源:BP能源统计2009。
6
表3.2 2000~2008年世界各地区天然气消费量
3
资料来源:BP能源统计2009。
表3.3 2010年世界天然气供需预测
7
3
8
4 中国市场情况
4.1 中国资源情况
中国能源资源的特点为多煤、少气、贫油,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近年来中国的能源消费量也高速增长。
从2000年至2007年,中国熊源消费量从13.86×108吨(标准煤)增加到26.55×108吨(标准煤),增长了91.56%,年均增长率为9.73%。
其中增长最快的是2003年到2004年,增长率为16.1%。
近两年随着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能源消费增长率有所减缓,2006年为9.6%,2007年为7.8%。
预计2008年能源消费增长率为3.0%。
2007年能源消费构成中,原煤占69.5%;石油占11.3%;天然气仅占3.5%;其他水电、风电和核电占7.3%。
我国2001~2007年能源生产和消费情况见表4.1。
9
表4.1 2001~2007年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统计表
单位:万t(标准煤)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8》。
10
我国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历程可分为起步、积累、快速增长3个阶段,目前进入储量快速增长高峰期。
1990年前为起步阶段,每年的新增探明地质储量大都不到500×108 m3。
1976年以前中国天然气勘探总体呈现四川盆地“一枝独秀”的局面,之后才全面铺开,1990年初显六大气区端倪。
1991~1998年为积累阶段,天然气勘探工作全面展开,一大批气田相继被发现和探明,每年的新增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均超过1000×108 m3,勘探积累阶段基本完成,六大气区格局更加明朗,为储量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9年至现在为快速增长阶段,伴随克拉2、苏里格、迪那2、普光、大牛地等大气田的不断探明,天然气储量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十五”期间年均新增天然气探明地址储量4851.18× 108 m3。
同时,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气藏、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气藏勘探也取得重大突破,现在已基本形成八大天然气主要探区:即陆上的四川、鄂尔多斯、塔里木、柴达木、松辽、准噶尔盆地六大主探区和海上的南海、东海两大主探区。
根据预测,2010年以后探明天然气储量仍将持续高峰增长,平均年增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在5000×108 m3左右,延续8~10年。
2006年,中国累计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为3.84万亿m3。
其中,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累计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2.80万亿m3,占当年全国探明可采储量的73%;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0.72万亿m3,占18.8%;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0.32万亿m3,占8.2%。
截止到2006年底,全国剩余天然气可采储量约为3.09万亿m3,比2005年增加0.24万亿m3,增长幅度约为8.4%。
其中,中国石油剩余天然气可采储量为2.22万亿m3,占全国剩余天然气可采储量的71.8%;中国石化0.61万亿m3,占19.7%;中海油0.26万亿m3,占8.4%。
11
截至2007年底,全国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5.94×1012m3,可采储量为4.1万亿m3。
其中,中国石油为3.02万亿m3,占当年全国探明可采储量的73.6%;中国石化为0.75万亿m3,占18.3%;中国海洋为0.33万亿m3,占8.1%。
截止到2007年底,全国剩余天然气可采储量约为3.24万亿m3。
其中,中国石油为2.35万亿m3,占全国剩余天然气可采储量的72.5%;中国石化为0.63万亿m3,占19.5%;中海油为0.26万亿m3,占8.0%。
4.1.1 地质资源量评价
2005年由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组织完成了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我国陆地和近海领域(除南海南部)115个含油气盆地天然气远景储量为55.89万亿m3,地质资源量为35.03万亿m3,可采储量为22.03万亿m3(见表4.2)。
表4.2 2005年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结果
单位:万亿m3
12
资料来源:《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2005年7月)。
2008年中国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结果显示,中国天然气远景资源量56万亿m3,地质资源量35万亿m3,可采资源量22万亿m3,勘探处于早期。
煤层气地质资源量37万亿m3,可采资源量11万亿m3。
我国五大聚气区带、38个含煤盆地、68个聚煤单元2000米以浅的煤层气资源量约为34.5万亿m3,这部分资源在未来的20年内可以通过现有的勘探技术来加以利用。
截至2007年底,中国累计煤层气探明地质储量为1343.47亿m3,可采储量621亿m3。
2005~2007年中国天然气探明储量情况见表 4.3。
2005~2007年中国按所属油气公司气层气探明储量情况见表4.4。
表4.3 2005~2007年中国天然气探明储量统计
单位:亿m3, %
13
14
表4.4 2005~2007年中国按所属油气公司气层气探明储量统计
单位:亿m3
15
中国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中部、西部和近海三个大区,其地质资源量分别为10.11万亿m3、11.66万亿m3和8.10万亿m3,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8.86%、33.12%和23.13%。
主要集中在12个盆地,其分布情况见表4.5、图4.1。
表4.5 中国天然气资源量分布
23
16
图4.1 中国天然气资源分布示意图
4.1.2 2007年新发现的大中型气田及储量增长情况
2007年中国新发现的大中型气田和2008年发现的气田储量增长情况见表4.6。
表4.6 2007年中国新发现的大中型气田和气田储量增长情况
3
17
18
4.2 主要天然气生产企业生产情况
4.2.1 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历程
综观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从1949年到1995年天然气产量由0.112亿m3增至174亿m3,年均增长3.8亿m3,产量增长缓慢。
第二阶段从1995年到2007年,为快速增长阶段,产量从174亿m3增加到694亿m3,年均增长23.6亿m3。
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在四川盆地川东南地区发现一批中小型气田开始,中国天然气开发逐渐形成规模。
1960年全国天然气年产量达到10亿m3;随着松辽、渤海湾盆地大批油气天的发现,1976年,天然气产量达到100亿m3;随着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开发,到2001年天然气产量超过300亿m3;近年来随着四川、鄂尔多斯、柴达木、塔里木等盆地天然气的大规模开发,2007年天然气产量达到694亿m3,其中中石油的塔里木、长庆和青海气区,2007年增产达84亿m3,占全国年增产量的84%。
近年来天然气产量达到历史新高,2006年中国天然气工业产量为585.53亿m3(其中包括地方产量10.67亿m3),比2005年增加86.03亿m3,增长约17.2%。
其中,中国石油的天然气产量为442.12亿m3,占全国天然气工业产量的75.5%;中国石化、中海油的天然气产量分别为70.63亿m3、62.1l亿m3,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12.1%和10.6%。
在各气区中,四川气区天然气工业产量最大,超过150亿m3,约占全国天然气产量的26%塔里木气田开发能力提高,天然气工业产量突破100亿m3,达到110亿m3,成为中国第二个产量超百亿的大气田,产量增长幅度高达94%,几乎翻了一番。
2007年,全国天然气产量约为694.05亿m3,增长幅度约为18%,我国天然气年产量增长首次超过100亿m3。
其中,中国石油集团的天
19
然气产量为542.45亿m3,约比上年增长100亿m3,占全国天然气总产量的78.2%;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的天然气产量分别为77.43亿m3和66.63亿m3,分别占全国天然气总产量的11.2%和9.5%;其他天然气产量为7.54亿m3,占全国天然气总产量的1.1%。
在各油气区中,川渝、塔里木、长庆三大气区的天然气产量均超过100亿m3,分别达到171.6亿m3、163.6亿m3和124.6亿m3,其中长庆气区的天然气产量首次突破100亿m3。
2007年,这三大气区的天然气产量达到459.8亿m3,占全国天然气总产量的66.3%。
产量增幅最大的是塔里木气区和长庆气区,分别较上一年增长44.8亿m3和33.9亿m3,分别增长27.3%和27.2%。
2008 年我国天然气产量达到770亿m3,其中中国石油617亿m3,同比增长13.7%;中国石化81亿m3,同比增长4.7%。
目前在建的迪那、塔中、苏里格、龙岗、普光和须家河等重点气田开发项目全部建成后最终可增加300亿m3/年的产能。
2009年我国天然气产量为829.9亿m3,同比增长7.7%,其中中国石油产量为683亿m3,同比增长10.7%;中国石化84.7亿m3,同比增长4.6%。
4.2.2 主要天然气生产企业产量情况
我国天然气生产主要集中在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等几家大公司,其中中国石油占绝大部分的产能。
2007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三家公司的天然气产量占全国天然气总产量的比例分别为77.6%、11.4%和10.5%。
2003~2008我国主要天然气生产企业产量情况见表4.7。
20
表4.7 2003~2008年中国主要天然气生产企业产量统计
3
21
从2009年分省产量情况看,我国天然气主要生产省份为新疆、四川和陕西,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分别为29.6%、23%和22.8%。
2005~2009年我国主要天然气主要生产省份产量构成见表4.8。
2009年我国主要天然气主要生产省份产量构成见图4.2。
表4.8 2005~2008年全国天然气分省产量
3
22
23
图4.2 2009年中国天然气产量分省构成
4.3 天然气进出口情况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增加,我国天然气的进口也在发生变化。
天然气进口分液化天然气(LNG)和气体天然气,目前我国进口的天然气主要是LNG,随着LNG码头和管线以及中亚管道、中俄管道和中缅管道的建设,未来天然气的进口量将大幅增长。
中国天然气大量进口始于2006年,2005年我国进口LNG仅483吨,而2006年迅速增加到67.75万吨;2007年,我国进口LNG291.3万吨,进口平均价格为207.2美元/吨;2008年我国进口LNG333.6 万吨,进口均价为282.3美元/吨;2009年我国进口LNG553.18万吨,进口均价为228.53美元/吨。
我国出口LNG非常少,年出口也就几百吨。
2005年出口气态天然气215万吨;2006年出口天然气210万吨,其中LNG150吨;2007年出口气态天然气176.8万吨;2008年出口气态天然气235.1万吨;2009年出口气态天然气232.5万吨。
2005~2009年中国天然气进出
24
25
口情况见表4.9。
表4.9 2005~2008年中国天然气进出口统计
从分海关进口数据看,2009年中国LNG 进口主要通过深圳海关,数量占进口总量的81.7%;其它通过福州关区和上海海关进口,数量分别占进口总量的10.8%和
7.5%。
2008年分海关LNG 进口情况见表4.10。
表4.10 2008年分海关LNG 进口情况
从产销国数据看,2009年中国LNG进口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其数量占进口总量的63.3%。
2009年分国别LNG进口情况见表4.11。
表4.11 2008年分国别LNG进口情况
从今后天然气进口发展趋势看,中国管道气进口主要来自中亚地区、缅甸和俄罗斯,管道气在引进海外天然气中将占主要地位,其次为LNG。
在中亚国家中,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是我国引进管道气的主要国家。
上述三国天然气资源丰富,剩余可采储量达7.8万亿m3,年产近1400亿m3。
缅甸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为5400亿m3,目前产量约为130亿m3,天然气主要分布在马达班海域和若开海域。
俄罗斯国内天然气可采储量为47.65万亿m3(占世界26.3%),2007年产气量为6100万亿m3,气出口量为1500亿m3。
26
中亚天然气管线的主要气源来自中国石油与土库曼斯坦合作的阿姆河天然气项目。
根据协议,其中130亿m3为中国石油在该国阿姆河右岸区块合作开发的合同分成天然气,剩余170亿m3为购销协议天然气。
2008年6月30日,中亚天然气管线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城市布哈拉开工,预计2009年底实现单线通气,2010年实现双线通气。
项目竣工后的30年运营期内,每年将从中亚地区向中国稳定输送约300亿m3的天然气。
2008年6月26日,中国石油与缅甸联邦政府、韩国大宇联合体签署《缅甸海上A1、A3区块天然气销售和运输谅解备忘录》等合同,中缅输气管线项目正式实施,从缅甸的实兑港经云南、贵州和广西与西气动输二线联网。
设计输气量100亿m3,计划2013年开始供气。
中俄双方经过多年探讨初步规划了亚马尔半岛-乌鲁木齐的阿尔泰天然气管线、萨哈林-1-中国和科维克金-中国三条管线。
其中阿尔泰天然气管线属西线,其它两条属东线。
西线气源主要来自西西伯利亚勘探程度较低的大赫茨和亚马尔地区,东线气源主要来自西伯利亚的科维克金、恰扬金等已探明气田。
LNG的进口将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卡塔尔、马来西亚等国。
4.4 天然气消费情况
国内天然气消费高速增长,2000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为245亿m3;2007年上升到695亿m3;2008年表观消费量达792亿m3。
2000~2008年,中国的天然气消费量年均增长率约15.8%。
2000~2008中国天然气增长趋势见图4.3。
27
图4.3 2000~2008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变动趋势图
2006年,全国天然气销售量为491亿m3,比2005年增长21.8%。
其中,中国石油的天然气销售量为370亿m3,占全国天然气销售量的75%。
中国石油的天然气销售市场主要分布在西南、环渤海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其中西南市场销售量最大,为143亿m3,占全国天然气销售量的29%;销售量增长最快的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天然气销售量达到75亿m3,主要是由于西气东输天然气市场的快速增长。
从结构来看:天然气消费以城市燃气和化工(包括化肥)为主,两者占天然气销售量的3/4;增幅最大的是发电用气,天然气销售量47亿m3,增幅接近100%,占总销售量的9.5%。
电力生产约占天然气总消耗量的12%,主要是在夏季和用电高峰时段利用天然气发电,但因我国目前主要采用以廉价的煤为原料的火力发电,而天然气发电的成本较高,限制了天然气发电的应用。
但是近期由于电煤供应的不稳定和动力煤的价格高企,使得天然气发电重新受到重视。
化肥生产是传统的天然气消耗大户,约占天然气总消耗量的30%。
主要集中在天然气产地的周边,并获得国家的政策性补贴。
这
28
个细分市场已受到国家政策的严格限制,不鼓励外界投资。
基于化肥补贴政策存在多种不足,近年来化肥价格市场化呼声渐高,取消对化肥企业的补贴,而改为直接补贴给农民,这将有利于改变用于化肥生产的天然气价格扭曲的局面。
大型工业约占天然气总消耗量的26%,如钢铁、玻璃行业的大型企业通常和国有三大油企直接签约。
2007年,我国天然气消费总量为682亿m3,比2006年增加142亿m3,增长了26%,是“十五”以来天然气消费量增幅最大的一年。
这主要是由于国产天然气产量的增长和进口LNG的引进。
据统计,2007年城市燃气(包括居民、公共福利、CNG汽车、采暖等,不含城市小工业)天然气消费量为178×108 m3,若不包括油气田的生产自用气,城市燃气占全国天然气消费量的27.8%;工业燃料用气比2006年增长42×108m3;发电用气比上年增长46×108m3。
中国662个城市中已有近200个城市建有天然气管网,2008年天然气供应总量达到807亿m3。
预计2010年,供气城市将增加到270个,天然气消费将达到1500亿m3。
届时中国天然气供需缺口约300亿~400亿m3,而到2015年,缺口还将扩大到500亿~600亿m3。
截至2007年底,我国天然气消费市场已经扩展到全国30个省市区。
天然气消费量超过10亿m3的省市区达到19个。
其中四川省是我国天然气消费量最大的省份,消费量近100亿m3,占全国天然气消费总量的15%;广东省的消费量为37亿m3,较上年增长了26亿m3,是天然气消费量增长最多的省份。
2000~2008年中国各领域天然气消费量量见表4.12,图4.4。
表4.12 2000~2008年中国各领域天然气消费量
单位:亿m3
29
注:2007年前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2008年数据为估算值。
图4.4 2000~2008年中国各领域天然气消费量
2000~2006年中国分地区天然气消费量见表4.13。
最好有2008年的数据!2006年中国分地区天然气消费构成见图4.5。
表4.13 2000~2006年中国主要地区天然气消费量
3
30。